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骏马读后感 推荐度:
- 《黑骏马》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黑骏马》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黑骏马》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黑骏马》读后感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读《黑骏马》有感。”多读书,会让你增长见识;多读书,会丰富你的课外知识;多读书,会丰富你的内心世界。我很爱读书。这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我又读了一本新书,就如同交了一个新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黑骏马》。我对这篇小说十分有体会和感受。
《黑骏马》是一部十九世纪轰动欧洲文坛的经典小说。本书的作者是安娜·西韦尔,她从小就对小动物有强烈的爱心。尤其是对马儿。十四岁她落下了残疾,还坚持创作了这部书。为的是让人们对动物像对待人一样去对待。这部书很详细地介绍了一匹血统高贵、纯正的黑骏马如何在人类家庭里度过一生的。它遇到过好人,也遇到过伤害马的坏人。能够想像它从小就受到人类的管教,天天被关在马厩里,一点儿也不自由。
更坏的事情还在后面,主人家里有了变故,家里人因病得去国外,它只好随着它的伙伴一块被主人卖掉。它的厄运此刻才刚刚开始。它住的马厩被烧、折断了腿、沦为出租马车,时刻都在为自我的命运而担忧。它在这段时间里,换过很多次家,接触过许多种人:有一喝多酒就拿马撒气的醉汉,有不会驾驶马车的外行人,还有只会让马受尽折磨的一些无理的人。他们一点儿也没研究到马的感受,根本不把马当回事儿。对于他们那些无理的行为,也有很多爱马的`人士去阻止他们。这些人士之所以去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懂得马心里的想法,他们痛恨这种虐马的行为。
在黑骏马眼里和心里,对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感受和看法。它消极过,失落过,可它却从未失去过生存的期望!最终,最终被卖给了一个好人家,从此最终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马也是一种动物,也是一条生命,也需要保护,我们是有义务和职责去爱护它们的。我们和动物是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在同一片蓝天白云之下,为什么要伤害自我的同伴呢?我们应当善待它们,一向共享这美丽而又充
满情趣和欢乐的世界吧!
《黑骏马》读后感2
虽未远行,也胸有丘壑;不必饮露,却遍闻花香;耽于做梦,更能走向远方。无论我们有何种经历与磨难,这书中的日月山河呀,依然能成就你我人生路上的星辰大海。来吧!这个暑假让我们一起走进《黑骏马》,追逐这感人至深的草原母爱赞歌!
暑假里通过阅读张承志笔下的小说《黑骏马》,我了解到白音宝力格——追求文明进步的蒙古青年;额吉——草原母亲的化身;索米娅——草原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黑骏马》本是一首叙述古老的爱情故事的古歌,呈现了壮丽的蒙古草原风情和动听悠远的民歌古调,也展示了草原女性的勇敢坚韧与勤劳伟大。小说中的索米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原女儿,她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由于父母早亡,从小便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抚养她长大,给她以无尽的关怀,可以说,她是奶奶生命的延续,受奶奶的影响,在她身上也体现了母爱的深情与伟大。索米娅为维持家庭生计,让小其其格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学校做起了临时工,每天都要挑水、烧茶、做饭、拾牛粪等。她甚至在教室外面淋着雨观察其其格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这个曾带给她无限伤痛与屈辱的小生命,她不但不怨恨,反而更疼惜。索米娅不但要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她的付出也有了回报,周围的人都替她感到高兴。
索米娅是草原女性的鲜明代表,她承担起了女人生孩子的责任,就像额吉奶奶一样,热爱“养育孩子”这项事业。《黑骏马》中的老奶奶是草原母亲的典范,她是一位慈祥和蔼、无私博爱的老人。自古以来,母爱常常成为歌颂女性伟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世世代代定居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他们的灵魂早就和这片草原的古老文明连接在一起了。在她们看来,能生育对于一个妇女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即使这个孩子是遭受侮辱后得来的,她们也愿意生养和抚育。
她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她们对每一个新生命的期待和关爱,这些在我们外人看来不可理解的想法和行为,却是草原上世代相传的、融入骨髓的精神文明。女孩子们在这片草原上逐渐成长为新的女人。她们的生活也未必就如外人想象的那么不堪,她们同样辛勤地劳作,同时渴望着新生命的到来,好让她们的母爱和草原上的古老文明——对新生命的'哺育,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索米娅融入了草原的怀抱,白音宝力格却成了在草原和城市中间徘徊、居无定所的人,回到草原的白音宝力格发现自己和索米娅的往日爱情再也回不去了,草原的生活也回不去了。更另他沮丧的是,自己曾经所唾弃和憎恨的草原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却也完好无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的人,而与这种丑陋文明对抗的自己却反而一无所得,仍在同迷茫和彷徨作斗争。
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多次泪崩,当人生如牧歌《黑骏马》所吟唱的那样上演了一遍之后,希望应该成为每一次沮丧的终点,带着黑骏马身上洋溢的那股刚劲、热烈和勇敢的劲儿,永远、永远地生猛下去!她们有着草原一般辽阔的胸襟,有着坚韧的生活态度,有着崇高的母爱意识,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伟大而神奇的召唤力!
