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3-29 13:17:1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集锦15篇

大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2

  设计意图: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手指被刀子划破了,不久他的伤口愈合了,他发现新长出来的指纹和原先的指纹一模一样,就问我:“手指上的皮肤为什么有一道一道的纹路,而其它地方的皮肤没有呢?”

  为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我设计了此次活动《神奇的指纹》。

  活动主题:

  本活动经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指纹的特征;观看录像了解指纹的作用;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等,充分调动每一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坚持了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本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经过观察发现指纹的罗圈形状、数量不一样,明白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三种类型及指纹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观察本事及探索本事。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指纹画展。

  2、录像《黑猫警长》。

  3、放大镜、油印、白纸、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齐去看画展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我的指纹或是用油印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一样)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指纹的罗圈形状和数量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我的指纹;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三种类型

  1、让几个幼儿将指纹印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类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他们起名字。

  (1)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一把弯弯的弓箭一样。

  (2)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象小马蹄子一样!

  (3)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纹路中心就象水流湍急的小旋涡一样!

  3、统计一下各类指纹的数量:有弓型纹的举手、有蹄型纹的举手,有涡型纹的举手(巩固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观看录像,看完你就明白了。”

  2、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3、提问:“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黑猫警长经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的罪犯)

  4、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忙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五、启发幼儿想象指纹的妙用

  1、“关于指纹你们还有哪些奇思妙想呢?”(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

  2、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点子,教师期望你们能用智慧的钥匙开启科学的大门,为人类的发明创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一齐努力吧。

  延伸活动: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我,那大家一齐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毛豆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2.能动手剥毛豆,锻炼幼儿的消极小肌肉运动。

  3.学会由外到内的观察毛豆,并用完整的话语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4.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带荚毛豆4筐、一个空盒子;儿歌(毛豆)

  【活动过程】

  导入:直接呈现毛豆

  1.师:毛豆长得什么样子?毛豆像什么?用手摸一摸,毛豆上面有什么?

  2.师:小朋友们猜一猜,毛豆荚里面会有什么?

  3.师: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

  4.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先示范,再请小朋友们来操作,探索毛豆荚里面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毛豆荚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剥毛豆荚认识了毛豆朋友,知道了毛豆是绿色的,小小的',长得圆圆的,每个毛豆朋友都有一个绿色的小房子,上面还有还有毛,大家相处的非常好。

  活动延伸:

  毛豆朋友还有哪些用处呢?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和家长探讨一下,下次把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老师要将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个点,把它放大,从这个点引发出幼儿可以去思考探索的点。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味道,尝试运用图表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各种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发展对食物的辨别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受味道。

  活动准备:

  1、设置“味道王国”的情境,摆设各种味道的食品,如柠檬、糖果、山楂、咸鸭蛋、辣椒、咖啡、咸菜、苦瓜等。

  2、为幼儿准备每桌一套分别装有白开水、白糖水、白醋、咖啡、白酒、盐水的品尝杯和品尝棉签。

  3、味道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表情,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一些表情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表情图片)

  2、这是甜宝宝,和甜宝宝打个招呼,看看甜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模仿表情)

  这是咸宝宝,和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酸宝宝,和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苦宝宝,和苦宝宝打个招呼,看看苦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二、品尝各种食品,感受不同味道。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味道王国”去,那里有好多有趣的味道,请你们尝一尝,在品尝之前先洗洗手。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去品尝,在品尝的过程中,你要记住自己品尝的是哪一种食品,它是什么味道,把你尝到的味道记录下来,等一下大家说一说。(教师示范品尝的方法)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味道的秘密吧!(幼儿自由品尝食品味道)

  2、组织幼儿谈自己品尝的感受。

  小朋友,“味道王国”里都有什么食品?刚才小朋友品尝了什么食品,它是什么味道的?尝到酸味时,你有什么感觉?这种味道会使你想起什么事情?尝到甜味、苦味、辣味、咸味时,又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

  三、通过操作感受,使幼儿了解舌头的品尝作用。

  1、小朋友,咱们刚才品尝了那么多的味道,这些味道是怎么尝出来的?

