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2-03-19 18:10:5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1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与会场内的观众一起,在两个多小时内非常安静地观看。就像胡玫说的那样,“《孔子》是一部必须让你记住许多故事情节的电影。”但是孔子带给我的,并不只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而他所留下的,则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以及背后的弟子们,或许大多是文弱书生。但是你们感受到的肯定是如海涛般浩浩荡荡,统帅一个时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国——鲁国的贵族世家,对社会的混乱局面感到忧虑,期待着用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响春秋各国的历史进程。但是,正如历史上其他圣人在早年的经历,孔子在彼时的时代尚未来临。虽然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英勇和智慧给鲁国带来了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终在现实中破灭了。接着孔子为了梦想,带领众弟子在列国间奔走十四年,传播自己的思想,想和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天下,不容其争。数次被乱军包围而陷入绝境,也曾卷入政治阴谋的漩涡,甚至被世人误解……晚年返回祖国——鲁国,他归国不隐,不遗余力地教导弟子们和整理文献。

  孔子的一出戏,力主禁止活人献祭,非常精彩。会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堂,不知当时是不是这样,整场场景都很像古罗马议会,还是现在的英国议会,呵呵,对公山泉这类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言归正传”,显示了孔子的沉着与智慧,更多的是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印证,史书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记载,而电影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这一情节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反而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各有不同的性格,但爱师如命,守礼如命。子助卫国,冉求回鲁国。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机智灵活,意志坚定,是最能打动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个场景中,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虚伪,搞笑。但是我很感动,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连想都没想过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救竹简的那一刻,许多观众都落泪了,我还相信,当孔子抱着死了的颜回不肯放手的时候,那一幕,震撼了万千人。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舍弃了自己的性命,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在颜回看来,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还重要,再想一想,因为有了无数的颜回,我们现在才能理解孔子的精神。看见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有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但是夫子还在抱着,那情景真是凄惨。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实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却一直记得着夫子的教导,直到他死的时候,还记得着夫子所说的:“君子正其身”。夫得知子路之死,丧徒如丧子,但夫不让泪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虽未如愿,亦已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继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准则,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2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非常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与场内的观众一起,非常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非常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与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与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非常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非常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非常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非常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非常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3

  在中国,"孔子"是个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课本里,我们学过他《论语》中的精髓;在媒体中,我们听过他诲人不倦、讲仁义、宣礼仪的故事;在生活里,我们更是会信手拈来般引用出他曾说过的话语,用来明道,用来说理……这就是孔子带给我们的生活影响力。

  孔子,这位距离我们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们尊称为"圣人",对于他的事迹和生平我总是用仰视的目光和态度去接受。可是,电影《孔子》却让这位圣人走下神坛,历史在镜头的指引下,把观众重新带回到春秋时期那个战乱纷扰的年代。在那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孔子,而这时的他却是个平凡、质朴、仁爱、执着、坚韧的普通人。

  影片从孔子仕官鲁国开始,用叙述的手法为我们演绎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一边看着,我一边不由在心里追问:是什么让孔子能够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么让孔子能够穿越两千年的光阴,在当今的时代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光芒?是什么让孔子在今天不仅为中国人所推崇,而且在国外孔子学院也能办得红红火火?透过电影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不是别的,而是孔子伟大的人格。

  孔子离开鲁国,在列国之间颠沛流离十四载,可是他的学生们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君子坦荡荡,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与弟子被困,几天不曾进食,这时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为食。当弟子将最后一碗马肉汤奉于孔子面前请他饮用时,看着饥肠辘辘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口便将这救命汤与弟子们一一分享。危难之际心怀仁爱,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学生颜回坠入冰裂的冰湖时,他不顾安危,誓死抢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书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宁肯为了恩师的书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怀抱着逝去学生颜回,足足四个时辰不肯松开,他只想用自己温热的体温温暖心爱的学生,唤回他的重生,爱生如子,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当孔子当年的政敌季恒子年迈老矣,生命垂危之际,心里最为牵挂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赎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愿。能让自己的敌人心怀之、敬佩之,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卫国内乱,学生子路战死沙场,临终之前依然谨记恩师教诲:"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诲人不倦,润物无声,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王菲那天籁般的声线唱出了韵味悠扬的《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这仿佛就是对孔子一生的写照和咏叹。幽兰其香,不为献媚,不为流俗,扬扬其香,只因由内而外的深刻涵养,深邃思想,深沉爱意,深切担当。这就是孔子,一个有着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带着感动与感慨,心里豁然开朗,耳边响起好多孔子的经典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谢《孔子》又为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做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么幸福、快乐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为之,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孔子》观后感4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观后感5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跟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跟,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跟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跟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跟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跟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跟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跟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跟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观后感6