《黑骏马》读后感3
《黑骏马》是我暑假的的第一本书,暑假快结束了,我仍旧记忆犹新。
《黑骏马》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儿童小说家安娜。西韦尔,她的父亲一位银行经理,母亲是一个少年读物作家。
主人公“黑骏马是一个漂亮的有种黑马,从小生活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训练,性情温顺,而且聪明机智,主人非常喜欢它。可好景不长,主人家里有了变故,黑骏马不得不被卖掉。
它一连被买了好几次,遇到了喝醉酒就拿马撒气的醉汉,遇到了温柔漂亮乐观的安妮小姐,做过包租马,出租马,有一个很好的出租马赶车人……
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经过几番转折,回到了最初的主人的`朋友那里,还是原来的“小”马夫,还是原来的老名字,又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黑骏马通过自己的眼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到:动物通人性,我们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怎样对待我们……
虽然我是一个读者,但我不得不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黑骏马我又回去怎想。其实有时去换位思考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
强中更有强中手:机会只会青眯那些早有准备的人;无知是仅次于邪恶的东西,无知所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等道理都是我在书中学到的。
《黑骏马》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推荐你去看看一看。作文
《黑骏马》读后感4
“像许多年轻人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抛弃了过去,而选取了新途,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了之后才想珍惜往日的一切”,这是十几年后,白音宝丽格再次回到蒙古草原,寻找着他的索米娅时心里的想法,而当他看过现实的操劳中索米娅以及那个有着五个孩子的艰难家庭之后,当他要离开这片草原的时候,他怀念着他的额吉,怀念着他记忆中的索米娅,他仍然骑着黑骏马,唱着《刚噶?哈拉》,然而,“他却悄悄的哭了,想古歌中那个骑着黑骏马的牧马人一样”。
张承志讲述的是一个感情杯具。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在大草原上一起长大,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然而,白音宝力格到外地学习期间,索米娅被一向纠缠她的流氓黄毛希拉强暴,并生下一个女儿其其格。之后索米娅为生活所迫,嫁给朴实善良的达瓦仓,虽然他是个酒鬼。最后,男主角骑上他的黑骏马,惆怅而去。
我们尽能够责怪黄毛希拉,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上的丑恶势利。他们把完美的东西撕碎,把美满的姻缘拆散,他们把本该属于你的人抢走,然后弃之如敝履。你气急败坏,他们哈哈大笑。这样的黑暗势利永远存在,我们无法消灭,但能够补救。如果我们补救得及时,杯具不是不能变成喜剧的。但是白音宝力格在得知索米娅怀孕之后,再一次离开了大草原。他不是孩子的父亲,因此他不预备承担父亲的职责,虽然孩子的母亲是他心爱的姑娘。于是他忍心让自己的爱人独自应对流氓的骚扰,生育的痛苦,送葬的悲伤,生活的艰辛,以及众人的谴责的目光。
读《黑骏马》,第一次看见的是感情,是离别,是抛弃,愤怒而悲伤。之后发觉感情并不是它的主题。母爱才是,贯穿着整个故事,平静地流淌。额吉不是白音宝力格的亲人,但对他的关爱无微不至。是她,情深意长,唱着神妙的曲调《黑骏马》;是她,含辛茹苦,把白音宝力格抚养长大,让他骑着刚嘎哈拉,唱着他的《黑骏马》,奔向草原外面的世界,再回来寻找他的索米娅。
索米娅虽然是其其格的母亲,但其其格带给她多大的委屈和灾难啊!这个孩子还在腹中,她的恋人就绝情而去,早产使她痛苦不堪,她的丈夫恶毒的咒骂这个孩子,但是,索米娅从没有一刻想要把女儿抛弃,不管拉扯她长大有多么艰难。作为私生子,其其格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至少她拥有坚忍奉献的母爱。索米娅母亲的形象,远比恋人的形象更令人动容。
宽广美丽的大草原,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她以其母性的胸怀孕育着蓝天碧草,骏马良人;孕育着苍凉的古调,悠悠回荡;孕育着凄婉的感情,引人遐想。最末一段,白音宝力格“猛的把身体扑进青青的茂密草丛之中”,“悄悄地亲吻着这苦涩的`草地”,“悄悄地哭了。”他向草原母亲倾洒他的感情,他的忧伤,他的过去,他的感想;他从草原母亲那里汲取智慧和力量。吻别草原,吻别了母亲,他的心更丰富、更湿润。于是一个成熟的牧人,骑上他的黑骏马,迎接明天。
读黑骏马有感六
《黑骏马》作者安娜·西韦尔一生只创作了《黑骏马》一部小说。作者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黑骏马一生的辛酸经历,它是一匹性格温顺,精力旺盛,身强力壮的优种马,然而命运多舛,几易其主,开始是在尊贵的庄园主那里理解厚待,然而好景不长,主人家变故,黑骏马被卖。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又被卖,成了出租马,最后沦落为伦敦街头的苦力马,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晚年的黑骏马有了个好归宿。
黑骏马的生活真是十分的奇特,不停的变主人,它也没有为此失望,也没有堕落下去,而是坚强的活着)。我们要爱护动物,不能够对它们十分地粗鲁,要保护动物。安娜·西韦尔在14岁时不慎摔坏了膝盖骨,落下了残疾,她常常驾着一匹矮脚马拉的马车出游。安娜从小就喜爱动物,憎恶各种虐待动物的行为。她对马的感情尤其强烈,她不仅仅明白马,还掌握了超多的马术知识。
去世前卧病在床,花了长达8年的时刻创作了这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她创作《黑骏马》就是呼吁人们必须要善待动物。
安娜动物始终充满着仁慈之心,无其是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她驾车从来不用鞭子,而是透过缰绳的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来指挥马。在她们家,绝不允许出现虐待马的事情,马和人友好的相处。要是出门碰到别人残忍地鞭打马。她都会上前去劝阻,尽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虐待动物是多么残忍,错误的行为,就应要保护马。
此刻世界上有许多流浪的小狗和小猫,如果不是有专门收养它们的部门恐怕它们也活不了的,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收养一只动物,那么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就不会可怜了。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收养了它们,就不就应虐待它们,应为它们也是有思维的。从黑骏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类的品质:诚实可靠,坚强勇敢,温顺友善。虽然他经历磨难,却始终没变。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索:作为人类,我们就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这么不屑一顾的虐待动物,不正是我们模视了动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吗?人不是就应好好地体会动物身上的辛酸吗?正因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啊!
