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

时间:2022-05-03 18:31:1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芳华》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芳华》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1

  《芳华》讲述了文革后期文工团中的故事,团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经历过战争、解放、改革开放后,应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时局的人已开始准备转业,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军人队伍;而穗子不愿面对改变,坚持要留下来,并用自己的金项链给战友做了牙托,只为他能继续留在军人队伍。但解散文工团势在必行,直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她依然不愿接受现实,好在最后考上了大学。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我们的芳华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诗和远方现在就来。

《芳华》观后感2

  20xx年1月6日,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去观看了期盼已久的电影《芳华》。影片中的一句旁白,久久回荡在我耳边:“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影片中的何小萍就是那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而刘峰就是那个善良的人!

  何小萍满心欢喜来到文工团,想着从此就不会被人欺负了!可现实却一次次浇灭她美好的理想!她想要照军装照,心里有着美好而卑微的念头,想寄给劳改营里的爸爸看,可是部队里演出服发完了,只能等夏天,还有好长好长时间啊,太久了太久了……。以前在家里太受冷落,她做不到一开始就落落大方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不知道如何用体面的'方式实现自己其实并不过分的愿望,舍友的明嘲暗讽和过去经历的排挤压迫让她实在不敢开口借,怯生生地想让一切静悄悄地实现,然而害怕的事情最终发生,因军装照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而被揭发,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不仅被发现了,而且因为羞于承认,被更加激烈地围起来指责批判!

  一个从小就被欺负得怯生生的小女孩,她怎么无师自通学会磊落?但就因为一次的不磊落,从此以后文工团里所有的丢脸现世的坏事大家都会扣到她的头上,“她是全世界最臭的”,“那个塞了搓澡海绵的文胸也一定是她的!”大家都嘲笑她、排挤她,她怎么躲也躲不掉,怎么辩解也没有人听。所有男演员不愿意和何小萍搭档的时候政委说他很心寒,但他的心寒可能更多是建立在集体的利益,因为大家没有为了表演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而心寒。

  可是这时候终于有一个人不盲目地附和这些排挤,不怕被孤立,单独站出来明确表示接受她、支持她,在没有人愿意给她伴舞的时候,这个人挺着抗洪受伤的腰说他愿意!他就是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只有善良的刘峰同情同样善良的小萍,他们珍惜善良!

  从前那些她受到的委屈、祈求保护和安慰的的书信送到了劳改营里渺无音讯,等来的只有一份父亲死亡通知书,而刘峰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打在了何小萍原本一片漆黑的世界里,这份温暖让她有了一点点勇敢,这点点的勇敢足以点燃何小萍一生的善良。足以让她在刘峰被流放的时候不顾旁人的眼光为他送行,足以让她在刘峰上战场的时候日思夜想,足以让她在刘峰落魄残疾的时候悉心照顾、守护余生。

  在文工团里平时也只是让何小萍打杂,不管何小萍心里有什么感受,当在高原上卓玛摔伤膝盖,为了演出任务,为了让何小萍乖乖跳完A角,政委要求所有人对何小萍装病的行为装作不知,把她拉到演讲台上架到了人民英雄的高度,可是表演结束后却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何小萍我们知道你装病:直接把何小萍指派到残酷的救援前线。政委这种处理方式太冷酷了。何小萍笑了?苦笑。心寒的笑!

  文工团的善良和残酷,投射出了一个社会的善良和残酷,其实并没有年代的界限,这些善良和冷酷,现在这个时代也一样在上演。但我们不要因为有残酷的现实,就拒绝善良,否认善良!我们应珍惜善良!

《芳华》观后感3

  二○一八年元旦临近,前日就在网上预购了电影《芳华》的门票。昨天午后,驱车22公里从沈抚新城去到了横店影院抚顺市印象新城店,观看了由旅美华人美女作家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电影《芳华》既是文艺片,也是青春爱情片,还是战争片,影片讲述了部队文工团一群文艺兵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影片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爱情和战争是文艺创作的两大永恒主题的文学艺术理论。这也是继《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少有的一部以隐晦方式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

  笔者记得,从小到大曾看过很多部战争影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车轮滚滚》、《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战上海》、《上甘岭》、《三大战役》等等。与《芳华》同为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是于33年前的1884年冬天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

  《芳华》和《花环》都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影片,笔者认为《花环》是战争正片,而《芳华》并不是战争正片。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看,《花环》的人物命运是为那场战争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而《芳华》的战争场景与过程是为刘峰与何小萍等人物命运的艺术化呈现来服务的。就其艺术内涵来说姑且不论,只说战争场面的拍摄,《芳华》影片更加震撼人心!

