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甫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传》读后感1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夕阳。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拜应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是杜甫朋友高适临官场有感,但对于杜甫以往历历在目的何止是这冰山一角,对百姓的怜悯之词又岂止这三言两语?那时他44岁,身无一职,在县尉的乌纱帽前,却又不愿步高适后尘,然而当时唐朝的山河也即将要破碎在安史之乱中。后来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亡时期他又获得左拾遗一职,这个职位低得可怜得官职是皇帝身边负责上柬与荐良的。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像撞石钻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却为杜甫诗风改变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得茁壮生长提供了机会。
对水深火热人民的无法割舍将杜甫从皇帝身边拉向群众,即使这并不是杜甫乐意的。一组诗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出现已可说明矛盾哪方占优势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终于,杜甫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磅礴之气没有化成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与不羁,他点石成金的文采也不会化成近代作家们的刀枪笔杆,他的那条诗路就像农人咬牙忍着烈日,渔夫挺腰顶着风浪后最真实却有力的诉说。杜甫的诗撼人心扉,是因用笔的力度重似写史。
世界上许多文学家认为沙翁不是属于某个年代的而是像他自己的作品一样的永恒,但是即使这个信念再坚固,人们在研究和欣赏的时候也无法轻易的跨过时代与文字运用不一的坎儿,我们在研究杜甫的时候也是遭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传记终于让我停在以往一贯奔走着的驿道旁,稍将重点从分析《蜀相》中“自”和“空”是否可以换掉、《登高》的首联到底可以数出多少个对仗结构,移向真实具体的蓬乱的长安之春是如何让杜甫惊心、溅泪,移向拥洞庭胜状的岳阳楼上杜甫是如何因目睹战火而愁思不断,而这些都是走马无暇目及的花。
《杜甫传》读后感2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杜甫传读后感三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如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春光多妩媚旖旎,面对支离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凉破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伟绮丽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互相托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寞惆怅,排斥贬低,但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啊!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不管;雨夜屋漏,长夜无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不管!永远放在他心头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伟岸情操。
读罢惘然,掩卷沉思。“烽火连三月”啊,何日是归期?乡愁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尽管这样,却依然发出这样的心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如明镜般澄澈的心灵,这就是真正的诗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才想襄阳下洛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浑厚的声音正穿越时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传颂,随之传颂的,还有中华民族的精魂。
《杜甫传》读后感3
读完《杜甫传》,百感交集。备受后世推崇、我们尊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景如此凄凉。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孤独地死在湘江上的一个舟中,享年五十九岁。
更令人痛心的是,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只能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直到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
《杜甫传》是冯至先生融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创作的一部人物传记,他通过“以杜解杜”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杜甫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一生。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少有才华。年轻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世人称为:“崔、李、苏、杜。”晚年,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他们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和杜审言,前者由于他的`事业,后者由于他的诗。杜甫一生热衷仕进,即使身处低谷,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大概是受杜预影响。杜甫一生锻炼诗篇,他声称“诗是吾家事”,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是传承杜审言的精神。
从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到晚年“欲倾东海洗乾坤”的理想;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热忱,到逝世前一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雄心,尽管是心情起伏,变化多端,但杜甫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是始终不渝的。
杜甫很早就把自己比作葵藿,他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这俨然是一句终身的誓词,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处境,都没有改变这个关心朝政的倾太阳的物性,他的心始终眷恋朝廷、牵挂百姓。
在成都,他住草堂,勉强度日。某天,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茅草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了,墨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夜,“床头屋漏无干处”。他长夜无眠,处境艰难,但仍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宁愿牺牲自己,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
在夔州,生活短暂获得安定。家里有一棵枣树,任凭西邻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过来打枣儿吃,不加防止。后来,草屋让给外地来的朋友住,新主人要插篱防盗,杜甫还特意写诗劝阻,“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晚年在湖南,他“右臂偏枯半耳聋”,感到“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但他仍然是痛苦越深,毅力越强,“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青少年时,杜甫也曾有过英雄主义的风采,也曾充满浪漫奔放的气质。他漫游吴越,“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潇洒不羁。他满怀豪情地呐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颇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狂傲自信。
