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
教学难点:
复述广播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
看书读报、听广播都是学习,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学到不少知识。看书读报,如果第一遍没有记住内容,可以再看一遍。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完了,声音也就没了,怎么才能记住它呢?这就是今天大家要学的本领。
2、揭示课题,听广播
二、默读课文,学习方法。
1、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说说怎样听广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集中注意,听仔细;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三、尝试听记,理清要点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1、第一遍听录音:听《在宇宙飞船里》,边听录音边看图
要求:听清广播里的主要内容?(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反馈
(1)广播的题目是什么?
(2)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多叫几位同学回答)
(3)看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的生活。
学生看课件练说。(出示句式:(题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故事。)
四、练说
1、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2、指名说,共同评议、纠错。
五、复述广播内容
1、再听录音,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
2、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共同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怎样听广播,知道了要仔细听,边听边想边记的方法。今后,要多听广播,比如:新闻、气象,特别是少儿节目,并能把听到的好消息、新鲜事、有趣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听广播
题目
时间
集中注意,听仔细 地点
边听边想,听要点 内容 人物
事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文本教学解读
语文园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园地,指向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安排了六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内容与编排形式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生长。
“识字加油站”包含三个部分:三组以兴趣爱好为主题的词串;三个孩子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提示“我会踢足球,还会拉二胡”;11个需要认读的生字。其中,情境图为学生理解词语的辅助材料。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词语所提供的情境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并把这些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加以联系,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轻松识记生字词。
“字词句运用”包含两个部分:比一比,填一填;读一读,想一想,用加点的词语说句子。这一部分与本单元的阅读课文紧密关联。“园一圆、只一支、进一近、带一戴”都是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容易搞混的。“一边……一边……”在本单元的《曹冲称象》《一封信》中都有出现。教学这一部分,我们应注重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构建言语形式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
“写话”包含两个部分:写话的要求和几张可爱的玩具图片。同时有两个提示:一是要写在方格纸上,二是标点符号要占一格。这是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个写话板块,这部分的教学应注重孩子写话能力的培养,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
“展示台”包含一组词、一组成语和一句名人名言,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解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一首古诗《小儿垂钓》,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教学时应重在朗读指导,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这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尽量做到有韵律;能熟练地背诵,并能对照插图感受古诗中的童趣。
“我爱阅读”编排的是一篇小故事《王二小》。这篇故事讲述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到王二小牺牲自己、对抗敌人的勇敢品质。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类识记9个词语,认读11个生字。
2.能辨别四组同音字的意思差异,能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话。
3.能在方格里写几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4.能积累词语和名人名言,养成平时注重积累的好习惯。
5.能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王二小》,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1.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读准生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读。
提示:注意“弹、钢、荡”韵母中前后鼻音的区分;“捏、泥”声母是鼻音;“环”的意思可结合事物理解;“铁、滑”是会意字,其余都是形声字。
2.活动二:找到好朋友。
将短语分成两部分:第一排动词,第二排名词。打乱顺序,分别认读。上下两排词语连线。
提示:在学生连线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读、师生读等方式练读词串。
3.活动三:称赞小能人。
说一说:
我会……我会……我还会……
他(她)会……他(她)会……他(她)还会……
提示:在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注意认真听。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
1.活动一:火眼金睛。(1)读一读,比一比。区别“园一圆、只一支、进一近、带一戴”。
要点:同音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其中“园一圆、进一近”这两组字字形相近。
园:形声字。指种植蔬菜、瓜果、树木的地方:菜园、果园。也可指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公园、游乐园。圆:会意字。①圆形:圆周、圆规。②完备;周全:圆满。③使圆满;使周全:圆梦、自圆其说。④货币单位,也作“元”。
只:会意字。本义是鸟一只。①单独的:只身、只字。②量词:两只手、三只鸡。支:“支”是“枝”的本字。可以作量词,用于计杆状物品,如:一支笔、一支枪;用于计队伍等,如:一支军队;用于计歌曲、乐曲等,如:一支歌、两支乐曲。
进: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为小鸟的脚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与“退”相对。近:形声字。本义为距离短。现在还指时间上的不长久,如“近来”;两个人关系亲密,称为“亲近”。
带:象形字。本义指大带、束衣的腰带。因为带子为长条的,所以“带”字引申为“围绕”。“带”作动词时意为携带。戴:形声字。①加在头或身体的部位上:戴帽、戴手套。②尊敬;拥护:爱戴、拥戴。
(2)填一填。自主完成书上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提醒书写占格,促进习惯养成。
(3)说一说。为什么要填这个字?
提示:可结合字义采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如:花园门票要十元,小小圆桌圆又圆。
(4)练一练。通过课外延伸,加以巩固。
要点:了解字义,辨别选择。
2.活动二:说话练习。
(1)读一读。
提示:可逐句朗读提问:①曹冲听了这个问题后,一边看大象,一边在干什么呢?②你能用“爸爸一边……一边……”说说自己的爸爸吗?③老师写字时,同学们在做什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吗?
