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十个部分,前五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第六部分是古诗联系,后面是开放性的知识联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3、掌握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一读本题的'要求,指名分析生字的注意事项。
二、让学生写一写容易混淆的生字,并抄一抄本单元的重点生字。
三、同位互相读一读著名格言。指名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四、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 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五、读一读,背一背这首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开卷有益: 自读《书本里的蚂蚁》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布置作业: 自学一下笔下生花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选编了两篇传统智谋故事作为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贺龙和包拯两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辔头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审衙役懊恼一声不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 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语文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a)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或方位顺序写纪实作文。
b)能合理想象写出有创新的作文。
c)能运用正确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d)能主动阅读欣赏他人优秀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8次作文内容。
1、学生翻阅习作,整理归纳。
2、交流整理学生认为困难的作文类型。
二、指导写读后感和活动的文章。
1、再此阅读《开国大典》《难忘的`一课》
2、阅读欣赏班机同学的优秀作文,交流写作方法,谈听后收获。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习作。
三、全班欣赏课外优秀习作。
四、修改习作。
1、讲授正确修改符号。
2、运用正确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3、背诵自己满意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热门]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