奈何,杜甫的时代是唐代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的个人生活也同样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从一个官僚家庭的子弟转变为一个常常衣食无着、贪病交迫的“众人”。由于个人的贫困,他逐渐接近贫困的人民,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的哀乐和愿望,同时他念念不忘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写的诗便成为这个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时代的一面镜子。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虽然自己贫病交加、颠沛流离,但“穷年忧黎元”的热忱丝毫没有退减过。即使身处低谷,他仍心怀希望,那种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始终感染着后世读者。
《杜甫传》读后感4
进入暑假第一件快乐的事情,就是妻子帮我购得一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李白传》《杜甫传》《苏轼传》《诸葛亮传》都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的杜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满满的期待,我仔细拆开包裹在书籍上的保护膜。这本由孙微、张学芬编著的《杜甫传》便以优美流畅的文字带着我去追寻找杜甫一生的行迹。
书中,作者以含蓄典雅,文采斐然的写作手法安排了14个章节,叙述了杜甫的家庭出身、青年时期漫游经历、困居长安的穷困潦倒等生命历程。杜甫有着显赫的家庭。他亲身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他自幼好学,7岁已经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从19岁到中年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杜甫五次漫游,途经齐赵、梁宋。他经过泰山脚下时,目睹了东岳的雄伟壮丽,激情澎湃地写下来那首千古绝唱——《望岳》。这首诗境界高远,寓意深刻,既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雄姿,更突出了青年杜甫的远大抱负。而立之年,他在结婚后西去长安,渴望求得一个官职。他积极参加科举考试,采用投赠干谒的方法向势利的权贵们进献诗赋,以求他们援引,然而现实却是大失所望。
困居长安多年,杜甫在政治上一直找不到出路,生活上日益困顿,这种生活地位的急剧转变是他从感情上逐渐贴近下层群众的根本原因。贫困交加的生活让他接触到人民的痛苦,他开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他对唐玄宗连年的开边战争深恶痛绝,亲眼看到那些被迫应征的士兵出征的惨状,遂作一首替百姓说话的诗——《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几经波折,他由求仕的失败认识到了政治集团的腐败,从此,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诗里也都是国与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安史之乱,他四处流亡。他亲眼看到老翁、老妪、征夫、老兵、孩子被抓的悲惨景象,感到十分震惊,于是把沿途所见所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别写下《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这也是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挑战答题”题库中常遇见的“三吏”“三别”。
与李白浪漫主义的飘飘欲仙、自由洒脱不同,杜甫每一首诗作都是现实主义的。他在自己衣食无着的时候,心里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深情地写道,杜甫强烈而深沉的爱国赤诚、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众生平等的和谐思想都永远感动着后人。杜甫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鲜活地进行了一次崇高人性的诗意展示,其必将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
感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使我通过阅读《杜甫传》再次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乳汁;感谢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你用滚烫的文字叙写了一个时代不朽的传奇,让我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钙”。见贤思齐,我必将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频共振,勇毅前行。
《杜甫传》读后感5
近日,拜读了冯至教授的代表作《杜甫传》,一个被后世誉为“诗圣”的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我眼前逐渐立体丰满起来。我感受到了他的浪漫质朴,沉郁悲哀,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流传至今仍璀璨夺目。
杜甫出身于官僚家庭,衣食无忧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接受了完整的儒家传统教育,他的聪慧和好学让他在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读万卷书”为他积累了更多的学识与底蕴。出入上流社会一些社交场合,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对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见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开阔了他的眼界。
青年时期的杜甫,曾用十年在吴越与齐赵间长期漫游,通过“行万里路”饱览了大好河山的壮丽美景。丰富了生活,增长了阅历,用身体力行感受这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的变迁,裘马在身的他是浪漫而轻狂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也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让他对这个国家和人民充满了热爱,也为他今后的伟大奠定了萌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健壮雄浑的诗句便是以此为发端,不断出现在他的笔下。
结束漫游回归科举的杜甫考试落榜后,为求取一官半职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得不到赏识且处处受到排挤与压迫,随着父亲的去世,生活愈发窘迫,这个时期,国家正处于乱世之初,奸臣弄权,穷兵黩武,人民的生活也困苦不堪。杜甫遏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自此,一系列质疑战争,讽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屡现笔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也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与他伟大的人格,这是他对自己在长安辗转九年求官生活的总结,使他在思想的进步上和艺术的造诣上都更进一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杜甫开始了流亡,颠沛流离,亲友相隔。他长期置身于下层,有一颗悲天悯人的爱民之心,有着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也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切身感受到了安史之乱的民不聊生、官吏的残暴以及至亲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了诗中,描述民间疾苦的“三吏”、“三别”,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有着他对百姓穷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兴亡的深深思虑。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不同地方的长官。那次,他担任一个管理军械的小官,处理完公务回到家,却发现最疼爱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丧子之痛不禁让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吃饱穿暖,有个固定的居所,这些在我们眼中看来不过是些轻而易举的小事,可在当时却是难上加难,身处茅屋却忧国忧民的杜甫发出了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正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他淳朴厚重的诗风;正是他个人的遭遇使他不由得生发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虽破受冻死亦足!”的仰天长叹;正是从他的诗中,我们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处于幸福之中的我们更应加倍珍惜。