  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无为,万能无不为。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 义 礼 立 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孔子》观后感7

  今日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教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明白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向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十分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齐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由于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由于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十分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期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我的聪明才智不仅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由于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之后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梦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之后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由于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由于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梦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我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我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坚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能够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经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我的目标与梦想。在此刻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明白自我能做什么不明白自我的目标和自我的梦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我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观后感8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向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与场内的观众一齐,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必须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可是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可是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与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与强大的期望,可是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梦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一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明白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与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能够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可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可是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我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之后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此刻才能够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可是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可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9

  国与国之战,孔子的时代就穿插其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游历了十几个国家。礼义仁和从来没有放弃过。

  看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2个多小时了,和观众们在一起,非常安静地看着。就像胡玫说的那样,“《孔子》是一部必须让你记住许多故事情节的电影。”但孔子带给我的,不只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而他所留下的,则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以及背后的弟子们,或许大多是文弱书生。但你们感受到的却一定是如海涛般千军万马,统帅了一个时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国——鲁国的贵族世家,对社会的混乱局面感到忧虑,期待着用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响春秋各国的历史进程。但是,正如历史上其他圣人在早年的经历,孔子在彼时的时代尚未来临。虽然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英勇和智慧给鲁国带来了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终在现实中破灭了。接着孔子为了梦想,带领众弟子奔赴列国十四年,传播自己的思想,要和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天下霸主如此,天下不容其争。数次被乱军包围而陷入绝境,也曾卷入政治阴谋的漩涡,甚至被世人误解……晚年返回祖国——鲁国,他归国不隐,不遗余力地教导弟子们和整理文献。

  孔子的一出戏,力主禁止活人献祭,非常精彩。会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堂,不知当时是不是这样,整场场景都很像古罗马议会,还是现在的英国议会,呵呵,对公山泉这类小人,最经典的莫过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言归正传”,表现出孔子的从容与智慧,更有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印证,史书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记载,而电影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这一情节没有什么不对劲的,还能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各有各的性格,但爱师如命,守礼如命。子助卫国,冉求回鲁国。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机智灵活,意志坚定,是最能打动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个场景中,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虚伪,搞笑。但是我很感动,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连想都没想过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救竹简的那一刻,许多观众都落泪了,我还相信,当孔子抱着死了的颜回不肯放手的时候,那一幕,震撼了万千人。

  更令我感动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在颜回看来,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生命更重要,再想一想,因为有了无数的颜回,我们才能体会孔子的精神。看见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有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但是夫子还抱不住,那场面真可悲。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实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可是他一直记着夫子的教诲,一直到死,还记着夫子所说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得知子路之死,丧徒如丧子,但夫不让泪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虽未如愿,亦已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风,继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准则,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观后感10

  11月8日,已在全球巡演的儿童话剧《少年孔子》在新疆乌鲁木齐拉开帷幕,丝路伏羲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孩子及家长,在新疆人民大会堂观看了这部历史巨作。共八十分钟,我是流着泪看完的,一代至圣先师的童年经历,那样真切的打动着我的心,孔丘之所以成为孔子绝不是偶然,因为每一段历程都播下了“伟大”的种子。

  一、孝亲

  得知妈妈病了要采一种长在峭壁上的草药,立誓要去采摘,妈妈担心,阻止他去,他却说:“为了妈妈,即使长在天上也要去。”小小年龄,为妈妈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当妈妈劝解跟别人发生矛盾的弟弟时,听到妈妈说如何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一个人要有“仁心、仁德”,他若有所思,铭记在心,马上带着大家去帮助生气离去的小伙伴。十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做到“顺”,解父母之意,顺父母之心,实为不易。

  二、正能量

  一夜狂风骤雨,冲走了小伙伴九丫家的粮食,他积极的想办法,用智慧说服了“财主”牛叔叔捐米,使一个成人也因此“良心发现”。一场大火烧光了伙伴牛訇家的财产,鉴于牛訇平日的嚣张气焰,其他孩子都在“幸灾乐祸”,而孔丘听说后,马上安慰牛訇,并倡议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资助伙伴。每一次的`困难到孔丘这儿似乎都不是困难,他从不抱怨,从不指责。在伙伴中是正能量的榜样。