我们要呼吁生变的人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它们,让安娜的愿望实现吧!
《黑骏马》读后感5
《黑骏马》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诠释了草原生活的朴素,生活在草原中的朴素情怀和如玉一般的温暖。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于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今日而言,遥远的就像是一个传说,故事的原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依然能在读者心中鲜活起来的'草原儿女的本色。
人性幽暗,具有复杂性。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真善美,然而在真善美这道月光之下的阴暗之处依然晃动着懦弱,野蛮。这其中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儿代表。
白音宝力格儿时失去母亲,父亲将其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额吉。额吉是草原传统文化的代表,善良朴素,热爱生命和草原,在白音宝力格儿出现不久,失去妈妈的黑骏马便出现在额吉蒙古包外头,额吉快乐地吟唱起了古老歌曲《刚嘎·哈拉》,以迎接这个小动物的出现,甚至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待哺的牲畜。
额吉的仁慈就像是月光一般柔软光洁,任何生命在其眼里都是平等可贵的。然而,白音宝力格儿在着温柔的仁慈中长大,并没有耳濡目染,向奶奶额吉一般热爱草原和生命。
白音宝力格儿和索米娅在十七岁时订婚,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人的心早已归宿与彼此,把彼此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白音宝力格儿求学一年归来,得知索米娅早已被人夺取贞洁,并诞下怀子在腹,便操起木棍离家为其报仇,直到夜晚,伤痕累累才归来。
回到蒙古包,他视索米娅腹中胎儿为污浊之物,为毒瘤,其失控举止险些让索米娅失去孩子。带着不甘和悲愤,他骑着黑骏马离开了草原,留下索米娅一人艰难求活。
白音宝力格儿无法接受索米娅腹中的孩子,并无法接受失去贞洁的索米娅。孩子和索米娅是无辜的,是受害者,在他们受到伤害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的和同情,反而更多的是歧视和伤害,由此,白音宝力格儿本是一个软弱的人。
延伸阅读:浅谈张承志《黑骏马》的创作个性
摘 要:《黑骏马》是张承志早期的作品,与后来的《黄泥小屋》等作品相比,少了学术上的价值和宗教色彩,但文学性更强,对于彰显张承志文学创作的个性也更为纯粹。赞扬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慈悲是张承志这部作品中很重要的命题,但同时又否定他们的宿命和愚昧;在创作结构及语言运用上,张承志引用了诗的抒情手段来结构文章,并用诗化的语言使整篇小说更像是一篇抒情长诗。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里,张承志远离急功近利的世俗,独自扛起为人民写作的大旗,并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诠释和守护自己的精神领地。
关键词:张承志;《黑骏马》;创作;个性
在中国当代文坛,张承志是一个个性最为鲜明的作家,他极端、执着,有着不可撼动的坚定立场。当反思文学的浪潮席卷整个文坛,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张承志却依然保有激进的革命热情,坚持循着理想主义的纯洁道路毅然前行。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妥协,只有坚持,没有模棱两可,只有旗帜鲜明。《黑骏马》是张承志早期的作品,与后来的《黄泥小屋》等作品相比,少了学术上的价值和宗教色彩,但文学性更强,对于彰显张承志文学创作的个性也更为纯粹。
老额吉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人物,是善良的草原底层人民的代表,她善良、坚强、隐忍、慈悲,尊重生命,哪怕是一匹冻僵的小马,她也要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它,救活它。小说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年幼丧母,父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便把他寄养在勃勒根草原上的老额吉家里。老额吉没有半点推脱,反是很高兴地收留了白音宝力格,并且将他同自己的唯一孙女索米娅一样抚养长大。知道黄毛希拉奸污了美丽的索米娅并致使其怀孕,老额吉也没有要讨回公道的想法,还阻止白音宝力格复仇。索米娅生下来的孩子像一根勺子一样又小又丑,很难活下来,大家都说扔掉算了,但老额吉毫不犹豫地坚持守护幼小的生命。张承志在他的散文里多次宣称,“我有十足的资格说我是蒙古草原的义子。”显然与他在内蒙古插队并且感受到了草原底层人民的美好品质有关,于是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塑造了很多“额吉”形象,歌颂额吉就是在歌颂草原底层人民。《黑骏马》中,索米娅继承了老额吉的善良和慈悲,在老额吉去世后,索米娅成了“额吉”,即便是生活得不容易,她也能从容地面对,不管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丈夫不愿意接受“野狗养的”其其格的事实,她除了遗憾其其格不是白音宝力格的女儿外,从不怀疑生活本身并且不计回报地付出。至于对弃她而去的白音宝力格,她昔日的恋人,她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他,并且恳求替白音宝力格抚养孩子。而小小的其其格长大后也可能成为新一代的“额吉”,她从小就被歧视,听着难听的话被继父打骂,要照顾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弟弟们,还要负责做饭饮马。妈妈骗她说她有一个巴帕,有一天会骑着黑骏马来看她。她便坚信不疑,并且怀着美好的心意期盼着;当她看见黑骏马,她便断定巴帕来看她了,轻轻地一声“巴帕!”,其其格叫得小心翼翼又掩饰不住喜悦。她像她的妈妈一样没有怨恨也不表露委屈,宿命地接受巴帕的到来与离开。在小说的结尾处,白音宝力格吻别草原,并且决心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给索米娅,让他的孩子在草原文化中长大,但他表示绝不会想就此不负责任,“我要和你一块儿,拿出我们的全部力量,让我们的后代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被丑恶的黑暗湮灭。”这是张承志对善良的草原人民的回报和承诺,也是张承志“反殖民、反官僚、反特权,同情弱者,同情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为人民写作”的信念在小说中的直接体现。
