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21 09:01:0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会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中国、浙江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一条步行街,长240米,在平面图上用12厘米的线段来表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根据题意,写出比。

  (2)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240米

  =12厘米:24000厘米

  =12:24000

  =1:20xx(或)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思考: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2)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后对照书本。)

  (3)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P55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4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本》第24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6-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7-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