  三、包容

  在一群小伙伴中,牛訇是孔丘争当“师童”,能向京城迈进成功一步的“对手”,因其霸道,很不受小伙伴欢迎,但孔丘却从不排挤他,一直视他为好朋友。推选书童的时候,还客观公正的说出了牛訇的优点,选择了他。这份包容、大度,想必,没几个人能做到呢。

  三、律己

  一次跟牛訇比赛驾驭马车时,牛訇不慎撞倒了一位盲人,孔丘赶快下车搀扶,并连连道歉。盲人离去时,孔丘深鞠一躬。小伙伴不解的问:”那是个盲人,又看不到,你鞠什么躬啊?“孔丘却说:”他是看不到,但天能看到,地能看到,我的心能看到“。都说”君子慎独“,孔子少年时便已如此。

  四、钻劲儿

  少年孔子,从学习射箭到驾马,吟诗作赋到弹琴,知礼懂礼到书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全面发展,而且样样精通,从弹古琴曲”文王操“的片段,那股钻劲儿可见一斑。《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林老师教我们培养伏羲娃娃从”定“”静“功夫入手,也正是此意吧。无需纷繁,不要芜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培养举一反三的探究精神。

  中华道统之传承,正如人们所言“若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然而今天,传统文化却丢失了100多年。吴教授在最危急的时刻,为我们点燃了这颗星星之火。作为接续薪火的伏羲军,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发现和培养更多如孔丘这样的孩子?我要细细想想了。

《孔子》观后感11

  整部电影一直安静地叙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没有太多华丽的特技与动画,平淡如水,幽香如兰,片中不断颠覆着孔子圣人的形象。心中的圣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在坚守与逃离面前,心中难免会忐忑、会焦虑、会犹豫、会害怕,包围着圣人的是命运给与的苦厄与磨难,是世界给于太多嘲讽与冷漠,孔圣人面对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怀去包容与谅解,用礼的光芒去感化与观照,然而面对着弱肉强食、狼烟遍地的世界,礼乐道德不过是虚无飘渺的说辞罢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彻悟的深度。他因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因为礼乐已废道德沦丧而痛苦,他因为自己的坚守与艰难的矛盾而痛苦,在某个冰冷的梦深处,他是否会怀疑当初的抉择,他是否会怀疑自己的道,是否会自嘲无奈,是否会辞穷墨尽,会的,一定会的,只因为他是个平凡的人,而历史证明他终究不是个平凡的人,圣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能够配得上圣人的称号,是因为——坚守。

  当一个人历经磨难,几经沉沦,洗去铅华,孑然一身地回到命运的起点,理想在他面前斑驳而落,田野茫茫,长夜无边,从头开始,从第一步开始,这就是圣人的`抉择。也许,孔子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正是他颠沛流离,周游历国的时侯,磨难与苦厄不断冲击着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圣人心中的火焰愈来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为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为了放下。孔子毅然选择了拿起,尽管他的理想终点是放下,可是没有拿起又何谈放下?岁月的年轮伴随着圣人的步履磨平了命运的棱角,孔子的道,孔子对道道的践行从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温暖的生命元素丝丝点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历尽沧桑的心。道的践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码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迹来成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变的载体。孔丘从道中领悟出的境界,从痛苦中领略到的境界,让儒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内容。当我们回首经典时,依稀能够看到一个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阳下的天涯,莞自哀伤,莞自离神,遍地洒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个圣人怀揣着那经天纬地的礼仪仁德游说历国,最后却在夕阳之下黯然心伤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个老者在学生、亲人相继从世间离去而要独自一人面对正义与生死冷暖时,眼眶湿润了。

  天边的明月,依旧为他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从未回头,他的道,儒家的道永远是出发,永远是天下,永远是社稷,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的道的方向与途径,他凭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远,尽管年华已逝,双眼渐渐模糊,风吹拂着苍白的发梢,圣人的抉择,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又那么温暖与倔强,具礼乐仁义而天下大同,这是君子如幽兰般无声的坚守,这是对理想最无私的奉献与守护。儒学因为孔子的坚守永远充盈着命运责任的力量,永远都承载着济天下的最终使命,这是孔子的道。从《论语》中便可以窥见老者夕阳之下坚定的沉重的脚步,年迈的心没有因为老而迈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渗透,变得更加深厚与明亮,而这坚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与基础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阳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孔子》观后感12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着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孔子》观后感13