但是不管是老额吉还是索米娅,她们的善良中传承了草原的宿命思想,不管是生与死,还是不幸和屈辱,她们都选择顺从,而这是张承志不能接受的。张承志对于是非错对有着鲜明的判断和立场,绝不容许有半点含糊不清,所有与他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哪怕是稍有出入,他都将义无反顾地丢弃并宣布与之对抗。小说中,当白音宝力格知道索米娅被黄毛希拉施暴后,便立即怒不可遏地拿起匕首要去报仇,而对于阻止他报仇的老额吉和唯恐他伤害肚子里的`孩子而处处躲着他的索米娅,他表现出了更大的愤怒,并最终选择了离开。“也许是因为几年来读书的习惯渐渐陶冶了我的另一种素质吧,也许就因为我从根子上讲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是那样一往情深。我在黑暗中搂着钢嘎哈拉的脖颈,忍受着内心的可怕的煎熬。不管我怎样拼命地阻止自己,不管我怎样用滚滚的往事之河淹灭那一点诱惑的火星,但一种新鲜的渴望已经在痛苦中诞生了。这种渴望在召唤我、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这段内心独白是白音宝力格对草原文化中的愚昧、丑恶的反抗和不妥协,即使是他曾得到过草原的滋养并对草原有着深深的爱恋,甚至在若干年后,他也曾悔恨过当年的草率,并试图寻找记忆中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索米娅,但寻找的过程虽然让他有了很多不同于年轻时的感悟,而结果仍然是他不能接受没有文明观照的人生。
《黑骏马》在结构和语言的设计上也足显张承志的创作个性。张承志认为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而全部感受、目的、结构、音乐和图画,全部诗都要仰仗语言的叙述来表达和表现。《黑骏马》是实现这一想法的最好的作品。《黑骏马》没有采用一般小说的结构模式,没有完整鲜明的开端、发展、高潮,情节也很简单,几乎看不到连续的过程叙述、逻辑严谨的铺垫和细致的人物刻画,而是伴随古老的民歌《钢嘎哈拉》沉郁忧伤的节奏,伴随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九年后重回草原沉重复杂的心理和情绪,作者将草原的生活记忆和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的爱情片段式地组合在一起,但其手法又区别于意识流,倒是与诗的抒情结构相类似,因此不仅不会给人堆砌生活片段的感觉,反而使整个作品充满诗意。在整个作品中,回忆的部分人物的对话很少,对话也都是简短的句子,并且作者刻意省去了对话的背景,只留下语言本身,其目的只是为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情绪变化提供动因,之后便是大段大段地抒情,且都是优美的长句子,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回忆中的种种感触和反省。《黑骏马》这种结构模式,以及语言上诗化,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首抒情长诗。
新时期的文坛上,张承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他远离急功近利的世俗,独自扛起为人民写作的大旗,并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诠释和守护自己的精神领地。
参考文献:
[1]陈福民.超越时代阅读能力的《黑骏马》[J].名作欣赏.20xx(07) .
[2]旷新年.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
《黑骏马》读后感6
人生,是一个没法用字典解释清楚、没法用字词诠释明白的词语。人生的主角是人,可是,人自己却很难完全明白什么叫“人生”。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探索人生的真谛的征程中……而张承志就是一个具有灵性的较有收获的求索者……在《黑骏马》里,他告诉了我们他的几个基本的人生态度和观点。
一、“往事却不能追赶,遗恨已无法挽回。”
“哦,如果我们能早些懂得人生的真谛;如果我们能读一本书,可以从中知晓一切哲理而避开那些必须步步实践的泥泞的逆旅和必须口口亲尝的酸涩苦果,也许我们会及时地抓住幸福,而不至于和它失之交臂。可是,哪怕是为着最平凡、微小的追求吧,想完美如愿也竟是那样艰难莫测。也许,正因此人们才交口感叹生活……”
中国的汉字就是博大精深,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其实能有许许多多的含义。如果,这个词蕴含了太多太多人的主观的美好愿望,如果怎样,那么我就会怎样,这个由如果引导的句式,是很多很多已经有了遗恨的人的自我安慰。
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难以捉摸的,那么人生的无法预测和无法尽悟是多么理所当然。人生的真谛,只有经历了一定风雨的人才可能幡然意识到。人类的语言虽说博大精深,然而在形容人生的时候却显得太过单薄、太过苍白。没有那位作家能用一本书说明人生的种种情形和给予人生最到位的诠释,也没有那位圣人能用几句话告诉人们一切避开逆旅苦果而及时抓住幸福的哲理,不然,哪来那么多人在迷惑中苦闷,在苦闷中探索。过去的就注定不回,人不可能一生都没有遗憾,而一旦事情称其为遗憾,那就注定永远成为生命中的伤疤,心灵上的鞭棍,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去好好做事,少留遗憾。
“我们成长着,强壮和充实起来,而感情的重负和缺憾也在增加着,使我们渐渐学会了认真的感慨。而当我们突然觉得在思想上长大了一岁,并实在地看清了前方时,往事却不能追赶,遗恨已无法挽回。我们望着比我们年轻的后来者,望着他们的无畏、幻想和激情,会有一点儿深沉些的目光。”
人,本身就是组矛盾,在年轻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的生命不应该承受重负,所以憾事由此而生;而当老了懂得了应该为那些曾经的憾事做出补偿时往往已力不从心。人都是经过年轻走向衰老,先走一步或几步的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得感悟往往比同时而居后者深些,透彻些。
“像许多年轻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投足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下身心交瘁之际,才顾得上抱恨前科。……而你呢?白音宝力格,你得到了什么?……”
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也是很辛苦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关——权利、金钱、名誉、美色,安逸……,稍有不慎,经不住诱惑,人便成了他人眼中的“坏人”。试想,谁愿意头上扣上这顶帽子?能闯过这些关卡的人是需要多大的耐力和意志力?能闯过的人也算是对人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的人。张承志,一个在人生旅途上闯荡了多年的旅人,靠着对家乡对大草原的一腔深情在尘世中出淤泥而不染。他在自嘲,也在叩问自己的灵魂:舍弃了那么多,到底得到了什么?伯勒根草原带着点野性的粗狂在所谓的“文明的”大都市里面前很不起眼,可是,最原始最笨真最干净的东西却在这里,在这些粗狂里,而只有见识过两种生活的人才真正懂得。佳肴再多,并不代表健康;华灯虽艳,并不代表明亮,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安放灵魂的最干净的地方。
二、“经历不能替代,人人都在生活。”