读完《杜甫传》,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杜甫忧国忧民,欲报效国家而得不到赏识与重用,替黎民百姓呼号却无力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晚年生活困窘,颠沛流离,但他的作品却能使读者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因为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乐观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在字里行间感染着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读书人的理想。杜甫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我们记录了一个蘸满血泪的时代。杜甫是不幸的,所处的时代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社会的动乱让他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而我们是幸运的,大唐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员,造就出一个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
在新时代的我们亦应如杜甫一般胸怀天下,以复兴为己责,以强国为己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现在的我需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合上书,默默吟诵着杜甫名篇佳作,这时的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杜甫的一吟一诵,一笑一叹,生动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此刻心灵相通,我告诉他,现在您的愿望早已实现,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国家强盛。此时,杜甫点着头,一手捻着胡须微笑着对我说,他看到了,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下,一切都越来越好·······
《杜甫传》读后感6
杜甫的诗从小学过不少,对他的了解停留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上。提及杜甫,脑海中自然浮现蒋兆和所画的那副图:杜甫抬头远眺,眉间似攒万缕愁思,眼中忧虑尽显——他忧的是大唐,忧的是百姓。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诗人传记。杜甫的形象在其中渐渐鲜活,打破了我对他的狭隘认知,甚至是对所有诗人的刻板印象。
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光环之下,原来,他也是封建家族的信奉者、维护者。这令我惊讶,可一想到他的出身就很好理解了。杜甫出身名门,先祖杜预是晋朝名将,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杜甫对他的祖父十分崇拜,这更让我深深意识到古代社会是何其重视宗族关系与声名,难怪杜甫会吟出那句“诗是吾家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杜甫不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到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也曾年少轻狂,吟唱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长安十年,私以为这是杜甫迷失的十年。他急于在官场上立足,四处投师,四处赠诗投赋,甚至曾为此歌颂过杨国忠。原来杜甫也会献诗求官,古代士人对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的渴望多么强烈,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
直到一次次科举落榜,直到安史之乱的到来,杜甫渐渐有了变化,那个伟大的杜甫正在向我们走来。当杜甫看清了这个污浊的上层社会后,越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李白选择洒脱离去,而杜甫选择开始不再以俯视者的身份同情怜悯百姓。他让自己的眼睛直视那些卑微的人民,一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撕裂天地。杜甫是愤怒的,目睹社会乱象,经历战争,他用“三吏”“三别”道尽百姓的苦难。他看到的是死亡,是不公,是战争,是血淋淋的现实,是自己的'无力和无奈,是欲得而不可……他是痛苦的。杜甫的光芒始终闪耀,在于他心怀天地,包罗万象,视众生皆平等。只要一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他就不愿像蝼蚁一样苟且偷生。杜甫即使穷困潦倒,也从不迷茫。山河破碎之际,妻离子散之时,他也要徒步北上,寻找新的希望。有人称杜甫,“是那个时代的良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若李白代表了太平盛世的烈日,象征了浪漫与奔放,杜甫就是兵荒马乱里的白月光,代表了质朴和善良”。
杜甫,杜甫,我曾膜拜你的光环,浮于表面,这一次,我终于走近了你,读懂了一些你。
《杜甫传》读后感7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杜甫传》读后感8
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
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
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
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
《杜甫传》读后感9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也曾放荡漫游,清狂潇洒,追寻着盛唐时“诗圣”的那一席白衣,跟随着“少陵野老“的足迹,我翻开《杜甫传》,回到那时的盛唐,品味杜甫的传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年幼时,就已经熟读不少杜甫的诗句,可对其印象却只停留在书本上望向天际忧国忧民的插画,亦或是“字子美,号….”的注释。只是粗浅的觉得杜甫是一个担忧国家的无力老人,却无更深的见解。
直到前些日子,翻开《杜甫传》品读其文字,沉浸于杜甫的诗意,这是我少有读不厌,读不倦的人物传记。可以说,读杜甫的一生,不仅是读一个书生的故事,更是读一段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相比垂垂老人之态,这已令人惊讶,但思考后也恍然,就算是这忧国忧民的老人也曾是少年。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他长期沉沦于底层的生活,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他用诗歌表达其思想,更用诗歌反应社会真实“三吏”、“三别”就是其中代表。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古人云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欣赏青莲的飘逸豪放,亦感慨少陵的沉郁顿挫。
杜甫其诗精辟真实,其人那颗悲天悯人的善心更是令人动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感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之时,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但这朝不保夕的惨淡生活,却没有销毁其身负的使命感与诗歌创作力,反而使他更真切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在这样的战乱中,又有多少人能像杜甫一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以庇护天下?又有谁能有杜甫这般会当凌绝顶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如今,正处新时代的浪潮,我们更应该品味历史,感受历史,而杜甫作为那滚滚历史长河间的那一股清流,那伟大又独特的“诗圣”,更应被铭记。卓绝的才华,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既倾佩年少时那位远游山水的潇洒子美,也尊崇身处战乱仍不忘忧国的圣人少陵,哪怕是在病榻上,在破旧的茅屋里
他仍以手中的笔,刻画着那艰难的世道,抒发着他宏伟的抱负,远大的心胸!
