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不同的工具玩沙,感知沙子的特征。
2、尝试用沙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体验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整洁无杂物的沙地或沙池。
2、玩沙工具:小铲子、小桶、筛子、模子、水、树枝、漏斗、木棍等。
活动流程:
一 、 幼儿自由玩沙,边玩边讨论沙子的特点。
1、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2、用手摸沙子是什么感觉?
3、赤脚蹲在沙子上感觉怎么样?
二 、 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玩沙,并自由探索,用沙子简单造型。
1、筛沙子,摸一摸筛过的沙子和没筛过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
2、沙子里放点水,挖“隧道”“战壕”垒“燕子窝”建“城堡”等。
3、用木棍,树枝,手指等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比一比谁画的好。
4、用模子扣一扣,看一看沙子会变成什么样?
三、互相欣赏评价,体验创造的`乐趣。
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语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能用高兴、开心、有趣等词汇表达玩沙的愉快心情。 我的创新:
小结及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幼儿在自由玩中感知和老师的引导使孩子们了解了沙子的特性。并用沙子摆出了很多造型,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小班孩子分享意识比较差,再用玩沙工具时出现了争抢现象,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能正确数出围成圈的物品总数。
2.初步了解蔬菜的不同特征,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南瓜爷爷找邻居》PPT。
2.幼儿作业单,红笔、黑笔。
3.饼干、胡萝卜、鸭子等十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谁的家——引起兴趣、说明要求
1.这是谁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2.南瓜爷爷家来了很多客人,数数一共有几个?小结:今天的数数方法跟以前的不同,今天的东西排成了一个圈,所以要数清楚的话,就要先找一个起点,再挨个儿数下去,数过得不要再数,就能数清了。
二、我是谁——观察图片、发现交流
1.猜猜这些客人是谁?
2.出示正影一一认识。
3.是什么事情让这么多的菜来到南瓜先生家呢?
4.原来是要找邻居(简单了解“邻居”的概念)。小结:原来邻居就是在自己隔壁的,或是楼上楼下的人。
三、找朋友——幼儿操作、知识转化
1.南瓜爷爷会找谁做邻居呢?
2.第一次操作,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勾出感觉是蔬菜的东西。(简单交流结果)
3.南瓜爷爷要找蔬菜的朋友,什么是蔬菜?小结: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4.第二次操作,观察情况。(用红色的笔重新圈出是蔬菜的东西)
5.依次讲评7种菜,究竟哪些是蔬菜。小结:原来土豆、青菜、胡萝卜、黄瓜等都是种出来的、可以烧成菜的植物。
活动延伸:
南瓜先生只准备了5 幢房子,怎么住下7个邻居呢?谁和谁住在一起比较好? 引导幼儿拓展思维。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大胆地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及面粉变面团的过程。
2.初步学会和面,了解水量的多少和面团干、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勺子、水杯、塑料小刀、电磁炉、锅。
2.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面粉的特征
1.今天我们要一起制作好吃的面川条,那么面川条要如何制作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原来面川条是由面粉做成的。)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
师:这是什么呀?我们一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吹一吹,观察面粉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知,并共同:面粉是白白的,粉状的,很轻,摸上去滑滑的,细细的等。
(二)感知面团的特征
1.提问:想一想,怎样使面粉变成面川条?”
2.出示三份和好的面团(太干、太稀、水分适中的面团各一团),感受面团的特征。
提问:你觉得哪一种面团适合做面川条?
: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不适合,只有软硬合适又不粘手的`面团才适合进行面川条的制作。
3.出示记录表并鼓励幼儿猜测:100克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三)尝试和面,探索合适的水量
1.提出操作要求:
(1)两名幼儿一起合作,一人用小勺加水,一人和面
(2)负责加水的幼儿要数清楚加了几勺水,并记录下来
(3)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4)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
展示幼儿的面团,并介绍用的水量
4.通过比较幼儿的面团和记录表,进行:加的水越多,揉成的面团越稀
5.提问:如果面团太干或者太稀了怎么办?
6.共同称量干稀合适的面团所用的水量,发现面粉和水的比例是在2:1左右,揉成的面团干稀较为合适。
(四)大胆用面团制作面川条
1.提问:想一想,怎样将面团变成面川条?
