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6 08:16:48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8组,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同学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体积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同学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同学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生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同学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同学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同学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2、巩固练习

  (1)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已知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3.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在列式时注意什么?( ) 在计算时,我们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

  (3)假如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4)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几个一则是在个位上用几颗珠子表示。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能正确地说出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和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教学教具:

  计数器、数位表、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这是什么?你知道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吗?

  学生汇报:黄色纽扣有四十粒,蓝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纽扣有三十三粒。

  教师:你知道这些数该怎样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块知识(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3 用学具摆40根小棒。

  教师: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4捆小棒(即40根)应该摆放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呢?

  学生:试着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40,边拨边说:4个十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

  教师:你能对照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吗?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汇报:十位上有4个珠子,对着十位写“4”,个位上没有珠子,就对着个位“0”.

  教师:大家一起来读出这个数。 学生齐读。(读作:四十)

  教师说明: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

  教师:27和33又该怎样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拨珠?写法与读法该怎样做呢?在小组内试一试。 学生小组尝试探究,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讲解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33中的两个“3”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汇报:不一样。左边的“3”在十位上,表示的是3个十;右边的“3”在个位上,表示的'是3个一。

  教师小结: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教师:三种颜色的纽扣一共是多少粒呢?(100粒)100用小棒怎样摆?

  学生汇报:摆10捆小棒。 教师出示图片。 10个十在计数器上该怎样拨珠呢?

  学生个别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位?

  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边和右边)开始的?

  引导学生概括小精灵的话: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 巩固拓展

  1、完成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第1题,教师出示数位表,任意在数位表上写数字,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数是多少。 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数。

  2、完成课本第38页练习八的第5-8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习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运算。

  师:对比黑板上的几道只有乘加(减)和上面两道乘除算式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乘加(减)两部计算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乘除两部计算顺序,要按照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生:暂时不计算的数要把它移下来。

  生:等于号要在算式的下面写,两个等于号要对齐。

  师:配合学生的叙述,在算式的相应位置相机标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再次通过增添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再次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为进一步拓展岸生对两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沟通了练习题中的题组对比题之间的联系。

  五、突出重点训练

  第层次:质疑运算顺序,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1.15+32 2.100-253

  23+15 255-100

  3.6484

  6442

  第二层次: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233+50 166-9

  38+415

  第三层次:下面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50+507 44-74

  =l007 =28-40

  =700 =8

  153-25 3682

  =45-25 =364

  =20 =144

  六、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2.有什么问题?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你认为两步混合运算还会出现哪些情况?课后你能应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1课时

  目的目标: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第2 课时

  目的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1---- 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 12÷4 35÷7 4×4 5÷5 1×7 14÷2 1×1 6÷3 42÷6 2×6 8÷2 3×3 6×4 7×4 1×2 30÷5 49÷7 6÷1 21÷3 4÷2 4÷4 7×7 3×1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 42÷6=? 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第5题:说说可以怎样想?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算出结果,再把除法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第9、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找出并分析关键句,

  (3)列式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三、总结。

  教学反思:注重数学说理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正确运用。

  第3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 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 (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第4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特别是等号的位置。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 (2)6×4÷3

  24÷3=8(人) =24÷3

  =8(人)

  教学反思: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准确计算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小组为单位,最内选适当的题目列出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整理与复习,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准确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24

小学数学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7-11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26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