  过去的电影在拍摄战争场景时,多数都是远景拍摄的,万炮齐发、炮火连天、烽烟滚滚……近景都是灰头土脸、浑身鲜血……得益于当今先进的化妆术、道具术和布景术等电影技术的高度发展,《芳华》的战争场景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其中有连续六分钟的战争近景拍摄,枪林弹雨、爆炸残肢、鲜血飞溅、血肉横飞、成片尸体、重度烧伤……等等,这些写真拍摄几乎都是过去的战争影片中所看不到的,而且都是近景拍摄,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尤其是在影院观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连续六分钟不切换镜头的战争场景拍摄,而且还是爆炸近景拍摄,要求演员一步差错都不能出现,否则将片刻殒命……这就是这部战争影片所带给观众的巨大视觉冲击力,近景战争场景震撼人心!

  《芳华》的演员阵容也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她们扎实的舞蹈功底,着实令当今一些明星们汗颜!拉出当今的那些鲜肉萝莉偶像明星们来看看,有谁能有《芳华》剧中演员们扎实的舞蹈功底?而且这些舞蹈还是民族舞加芭蕾舞……《芳华》剧的演员,没有整容、没有雕琢、没有矫情、没有造作……从容貌到神情都散发着一种天然的美……难怪影院中坐着很多银发的.老人观众……艺术就应该回归自然!

  剧中何小萍战士的那段精神病患者的独舞,令所有在场的观众不分男女老幼潸然泪下!不论你是柔弱小女子还是铮铮铁骨汉,在影院看《芳华》影片时没有眼睛不湿润的……战争不但摧毁了人的生命,也摧毁了人的身体,更摧毁了人的精神……

  电影《芳华》同时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那场渐渐远去的战争……在当今这个和平、幸福与繁华的年代,战争的不测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芳华》观后感4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来最喜爱的一位作家,偶然从她的第一本《陆犯焉识》开始,紧接着从《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鹤》、《妈阁是座城》,从《霜降》、到《老师好美》、《谁家有女初长成》···一发不可收拾。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面的评价,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脑海里跳出来的两个字:优雅。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往常,努力刻画了那个年代x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任。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结局是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没有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突然感觉心很痛。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人依旧还是自私的动物,面对刘峰“老好人”的完美,人们一边享受着他的好意,又见不得他的出类拔萃,总想从他身上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好佐证这一类人也有如同他们自己一样的狭隘,卑劣和阴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这样,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可有可无的,善良总是最廉价,我们从小受着那些“向雷锋学习”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贴上“好人”的标签,那些肆无忌惮地猜疑和背叛随之都来了。而面对这些,你,只能是一个好人,否则你之前的种种,都会是“作秀”,此时那些人就终于可以扬起他们的嘴角,嘲讽道:“看啊,这就是那个好人···”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芳华》观后感5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种颜色,而有的人哪怕活在一片灰色中也坚信能等到灰色变为彩色。我想,刘峰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不知道文工团的人在叫刘峰“活雷锋”时,有多少人是在嘲讽,又有多少人是在由衷地称赞。在那个将品质看得比金钱更重的时代,品质和名誉无疑就好比如今的金钱,是一个人珍贵的财富。而刘峰这种雷锋般的做法,就是在积攒自己的财富。他帮家在北京的战友带东西、不顾生死地抗洪抢险、帮买不起沙发的战友做沙发、甚至当炊事班的猪跑了时第一个想到求助的对象就是他……我相信,出身贫苦的刘峰是发自真心的爱文工团,爱那个接纳了木匠儿子的文工团,那个他为之付出无数努力的文工团。我想,没出事前的刘峰是坚信在文工团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将之前灰色的人生绘成彩色。

  而出身高级干部家庭的郝淑雯的人生似乎一直都是彩色的。军长的女儿可以理所应当地在文工团里当上室长,可以理所应当地成为女兵们的头儿。天生丽质的林丁丁和才华横溢的萧穗子默认了这种生物链,出身想对平凡的她们同样爱着这个文工团,也同样渴望活出更美好的自己。而那个从未被善待的何小萍,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将成为这个文工团的笑话。