(2)说一说。用“一边……一边……”自主造句。
提示:注意学生说的句子的合理性。(行为主体可以同时做的两件事)
板块三写话
课前准备:每人带一个最心爱的玩具。
1.活动一:说一说,猜一猜。
先不要拿出自己的玩具,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来猜一猜你的玩具是什么。
(1)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玩具的特征:我的玩具很()。
提示:可以用“有趣、可爱、漂亮”等词语来概括一下玩具的基本特征。
(2)讨论:要想让别人猜到玩具是什么,可以介绍些什么?
要点:介绍清楚玩具的颜色、外形、质感等。
(3)向同桌介绍自己的玩具的颜色、外形,让同桌猜一猜。
要点:要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
(4)介绍玩法:有些玩具可能看上去不起眼,可是很好玩,所以介绍玩具时,我们还可以介绍它的玩法。
(5)在玩这个玩具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可以跟大家说一说。
3.活动二:写一写。
(1)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方格纸上。
要点:每个段落前空两格,每个标点符号要占一格。
(2)教师巡视,指导格式。
板块四展示台
1.活动一:我的发现。
(1)欣赏积累卡。
提示:可以将书上积累卡做成一个精美的图片展示出来。
(2)读一读。
要点: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3)比一比,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要点:积累卡的内容有两字词语、四字词语、名人名言。其中两字词语渗透着自然变化:第一组都是云朵,第二组都是气候,第三组都是水域,三组词语所表现的形态不同,但都与“水”有关联;四字词语都与春天有关,表现出春天勃勃的生机;名人名言与读书有关,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4)记一记。熟读成诵。
2.活动二:制作积累卡。
(1)读第7课《妈妈睡了》,尝试做一个词语积累卡。
(2)课后制作,开展评比。
板块五日积月累
1.活动一:图文对照,看一看,说一说。
问:图片上有什么人?图中的孩子坐在哪里?在做什么?
猜:后边的大人在干什么?钓鱼的孩子回答大人的问话了吗?
提示:切合图意和诗意,能让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2.活动二:读古诗。
(1)教师逐句范读,学生跟读。
要点:注意诗句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可以加上动作,揣摩稚子的心理。
3.活动三:赛诗会。
提示:可以用表演的方法来朗读古诗,看谁朗读得流利,表演得形象。
板块六我爱阅读
1.活动一:读故事。
要点:借助拼音读通故事。
2.活动二:讲故事。师生合作讲故事,教师读教材中的故事,中间作停顿。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例如: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敌人对王二小说什么?王二小听了敌人的话,心里想什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时,敌人会想什么?八路军发现王二小光荣牺牲时,会说什么?
师生合作讲完故事后,可以问:你们喜欢王二小吗?让学生简单说说感受。
提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小英雄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科学知识小品。课文通过假说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引起人们对恐龙灭绝之谜的猜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课文最后写道:“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人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恐、类、庞、避、耐、萎、亡、哺、乳、偷、孵、谜、或、者、籍”15个生字;会写“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开展合作讨论,弄清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4.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3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恐龙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师准备好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激发阅读期待
课文插图充分展现了恐龙时代的情境。课始,可用下面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1.图上画有哪些景物?(高高的山峰,挺拔的树木,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形状不同的恐龙……)
2.请你选择图中的一种恐龙说说它的体形特征。(学生课堂交流观察结果。)
小结:两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因此,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图上的这些恐龙是科学家根据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形状,经过分析、推想画出来的'。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恐龙的灭绝》,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认生字,对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思。如“遮住、书籍、死亡、躲避、偷吃、孵出”。对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师作简单解释,如“枯萎、尘埃、庞大、哺乳”,或者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字义、词义。读音方面,注意给“类”(lèi)、“哺”(bǔ)正音。
三、反复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1.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通过“为什么庞大的恐龙会消失了呢”这一疑问引出下文。第2~4自然段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即地球变得寒冷,恐龙耐不住寒冷而消失;行星撞击地球破坏了恐龙的食物而灭绝;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断绝其繁衍之根而渐渐灭绝;流行传染病使恐龙全部死亡;全球气温下降,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第5自然段写恐龙灭绝之谜至今未解开。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全班学生齐读第2~4自然段,最后指名学生再读第5自然段,或者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后,学生读第2~4自然段,教师最后小结式地读第5自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通过研读做到流利地复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耐不住”、“尘埃”、“枯萎”、“哺乳”、“孵出”等重点词。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件事,如课文描述恐龙的灭绝分别用了“慢慢地消失”、“渐渐地灭绝”、“全部死亡”、“渐渐灭绝”。了解第4自然段后面省略号的作用。
4.口语训练。作者在陈述恐龙灭绝的五个原因时,前两个原因说得详细、具体,后三个原因说得简单、概括。可引导学生模仿作者陈述前两个原因的方式,发挥想象,详细、具体地陈述后三个原因。
四、指导写字
“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词要会认会写,认读时要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例如“亡、染、类”三个字的长横要能盖住或支撑其他笔画;“谜”字右边的短横,“传”字上边的短横,“寒”字中间的三横,这些横画都要注意收敛,不宜太长。“谜”字中间的走“之”要能在两部首间恰当安排,且最后书写完成;“染、类、寒”三个字的撇、捺要伸展,“类”字上面的“捺”要变“点”,“染”字上半部右边是“九”,不能写成“丸”;“传染”和“严寒”要连词书写。
五、积累运用
1.理解“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雄性、书籍”等词语,熟记课文后面“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2.初步理解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如,地球变得十分寒冷导致恐龙耐不住严寒而死亡;宇宙行星撞上地球导致尘埃遮住太阳,植物枯萎,恐龙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六、实践活动
1.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学生合作制作有关恐龙知识的手抄报或者展出恐龙图片。
2.课后填表。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变。
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想变,不信,你看——
出示:雨滴 小鱼 蝴蝶 蝈蝈 星星 新月 荷叶
指名读,注意正音
2、多么神奇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标上小节。你读到几个小节?
