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5-08-29 10:08: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八佰》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佰》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1

  题记:“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一定会有人记得”“这边是天堂,那这边就是地狱”“誓以我命固我土”……

  在今年影院恢复营业之后,我们到恒大电影城看了一个催泪抗日电影——《八佰》。看完后,那些抗日将官的壮志豪情,让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突然想到一句话:“之所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不管是现在的和平年代,还是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太多的民族英雄站出来,他们担负了家国大义,向死而生。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内容,取于1937年,从8月到11月之间发生的淞沪会战期间,向人们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再此阻击日军进攻、使上海不会沦陷的故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英、美、法等国的租界区域仅有一河之隔——一边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租界;一边是破烂不堪、人迹罕绝的战地第一线。他们在这里孤军奋战了四个昼夜,造就了十分罕见的被群众围观的一场战争。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那些身材瘦削捆着手榴弹跳楼炸敌人的.青年;那些冒死冲破突围运输电话线的青年;那些眼神坚定心无旁骛的冲在第一线的青年们……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曾为了谁而热烈地活过……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是一个故事,这更是一段历史,让我们铭记他们的牺牲,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和平,更让我们的爱国之魂熊熊燃烧。但我们真切的知道,他们活过,他们为了我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战斗过。

《八佰》观后感2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同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了,当战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影片《八佰》讲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犹如困兽一般最终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期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到达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如果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所有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安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开始应援,大家都开始明白,自我必须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可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我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仅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可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勇气展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我们前进的力量。

《八佰》观后感3

  对于我们没有经验过斗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看法犹如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白,当斗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

  影片《八佰》讲解并描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识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如同困兽一般最终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斗争的希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达到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起先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行能成功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假如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全部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宁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起先应援,大家都起先明白,自己必需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但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只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矗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合起了同侵略者血战究竟的志气呈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概,我们要牢记历史,不是要持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我们前进的力气。

《八佰》观后感4

  以一条苏州河为界,一边是天堂,另一边便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高喊出自己的名字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不仅喊醒了河对麻木的民众更是炸醒了民族的热血。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抗战情绪才被真正的唤醒了。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孔祥卿

  中国军人誓死捍卫上海四行仓库的的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四行会战在历史战争的长河中算不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役,甚至在淞沪战役中并不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该战役在民众的心中却是意义重大的,是人民抗战意识空前高涨的引线,在四行仓库房顶上他们升起的.不仅仅是旗帜,更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民抗战必胜的决心,作为一颗种子,去叫醒更多的国人。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范弘芳

  八佰壮士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可能是家里的父亲、丈夫、儿子,可恰恰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面对日军猛烈的进攻时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宁死也要坚守阵地。在国家大义面前再普通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八百壮士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牺牲精神让我们敬畏,抗战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愿所有人牢记: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作为金隅太行人,我们也应以史为鉴,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在工作中做努力奋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刘涵

  影片的最后战士们撤退到了租界,被租界军队缴械并集中看押到了兵营,无法撤离上海,直到最后被日军俘获。归根结底还是那时的中国不够强大,上海流离的百姓竟要靠租界保护,撤离的国军被羁押,强如日军面对租界时还是要看各国脸色给几分面子。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只有让人民群众觉醒来使我们的祖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才会有如今天这般的话语权。

  邯郸金隅太行团支部李天龙

  赵云七进七出,以一敌百。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同是毫不退怯。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片中多次出现了白马,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片中直接同白马产生交流的小七月和小湖北是八百壮士中年纪几乎最小的,汉室中兴待后生国家的复兴与民族的希望正是寄托在这些具有民族热血的晚辈的身上。

《八佰》观后感5

  今天,老师带我们观看了《八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上海濒临沦陷时的一段历史。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四百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上海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被人们称为"魔楼",因为它与租界仅仅一河之隔,日军无法使用重炮等重型武器,所以侵略者一直无法占领。也正是因为这片战场在租界边,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在记者采访时,他们对外宣称有八百人,但实际上他们只有二百多人。有限的士兵在有限的条件下顽强坚守几天后,他们才获令撤往租界。