  整部电影一直安静地叙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没有太多华丽的特技与动画,平淡如水,幽香如兰,片中不断颠覆着孔子圣人的形象。心中的圣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在坚守与逃离面前,心中难免会忐忑、会焦虑、会犹豫、会害怕,包围着圣人的是命运给与的苦厄与磨难,是世界给于太多嘲讽与冷漠,孔圣人面对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怀去包容与谅解,用礼的光芒去感化与观照,然而面对着弱肉强食、狼烟遍地的世界,礼乐道德不过是虚无飘渺的说辞罢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自己所彻悟的深度。他自己因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自己因为礼乐已废道德沦丧而痛苦,他自己因为自己的坚守与艰难的矛盾而痛苦,在某个冰冷的梦深处,他自己是否会怀疑当初的抉择,他自己是否会怀疑自己的道,是否会自嘲无奈,是否会辞穷墨尽,会的',一定会的,只因为他自己是个平凡的人,而历史证明他自己终究不是个平凡的人,圣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能够配得上圣人的称号,是因为——坚守。

  当一个人历经磨难,几经沉沦,洗去铅华,孑然一身地回到命运的起点,理想在他自己面前斑驳而落,田野茫茫,长夜无边,从头开始,从第一步开始,这就是圣人的抉择。也许,孔子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正是他自己颠沛流离,周游历国的时侯,磨难与苦厄不断冲击着他自己心中的君子之道,而圣人心中的火焰愈来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为他自己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为了放下。孔子毅然选择了拿起,尽管他自己的理想终点是放下,可是没有拿起又何谈放下?岁月的年轮伴随着圣人的步履磨平了命运的棱角,孔子的道,孔子对道道的践行从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温暖的生命元素丝丝点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历尽沧桑的心。道的践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码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迹来成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变的载体。孔丘从道中领悟出的境界,从痛苦中领略到的境界,让儒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内容。当我们回首经典时,依稀能够看到一个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阳下的天涯,莞自哀伤,莞自离神,遍地洒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个圣人怀揣着那经天纬地的礼仪仁德游说历国,最后却在夕阳之下黯然心伤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个老者在学生、亲人相继从世间离去而要独自一人面对正义与生死冷暖时,眼眶湿润了。

  天边的明月,依旧为他自己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自己从未回头,他自己的道,儒家的道永远是出发,永远是天下,永远是社稷,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的道的方向与途径,他自己凭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远,尽管年华已逝,双眼渐渐模糊,风吹拂着苍白的发梢,圣人的抉择,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又那么温暖与倔强,具礼乐仁义而天下大同,这是君子如幽兰般无声的坚守,这是对理想最无私的奉献与守护。儒学因为孔子的坚守永远充盈着命运责任的力量,永远都承载着济天下的最终使命,这是孔子的道。从《论语》中便可以窥见老者夕阳之下坚定的沉重的脚步,年迈的心没有因为老而迈向腐朽,正如他自己的精神,正如他自己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渗透,变得更加深厚与明亮,而这坚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与基础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阳西下,高山仰止……在他自己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孔子》观后感14

  整部电影一直安静地叙述着,正如孔子的一生,没太多华丽的特技与动画,平淡如水,幽香如兰,片中不断颠覆着孔子圣人的形象。心中的圣人在世界面前,在生死抉择面前,在坚守与逃离面前,心中难免会忐忑、会焦虑、会犹豫、会害怕,包围着圣人的是命运给与的苦厄与磨难,是世界给于太多嘲讽与冷漠,孔圣人面对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怀去包容与谅解,用礼的光芒去感化与观照,然而面对着弱肉强食、狼烟遍地的世界,礼乐道德不过是虚无飘渺的说辞罢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个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彻悟的深度。他由于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由于礼乐已废道德沦丧而痛苦,他由于自己的坚守与艰难的矛盾而痛苦,在某个冰冷的梦深处,他是否会怀疑当初的抉择,他是否会怀疑自己的道,是否会自嘲无奈,是否会辞穷墨尽,会的,一定会的,只由于他是个平凡的人,而历史证明他终究不是个平凡的人,圣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能够配得上圣人的称号,是由于——坚守。