人有一个与生俱来什么都无法隔离的权利,那就是经历。所以,经历过的事就像记住了爱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把它驱逐出你的生活。经历了,就是实实在在发生过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你做对了的事,它将激励你继续你的成功;假如你做错了事,它将永远让你接受灵魂的审判,这就是规则,是很公平的。
三、“爱情本身的优美。”
当我因为《刚噶?哈拉》带给我的感触而迷惑不解时,我问当时一位据说资历深厚的作家:“为什么我总觉得它在我心头徘徊呢?”他笑了,宽厚地捏捏我的粗胳臂:“因为你已经成熟。明白吗?白音宝力格,那是因为爱情本身的优美。她,在吸引着你。”作家,就是能用文绉绉的语言说话的人,但他说的话不无道理。爱情,是文学上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类伊始就开始上演的最美的演出。在张承志的生命中,跟他一起长大的索米娅——作者的“沙娜”让作者第一次感觉到了爱情的美好,她让他第一次心动的身姿,第一次亲吻,第一次俩人共同度过并觉得最美的那次黎明……让作者终生难忘,将永远回忆那绚美难再的朝霞和那颤动着从大地尽头一跃而出的太阳。他觉得那天的`太阳显示过最纯洁、最优美的人间的感情,即使最后俩人未成眷属。可是,谁又会因一次恋爱的失败而去否定爱情本身的美好呢?
四、“名人的肤浅。”
“……我渐渐感到,那些过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依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我想起那位为我崇拜许久的作家,第一次感到名人的肤浅……”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是草原上流行歌中的一首,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作者就被深深吸引了,可是当时他还不知道为何这首歌会久久流传,他向当时一位被认为资深的作家请教时,作家解释说:“很简单。那不过是未开的童心被强大的人性的一次冲击。其实,这首歌尽管堪称质朴无华,但并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好歌,不一定人人都承认它是好歌,名人更不一定懂得比普通人多,别人能欣赏的他们不一定欣赏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倾向,就像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一样。很多人原本还很淳朴,可是,成为名人之后,他们就做不回原来的自己,在所谓的沙龙里只看得到所谓的高雅,这也是人的悲哀。
五、“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
“直至如今,我仍然认为,即使我失去了这美好的一切……——我仍然认为,我是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毕竟那样地生活过。因为生活毕竟给过我一个那样难忘的开始。哪怕我现在正踏在古歌《黑骏马》周而复始、低徊无尽的悲怆节拍上,细细咀嚼并吞咽着我该受的和强加于我的罪过与痛苦,我还是觉得:能做个内心丰富的人,明晓爱憎因由的人,毕竟还是人生之幸。”
人生再漫长但毕竟是有完结的那一天,不要认为时间多的是,就挥霍青春,要知道,现在不珍惜已有的和即将拥有的一切,那么,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作者是个知足的人,虽然不能与相爱的人厮守终老,但他觉得拥有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而定谓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还能坦诚自己的心,这就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积极现实的人生观。
六、“继续走向你的人生,我也去开辟我的前途。”
“再见吧,我的沙娜,继续走向你的人生。让我带着对你的思念,带着我们永远不会玷污的爱情,带着你给我的力量和思索,也去开辟我的前途……”
人世间,本来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如爱情。有缘无分的爱情比比皆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大度的把过去的最美好的回忆装在心里,大度的笑着为昔日的恋人送上最美最真诚的祝福,然后,掉转头,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应该很少吧,而作者张承志就是这少数分之一。他骑着他的黑骏马,千里迢迢找寻昔日恋人的芳踪,看到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只能苦笑一下,角色由恋人变成了兄妹,他理智地转过头,跨上他的骏马,踏上征程。
《黑骏马》是一首草原古歌,是一篇美文,更是张承志的生活感悟、人生见解,它将带领热爱生活的人谨慎地选择、走好未来的路。
《黑骏马》读后感7
在“百家争鸣”的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承志无疑是极具个性的一位,他的成名作《黑骏马》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有人甚至把它比作文坛上的“常青树”。这部描写草原生活的杰作以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高亢悲怆的古老民歌《钢嘎哈拉》为主线,描写了一对草原男女的爱情悲剧,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辽阔壮美的内蒙古大草原养育了淳朴善良的人民,小说《黑骏马》中的老奶奶与索米娅就是淳朴、善良、勤劳的蒙古牧民的象征,她们有着草原一般辽阔的胸襟,有着坚韧的生活态度,有着崇高的母爱意识。
《黑骏马》中的老奶奶是草原母亲的典范,她是一位慈祥和蔼、无私博爱的老人。小说中的白音宝力格幼年丧母,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只能把他寄养在老奶奶家,老奶奶虽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却热情地接纳了他,给他以母亲般的关爱与呵护。小说中写到“白头发老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然后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啧的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她的爱让白音宝力格的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让他从一个小男孩成长为草原上成熟的男子汉。奶奶甚至宽容了黄毛希拉的罪恶,平静地接受了索米娅怀孕的现实,而白音宝力格则无法理解她的宽容与释然,于是,他带着对草原的迷惘、痛苦和怨恨离开了,去寻找理想中的圣洁之地。多年之后,当他在现代文明的漩涡中身心疲惫之时,他又想起了草原上亲爱的老奶奶,因而他怀着忏悔和痛苦的心再次回到草原以寻找丢失的`母爱,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伟大而神奇的召唤力。老奶奶把宝力格抚养成人,不求回报,而宝力格却最终抛弃了她跟索米娅,甚至在她死后都没能来送丧,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青年,白音宝力格的内心怎能不忏悔和煎熬?