  在这部电影中,有几个镜头使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镜头先拍了租界的繁华景象,随着画面转换到了破烂不堪的上海,这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两个世界,看来让人触目惊心。

  《八佰》这部电影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八百"而叫"八佰"呢?"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人,才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这部电影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也刻画了贪生怕死、不敢战斗的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只要是人,那肯定都是怕死的。那为什么那些战士视死如归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们有死的决心,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是必死无疑,但他们却顽强地反抗,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他们愿意为国家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战士们都是伟大的,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八佰》这部电影拍得非常好,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八佰》观后感6

  很早就期待《八佰》这部电影,如今终于上映了。今天,我和姑姑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末期,八十八师的战士们坚守四行仓库的真实故事。他们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在地狱般的环境里守了四天四夜,最终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

  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战士们升国旗的场景。为了表明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决心,他们决定在四行仓库的顶层升起国旗。国旗刚升起来,敌人就像发了疯一样,派飞机轰炸我们的战士和国旗。飞机经过的地方,尸横遍野,很多战士受了重伤。可是他们依然用最后的力气把同伴的尸体堆在旗子下面,不让国旗倒下。一个年轻的`军人,看起来还是个孩子,他的肠子都被打出来了。可是他没有害怕,没有胆怯,仍然举着枪对着飞机扫射,最后,这位战士也壮烈牺牲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潸然泪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那种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八佰》观后感7

  看了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并没有塑起顶天立地、高大英勇英雄的群像,我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恐慌,也看到普通人面对侵略的麻木到愤怒到觉醒到反抗。

  一直害怕看这类题材的电影,感觉是灰暗的压抑的沉重的悲惨的,看不到一点光明和希望,但是姑娘推荐,加上好友相邀,便前往一观。

  开头正如我所想的,黑沉沉的天底下,一队人马穿过青纱帐,去支援保卫上海的守军,可这些援军并非正规部队,是没打过正规仗的保安团而已。甚至还有未成年人,嘴里念的是保卫长官的当兵守则,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已经被侵略者基本攻陷。

  于是几百人很快被打死打散,剩下的和其他被派来支援的散兵游勇一起遇上退守四行仓库的正规军。这批军人是奉命守着此地,做个战争的样子给国际社会看的,希望得到他国的帮助,从舆论上谴责侵略者,这是上级的命令。军队的长官谢晋元,却不愿如其他人那样退却、逃跑,而是敢于面对侵略者并勇敢抵抗的。

  但是那些逃兵,或者是散兵,考虑的只是让自己活下来,想的是要逃到苏州河对岸的英租界,那里看起来金碧辉煌、繁华热闹、平安无忧。是理想中的天堂。于是他们消极怠战,不愿出头,不敢面对侵略者,就算有军令也退缩。这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心态,谁不想活下去,谁不想活得更好,即使是在乱世,总比死了强。这种不算英雄的做法,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深深理解的,我们盼望英雄,但我们自己往往做不了英雄。

  端午就是被逼着开第一枪的,他害怕,面对面的被俘虏的侵略者更害怕,他们有推崇武士道精神的狂人,多数还是畏惧死亡的普通人。让我联想到《亮剑》中的李云龙进城侦查,看到侵略者为母亲的'生日流下眼泪,说:还以为小鬼子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这就是对侵略者莫大的讽刺。

  但是守军中更多的战士是勇敢的,是敢于抵抗的,是视死如归的,为保卫仓库不被攻占,他们可以做到抱着炸药包跟侵略者的铁甲同归于尽,虽然他们知道敌军数倍于他们,虽然知道他们是弃子,虽然他们有挂念的亲人孩子老母。所以当他们抵抗到了第四天,终于民众不再像看戏一样麻木的在对岸观战了,有前仆后继给守军送电话线的,就连只顾自己,不知生命价值的赌场打手死也要冲过敌军的封锁。女童子军更是冒着枪林弹雨送来最新的情况和象征国家的旗帜。