  当一个人历经磨难,几经沉沦,洗去铅华,孑然一身地回到命运的起点,理想在他面前斑驳而落,田野茫茫,长夜无边,从头开始,从第一步开始,这就是圣人的抉择。也许,孔子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正是他颠沛流离,周游历国的时侯,磨难与苦厄不断冲击着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圣人心中的火焰愈来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为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为了放下。孔子毅然选择了拿起,尽管他的理想终点是放下,可是没拿起又何谈放下?岁月的年轮伴随着圣人的步履磨平了命运的棱角,孔子的道,孔子对道道的践行从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温暖的生命元素丝丝点点如星星之火温暖着历尽沧桑的心。道的践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码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迹来成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变的载体。孔丘从道中领悟出的境界,从痛苦中领略到的`境界,让儒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内容。当我们回首经典时,依稀能够看到一个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阳下的天涯,莞自哀伤,莞自离神,遍地洒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个圣人怀揣着那经天纬地的礼仪仁德游说历国,最后却在夕阳之下黯然心伤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个老者在学生、亲人相继从世间离去而要独自一人面对正义与生死冷暖时,眼眶湿润了。

  天边的明月,依旧为他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从未回头,他的道,儒家的道永远是出发,永远是天下,永远是社稷,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的道的方向与途径,他凭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远,尽管年华已逝,双眼渐渐模糊,风吹拂着苍白的发梢,圣人的抉择,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又那么温暖与倔强,具礼乐仁义而天下大同,这是君子如幽兰般无声的坚守,这是对理想最无私的奉献与守护。儒学由于孔子的坚守永远充盈着命运责任的力量,永远都承载着济天下的最终使命,这是孔子的道。从《论语》中便可以窥见老者夕阳之下坚定的沉重的脚步,年迈的心没由于老而迈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渗透,变得更加深厚与明亮,而这坚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与基础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阳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孔子》观后感15

  《孔子》年初已经上映了,我却一直没有看,昨晚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竟也看出一点感觉来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还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说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观赏这部电影的。

  《孔子》是胡玟导演的力作,画面精美,气势恢宏,述说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称霸目的相互征战,而孔子为了理想在列国之间奔走,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影片活灵活现在刻画了一代儒师的大家风范。周润发饰演的孔子表演极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韵,他总是面带微笑却刚正不阿,从容不迫却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经典的论语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来人文气质浓厚。让人们在观看电电影、回顾历史的同时,得到启悟和学习。

  在影片在开头不久,孔子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鲁定公面前勇敢谏言、取消陪葬,与季孙氏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胜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正义,以及一种无比坚定的勇气。

  孔子在50几岁后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主张“为政以德”,政绩显赫,并得到了鲁定公的绝对信任和赞扬。齐国一心想吞并鲁国,却对孔子心存惧意,于是想出一个除掉孔子的计谋,约鲁定公和孔子在齐鲁交界处商讨齐鲁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诈,为保证鲁定公安全,便向季孙氏借战车500乘。当孔子和鲁定公去赴约后,齐方便露出真面貌,试图致鲁孔二人于死地。孔子知道季孙氏的战车不会到来,因此用了一个计谋,命人在山谷另一边以树技等道具制造灰尘及吼声,并对齐王说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战车在山谷口候命。齐王见山谷那边灰尘大起,信以为真,便撤了军队,最终还失去了占领鲁国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计谋在历史上无可考究(三国时期的孔明也用过此计),可能是编剧加上去的情节,以此来歌颂孔子的军事才华。破了齐国的计谋后,孔子名声大震,被提为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一职。这是孔子从政来的辉煌的时期。

  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势力,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从此处处被牵制和排挤,最终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离开家乡鲁国,和弟子一路颠沛流离讲学,一走就是数年。

  在卫国,他见到卫国国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见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对话加起来寥寥数句,但很细腻传神,把一种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达得奇妙而精准。最终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然后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样的回礼。所有的人格得到升华,所有的人性得到彰显。

  孔子在同游列国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磨难,有一次被人围困,绝粮7日,孔子险些被饿死,谨有的一碗稀粥,孔子还和弟子推来让去,最后一人只喝一口,场面温馨而感人。

  多年后,孔子终于重回故乡鲁国,头发胡子已经花白,面对城楼,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长跪不起,老泪纵横……那是落叶归根的情结,那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归属感,那是永远的游子情怀!

  最后影片在《幽兰操》的歌声中结束,那是对孔子诗意而完满的总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给孔子,也给生活中每一个有着高洁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电影,值得一看。

【《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观后感05-01

《孔子》观后感12-05

孔子观后感11-26

孔子电影观后感05-08

《孔子》电影观后感04-15

孔子学堂观后感07-30

电影《孔子》观后感08-18

孔子教学反思12-18

《孔子》观后感(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