2.观察流程图并交流
3.提出操作要求:
(1)将太干或者太稀的面团进行调整,加入水或者粉,揉成面团。
(2)两名幼儿一同合作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形,然后压扁,用塑料小刀切成面川条。
(3)在使用小刀时注意安全。
4.将制作好的面川条入锅烹煮。
(五)一起享用美味的面川条。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靠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2
成年女子76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2、通过探究各种物体的影子,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教具:手电筒
学具:球、玻璃、记录表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请神秘的嘉宾到我们的教室来,左边的靠窗同学把窗帘拉开,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生齐答:阳光
师:射进来的光线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观察并交流
阳光进入到我们的教室后,又带来了哪位什么嘉宾?
生找并回答(影子)
师:这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充足的阳光和物体
师: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影子。老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只球和一块玻璃,(师拿出玻璃和皮球给学生看)大家到操场上以后利用这两个物体分别造出它们的影子,并把影子和物体画下来。还要把影子和物体的各自特征描述下来,最后初步归纳出影子形成的原因。在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画影子、研究影子(室外)
①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造出球和玻璃的影子并画下影子。
②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影子下面,师:我们现在站在大楼的影子里,你能看到太阳吗?(不能)要想看到太阳我们必须站在哪里?(站到影子的外边)
师: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③拿一根标杆立在太阳下,让学生给标杆的影子位置做好记号。
师:等下课我们再来一起观察这根标杆的影子
3、交流影子
①师:这形成的影子和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透光与不透光等各个方面来说
师:为什么影子和物体会有这些不同呢?
生回答
师:那玻璃的影子和球的影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球的影子颜色暗,玻璃的影子颜色亮)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②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你们能不能在刚才的画上把太阳的位置画下来呢?
学生开始画图
师:影子、物体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4、研讨影子形成原因
师:通过刚才我们在操场对影子的观察研究,你觉得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汇报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到物体上受阻而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当学生回答阳光照到物体上时,被物体挡住了。师问:那光不会转弯吗?
师生共同探讨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利用窗帘让一束阳光进入到教室让学生观察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例。(有点难,如中午十二点的影子、手电筒)
5、课外延伸
师: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原因,那么物体的影子会不会有变化呢?大家课后去观察观察刚才那把椅子的影子。
科学教案 篇8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处于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浮与沉》中的第五课。前四课对初步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为本科对浮力的认识与测量打下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浮与沉》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对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铺垫,并能促使学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课将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对浮力学习的兴趣。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自觉组织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经多次多种实验,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得出的结果。
(四) 技术准备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量筒、测力计、小木块、泡沫块、小滑轮、细线
演示材料:课件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与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学习与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难点:理解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过物体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体下沉过程中浮力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曹冲利用水中的浮力称象。提问:什么是浮力?
(二) 学习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泡沫块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感受水通过泡沫块传来的阻碍。(小组学生轮流试验)
学生回答:什么是浮力?(引导学生回答)
总结: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测量浮力的大小
1)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每个实验小组提供滑轮、水槽、测力计、量筒、细线等实验器材)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测量浮力。
2)总结学生给出的方法,与原设计的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实验。
a) 先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受到的重力大小并记录。
b) 然后,将滑轮固定在烧杯底,细线通过滑轮连接泡沫块和测力计(如图1)。
c) 接着,轻轻拉动测力计,让泡沫块分别处于小部分没入水中、大部分没入水中、全
部没入水中三个状态。当泡沫块处于任一状态时,分别记录测力计的度数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块入水排开的水量。
图1
3)根据课本给出的图示(图2),列出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学生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对泡沫块处于不同状态所受的浮力的大小进行计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图2
4)实验小组测量小木块各个沉没状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各小组报告测量和计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问:物体沉没过程中,排水量的变化是怎样的?(物体逐渐下沉,排水量越来越多,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下沉,排水量没有继续增加。)
6)总结:物体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大小不再改变。
(三)巩固新知
学生课下测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记录下来。
三、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水阻止物体下沉的力是浮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4
[集合]科学教案10-20
(必备)科学教案08-12
【优秀】科学教案08-22
实用的科学教案10-31
科学教案【集合】11-05
影子科学教案11-12
科学教案(经典6篇)11-2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16
科学教案经典(9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