  当兵油子不再退缩,当张大帅的部下敢于上前,当端午死也含笑,因为护住了国旗。文人也不畏惧的端起了抢,赌场老板捐出了身家,我们的民族就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睡狮就在觉醒,它使更多的普通人认识到:侵略者并非不可抗拒,要有更多的人站起来,而不是仅为自己的私利,仅为自己的小家,蝇营狗苟,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这个国家才有力量。

  所以,保卫四行仓库的守军其实只有四百多人,但是和参与进来的人相加,是有八佰壮士的,是有无穷多的八佰的!

《八佰》观后感8

  当我看完电影八佰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和中国的伟大,更是,那些英勇无畏,为了中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放弃了家人,在八佰这个电影中,有几个角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谢队长~您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您技能坐镇指挥,能带头冲锋,您率领800壮士打出了四万万人的骨气,您骑白马的样子,真像赵子龙!

  瓜怂~谈女人,你可以打仗,你不行,然而战斗改变了你,你从瓜怂变成英雄,你的家人为你骄傲!

  羊拐~你是老兵,却不是并由字,你嗜烟如命,愿你每吸一根烟,就消灭一个鬼子,兄弟向前冲,愿有美女看上你这英雄!

《八佰》观后感9

  快消品行业,都在讲金九银十,九月份显得格外的重要,所有的商家都在这个季节拿出各自的本领进行各种促销活动。恰巧,今年的国庆节和中秋节又是同一天,因此9月20日前的销售结果就会非常的重要。

  选择“冲锋”作为本月的命题是我在看完《八佰》后的获得的一些感触。有人会问,一部爱国情结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和我们销售人员有什么联系呢?我想说的是,销售行业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有人胜利,就会有人失败。没有人愿意失败,但是胜利的结果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平台上。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人会在大义面前放弃尊严,放弃努力,哪怕付出的代价是无比的,但是我们曾经努力过。这就好比是我们青啤营销人员,面对竞品的猛烈进攻,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资源配置,我们还需要沉着的心理,多变的手段,踏实的技战术,必胜的信念。拿我负责的长治、晋城、临汾区域来说,雪花在20年疫情后的投入是显而易见,这就是敌军的重炮,不断的击打着我们的防线,因为,从去年打到今年,雪花在市区的店是越来越少,而我品在稳定存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去瓦解竞品,通过我品淡爽发挥小尖刀的作用,随后我在客情已经相对稳定的终端内开始做产品结构调整,这样的话我们在满足销量的基础上还做了进一步的产品调整,整体销售环节处于良性闭环状态,也提高了我品的防御高度。

  其次,老人带新人,这就像影片里的端午,老算盘这样的角色,他们也是从最初的贪生怕死当逃兵,到最后为了民族尊严,舍生取义,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这就是老兵起到的带头作用,每个英雄的自报家门,一个个的飞身一跃,在敲打着每一个人内心。就像我们销售人员一样,如果在日常推进中,我作为负责人如果自身懒散,如果带领队员在市场冲锋陷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如果不够严于律己,队员们又如何能服从我的推进安排。那市场就不会得到改善,持续下去的话,我们就是这个市场第一罪人,所以为了尊严,为了我们的信仰我们也要不断冲锋,向竞品发动攻击。让我们拧程一股绳,博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我们的青啤梦!

《八佰》观后感10

  这是一场大家都熟悉的战役。其实,它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这只是一座孤城上最后的防守,最后的军人,他们如困兽一般的坚守,而已。

  无法形容自己坐在电影院时的心情,对这部片子期待得太久了,久到有一些害怕,害怕看到的不是我想看到的,害怕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

  无处不在的网民们剧透说,头盔用错了,坦克的型号不对,那两匹马也各种不对,而我,从第一分钟那个软糯的上海话声音出现的瞬间,就攥紧了手机,用尽力气地握住。似乎这样,才足以让我有力气抵挡住接下来的惨烈。

  “点枝蜡烛,摆一碗酒酿圆子”这应该是上海人祭祀的习俗吧。

  此刻,当我再次想起这话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每年祭祀时,可曾想过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

  而我们,就是影片中提及的那四万万人啊。虽然时光流逝,四万万的基数越来越大,可按理说,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我们在高楼大厦,钢筋铁骨中穿梭时,可曾在心里竖一座碑,那上面,布满弹孔!