  2、下面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品尝杯,请小朋友再尝一尝,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是怎么尝出来的?(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教师示范并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品尝)

  3、小朋友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实验的?各种味道是靠什么品尝出来的?

  4、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舌头为什么会尝出味道呢?原来我们的舌头表面有许多小突起,这些突起叫味蕾,味道就是通过味蕾品尝出来的。别看我们的舌头不大,可是它的各个部位却有不同的分工。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头的两侧前端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两侧后端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味和辣味比较敏感。

  四、进行发散思维,了解更多的味道。

  1、你还吃过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导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咸味道的东西。)

  2、除了甜、咸、酸、苦,你还知道其它的味道吗?(引导幼儿说出更多的味道,如先苦后甜、又酸又甜等。)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刚才咱们说出了许多的味道,下面咱们来做“小小调味师”来制作各种不同味道的饮料,看谁调的饮料味道美。(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出和别人不同的味道。)

  小百科:味道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包括甜味、苦味、酸味、咸味等等。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活动过程

  1.自由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老师这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带给足够的报纸,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子是不动的,很容易投。此刻,我来当篮球架(老师把小背篓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活动反思

  (一)崇尚简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取、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带给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因此,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持续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简。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同方法。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资料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追求教学资料的简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团的方法,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资料虽然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二)回归本真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群众玩报纸,到自己探索报纸变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环节中自己选取材料固定纸球。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己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及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追求。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快乐的。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滩排球……他们进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当幼儿在比赛中不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及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他们自由选取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进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从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

  【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

  (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

  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

  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3、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大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期望透过群众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推荐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超多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取有价值、有好处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透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乐意发现四季的变化。

  2、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季节特征,四季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循环交替的。

  3、能根据图片上的特征分辨四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四季循环”图片;“四季”组图;《四季童谣》儿歌视频。

  纸面教具:《错误的四季》。

  材料准备:笔。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知道四季的排列及交替顺序

  ——现在是什么季节?

  ——一年之中一共有几个季节?

  二

  出示组图引导幼儿了解四季主要的季节特征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们知道哪一张图片画的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

  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四季的季节特征

  1、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儿歌视频,请幼儿欣赏视频。

  四

  发放教具鼓励幼儿按四季找出错误的季节特征

  ——每张图上都有错误的季节特征,请你们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

大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明白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这天教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教师此刻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教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教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教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教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教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教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教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此刻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3.教师:此刻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先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这天教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可是,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教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此刻教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可是气来,十分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就应怎样对他说?我们还能够怎样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4.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环保小卫士啊?好的,那么就到教师那里来排队,我们的环保小卫士立刻就要出发了。环保小卫士出发咯,跟客人教师再见。(播放环保小卫士音乐)

大班科学教案10

  预设目标: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二、隐身妙招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师:小动物们也在捉迷藏,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动物,它躲在了哪里?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 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三、讨论动物的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 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四、表演防身术。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实验观察 : 第四阶段】镜子分身术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镜子的特征以及会反射的道理。

  2.观察理解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

  趣味练习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镜子里有几个小朋友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多媒体资料【镜子分身术】,推测两个镜子对照可以看见很多个物体的原因。

  - 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过好多个自己吗?

  - 在哪儿看到的?

  - 同时用两个镜子照的话,为什么能看到那么多个物体呢?

