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12 16:41: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名著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可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一定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2

  缘于学校的读书活动,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之所以选择《做有智慧的教师》这本书,是因为我也想学着做个智慧的教师。在我看来,智慧的教师肯定是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起来又轻轻松松的老师们。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些。我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我大有帮助。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书中是这样诠释智慧型教师的: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并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们信奉的职业操守;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欢乐地与学生交往,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在他们看来,教学就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他们“贵在自塑、自律,执着地追求一种真正的教育生活”。这样的教师以自己崇高的理想、乐观的态度、丰富的阅历、进取的精神去影响学生、启迪学生、熏染学生、唤醒学生,教育因此便有了灵性和生气。

  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其中有一个问题对我印象很深刻,对于其中问题44如何改善学生不倾听,收获颇多。在课堂上,学生常有心不在焉者,或发呆,或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等等。有时请学生发言,举手者寥寥无几,只有几个优秀积极分子。教师一再强调仔细听学生发言时,有的学生还是各自干自己的事。更有的来了兴趣,就不听指挥了,讲得沸沸扬扬。结果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喊破了。这些现象,除了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握不够,另当别论。确实对于课堂上不愿倾听者,更多还是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除了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叶圣陶先生说:“果真要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顺应他们的心情。”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分天性,善于创设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如《童话城堡》创设情境,你就是一位建筑师,介绍一下你的设计城堡。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设计的城堡。

  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对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曾看过这样一则采访:美国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我们常常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儿童思维,也往往武断地认为儿童的想法幼稚可笑,但儿童的思维中透露出的天真与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在具有原创性的儿童美术教育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其率真、纯朴的魅力。所以,作为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心声,善于启发、引导他们,使儿童美术作品率真、纯朴的风格凸现出来。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中出现的问题,善于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也更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受用终生。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3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4

  今天我将结合假期中对教育名著的学习,报着一种相互交流的思想,谈谈我读教育名著的一点体会。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教育新理念》、《影响学生的101个经典成长案例》、《陶行知教育文集》、《魏书生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回想自己当初的评价是认为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通过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才明白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和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总之,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魏书生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所读的这些教育名著里,专家们都建议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用赏识的语言去说,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读教育名著,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一份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的新乐章。而教育名著的引领──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所以课程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合一”的教学观念上发展形成的。”这是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以来,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在今天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养分,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个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

  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实施要求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设计教学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渔”。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

  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陶行知批评教学分离的教师“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其结果造成“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他深刻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说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安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生命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这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东西,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着新鲜和刺激的东西,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师的尊重赏识下,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行知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应该过有智慧的生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4、“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之中的人,是处在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对人而言是最大的概念。学习、工作都是在生活,在生活之外别再找什么来肢解生活。传统教育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社会实际问题需要,死记硬背,死读书,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突出甚至不问学以致用和创新。而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强调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教学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沟通,与学生的成长沟通,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使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充满鲜活的生活色彩和生动的生命色彩。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6

  趁着寒假的空闲,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当前我校实施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掌握知识,并通过生教生,让学生去独立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7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8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摘录:“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9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0

  今天有幸拜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它给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思如潮涌。我们教师的一个个绚烂的梦在朱永新先生朴实的阐述和鲜活的事例中逐渐真实,它们变得是那么清晰,甚至只要你一伸手便能触摸到它们。全书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笔调清新、通俗,从小事着眼,小中见大,催人深思。

  朱永新先生提倡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只着眼于眼前,一切只看分数、升学,只会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朱永新先生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很通俗的讲述,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学和教的目标清晰异常的'摆在了我们眼前。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无不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充分融合。这就是我们打开新教育之门的钥匙。成功的教育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者只有静下心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只有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走上新教育的康庄大道。

  细读全书,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更有内心的激扬,它不但让我们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也教会了我们方法,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1