称之为诗圣,实至名归。
合上这《杜甫传》,我在古人的风韵中回味历史,也感受那一份份爱国的情怀……
《杜甫传》读后感10
我一直觉得人间如荆棘草莽,拥挤犹充满了伤人的刺,让人不敢轻举妄动,也找不到一片开阔的天空。在夹缝中,人生何处是前方?
但读完由冯至所著的《杜甫传》后,我似与那名垂千古的诗人杜甫邂逅一场,心中疑惑,渐渐了然。
杜甫的一生,命运多舛,幼时丧母,“少小多病”,他的人生从一开始便是辛酸坎坷。他也有春风得意,曾“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与李白为友,神往仙人之逸邈。他踌躇满志,心系国家百姓。当末唐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杜甫便找到了自己的本心——一颗为天下黎明发声的心。
从那时起,他再也无法与李白般仙逸,因为他的心,已经紧系于百姓。即使因战乱而流亡,即使处境窘迫不堪,杜甫也要冒权贵之忌讳,道尽朱门酒臭,道出“盗贼本王臣”的真理。就算在生命临终之时,穷困潦倒,重病煎熬,杜甫仍要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毕,人终。杜甫的一生,如同在荆棘丛中奔波打滚,仕途不得意,一生皆清贫,当时的人眼中的他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似乎除了一身伤痕,什么也没得到。
但杜甫却能被岁月所铭记,为何?是因为他的有血有肉,因为他的忧国忧民。当他选择顺应本心,不畏刺痛地迈步在人间的荆棘草莽中,他的一生的目的便已明确——要追逐着自己的心,不去执着于荆棘丛中的开阔天地,满目狰狞里,藏尽菁华,那是在辛酸中绽放的美好,是看尽人间冷暖后,发酸又欣然的笑。他以世间尘杂,化作笔下红泥。他以茫茫烟火,探得艰苦下的菁华。这烟火中孕育的美好,让他成为一个真切的人,一个岁月也不曾忘却的人。
杜甫也曾身不由己,人生总要走不愿走的路。成都事变,杜甫流亡,为了生计,他只能做“边头公卿”的陪酒客,写了许多应酬的作品。生活的逼迫让杜甫深感无力,他自称为“贼子”,似有一腔悲愤与无奈。但他初心不改,没有成为取宠于权贵间的'小丑,而是在艰苦中,成为我们熟悉的杜甫,那有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之坚决,有着“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之博大的千古诗圣。
即使荆棘蔽目,遍体鳞伤,他仍坚定而去,于草莽间觅见菁华。这就是杜甫,他是一个实在的人,他的一生就像无数平凡人的人生缩影。人生,便是在疲惫中露出动人的笑。
草莽凌人,犹探菁华。这,就是艰难又美好的人间,是那不曾存在却又独属我心的远方。
《杜甫传》读后感11
我读过的第一首杜甫的诗,是《梦李白.其二》,那时我只有三岁。现在虽然依稀记得其中“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等诗句,然而其中的深意,十多年来我从未探究过。
人物传记通常评价得较为客观,个人崇拜和偏见相对较少。世人对于喜爱之物或是人,常多褒少贬,故而多年来我所听说的杜甫,已经不再是“诗圣”,而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或是“神人”,他超脱于世,比君王更懂百姓,他才高八斗,他不慕名利……
然而在传记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诗圣”,而不是圣人或是神人,他曾走过的那年那月,有着一个普通人的艰辛困苦,他所期望的功名利禄,是凡夫俗子所追求的浮华。但是他的诗,却是在平淡艰苦的生活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亮点。
情随事迁,他的诗,随着他生活的欢喜悲忧而千变万幻,而他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以至于他的诗,无论如何总笼罩着一层布满忧伤的细纱,剪不断、理还乱。他与世人分享喜悦的诗,寥寥无几。
中年的杜甫,可能是到了他此生最忧郁的时候,忧郁到他都不愿意生男孩,我记得自己在《兵车行》里见过的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读了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在那样战乱的年代,他甚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却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受杨贵妃被宠的影响,为了靠女儿的美艳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他虽颇有抱负,但他只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父亲,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上战场送死的父亲!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更加思念李白,可以说,李白那样的洒脱与不羁,是他所向往和曾经试图追随过的,除去与李白深刻的情谊,本质上,他思念的是他对于浪漫主义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却是他对现实的失望所表现出来的,故而连写两篇《梦李白》。但是他终究不是李白,不像李白那般深受重用过,也不像李白一样“欲与天公试比高”。
他对现实极度失望,但他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沉没在世俗的巨浪中的手无寸铁的文人,他还要依靠着这些世俗活下去!
