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01 16:40: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吆喝》前承《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后领《春酒》、《世俗奇人》,共同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本文用散文的笔法写与现实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通过回忆并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并描绘了老北京城街头不同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课文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作者对旧时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愉悦、怀念之情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名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以期今后能留心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享受,培养较高的审美情趣

  2、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俗文化,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以及民俗文化,但编者的目地并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吆喝这一艺术,由此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①品味作者对旧时北京城吆喝的种类、内容、特点等不同方面的描述;②揣摩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新课标中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是想通过吆喝这一艺术让被现代文化包围的学生了解关注民风民俗,体味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因此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培养热爱祖国名俗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②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课标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行动法——上集市收集、整理如今株洲市或龙头铺地区的种种吆喝;③情境体验法;②在教师恰当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读、讨论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

  3、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①品京味语言,感民俗文化;②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难点:创造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大文化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节课的结构特点:

  二、 说教学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等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本文教学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这种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堂课需要在反复的读和圈画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首先我班的学生处于农村,学习基础差,对于篇幅较长文章的学习、民风民俗的感悟是一大困难,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浅层次的理解课文其次,作为九零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面的精神追求,他们要么对当前非主流津津乐道,要么对外国节日追捧有加,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却兴趣索然因此,学习本篇文章,出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

  3、说教法:诵读体验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诵,读出吆喝的古韵京味韵味和语音的幽默生动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体味、感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通过文字再造出当时北京街头热闹非凡的景像,通过吆喝声想象出物品的`特点情境体验法: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体味吆喝的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

  4、说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四分钟)

  学生导入课文:有几位学生手拿实物,模仿课文中出现的或在株洲地区常听见的吆喝声,营造一种热闹的街头场景【设计意图】:课文导语部分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直接体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表扬欣赏中轻松进入课堂,为感知课文内容做铺垫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想不想听一听地道的北京吆喝?此时用多媒体播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实践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之教学理念

  版块二:整体感知,找吆喝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所写吆喝,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吆喝“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公用

  特点

  种类举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结构有整体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结句、段总领句),迅速熟悉课文内容,并且培养学生帅选筛选、整合长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试图达到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中的第一点,为教学重点的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块三:研读赏析、品吆喝

  用圈点勾画法和跳读法重点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可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可以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声调的变化等方面谈谈理由),并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成员要向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成果汇报,每组选出说得好的、吆喝出彩的同学来参加各组间的比赛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你分析的吆喝,你听到,看到或者闻到了什么?”着重分析要吆喝中平实或生动幽默的语言,如“喝了蜜的大柿子”,教师引导“蜜”和“喝”字,用拟人手法突出柿子味甜,汁儿多;“葫芦——冰塔”中的“冰”和“塔”分别突出葫芦晶莹剔透、脆的特点和由大到小的形状,用了比喻的手法最后教师小结:这小小的吆喝词,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形、色、味儿,平实中透着幽默,质朴又不失鲜活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也试着吆喝一下!【设计意图】: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追踪、妙点揣摩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再创造因为朗读时多种器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他能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是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对北京口约点形成敏锐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文中喜欢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能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课本此环节解决,了教学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竞赛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文中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吆喝,可你们觉得杂乱无序吗?为什么呢?”(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设计意图】: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以后,能独立理清作者合理介绍纷繁事物的方法,不需要逢问题便言讨论引导学生把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写作之中,轻松解决教学重点

  板块四:畅谈感受,体味吆喝

  在此我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用ppt课件展示如下问题,用这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中生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的场景中的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些吆喝声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根据问题提示,再一次采用你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作者的想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进到学生通过评析文章平实而又不发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以解决教学难点,也是教学情感价值观的重点体味,激起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板块五:情思放飞,创吆喝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忧郁的地预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声也各有不同,现在你们还能时常听到吆喝声吗?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记录下来,为拯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请小组确定一个家乡特产,并且合作创造一个有关的吆喝广告!【设计意图】:让学生创造广告,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到课外,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依托课文设计生动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小结:吆喝本来发端于生活的无奈,那些有偿响亮的叫卖只是为了手中的冰糖葫芦、烤白薯可以找到更好的买家然而,吆喝之所以成为检索老北京记忆的关键词,自然还有更多的精神维系和精神内涵他就像一张老北京的名片,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最后让我们在瓷器皮肤的吆喝声中结束着这课!

说课稿 篇2

  人世间最动人的就要属感情了,《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以感情为基点,独辟蹊径地记叙了一件孩子救妈妈的事。在危险面前,这个孩子丝毫不放弃,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虽然这其中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但他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这是多么的不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文章分9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向我们简单地交代了父亲叮嘱洛迪要照顾好妈妈。3~7自然段则具体讲述了洛迪在洪水中抢救、保护妈妈的经过。第8、9自然段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为他们舒了一口气,在洛迪自始至终的保护下,妈妈终于可以脱离危险。

  一幅形象的插图渲染出气氛的紧张,和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我们在心潮澎湃中再次领略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俨然”、“惊恐”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课文,感受洛迪的勇敢、顽强、有责任心以及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3、理解课题“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的含义。

  4、提高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以关键词句为依托,感悟洛迪的品质、爱的力量,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从课题上读出了什么。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安排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上读出什么,除了强化这句话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2、过渡:大家解读地是不是与课文内容吻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说说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出洛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洛迪是文章的主角,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他的关注。而1、2两个自然段也是下文的伏笔,正因为洛迪一贯就很懂事、有责任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的坚持努力地抢救妈妈的表现。这一点,学生是要有所了解的。)

  具体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回答扣住“点点头”、“每逢……就……“、“俨然”引导体会。