小说中的索米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原女儿,她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由于父母早亡,从小便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抚养她长大,给她以无尽的关怀,可以说,她是奶奶生命的延续,受奶奶的影响,在她身上也体现了母爱的深情与伟大。小说中的“我”放弃了进修的机会,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归来,希望马上与索米娅结婚,然而迎接“我”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索米娅被恶棍希拉玷污怀孕了。“我”像疯了一样冲上去质问她,索米娅怕“我”伤害她肚子里的孩子,硬是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这一口“咬”痛了“我”的心,也“咬”断了“我”跟索米亚的爱情。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肚子里的小生命身上,甚至都忽略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为迎接小孩子的到来,索米娅还亲手缝制了一双红花绒布的鞋子作为礼物。“我”跟黄毛希拉打架回来后身心疲惫,渴望得到索米娅柔声细语的安慰,而她见到“我”却只管赶紧藏起婴儿鞋,丝毫不顾及“我”的情绪。母性的本能使她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放弃爱人,牺牲爱情。
索米娅在老奶奶去世之后嫁给了赶车人达瓦仓,他们又生了三个儿子。为维持家庭生计,让小其其格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在学校做起了临时工,每天都要挑水、烧茶、做饭、拾牛粪等。她甚至在教室外面淋着雨观察其其格在课堂上的表现,对于这个曾带给她无限伤痛与屈辱的小生命,她不但不怨恨,反而更疼惜。索米娅不但要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还要照顾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她以草原母亲的仁爱之心爱着周围的孩子们,终于学校要把她转为正式职工了,她的付出有了回报,周围的人都替她感到高兴。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我”要离开草原时,索米娅突然感人肺腑地喊了一声“巴帕”,又突然以热烈兴奋的声调对“我”说,“如果你将来有了孩子,就送给我养吧,……我已不能再生孩子啦,……我受不了,要是没有那种吃奶的孩子,我就没法活下去……你以后结了婚,生了孩子送来吧,我养成个人再还给你……。”“我”的心不由得颤动了,索米娅已成长为一位伟大的草原母亲,她为了养育孩子、延续生命而情愿奉献自己的一切,草原女性的母爱是多么感人肺腑啊!
《黑骏马》读后感8
这本书是以一匹马为主角的。它有很多名字,每个主人都会改变一个名字,只是叫它“黑马”。
黑马很帅,皮毛又细又软,又黑又亮,蹄子又白又黑,额头上长了一个白斑,就像黑天上镶嵌着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它温顺听话,主人让它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反抗。它也很聪明,能理解主人的意思。它很有耐力,可以一直拉几顿货走几十英里。
黑马出生在一片迷人的草原上。它的主人非常喜欢和爱它。然而,当它四岁半的时候,黑马被主人卖到波特维克庄园。他在那里认识很多朋友。马夫约翰对他也很温柔,但有一天,当鲁本骑着黑马出去时,它的马蹄铁掉了下来。当他走在一条锋利的'石路上时,他割断了蹄子。不小心,鲁本被扔出去摔死了,膝盖也断了。黑马被卖给一个拉出租车的人,它自然变成了拉车马,黑马温柔,马夫温柔,他们相处得很好,但马车夫因为身体不好,不能拉车,黑马被卖回了童年的家。
读完这本书就像看一部电影,值得回味。主人公黑马很幸运。他的一些朋友累死了,一些人被杀了,还有一些人死于事故,但它仍然被键入。虽然它尝到了世界上的酸、甜、苦、辣,但它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恶、美丽和丑陋。
这本书呼吁人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让动物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
《黑骏马》读后感9
“黑骏马”是一匹漂亮的优种黑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受过良好的训练,性格温顺善良,聪明、机智主人十分喜爱他。
但好景不长,主人家有了变故,黑骏马不得不卖掉。他一连被卖过多次,接触过很多人:有喝过酒就拿马撒气的醉汉,还有不把动物当回事的的'野蛮人,有动不动就那鞭子的马车夫,也有把动物当朋友的好人家。。。。。。黑骏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人们要知道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动物也是一样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假设你是一匹马,人类这样对你,你有何感想?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动物,地球也就失去了一份光彩!不好把动物当做玩具了,他们和人类一样是有着生命的。
《黑骏马》读后感10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栓在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哟,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跑上那山梁,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黑骏马》,多么苍凉古朴的调子啊。它那质朴无华的悲剧故事,深沉真挚的爱情,优美悲怆的旋律,世世代代给伯勒根草原的牧民以铭心的感觉!