  画面转向那匹漂亮的白马,它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它的身躯染上了血色,它的蹄声“蹬蹬”,一声声敲痛人心。对面租界,有女人在唱着歌剧,江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我在回忆剧情的时候又一次热泪横流。

  看着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看着河那边的年轻人,为了将电话线带过河而被打成筛子;

  看着那面倒下又站起来的旗帜;

  看着小男孩搂着白马脖子的片刻宁静;

  看着老光棍凝视着女孩脱下衣服的背影;

  看着老艺人唱着《长坂坡》,要杀个七进七出……

  鼓点声中,多少英雄止步桥上,鲜血将历史浸泡出了浓重的红与黑。我站在几十年以后的盛夏,看镜头下的雪,轻悄的,盖不住一张血污的脸。

  电影很长,两个半小时,短暂的宁静都会被枪声打碎。我和朋友说,别带孩子去看。场面太过惨烈,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炮火击碎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居然生出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错觉。

  那个年代,那样的一批人,其实有很多人是怯懦的呀。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他们献出了所有,冰冷的历史却只留下几行字。

  那个被打穿了脸颊的老兵油子,

  那个没拿过枪的铁算盘,

  那几个不敢杀人的新兵蛋子。

  他们的家里有娇妻,他们去上海的时候还做着上游轮玩的美梦。如果他们活在现在,或许会成为白领,和我们一样一边抱怨一边行色匆匆;

  或许会是一个农民,因为天气不好而骂几句老天;

  或许会在工地打工,开着塔吊俯视着脚下变得渺小的人群。

  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也许生活很艰难,但是,至少不用面对凛冽的炮火,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当电影镜头转向特派员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活下来的勇士们后来的遭遇。被软禁,被暗杀,过了悲惨而与世隔绝的四年孤军生涯。

  后来,他们有些回了原籍,有些留在上海做苦力,终此一生,再不能重返战场,杀敌报国。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就这样被重力折断了。

  电影停留在他们冲过垃圾桥的刹那。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抛开那些所谓的硬伤不说,有些史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杨惠敏泅渡送旗,比如四百多勇士最后浴血冲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八佰》观后感11

  最近一部叫《八佰》的爱国电影很火,于是我和爸爸约定好一定要去看。观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感动又精彩,的确很值得一看。

  电影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坚守闸北四行仓库。谢团长带领400余兵(外界称八百壮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真实历史故事。

  “八百壮士”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誓死守卫。我很敬佩他们的坚定,更佩服谢团长,如果不是他把战士管理得好,应该就会有逃兵出现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在四行仓库上面护旗的场面,绝不让旗子倒下来。直到最后,护旗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时候,也不忘把旗杆竖得笔直笔直的。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看完影片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八佰》观后感12

  因为疫情,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进电影院了,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暑假有幸和爸爸妈妈观看了2020年的第一场电影——《八佰》。

  通过观影介绍,我得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

  电影的开头是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借,河这边断壁残桓,满目苍夷;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进入,这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自行仓库的国民***军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团。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全场充满了嘤嘤的抽泣声,中国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

  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悲痛的情绪中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是我没有见过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八佰》观后感13

  这段时间电影《八佰》很火,看了许多人的影评。今天是做足了不让眼泪掉下来的准备,没想到到底还是没忍住,到最后哭的稀里哗啦的止不住!看着一个一个战士身上挂满手榴弹纵身一跃,用血肉之躯击破日军的攻势,那一声声诀别的呐喊,不知道喊碎了多少母亲的心!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勇士一个比一个勇敢,瓜怂也从最初的缩头乌龟变成了无所畏惧的英雄,虽然英雄们的名字没有记清楚,但是奋勇杀敌的场景一幕幕闪过,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我们不会忘记小日本在我们国家犯下的滔天大罪,世世代代刻骨铭记!