  可能我们身边很少有刘峰那种活雷锋,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像何小萍那样的“灰姑娘”,那种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公主的灰姑娘。从未被善待的她期待着成为能够被善待被尊重的解放军,却不曾想等到的是被不停地耻笑和孤立。我想,汗味和军装照只是她被嫌弃和孤立的借口,根本的原因还是她不愿认同文工团的生物链。我相信萧穗子和林丁丁们的内心是善良的,郝淑雯的调侃和戏谑也非出于有意,但隐藏自己的怜悯做一个看客的成本远比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去和何小萍做朋友的成本低。就这样一个一直不被善待和认可的人,却突然被施舍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舞蹈A角时,她体现出了发自内心的抗拒,一种夹杂着委屈、愤怒而又不做作的抗拒。

  我想刘峰和何小萍的青春芳华在被文工团下放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迎接他们的是残酷的炮火和潦倒的人生。而郝淑雯林丁丁萧穗子们的青春芳华也随着文工团的解散而结束。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变革消磨尽了那个文工团大院里最后一丝青春的气息,萧穗子的热枕和金链子终究没能敌得过郝淑雯的门当户对,可能军长的女儿和副司令的儿子就应该天生一对儿;林丁丁在医生和摄影干事间犹豫徘徊过后终究还是投入到了未曾相识的华侨的怀抱;而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命途多舛的人最终在晚年相依为命……

  岁月不能抹去记忆,但岁月可以将一段记忆擦拭得熠熠生辉。从那个文工团大院里走出来的萧穗子刘峰郝淑雯们在世俗中浮沉多年以后最终还是坐在一起温馨地追忆起了那段定格了他们的芳华的岁月,那些各自被中伤、委屈苦痛的瞬间在多年后都化作了轻微的摇头和叹息。哪怕曾经不被善待的人,也会怀念那时芳华的自己,或羡煞,或叹息。

《芳华》观后感6

  芳华,和好朋友一起看的,约好结束后交流观影心得,也未读原著,只看了影版。源于约定,从没有写过影评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若格式或者内容有什么不对或冒昧之处,还望大家别计较,多包涵。

  影片结束后,大家说的最多的是好人没好报,我想说好人处事也要活道,也要自护,也要争取,也要勇于反抗。生活中,对于爱情,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影片中,在刘锋表白抱着丁丁,被他人看到并对丁丁出言不逊时,刘锋呆了,丁丁怕了,可以看出人言的可怕。所以,刘锋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去澄清、解释、维护丁丁;人言可畏,丁丁恐慌之下做了下下策。

  后面的故事,刘锋被发配到川滇,但即使到了战场,刘锋依然做到了连长,保家卫国。这证明好人,不论扔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生活,总是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但同时也会给我们些许伤痛。出现了伤痛,我们能做的不是在伤口上撒盐,而是去面对,去疗愈,以获得平和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状态。

  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何小萍,从小生活多坎坷,父亲不在身边,母亲的重组家庭不接受自己,原以为到了部队,到了文工团,就会好起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但理想和现实总有一墙之隔。她看着自己爱的人被污蔑被下放,自己也伤心绝望,后来也被下放了,小萍做了战地护士,抢救革命战士,后来成了英雄,但突然聚集的关注度和心理落差太大,让她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好在天顺人愿,她好了起来。

  影片的最后,何晓萍和刘锋一起生活,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依然携手伴余生。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公平不公平,但之于感情,有些等待总是值得的,时间会把你应得的带回给你。

  其实,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人言的力量依然强大,比如网络热搜、社会舆论导向、网络语言暴力等等,他们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干扰一些人的精神状态,看到影评,我们发现不公,去指责去谩骂,但现实中可能我们自己也是不公的制造者、传播者,反观生活,反省自己,也给他人一个机会,给自己多一抹阳光。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简单平淡,亦复杂,亦令人羡慕。生活,之于我们,之于爱情,给了太多考验,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谁说我们不是痛并快乐着呢?

  在观影后,大家可能会羡慕何小萍和刘锋最后的相守,想要拥有知己、知音、爱人般模样的人相伴,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还是一个人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还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追根揭底,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可能你不愿承认,可能你会抱怨现在的社会或者现在的人。但,冷静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和他人一样,不敢付出,不敢等待,亦或一样现实。就像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便不想再自己起灶。

  其实,婚姻,最终不过是一个人打包到另一个人的生活里。什么房啊车啊,够住就好,什么婚礼酒席,最终累的不过是自己。我们要的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家。诚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有一墙之隔。

  最后,我想说:我在等一人,一世一双人,简简单单,相伴走一生。那么,此刻阅读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新年愿望呢?