在寻根文学小说《黑骏马》中,作者张承志有意识地使少年白音宝力格和姑娘索米娅的悲剧爱情暗合了古歌《黑骏马》所传唱的爱情故事。哥哥策着矫健壮硕的黑骏马回到草原里寻找昔日的姑娘,历经了千辛万苦,却发现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并不属于自己要找的妹妹。尽管小说中,白音宝力格找到了索米娅,但是索米娅已然嫁作他人妇,不再是属于白音宝力格的姑娘了。
小说情节沿着“来——离去——归来——离去”的时间线索发展。为防止白音宝力格学坏,父亲把他送到了白发额吉家里教养。长大成人的白音宝力格渴望知识,离开草原去学习畜牧兽医。半年多后白音宝力格回到草原却发现索米娅已经怀了黄毛龟希拉的孩子,面对奶奶和索米娅出乎意料的态度,绝望、伤心痛苦之下离开了草原。九年之后,又回到草原寻找奶奶和索米娅。小说采用现实的经历与过去的回忆穿插、交替呈现的表现形式,把白音宝力格少年时的悲伤、痛苦、愤怒和如今的愧疚、忐忑不安、迷惘展现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在罪恶的果实揭晓之前,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相安无事。但那只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不把美好的东西撕裂得鲜血淋淋再呈现出来,怎么能算得上是优秀的作品?既然要暗合古歌《黑骏马》,既然要“寻根”,既然注定是悲剧,那么不是黄毛鬼希拉玷污了索米娅就会是别人,不是索米娅失贞就会是白音宝力格变心,反正不是以这种方式就会是以另一种方式。
不管现代人多么极力主张男女平等,部分女性始终高举女权主义的旗帜,女性独特的心理、生理特征注定绝大部分的她成为弱势群体。奶奶、索米娅、其其格,就是生活在草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尽管奶奶是草原上有名的慈祥善良的白发额吉,总是一本正经地讲述许许多多的睿智的哲理,从不怠慢任何生命尽管那是罪恶的果实,但她只不过是个死了丈夫,有没有儿子儿媳孝顺,还要养育孙女的老寡妇。尽管索米娅心有所属,却遭遇了厄运;尽管最终与“巴帕”白音宝力格相见,却不能任性地做回他的“沙娜”,只能由林老师——在我看来是寄托着索米娅真实情感的化身——代为诉说那些不能出于索米娅之口的话语。尽管在最艰难的时刻,其其格都没有被奶奶和索米娅抛弃,但是达瓦仓并不喜欢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留在她心灵深处的创伤不仅不会愈合,反而将随着渐通世事而留血发疼。其实她们并没有过错,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在草原上,男性才是力量、生命、希望的象征,是顶梁柱。对于失贞的女人,对于没有父亲的婴孩,尽管有同情、有怜悯,却没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隔阂的接受。
小说中奶奶、索米娅、黄毛鬼希拉都遵循着草原人民世世代代的“根”,其中就包括伟大的母性、对生命的重视以及野蛮愚昧的性观念、。不然你难以想象、解释:一向睿智的白发额吉竟然会说出“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是这样吗?”、“知道索米娅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希拉也没有太大的罪过”之类的话,还若无其事地张罗婚事,阻止白音宝力格向希拉寻仇;温柔善良的索米娅,竟然会用古怪、迟疑的目光防备白音宝力格对她的孩子不利;身为造成爱情悲剧的邪恶力量的希拉,玷污了草原上那么多的女性,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
那么白音宝力格为何两次来到草原,又两度离开草原?那是因为白音宝力格没有在草原上寻找到足够让他忘记他的“根”的事物。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尽管他在那里成长、成人,也掩盖不了他不是奶奶的亲生骨肉,而是来自公社的事实。在对待希拉和孩子的问题上,奶奶和索米娅的出乎意料的、与自己迥然不同的态度,令白音宝力格感到无法忍受、无人理解的'孤独。他无法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种丑陋的草原习性,他向往、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然而,在他所向往的文明社会中,也充满了刻板枯燥的公文、无休无止的会议、人与人之间的不断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的关系门路等一系列令他心生厌恶的事物,一点点消磨他对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向往。渐渐地,他不敢确定到底哪里才是他的“根”,他感到迷惘、忐忑。
虽然,作者张承志在小说中表达了因无法判断草原文化与文明社会文化谁优谁劣而无从抉择的迷惘与徘徊,但是他依然留下了充满光明的念想:怀着一颗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去迎接明天,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之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唾手可及的一切,包括亲情、爱情。但是往事不能追赶,遗憾已经无法弥补。过去的终将逝去,唯有眼前的才是最需要抓紧的。毕竟,能承受住厄运的打击,由此变得成熟、坚强,明晓爱憎因由,再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知的明天,是人生之幸。
《黑骏马》读后感11
这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叫《黑骏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黑骏马从小就生活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训练,性格温和,聪明、诙谐,主人很喜欢他。但是好景不长,主人家发生了变故,黑骏马不得不被卖掉。它已经被卖掉了许多次,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喝了酒拿马撒气的酒鬼,有动不动就抽鞭子的车夫,有不把动物当一回事的野蛮人,同时也有把动物当好友的好人。最后它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好的家。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动物是通人性的,我们善待它,它也会善待我们,他们可以看到谁对它好,谁爱它,它就像一个绅士,懂得知恩图报。
我们应该把动物当作我们的朋友,有些人不爱护动物,把动物当做敌人。比如书中的一段话,“瑞德骑着我(指黑骏马)来到了训练场,当中我好像最错了什么把他惹火了,她就开始使劲的拉缰绳,那个新的马嚼子磕得我很疼,于是我突然暴跳起来,这让它更生气,又开始鞭打我”。可以看出,瑞德对待动物的态度是非常恶劣的.,这样一个不爱护动物的人,受到报应是理所当然的。
有时,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忽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捕杀动物,吃野生动物,欺负它们。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如果我们杀死动物,等于杀了自己的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
我们不能为了片刻的幸福,而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我认为人类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动物当作机器一样来使用。
《黑骏马》读后感12
《黑骏马》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诠释草原生活的朴素,生活在草原中的朴素情怀和如玉一般的温暖。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于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今日而言,遥远的就像是一个传说,故事的原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依然能在读者心中鲜活起来的草原儿女的本色。