  电影结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愿离去,恨不能回到电影里,做一名群众演员,也过过杀敌的'瘾!英烈们,你们的英魂世代永存,四行仓库是最好的见证,如果有机会去上海,一定会去拜祭这些保家卫国的勇士!

《八佰》观后感14

  如果说《1917》是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凭借着一个人的英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传达了正确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力量、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触动人心。

  抗战中的上海,已经几乎沦陷,被困在四行仓库中的四佰多名中国士兵是这个城市最后的防线,如果他们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沦陷了。

  隔着一座桥对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美好的天堂。同时也有很多心怀国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们心中有着无奈、有着失望,更有着对中国士兵的期许。

  日军扬言三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想要击溃这上海的最后一丝反抗,当日军试图通过工事摧毁墙体,让仓库中的中国士兵失去作战的`阵地。紧要关头,有人身体上绑了炸弹,开启了自我牺牲式的爆破,去摧毁日军的工事。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士兵排成队,身体都绑了炸弹,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为国献身了。

  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飞机中有各国的观察员,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冒着挑衅敌军的危险,中国士兵决定升旗,护旗手被机枪扫射,旗杆将倒之际,中国士兵用身体继续护旗,不顾生命的成为旗杆下的水泥桩。

  战斗机中的士兵对这种举动甚是惊讶,飞机的玻璃时不时被中国士兵打中,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佰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记录不去忘记,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驱们当初最真挚的期望。

《八佰》观后感15

  今天,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

  这是一部抗日片,根据保护上海四行仓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上海四行仓库,由420位官兵来守护。

  刚开始日本兵来攻打的时候,中国士兵用伏击战把日本兵给打了回去,把尸体扔到楼房外的水里。为了锻炼新兵,长官让几个新兵近距离将日本的俘虏给击毙,新兵们吓得都不敢拿枪,战争的残酷,鲜血使他们心里崩溃,但是没有办法避免。日本人的武器比中国先进得多,开着防弹车和一个大型机器拆掉三个窗户,企图强攻,然后呢,中国士兵无奈之下,背着炸药包,然后从楼上跳下去,每跳一个人,都会高喊着:“我叫×××”,随之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看到这个场面,观众们无不流泪,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把日本军打得魂飞魄散。记住吧,每一位英灵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们,那一个个名字写进了历史,刻在我们心上。

  为了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只有420人的第一营,号称“800”人,虽然失败了,但还是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的效果。

  升旗那个场面,同样让我们泪流满面,同时热血沸腾,在明知道升旗会引起日本人疯狂的报复和更激烈的'攻击,为了唤醒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用血肉之躯,把旗子高高升起。一边流血奋战,一边却歌舞升平,当时的民众,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和民族的危机。

  耳边至今还响起团长谢晋元说的话:“虽然我这场战斗注定是失败的,但是我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国四万万同胞的觉醒。”

  英国租界同意说让中国士兵从租界撤离,本来是中国自己的土地,却变成英租界,冒着枪林弹雨过了桥,却被迫被解除了武装,这是多么耻辱!后来,撤离了的士兵们大多结局悲惨。

  在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湖北,小湖北还是个小孩,他很害怕战争,但是随着他在老兵的带领下,越来越不害怕了,奋勇杀敌,在战争中成长,在血的洗礼下勇敢。

  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知道了,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无数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中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该努力向上,不能做平庸之辈,让中国强大,傲立于世界。

【《八佰》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07-28

《八佰》观后感12-03

《八佰》观后感11-30

《八佰》观后感【热】09-19

《八佰》观后感【热门】10-14

《八佰》电影观后感08-04

电影八佰观后感11-02

【热门】《八佰》观后感07-31

电影《八佰》观后感05-25

电影《八佰》观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