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观后感(3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生虫》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寄生虫》观后感1
是一个半地下室,窗外的风景是喝醉的人总在角落电线杆放水,窗内是无业的爸爸妈妈,落榜4年的哥哥和有小聪明但没有钱上学的妹妹。
这样的人按理说不应该有可以和有钱人家扯上关系的朋友,但后面的剧情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家人虽然穷但是也没什么自尊心,坑蒙拐骗是没有在心慈手软的',所以大概什么类型的人都来者不拒,被一些善良的人认为成好相处的人了吧。于是一拖一的一家四口成为了有钱人的司机保姆英语老师和美术老师。
转折点是在那个主人一家出去露营的夜晚,他们一家在客厅喝起了酒,几乎快要觉得这就是自己家的时候,一声门铃声让他们像电灯亮起后四处逃窜的蟑螂般躲起来。原保姆想要拜托妈妈照顾住在地下室的老公,却因为躲起来的3个人暴露后反杀,又暂时失败。这时候下大雨主人一家临时返回,让人神经绷紧,一方面是随时可能从地下室跑上来暴露一切真相的原保姆,一方面是躲在茶几底下的三个人大气不敢喘的等待逃脱机会,主人夫妻两个不但做起了爱,看起来傻傻好骗的夫人竟然还染毒。
等到终于有机会逃脱,半夜雨中走路回家的3个人,彷佛各自有心事,裹紧了衣服,到家却发现家被水淹了,马桶里不断有oo喷出,但大家还是镇定自若,也许因为这并不是目前为止遇到过的最糟糕的场景。秘密被人发现后就算是纸包不住火了,最后的场景是在主人家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哥哥自作主张想要继续做梦去灭原保姆老公的口却被反杀,最终导致妹妹死掉妈妈失踪爸爸永远呆在地下室不见天日的局面。一开始把家人牵扯进来的是他,画上句号的也是他。
本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样的悲惨结局也是能预料的,谎言就像下水道堵住了的马桶,拼命压住盖子也是避免不了oo要喷出来的。于是男主从此开始拼命赚钱,终于买下了房子让爸爸可以走出地下室,这多好,只是醒来哥哥一个人在地下室,而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幻想。
《寄生虫》观后感2
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其实是一步步被带入进去的,因为前面一部分的家教经历和我的家教经历有点儿相似,一样是一个贫民窟家的孩子进入到那栋楼的最高层。所以有些感触。
后面有一位聊的来的网友知道我在看这部电影,他发出来这样的感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但是其实后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对那位可怜之人恨不起来。一个人要被愤怒或者其他的情绪激活,首先必须是共鸣,比如愤怒,他会让我感觉到愤怒嘛?如果单单从他诬陷别人抢了人家的工作害他没有饭吃,或者是杀了那个养活了她们一堆人的生命的朴社长,我有点儿恨不起来,只会觉得有点儿心疼,他为什么会抢人家的工作,因为贫穷,他为什么杀社长?因为阶级。
他们一家人本性坏嘛?其实并不坏,他们一家人“入驻”了富裕之家后,原本并没有干啥伤天害理的事情,当他们得知了原本锁在半个地下室后的男人其实是原女仆的欠了债的丈夫,她们起初并没有杀害之心,只想要自保,稳住目前想要的生活,并且在后来的'宴会上,那位女人还想把自己做好的蛋糕给他们送过去,充充饥。
真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阶级。原电影这样的画面,那位社长,捏住鼻子准备拿走车钥匙,这反而激化了另一位男人的自尊,他无法忍受阶级给他们所带来的痛苦与奢望,所以他被激怒了,所以他选择了杀戮。而原电影中一直强调的气味,那是富人对贫穷的敏锐,是贫富差距的隔阂,也正是阶级的化身。
阶级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跨越的,却又是最永恒的,想起关雎尔的一句话:人生来是平等的,但是社会是有阶级的,一个人,得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无视这些阶级。
《寄生虫》观后感3
这部评分9.0的电影果然是不走寻常路,整部电影剧情离奇,人物刻画深入,甚至连每一个细节都极其注意,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叫好,果然是一部高质量电影。
但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他剧情背后的象征意义,一家人依靠“精湛”的表演技能,混进了一家高收入家庭,当上了寄生虫的生活,尽管手段很卑鄙,带着欺骗,带着狡诈,但整体来说“表演”的很让富人家庭沉浸其中。直到另一个“寄生”家庭的出现,让整部电影进入了黑暗而离奇的情节之中,最终的恶性杀人事件,直到最后靠着摩斯密码隐蔽交流的剧情,都让人感觉到窒息。
相信韩国人看这部电影非常有感觉,因为据说韩国目前现在的社会状态就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而且阶级性让人瞠目。电影中富人家庭的男主人讨厌穷人身上味道的细节描写让寄生家庭的男人迸发出撕心裂肺的`疯狂。尤其是在富人家庭沉浸在雨后天晴,美好生活之中,寄生家庭的自己的家却已经被大雨淹没,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仿佛穷人家庭只能在见不到阳光、窗口被人撒尿的地下室生活,即使寄生生活也是藏在没有人知道的地下暗室之中。
这难道不是社会的一种象征意义么?不愧说韩国是一个人性非常惨烈的社会,社会处于长期的两极分化,矛盾一触即发,当寄生虫的尊严被一次次打破以后,血腥的反抗就成为一种必然。
而我们不都是这种寄生虫么?我们寄生于我们的社会,寄生于某个公司,甚至寄生于某个家人身上,我们看似光鲜美丽,甚至有一种高大上的生活尊严,但如果寄生状态崩塌,或者自己寄生的状态被践踏,甚至被侮辱,即使你觉得你的寄主是一个好人,那也要面临着你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可能是无声的,可能是一触即发的,甚至是“正能量”般的“出人头地”,就像最终电影中儿子的“伟大”计划。
如果一个社会,底层人士没有通畅的上升渠道,或者上升渠道极其狭窄,“寄生虫”就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有一天反而彻底毁灭寄主。
【《寄生虫》观后感】相关文章:
寄生虫观后感09-26
《寄生虫》观后感5篇10-27
寄生虫观后感9篇11-05
《袁隆平》观后感09-13
《热烈》观后感10-19
热烈的观后感06-21
左耳观后感10-31
《天道》观后感05-17
《榜样》观后感05-20
《刺猬》观后感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