于是,他曾经不羁的心,在凡尘中落寞成一季风花雪月。
他曾经向往的浪漫,在世俗中已然成了海市蜃楼。
所以,他并非李白那般“仙风道骨”,他成了“诗圣”,而绝非圣人,他把一生的抱负转为走向人民,他含泪写下了《三吏》、《三别》,取代了曾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而他不再抱有期望的朝廷上,玄宗也自食荒淫之果,导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而行宫也寥落不堪,正如元稹《行宫》所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样的时刻,杜甫的梦彻底醒了,从此用余生,在笔下为百姓力争幸福的生活,也为后人记录下了兵荒马乱的那年那月。一代“诗圣”从此诞生!
他曾走过的那年那月,是一个为世俗打击而又不得不依赖世俗苟且求生的俗人的磨炼,所幸他最终被磨炼成了一大诗人,名流千古!
《杜甫传》读后感12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题记
他春夜听雨,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观月思乡,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胸怀大志,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忧国忧民,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诗国闪耀的星辰,亦是长安城里忧伤的年轻人。
读杜甫——俯瞰尘世间,写尽了悲苦,满心愁绪却依然坚强的诗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岁月也不能磨灭他的故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便向我们述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优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从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继游吴越后的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等优秀诗作,其中《望岳》更是流露出诗人少年时期不平凡的抱负。
杜甫在三十五岁时来到了规模宏大的长安城,他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效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冯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带来的是诗人的幸运。
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这条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自己的诗作,但都没有回音。
直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已离开长安,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花费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想要在城里扎下根来,但终于没能成功。他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就是他与这座记忆里繁华富足的城市的永别。
杜甫到华州的时候,安史之乱远未结束,他在《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乾元元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诗“三吏”。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里有着盛唐的繁华盛景,也有着战乱后的残破凋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冯至先生为杜甫立传,为杜甫为文,试图用《杜甫传》为读者细细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立体的爱国老诗人形象。
在《杜甫传》的最后一章,冯至先生以悲痛的笔触描述了杜甫惨痛的晚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杜甫即使日暮穷途,依旧爱国爱民胜过自己的伟大精神,让人动容。
这就是冯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挥毫泼墨,纸张记下的都是岁月的伤以及报国的愿。读完《杜甫传》,我深深感动,合上书,轻轻抚过封面上“诗圣”二字,内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涌动。
或许杜甫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不会被人们永远流传下去,但就像《杜甫传》中所说,他曾记挂苍生,现被苍生记挂,他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早已被后人铭记于心。
《杜甫传》读后感13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这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糜烂,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糜烂,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称心的官职。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
《杜甫传》读后感14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严密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严密结合起来,到达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顿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幽默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假设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杜甫传》读后感15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诗人,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同样杜甫也是一个特别传奇的人物。
其实对于历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记载,而文学家记载的相当少,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冯至的《杜甫传》通过部作品我重新认识了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诗人里面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
杜甫年轻时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自高自大,夸张甚于实质。当时就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说,他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他的书法胜过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把屈原贾谊、曹植、刘祯都不看在眼里。从这里我能看出来一个放荡不羁,心高气傲的年轻人的张狂。这一点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会当云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杜甫早年成长在唐朝发达的“开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身体不好活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杜甫七岁开始学诗,九岁开始学书法,他不断地作诗、写字、学习。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阳附近,杜甫身受洛阳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脚了。
年轻的杜甫喜欢出门远行,他喜欢结交好友,欣赏祖国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伟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后来“安史之乱”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负百姓。这一段时间他改变了自己的风格,他开始关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杜甫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诗句豪迈洒脱。尽管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慢慢变得成熟。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不得不说杜甫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我们要做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04-25
霍金传读后感09-02
《岳飞传》读后感05-01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8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04-29
《拿破仑传》读后感04-30
林肯传的读后感06-09
悟空传读后感04-29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岳飞传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