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加深对5以内各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在研究数的组成中,理解分是合的逆向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用数学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发现联系、寻找规律,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对1~5各数的认读写,数序,比大小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体中,通过摆、画、写,自主探究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数进行分与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板书贴纸、学生每人小花卡片10张。
四、教学过程
(一)4的组成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5个数字朋友,今天我们来和他们做游戏。
教师要引导进行总结。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2.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二)学习5的分与合。
(1)写出5的分与合。
黑板上有4朵花,再添上一朵是5朵花,那把这些花放在筐里又有几种可能呢?试着写一写。
(2)说一说。
由学生介绍方法,在交流中完成三项任务。
任务一: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
任务二:用符号表达思维过程。
任务三:总结方法,自编顺口溜,便于记忆。
(3)由符号化还原于实物图。
有1和4,就有4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有2和3,就有3和2,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较难的5的组成当作练习,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分解过程,借助深入讲解的4的组成这座桥梁,搭建5的组成,并在完成4和5组成的基础上,再找规律,完善认识,增加数学的神秘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应用。
(1)猜一猜。
以游戏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以学生开火车的形式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第2题,完成对2、3、4组成的复习。
(3)说一说下面的图表示什么意思,再填空。
2.解决问题。
(1)能一样多吗?
以独立书写的形式完成教材23页第3题,并说明原因。
(2)怎样就公平了?
更改23页第4题变成6个人,左边2个人,右边4个人,问题是怎样就公平了?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完成这道关于6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和对口令中巩固新知,复习2~5的组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突出数的特点,有时可以平均分,有时不能平均分。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学习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正比例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6、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手套,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手套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求出手套的单价再进行比较)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单价=总价÷数量)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⑴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表中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数量增加,总价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减少。数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总价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数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总价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⑵认识相关联的量。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⑴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圆珠笔的单价)
⑶让学生用公式把圆珠笔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⑷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师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说一说。(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⑵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它们的比值不变,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像。
⑴课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图像,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图像,你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价组成的一组数在图像上都体现为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⑵把数对(10,5.0)和(12,6.0)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让学生操作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点与上面的图像仍能连成一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⑶从正比例图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个量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⑷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买7只圆珠笔总价是多少元?20元能买多少只圆珠笔?(3.5元;40只)
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圆珠笔的数量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三、巩固应用
1、P46 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交流。
2、P49 2、师生共同完成。
3、P49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集体订正。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使同学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同学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外表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试着叙述。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4、教学例2。化简比。
(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
(2)小结:
①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别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必须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业本》第22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67~68页练习十三第9~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法则,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认识数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能说一说,笔算减法要记住哪几条?今天我们按照减法的法则来练习减法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第9题
2、完成第11题。做之前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中相应的特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笔算:练习十三第10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做完后提问:这三道题在计算时有不同的地方吗?
4、小结:笔算减法要按减法的法则计算。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所以在每一位计算时,该退位的要按退位的方法算,不该退位的只要直接减。
5、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13、14题。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5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0题剩下的三题,第12题前面两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08-2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06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07-1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03-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02
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