  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了《我是一名好教师》后,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2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后,引起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回忆:在一次8000多人的全体师生大会上,罗校长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知识是和他的财富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从而也使我想起我家乡一个真人真事的经典千万富翁,他是我老师的一个小学同学,因为我和我老师关系好,每次回家乡我老师都和我到他家玩,他的成功经历是我亲自从他囗中听来的,真实性可靠。他的起家是从一次偶然的大便开始的。事情的经过我用第一人称写较为逼真些,具体如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自已到深圳找工做,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身上连食饭都无钱了,睡了几晚天桥底,真是面临绝境,又没有朋友老乡认识,不知如何是好,暗自流泪,第8天中午去公厕大便,刚好想推门进卡位,突然从我身后跑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拉肚急到不得了,我看见这位中年人急成这个样子就主动礼让给他先,反正自己也不急,让他也没关系,当时这样想。谁知那中年人完事后出来全身舒服极了!看见我还在门囗等着!千多谢万多谢我!谁知等我解完大便后那位中年人又在门囗等我,我问他还有什么事,他问我做什么职业在哪工作,我把当时的困境说给他听,后来他临走的时侯说:“我给你二十块钱,就用这钱去收一些旧废纸或在路边拾一些废纸皮,然后拿到我给你的地址,我会安排人帮你收购,”说完就走了。当天我就马上行动按他吩咐的去办,赚到五块多钱,坚持了三个多月,也赚到一些钱,当然不多,三个月后的一天那中年人又出现在我眼前,他见我挑了一担旧废纸就问我:“后生仔你怎解这么蠢?你每一次拿来的废纸都那么干,不会渗些水进去吗?会重些,赚多点钱!”我当时即刻答他:“我穷还穷,决不会做出这些缺德的事!”他听我如此回答,即刻拍拍我的肩膀说:“明天上午9:00到我厂上班!”当天我有一种前所没有的开心,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不用那么奔波了!第二天我去上班才真正知道那中年人原来是该造纸厂的香港大老板,就这样我在他厂整整做了3年,我工作表现非常吃苦勤快,在厂的为人也绝对一流,博得老板的高度信任!其实在厂的3年里我基本学会造纸的技术,每天晚上拼命学习!有一日老板叫我去他办公室,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在偷学他的造纸技术,到他办公室后,他指着台面那一大把钱说:“这20万你拿着,回到你家乡开一间小型造紙厂,这钱不用你还,以后有困难再联系我!”当时我真不敢相信眼前是否在做梦!我掌握了技术后天天都想以后一定自己开一间造纸厂,可是没有资金而发愁!今天终于机会来了!贵人出现了!第二天我拿着老板的20万对老板说:“以后我一定双倍还给你!”到目前我开的造纸厂是家乡最大的厂,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市人都在用我造的纸,称我为“大便紙老板”。

  为什么把以上的'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就是因为我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 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个字:“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每一个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大胆地为教育投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应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齐并重,一样可体现出教肓的经济价值。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某以前读书成绩很差,现在很会赚钱,成为什么老板吗?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故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和运用知识等各种能力。

  以上是我读《教育的经济价值》的一些个人浅感,谢谢分享!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3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以上就是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相信可以帮到您哦!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4

  暑假中,静下心来认真读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著作精选》,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阅读本书有助于深刻地了解福禄贝尔重要的幼儿园教育理论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并且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中讲述的观点理论性很强,有很多段文字我必须反复阅读多遍,仔细咀嚼多次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但是就是在这样反复阅读、思考,努力理解、探索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领略到了很多道理,同时也让我不禁感叹福禄贝尔在教育方面的高瞻远瞩,在那个年代就能对幼儿教育拥有这样深刻独特的想法,令人由衷佩服。

  书中就福禄贝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和解读,分别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幼儿发展中的教育》、《母亲:游戏与儿歌》等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章节。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这一章节:《绒球——儿童的第一个玩具》。福禄贝尔认为,球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恒久的吸引力,因此,它是童年时期无与伦比的最重要的玩具。球不仅对儿童具有意义重大的吸引力,而且是一件具有深刻意义的玩具和一种教育手段。儿童在玩绒球的时候,认识到,物体有时是被他自己抓住的、紧握的、可触摸的,但有时候也是自由运动的。球让儿童感觉到自身是一个整体,并遵循着人类的本性去发现他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早期,儿童就去寻求并且必须去寻求、去注视、去抓住、去占有整体,即使是在无意识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儿童寻求的这个整体也是通过绒球给予他的。

  球是一切事物的象征(因为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个整体),同时也是单个事物的特殊象征,例如,苹果和其他球形的物体,在这些球形的物体中多样性得以体现,就像谷物的种子中所蕴含的多样性一样。因此,球非常适合满足儿童的这种探究欲望。福禄贝尔所说的绒球——或与之相同的圆球——实际上是其他一切形状的基础和本源,所以,一切形状都可以通过某些确定的简单法则从球体中符合逻辑地发展出来。如同球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样,它也是每一个整体的象征和一般表现。儿童能够在其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他自身,就像他能从中看到每一个整体和每一个物体一样,他也能够反复地将自己的影像印入其中,从而使他能与自身面对面。

  书中反复强调福禄贝尔这样的观点,对于需要得到发展的儿童和促进他发展的成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应该观察而且应该激发他们的孩子正在觉醒的个体力量和个体活动,以及在几乎不易觉察的开始之中及表露的细微迹象之中正在觉醒的精神。