《芳华》观后感7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在一节课上睡着了,一觉醒来还在初中的教室里。老师的粉笔迎面而来砸到你的脸上,提醒你,上课不要睡觉。你告诉同桌,说做了个好长的梦。同桌骂你白痴,叫你好好听课。你看着窗外的球场,阳光洒在脸上,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

  这是我们在心里想过无数次的场景还原,也是电影《芳华》最大的主题。

  它最大的痛处在于再也回不去了。人间有多少芳华,就有多少遗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就会发现,青春真的是一个人拥有过的最美好的东西。

  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哗啦,舞蹈指导老师抱着政委哭着说:“政委,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

  这让我想起每次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散伙饭,我明明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无趣又累得要死,盼着它快点结束,可是真的快要结束的时候,又非常舍不得,这里埋葬着我的整个青春啊!

  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独舞,那是全片最美的片段。刘峰遭人陷害,被开除出文工团,几乎所有人和他划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残酷的`片段。

  刘峰唯一一次释放,就是对林丁丁表白,拥抱了她,这个拥抱却让他万劫不复。何小萍唯一一次释放,是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作为新人的她,却永远被室友们钉在耻辱柱上面。

  《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的现实。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把何小萍和刘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线,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善良的人。

  刘峰被迫的离开文工团,只有她一个人去送行,临走前赌气似的大声喊,想让所有人都听见:“我明天早上来送你!”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团队里的人集体背叛了刘峰,只有何小萍觉得他是一个好人。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疏远?因为三观早已不同。

  刘峰和何小萍都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何小萍看穿了文工团所有人的勾心斗角,利己主义,即使给她跳主角的机会,她也不屑与那些人为伍。

  后来她从文工团离开,跟随刘峰的脚步去当了一个战地护士,她在病榻前,那个十七岁的士兵问她有没有心上人,她说:“我配不上他(刘峰),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知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的小贩,他的车子还让城管收了,自己没钱交罚款。

  刘峰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实,他和何小萍相约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战友。

  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我是在20xx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青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流离失所,在洗尽铅华之后,许多人对人生满是失落,而只有那两个相同的温暖灵魂靠得越来越近。

《芳华》观后感8

  《芳华》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座椅上相拥而坐,悠扬唯美的歌声《绒花》和画外音同时响起......我突然间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美得不忍心让它逝去。

  这是两位历经了岁月风霜经受了生活折磨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刘峰的好,何小萍懂得;何小萍的苦,刘峰懂得,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这是刘峰和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他们话不多,但是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知足,待人也更加平和”,片尾那段画外音诠释着一个好人内心的温暖,这是上天赐予好人的礼物,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物质上贫瘠,但内心富裕、温暖有力;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灵魂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自己想要的美好。 他们抓住了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活,也并没有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坚持。

  因此,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把眼泪忍回去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平和知足内心富裕有尊严。

  《芳华》是一部把很多人都看哭的电影,《芳华》拍的是谁的人生,为何能赚走这么多眼泪?

  刘峰,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却命运波折生活困顿。一个处处帮助他人的好人一次次错过机会,一次一次地被社会大潮推着向前行走,接受一次又一次并非自愿的改变,用尽了全力,却并未得到常人眼里所谓成功的人生。电影看似在表现好人刘峰的命运,实则是拍出了所有普通人的人生。《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写实的电影击起大家的共鸣,这便是冯小刚的厉害之处。在时代大潮面前,文工团不想解散也要解散;在工作安排面前,你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让你上战场,让你下医院,让你当英雄......普通人没有能够扭转趋势的大潮,也没有能够对抗强大的团体,唯一能够保存的或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

  人生的芳华时代,理想飞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年轻的特点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幻象美好。可历史的现实是,在时代大潮面前,没有多少人能够先知先觉,也没有多少人不会迷失,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完美转身,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接受普通人的命运。《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有梦想遥不可及;比如林丁丁,梦想可谓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萧穗子,心爱的人最后成了闺蜜的老公;又比如刘峰和何小萍,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你们和我们,都在经历着冯小刚镜头下的人生,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冯导对人生的感悟入木三分,他永远会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指着前方告诉你,这才是生活。《芳华》的创作是贴近生活真实的,不同于陈凯歌的作品。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把他俩比作画家,冯小刚是写实派,陈凯歌则是抽象派,写实派的作品比较容易被读懂,更易被接受,但要出精品确也需要厚实的功力,而冯导在我眼里是功力深厚的一位。

【《芳华》观后感】相关文章:

《弱点》观后感08-09

法眼观后感08-11

《小丑》观后感08-05

《雪豹》观后感08-05

《神话》观后感08-06

电影观后感07-26

《上甘岭》观后感07-29

个人观后感07-30

话剧观后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