  【展开】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结束】

  6.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球越来越多)写一写实验结果。

  活动评价

  - 对于镜子特征的理解以及观察的积极度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镜子有反射的特征。利用两面镜子看物体的时候,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所以就会看到更多的物体。利用同样的原理,用两面镜子制作一个潜望镜,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大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报纸,进取探索报纸的不一样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欢乐。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活动过程

  1.自由玩报纸,进取探索报纸的不一样玩法。

  教师引导:教师今日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供给足够的报纸,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我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子是不动的,很容易投。此刻,我来当篮球架(教师把小背篓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活动反思

  (一)崇尚简约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展现自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供给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所以,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坚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教学的过程设计要简单有效。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简。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一样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一样方法。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资料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资料的简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团的方法,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资料虽然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欢乐的。

  (二)回归本真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时也是指幼儿的童真。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团体玩报纸,到自我探索报纸变成球的方法,再到最终环节中自我选择材料固定纸球。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我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及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我的语言表达自我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追求。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欢乐的。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滩排球……他们进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当幼儿在比赛中不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及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他们自由选择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进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从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欢乐。

大班科学教案12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

  2、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萌发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不锈钢勺子(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幼儿记录用纸、笔;镜子若干;教师记录纸(大张)

  活动过程:

  一、比较镜子和勺子。

  1、引导幼儿观察勺子与镜子。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镜子和勺子,请你仔细的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幼儿用摸、看的方法发现勺子与镜子成像的不同之处。师:为什么镜子和勺子照出来的人不一样呢?幼儿大胆猜测,讲述。教师可引导:我们一起来摸摸看,再仔细的看一看勺子是什么样的!镜子呢?幼儿再次交流。

  4、教师小结:镜子的.面是平的,而勺子一面是凹进去的(丰富凹面),一面是凸出来的(丰富凸面)那凸出来的那一面叫什么呢?用勺子玩“照镜子”的游戏,感知并描述勺子的反射现象。

  (1)引导幼儿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来照照自己,有什么发现?记录在纸上。师:现在就用勺子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看看用凹面照,人是什么样子的,用凸面呢?用勺柄呢?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提醒幼儿多照几次)

  (2)幼儿交流观察记录的结果。

  (3)教师小结:用勺子凹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下面,身体在上面;用凸面照出来的人,头在上面,身体在下面;用勺柄照出来的人又细又长。

  二、迁移经验: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讲凹面镜与凸面镜在生活中的运用。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其实凹面镜与凸面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呢!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

  2、幼儿交流。

  3、教师补充。

  凸面镜:老花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幻灯机、照相机镜头、汽车(摩托车)后视镜、路况反射镜(交叉路口及山路转弯处设的凸面鏡)、商店墙角顶端装设的监视镜。

  凹面镜:近视镜、散热镜、手电筒,探照灯,自行车尾灯,汽车灯、手电筒、车前灯。

大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对旋转现象感兴趣,能积极主动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2.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起来,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大胆说出自己对旋转的理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探索使物体旋转的方法并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难点:

  能让所有的材料都转起来,知道一切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转起来。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种线形、长条形物品:毛线、布条、树枝等。

  材料二:各种平面的物品:纸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种立体物品:积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记录纸每位幼儿一张,记录笔、大风车一个、小风车每位幼儿一个。

  3.操作区域和集体活动区域分开。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发现

  1.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风车,和小朋友边唱边走进活动室:“大风车吱呀吱溜溜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群快乐的小伙伴!” “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的风车转转转节目就要开始了,风车你们玩过吗?今天老师请小朋友玩风车。(幼儿玩风车)

  2.探讨:“你是怎么让风车转起来的?”

  教师:我们不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风车会转吗?

  教师:对啦,是我们用嘴巴吹,用手拨打,或者利用风吹,风车才会转起来。

  教师: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动的呢?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转起来的吗?

  3.教师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风车是靠风吹转起来的;而旋转木马和摩天轮是用电的,叔叔按的开关就是电的开关;自行车的轮子是骑车的人用脚蹬才会转,原来啊,这些东西转起来都要外界给它力才能转起来。

  二、尝试探索。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材料想请你们去找找看,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老师这里有记录纸,你们看。(教师讲解记录纸的用法:记录纸都是用图案符号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种物品用图形表示; “猜”是一个娃娃头像一个问号表示;“尝试”是用小手表示)

  1.幼儿先猜测每种物品是否能转动,在“猜”的一栏中记录。

  2.幼儿动手实验,看到底能不能转动,并在尝试一栏中进行记录。

  3.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问:你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动的?

