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11:32:4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习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P24-25“练习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 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 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 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于10,

  ③ 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

  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 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 情感目标: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棒棒”假日小队的同学们来到郊外开展了一次野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回答。(同学们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烧烤食物,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洗菜,还有的`给小鸟做窝。) 板书:搭帐篷 烧烤食物 钓鱼 洗菜 做鸟窝

  二、引导观察,体会方法

  1.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参加活动的队员们已经把毛巾晾晒起来,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课件演示:晾晒毛巾的六个架子突出,其余场景虚化。 (有的学生可能是数出每个帐篷里住12人,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吗?)板书:2×6=12。

  (2)教师提问:根据搭帐篷小组队员们的活动,你还能提出什问题?怎样解决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3个帐篷一共住多少人? 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追问:你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以下解法。

  解法一:每个架子上有6条毛巾,有6个架子,一共住了6×6=36人。

  解法二:每个帐篷住12人,有3个帐篷,一共住了12+12+12=36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参加活动的同学晾晒的毛巾,就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用各种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参观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看看你们会有什么新发现?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选择你喜欢的活动项目,仔细观察,和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再想一想,别人提出的问题你能帮助解答吗?比一比,哪组同学合作提出的问题最多,解决的办法最好。

  2.各小组选择有关活动,在组长带领下,互相提问,开展讨论,解答说理。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各组活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汇报交流,应用拓展

  1.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汇报的内容有时是无序的,教师通过以下有机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我提出的问题是( ),发现( )条件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说列式解答的过程及理由,教师板书相关解法。

  (1)烧烤活动。

  ①学生可能提出:参加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17人) 根据图意,学生可能列出4×4+1、3×4+5等不同算式,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都予以鼓励。

  ②学生可能提出:烧烤中拿着棒子的有多少人?(4×3+3=15)教师提出:你是怎样想的?

  (2)洗菜活动。

  ①学生可能得出:在河边洗菜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河边洗菜有3组,每组有2人,2×3=6)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个菜篮子?(每组有4个菜篮子,一共有3组,3×4=12) 3)给小鸟做窝。

  ①学生可能提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鸟窝?(每棵树放2个鸟窝,有5棵树,2×5=10)

  ②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3)钓鱼。

  ①学生可能提出:扛鱼竿的小朋友钓了多少条鱼?(左边的小朋友说:“我钓了4条鱼。”扛鱼竿的小朋友说:“我钓的鱼和你同样多。”可见扛鱼竿的小朋友也钓了4条鱼)

  ②学生可能提出:两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4+4=8或4×2=8) 教师对于能够根据对话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及时小结:我们可以从画面中找到条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话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

  3.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参与了“棒棒”假日小队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队日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真棒!回忆一下,我们中队开展过哪些队日活动,在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能不能也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块儿来解答。(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 )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 )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并能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学以致用,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在引入小括号之前,注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时,抓住契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结合问题情境明确运算顺序,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及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学习新知之后,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掌握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之后,及时安排学生独立解决需要小括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学生准备:关于小括号由来的资料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并口答。

  (1)一辆出租车能坐4名乘客,一个旅游团有36人,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出租车?

  (2)三(2)班有24人去南湖公园划船,每条小船可乘坐6人,这些人一共需要多少条这样的小船?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观察讨论,发现新知

  1.观察教材8页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1)独立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获取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把你获取的数学信息向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汇报)

  师:这些数学信息你们都看懂了吗?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引导学生理解“每条小船比大船少坐学生3人”的含义)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师(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相关的信息呢?

  (请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叙述完整:同学们过河,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条大船坐学生9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3)交流解题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条)

  师:为什么先算29+25?54÷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几条大船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里面有几个9,有几个9就需要几条大船)

  方法二:列出错误的综合算式。

  29+25÷9

  师:你认为这样列式正确吗?

  师:按照前面学习的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25÷9,而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先算29+25,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运算顺序呢?

  (4)引入小括号。

  师:如果我们要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位朋友可以帮忙,它的名字叫“小括号”。

  (5)介绍小括号的.来历。

  师:在没有发明运算符号以前,人们运算都要用很复杂的文字进行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计算也逐渐复杂起来。这些计算常由两个或几个算式合成,而且在计算时常常需要先算某一个算式,再算另一个算式,于是便产生了区别先后运算顺序的符号。大约400多年以前,在大数学家魏芝德的数学运算中,首次出现了“( )”“[ ]”和“{ }”。“( )”叫小括号,是荷兰人吉拉特最先开始使用的。

  师:由于小括号可以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小括号的来历,使学生对小括号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小括号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记住小括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08-2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07-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9-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12-0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0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03-26

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