2、是谁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想象呢?
引读第一小节
热情:谁来热情地问一问?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热”字吗?(反义词:冷)
我们还学过哪几个带有“灬”的字?
一起来读一读这位热情的小姐姐:齐读第一小节。
3、我想变的东西可多啦!开火车读2-4小节,相机正音,及时板书。
透明:你见过什么是透明的?
游入:有什么办法记住“游”?注意右边是“人”和“子”不是反文旁。
眨眼:眨是第三声,做动作,识记字形。
分组轮读:透明的雨滴、活泼的小鱼、美丽的蝴蝶、快乐的蝈蝈、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多么美好的想象呀!用笔圈出“我”想变的东西。
出示填空:我想变( )、( )、( )、( )、( )、( ),最后想变( )。
自由练说,指名说。
4、可是,最后“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指名读第5小节
一柄大伞:“柄”是后鼻音。
举着:“着”是多音字。
嬉戏:给它找个近义词?(玩耍、游戏)识记“戏”的字形。
三、细读感悟
1、诗歌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感情的的,会说话的,知道老师读了这首诗后想变什么吗?
我想变透明的雨滴,(雨滴图片)因为……
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想成为雨滴?评价:你们真是我的知音!真正的美是能打动任何一个人的。
小朋友,你们想变得和我一样漂亮吗?
雨滴们,看看我们哟,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太阳公公、绿叶妈妈可喜欢我们了。看,这是我们的新家——(绿叶图片)美吗?我们在绿叶上玩些什么?
我们的游戏多有意思呀!玩累了,我们就睡在一片绿叶上。
指导读:什么感觉?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评价:透明的雨滴要睡着了。小雨滴,你睡的'这张床好象有点硬!绿叶儿呀,什么感觉?睡得挺舒服的!
2、我想变……因为……。
你想变?因为?指名读,说一说。
A活泼的小鱼游在清凌凌的河水里,多么纯净的世界呀!这条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多舒服,多快乐!
B小蝴蝶在翩翩起舞,多么自由呀!
C小蝈蝈生活得多么快乐呀!
D夏夜里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好象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E弯弯的新月多像金色的小船,想去乘坐吗?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2~4小节。指导背诵。
3、品读第5小节。
出示:大大的荷叶 荷叶什么样子呢?指名说。
指名读第5小节。小鱼和雨点真快乐!
启发想象:荷叶在静静地举着的时候,仅仅看到小鱼在嬉戏,雨点在唱歌吗?
你发现什么啦?板书…… 大家已经读懂了它。那么想一想,谁还会来呢?
创编诗歌:请你也当一回小诗人,来编一编吧!
出示句式: 来了,在荷叶 。
想一想,跟同桌说一说。请小朋友来说说。
4、感受诗意:小鱼在嬉戏,雨点在唱歌,……在……,……在……,大家多快乐呀!那为什么我却“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指名说
荷叶在那儿静静地举着,可是他为那么多的伙伴带来了快乐,荷叶的心里也很快乐,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指名配乐读,配乐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你想变成什么来打扮迷人的夏呢?仿照课文说一说。
出示句式:夏天来了,我想变 , 。(同桌互相练习说,最后集体交流。)
2、仿写诗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10-13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经典)10-14
语文教案(精选)08-21
(精选)语文教案09-24
《语文园地》教案08-21
语文《绝招》教案10-14
语文教案11-13
语文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