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草原教案范文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 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 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 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 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识字卡片、有关草原的风光片或图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草原的录像,激趣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指导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拼读会认字,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
4、教师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枣红马、百灵鸟、忘记、因为、这里、最鲜艳、壮、不管”。
(2)开展拼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朗读,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质疑:哪个词不懂?理解“壮”:在文中找一找带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牛儿最壮)学生自己说一说“壮”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4)自己小声读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5、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标画自然段。(四)朗读感悟。 1、分小组指名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喜欢草原?
2、指名回答,老师贴图。(枣红马、百灵鸟、小作者) 3、学习“百”。(1)这个字怎样记?(白加一横)(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占格。(3)学生们练习书写,注意把第一笔横写长点儿。
4、学习课文内容。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草原?读文找答案。
5、自己读文,找答案。谁找到了就告诉大家,自愿选择汇报。(学生说哪部分内容,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小节)
6、学习第一小节。(1)师生配合读文。(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为什么马儿喜欢草原?”
(3)出示练习:草儿( )牛儿( )羊儿( )(4)指导朗读“最鲜、最壮、最欢”。读出草原的美丽和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7、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百灵鸟为什么喜欢大草原?
(1)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请读出来。
(2)指导朗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喜爱之情?请你试一试,读一读。
8、学习第三小节 作者为什么喜欢大草原?可以结合前边所学习的内容说一说,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你喜欢草原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口语交际练习。(根据学生情况任选其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家乡或祖国)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1、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乡,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开课导入(二)背诵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复习“什、抓、把、地”的读音。
2、观察“朋、什、抓、挂、打、把、地”这几个会字的结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
3、记忆字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先自己记一记,然后小组交流记字方法,最后集体反馈(以旧带新)。
4、练习巩固字形
(1)看偏旁组字组词。
(2)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月—( ) 十—( ) 巴—( ) 也—( )
5、指导书写,注意把字写匀称。
(1)指导“朋”字的占格,左右相同。
(2)观察其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都是左窄右宽) 请学生注意:在书写时右边部分占了左半格一点。
(3)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再自己写,注意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草原教案 篇4
情感目标:
初步接触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调风格,从而体现本课的音乐与民族的人文性,初步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技能目标
1 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 在即兴编配舞蹈 编曲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个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七度音的演唱 歌曲曲调的创编
教学准备:
钢琴 录音机 挂图 伴奏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想去的孩子请轻轻的闭上眼。
生:做好准备。
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你和你的小伙伴携手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那里绿草如茵,天湛蓝湛蓝的,朵朵的白云悠悠的飘浮在天空中,牧民们在这里悠闲的放着牧,牛羊成群。往远处望去有一个美丽的大毡房,有一个可爱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向你和你的小伙伴招着手,好像在说:“来吧,快来我家吧,快来我家做客吧。”这时,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走向了这个美丽的毡房,走进去后你们发现这里真的是很漂亮,各种各样的民族装饰品,当你们正陶醉在这些精美的物品中时,耳边突然穿来了一首悠扬的歌曲。此时老师播放《》的录音。听完后给学生1分钟时间静静的感受。
授新
1、聆听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2、 师挂出挂图,请同学们讲一讲你平时所知道的关于草原的知识。结合刚才的感受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讲的同时师一直播放歌曲录音,让歌曲一直不断的在播放,给学生营造一种草原广阔的感觉。
3、 再次聆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仔细的聆听,可以轻声跟教师哼唱。
4、 请学生有‘走’和‘跑’来演唱歌曲,让学生首次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
5、 尝试演唱歌词,注意哪些字唱的长一些哪些字唱的短一些。另外提醒学生注意歌词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一副画面。
6、 师生一起配合演唱歌曲
7、 师: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
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
生:回答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刚才我们也用跑和走来演唱过了。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又有没有尾巴?
生:回答
8、 师:有哪些动物呢?如果请你用乐器来表现它们,你会选用什么乐器呢?为什么?
生:回答
9 、学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XX XX|XX XX|
创编活动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 师:今天所有的子表现都非常好,可是老师觉得要是你们可以完成下面这个任务的话,今天的你们会玩的更开心的。想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到5个孩子一个小组。分钟时间让孩子们为歌曲创编讨论,要求要有草原的特色,让我们一看就知道你要表现的是草原。
3、 师生讨论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提示:骑马的动作
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蒙古族歌曲和编创蒙古族舞蹈你们了解到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生:爽朗 豪迈的
师:既然你们体会到了,请你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
生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做着骑马的动作唱着歌曲离开教室。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5 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 学习生字:原
① 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 教学厂字头。
③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 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 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 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 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 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 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 牧:教学牛字旁。
② 民的笔顺。
③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 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 远处:
① 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 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 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 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思考讨论:
①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 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 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 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 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 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 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 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 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 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草原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上》教案11-15
《草原就是我的家》优质教案09-19
关于《草原》教案范文锦集10篇04-04
《草原》教学设计05-21
草原教学反思06-23
草原小学作文09-12
草原教学设计11-12
辽阔的草原说课稿09-18
《草原》教学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