人性幽暗,具有复杂性。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真善美,然而在真善美这道月光之下的阴暗之处依然晃动着懦弱,野蛮。这其中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儿代表。
白音宝力格儿时失去母亲,父亲将其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额吉。额吉是草原传统文化的代表,善良朴素,热爱生命和草原,在白音宝力格儿出现不久,失去妈妈的黑骏马便出现在额吉蒙古包外头,额吉快乐地吟唱起古老歌曲《刚嘎·哈拉》,以迎接这个小动物的出现,甚至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待哺的牲畜。
额吉的仁慈就像是月光一般柔软光洁,任何生命在其眼里都是平等可贵的。然而,白音宝力格儿在着温柔的'仁慈中长大,并没有耳濡目染,向奶奶额吉一般热爱草原和生命。
白音宝力格儿和索米娅在十七岁时订婚,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人的心早已归宿与彼此,把彼此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白音宝力格儿求学一年归来,得知索米娅早已被人夺取贞洁,并诞下怀子在腹,便操起木棍离家为其报仇,直到夜晚,伤痕累累才归来。
回到蒙古包,他视索米娅腹中胎儿为污浊之物,为毒瘤,其失控举止险些让索米娅失去孩子。带着不甘和悲愤,他骑着黑骏马离开草原,留下索米娅一人艰难求活。
白音宝力格儿无法接受索米娅腹中的孩子,并无法接受失去贞洁的索米娅。孩子和索米娅是无辜的,是受害者,在他们受到伤害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的和同情,反而更多的是歧视和伤害,由此,白音宝力格儿本是一个软弱的人。
《黑骏马》读后感13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黑骏马》的书,这匹马从何得来的称号呢?请看以下内容。
一只母马产下了一只小黑马,小黑马在老主人的养育下,终于强壮了起来,后来,小黑马被主人牵到了波特葳克庄园——高顿老爷家里,被马夫——约翰牵到了“散养圈”里,他们对小黑马很好,就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黑骊,没过多长时间,女主人病倒了,约翰就赶紧骑着黑骊去请大夫,回到家,黑骊的全身已经湿透了可怜的乔,个子那么小,养马的经验又太少,只把自己该做的做完,没有给马披上马衣,结果黑骊得了严重的肺炎,过了几十天、甚至几个月,黑骊的病终于好了,然后,不舍得黑骊的'约翰最终还是卖了,那个人不好,就又卖给了一个女主人,男主人在给马梳洗时,发现这是几年前被自己弄了严重的肺炎的黑骊,就又个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黑骏马。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爱护动物,世界才会更美好,一个野蛮粗暴的人永远不可能训出一匹真正温顺德玛。生活也不过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爱,便收获爱;你付出恨,便收获恨。
《黑骏马》读后感14
《黑骏马》这本书写了一匹黑色的骏马的故事。它是一匹性情温和、任劳任怨的好马,再加上它受过专业的'训练,使它成为了一匹“宝马”。黑骊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带短缰;遇见善良的主人;也遇见过虐待动物的主人;去过马市……
它本是一匹宝马,可是,它被一个酒鬼给毁了。他的膝盖受伤,被带到了牧场卖掉,之后买它的主人都把它当成一匹普通的马干活。
书中的生姜是因为人们而脾气暴躁的,因为有些人都以为动物是没有感情的。其实,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书中的黑骏马救过主人一命,难道动物是没有感情的?人也是动物,如果把人关进动物园你会怎样?你对动物好,动物自然不会对你坏。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人,那么人会生存下去吗?上帝赐予你生命,但没有赐予你伤害其他动物的权力。
《黑骏马》这本书说明了动物也是和人一样的。
《黑骏马》读后感15
《黑骏马》作者安娜·西韦尔一生只创作了《黑骏马》一部小说。作者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黑骏马一生的辛酸经历,它是一匹性格温顺,精力旺盛,身强力壮的优种马,然而命运多舛,几易其主,开始是在尊贵的庄园主那里接受厚待,然而好景不长,主人家变故,黑骏马被卖。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又被卖,成了出租马,最后沦落为伦敦街头的苦力马,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晚年的黑骏马有了个好归宿。
黑骏马的生活真是十分的奇特,不停的变主人,它也没有为此失望,也没有堕落下去,而是坚强的活着。我们要爱护动物,不可以对它们十分地粗鲁,要保护动物。安娜·西韦尔在14岁时不慎摔坏了膝盖骨,落下了残疾,她常常驾着一匹矮脚马拉的马车出游。安娜从小就喜欢动物,憎恶各种虐待动物的行为。她对马的感情尤其强烈,她不仅理解马,还掌握了大量的马术知识。
去世前卧病在床,花了长达8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她创作《黑骏马》就是呼吁人们一定要善待动物。
安娜动物始终充满着仁慈之心,无其是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她驾车从来不用鞭子,而是通过缰绳的变化和自己的生活来指挥马。在她们家,绝不允许出现虐待马的事情,马和人友好的相处。要是出门碰到别人残忍地鞭打马。她都会上前去劝阻,尽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虐待动物是多么残忍,错误的行为,应该要保护马。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流浪的小狗和小猫,如果不是有专门收养它们的部门恐怕它们也活不了的,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收养一只动物,那么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就不会可怜了。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收养了它们,就不应该虐待它们,应为它们也是有思维的。从黑骏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的品质:诚实可靠,坚强勇敢,温顺友善。虽然他经历磨难,却始终没变。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索: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这么不屑一顾的虐待动物,不正是我们模视了动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吗?人不是应该好好地体会动物身上的辛酸吗?因为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啊!
我们要呼吁生变的人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它们,让安娜的愿望实现吧!
【《黑骏马》读后感】相关文章:
黑骏马读后感11-18
黑骏马读后感09-09
《黑骏马》读后感10-11
黑骏马读后感7篇10-28
黑孩子罗伯特说课稿08-11
《红瓦黑瓦》读后感07-08
《黑痴白痴》读后感02-21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10-23
查理九世之黑贝街的亡灵读后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