  人的发展(包括儿童的发展)的中心、真正的基础和起点是心灵和感情。但是,对行动和思想的训练,肉体和精神经常不可分割地伴随它们。思想必须转化成行动,行动必须通过思想来决定和明确,这两者的根源都在情感本质之中。这些论述对于认识、促进和保护儿童最初阶段的发展和认得发展的规律是必要的。

  当然,在谈论儿童运用绒球游戏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所有的儿童玩具和游戏的共性,即儿童特别喜欢在每一个物体中发现整体以及从每一个物体中创造整体。许多中物体,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能在儿童时代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特别是那些有生命的物体的来来去去会引起儿童的不随意注意或者由于成人的提示而引起儿童的随意注意。一般情况下,生命总是会吸引生命,就像生命唤醒生命一样。儿童会看到狗和猫的走动,有时是大狗有时是小猫,儿童也会注意到鸟儿,笼中的鸟、窗前的麻雀,儿童还会注意到鸽子、公鸡母鸡等等。通过一个并且是同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绒球),我们可以想象许多种物体,特别是有生命的物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绒球提供给儿童观察、创造和玩耍的仅仅是最基本的形状,或者说,绒球是一切表现为整体并能自发行动的事物的素描。因此,可以用球体表现的一些现象,例如,呈现、分离、返回、寻找、发现、得到、接住、抓住、握住、滚动、滑动、转动等,上述的每一个现象都能够如球一样地表现出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绒球对儿童而言是一个多么完美和有吸引力的玩具。

  圆球始终是万物的统一物和解释物,因而也是联系和理解万物的真实途径。正是通过圆球,将儿童与保育员和他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因为球是万物的特征,是万物本质特性的统一体和结合。球展现了容量、质量、物质、空间、形式、尺寸和外形,它自身蕴含着一种独立的力量(弹力),因而它可以静止和运动,也具有稳定性和自发性。它甚至可以提供色彩,至少可以引起声音,它有重量,因为受到了重力的吸引,具备了万物的一般特性。所以,绒球通过下落,通过或快或慢的运动,使儿童思考地球生命和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现象和规律,思考一般的引力——首先是地球的引力,特别是地球引力的规律和限度。

  运用绒球的第一种游戏也实现了从不同方面对儿童智力的培养。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不仅可以看到静止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再不断变换的现象中观察物体。运用绒球进行的游戏唤醒并训练儿童的智力,使它能够在内部重现已经在眼前消失了的物体。这些游戏唤醒并训练再现、记忆和在记忆中保持以前见过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说培养记忆力。

  绒球给予了儿童所有这一切和许多其他的东西,并且成为儿童所有玩具中的第一个。通过绒球的运用,儿童得以发展自己,加强了生命和本性的统一性,也相应地增强了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正是在运用球的最初的游戏中,儿童知道了自己的生命以及作为统一体的外部世界。

  福禄贝尔针对绒球和儿童的发展详细地从人类发展层面、儿童发展层面、语言和游戏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精神的发展等都作了独特而详尽的思考和阐述。在没有拜读福禄贝尔的作品之前,我虽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球类玩具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肤浅啊,这促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于球类玩具以及其它简单玩具、民间玩具的看法,也不得不重新理解和定义玩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等。当年的汶川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特大灾难,我敬佩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敬佩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气力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专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的地方。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庇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遭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得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5

  长大了,老师教我读论语,背古文。就这样,这些充满阳光、温暖我心的好文章伴我长到了10岁。我读过一篇非常喜欢的文章,它是《鲁宾逊漂流记》,作者是丹尼尔middot;笛福。他是一位英国人,这是一个关于冒险的故事,一个关于智慧和勇敢的故事。

  英国青年水手鲁宾逊由于所乘的`货船在海上沉没,孤身一人流落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辛旅程:做木筏、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在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中,这座无人的荒岛被鲁宾逊建成一个世外桃源。这种乐观向上,百折不回的开拓精神和可贵的坚强品质,留给人们挑战自然的信心和勇气。

  还有一篇小说也不错,它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不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少儿读物,还被认为是一步人生成长必读书,令全世界亿万读者感动不已,全书通过安利柯写的日记讲述了众多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这些爱的故事将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注入孩子们心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让我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带我遨游绚丽多姿的童话王国;《木偶奇遇记》让我和匹诺曹一起体验成长的喜怒哀乐;《克雷洛夫寓言》让我明白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将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极点,开阔了视野,感染了心灵今后,我将继续与好书为伴,让阳光温暖我心,让好书随我快乐地成长!

【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03-25

读名著心得体会09-07

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通用16篇)06-09

教育心得体会06-05

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9-30

爱的教育心得体会02-18

幼师教育的心得体会12-02

教育实习心得体会08-01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