  4.教师小结:立体的物品容易转动起来,线状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转动。

  三、再次探索

  师:刚才我们让立体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想办法,能不能让那些刚才没有转动的东西转动起来呢?你觉得什么办法能让那些物品转起来呢?把你的想法画在第三栏里。

  1.幼儿再次尝试,(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进行辅助),并把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发现:说说你的办法。

  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让你的那些物品转起来的',有的小朋友还没有找到方法,我们教教他们吧!(教师根据刚才的指导与观察,请几个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实践归纳

  1.请小朋友去尝试刚才没有尝试的物品,你可以试试刚才大家介绍的办法,也可以想想其它办法。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使物体旋转的多种办法。

  3.交流归纳。

  五、拓展体验

  1.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会旋转?

  2.试试你的身体会旋转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在猜测——探索——再猜测——再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物体旋转现象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体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转起来的科学道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周围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探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态度,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就是对刚才活动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产生的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和正确概念,孩子对这样的认知的掌握比教师的讲解和灌输的效果要强很多,是孩子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固有的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化成大家共有的集体经验,使得活动重点多次突出,难点再次被突破。活动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了主动探索的活动过程,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小百科: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大班科学教案15

  活动设计:

  夏季各种各样的花朵都竞相开放,青蛙也呱呱的叫了起来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蝉也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个没完没了,仿佛在说“真热啊,真热啊”。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小朋友认识到更多夏季的昆虫!

  活动目的:

  1、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儿歌,并积极开动脑筋,用恰当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仔细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对夏天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2、挂图、磁带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理解诗歌→讨论仿编→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你怎么知道现在是夏天了?(自由回答)夏天有好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想)请你仔细的听一听,谁知道夏天的秘密。(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二、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听第一遍)t:谁知道夏天的秘密?(小青蛙)还有谁知道夏天的秘密?(荷花)还有谁知道夏天的秘密?(知了)

  2、请你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听第二遍)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幼儿复述)青蛙为什么知道夏天的秘密?(因为他是夏天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象小青蛙一样来说一说。(幼儿集体朗诵第一段)荷花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幼儿复述)他为什么知道夏天的秘密?(因为他也是夏天出来的)

  师:谁想来象荷花一样做一做,说一说?(请几位小朋友复述)知了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谁能说完整(幼儿复述)

  3、师:我们一起来再来听一听夏天的秘密,好不好?(先听录音)

  师t: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夏天的秘密,好不好?(跟念)

  三、讨论仿编

  1、夏天的秘密这么多,我们小朋友再来找一找夏天还有那些秘密?(幼儿自由回答)

  2、那么除了图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夏天的秘密?

  3、你们怎么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呢?请你和好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

  4、请你来说一说。(幼儿上来朗诵)

  四、延伸活动

  1、老师在小橱上准备了许多纸和笔,请你把你知道的夏天的秘密画一画、讲一讲。

  2、幼儿操作:

  夏天的秘密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青蛙从一张荷叶跳到另一张荷叶上,呱呱的叫着,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池塘里荷花抬起头,露出笑脸,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知了在树上晒着太阳,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我看见了夏天的秘密,夏天真的来了!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夏天在哪里?夏天的秘密都有哪些呢?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3、夏季不仅仅只是炎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观察,就可以发现更多有关夏季的小趣事,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夏天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19

大班科学教案12-14

大班《风》科学教案10-08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02-28

大班科学教案:磁铁06-29

大班科学教案:蜗牛07-0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10-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10-0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4篇05-07

大班科学教案 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