  2、自读第3~7自然段,说说对洛迪有什么新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在语言文字中徜徉感悟。而继续以感悟洛迪是怎样的孩子为贯穿,可谓直奔中心。)

  (1)明确方法: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在旁边以关键词的方式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书。

  (3)交流。从两方面引导:

  一方面:体会情况的危急。(针对前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交流时必定是说对洛迪的认识,怎样自然地过渡到体会情况的危急呢?洛迪的表现是与险情结合在一起的,我预想是抓住学生回答中涉及到险情的词句过渡至描写险情的句子。)

  着重体会这样几句:

  第一句:第3自然段中“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引导:“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景象?洛迪被“吓坏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第二句:第4自然段中“可是刚一迈步,激流便把他俩抛起来,卷进了洪水。”引导:从“抛”和“卷”可以体会到什么?他们一共被激流卷进几次?

  洪水是无情的,除了湍急,它的无情还表现在什么上呢?引导学生还要关注第4自然段中“不一会儿,水漫上了座位,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麻木。”第5自然段中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冷水泡得他们浑身麻木。”以及第7自然段中“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险情是故事发生的原因,倘若学生不能对当时危急的情况有一定的感受,那么对人物品质的感知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深入地体会了,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当时危急的情形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当然,在交流中,会强调学生的朗读,除了请谈感受的同学把句子读好,也会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

  另一方面:体会洛迪的品质。

  (第6、7自然段是重点描写洛迪的段落,相信同学们会抓住这两个自然段来谈。)我要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地方:

  ①“爸爸的话”是什么?指出:爸爸的话是洛迪的精神支柱,爸爸对他的叮嘱、信任坚定他抢救、保护妈妈的信念。

  ②洛迪对妈妈说的“妈妈,坚持住!我们要活下去!”中,两个感叹号包含的是什么感情?

  爸爸的话、洛迪的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实际感悟中,学生有可能会就“吓坏”、“惊恐”提出洛迪也有胆小的一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让其他同学发表一下意见,然后再引导:这两个地方也正体现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最初,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而在这么害怕的情况下能最终战胜自己的胆怯并勇敢地面对,这是更震撼人心的,在对比中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3、继续学文,强化中心

  (1)再读读第8、9自然段,说说对洛迪的看法。

  (2)对于妈妈的表现,你也能谈几句吗?

  (文章中流动的`爱并不止爸爸对妻儿的、洛迪对妈妈的,还有妈妈对洛迪的。面对如此勇敢、坚持的孩子,妈妈又怎么忍心让他和自己继续遭遇危险,或者辜负孩子对自己的真挚用心呢?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妈妈的心情,能促进他们感受爱的力量的伟大。)

  (3)从文章的最后一句中,你又读出什么呢?

  (路人的表现又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爱,大家庭里的爱!)

  4、小结:小家庭里有爱,大家庭里也有爱,爱,铸就了希望,铸就了温暖。

  三、升华中心

  1、课文学完了,但洛迪说的“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似乎还回响在耳畔。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以它作为课题?

  (对于能直接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教学中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况且它还是课题,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说出从这句话上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总结: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坚持的精神是崇高的,用高、顽强的品质更是值得人敬佩的。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爱,读出坚持,读出勇敢,读出顽强……

  (在感悟了文章的中心后再读课题,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作业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假定洛迪能收到我们的信,写一封信给洛迪。

  (改进:

  1、要着重体现出学生是怎么学的,而非老师是怎么教的。

  2、重点部分一定要说清楚处理方式、过程。

  3、说课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一定要优美、生动、清晰。)

说课稿 篇3

  三,得出结论:

  【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的后果已不是遥远的事,因此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四,巩固应用: 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 讨论: 你认为人类应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做哪些事?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讨论: 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4? 小组活动,制定小组行动计划。

  5? 全班交流,完善各组计划。

  意图: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得更深刻。

  五、 拓展延伸:

  1,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2,估算班级每个月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资源?

  意图:学习无止境,把课堂带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感谢大家的倾听,说课结束。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自读课。这是一篇短小浅显,但却涉及有重大意义问题的事理说明文。本文以科学而乐观的态度、简洁而流畅的语言对人类担心的粮食问题做了充分的推测,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

  教学本文可扩充阅读量,让学生阅读有关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科普文章,充分了解相关资源信息,认识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增强海洋意识。

  同时,本文层次分明,结构有序,是学生仿写事理说明文的范例。

  讲授此文,可以安排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海洋是未来粮仓的原因,积累科学知识。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中,前两个目标是教学的重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并创作简易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世界的态度,了解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增强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意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概括地说,是“问题导入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具体地说,以“吃饭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直接过渡到怎样走出困境,那就是“下海”,从而引出本课主题。接着学生自主略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内容,挖掘学生个体独立的理解和思考。然后采取合作的态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研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角度来精读课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后就本文提及的的重大问题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练习流利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环保观念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教师对做得较好的学生应予以鼓励、表扬。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从网络,图书馆搜集有关海洋的资料。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蓝色的海洋背景画面。

  1、教师导入: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的现代问题。(课件上出示两个统计图,让学生谈看后的感想。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最后得出“人口剧增,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的结论。”)

  那么,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类怎样摆脱面临危机、走出困境,解决吃饭压力呢?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推广改良种子,提高粮食产量;到别的星球上去开发种植……)

  总之,肯定学生的发言,科学家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认为“上天”“入地”、“下海”、是三大出路。那么哪条路投资少,收益大,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呢?

  带着这个问题,大家看一组图片。(课件上展示海藻,鱼虾等)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潜力最大的是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在海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人类的故乡——大海。(板书课题)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带着课件上出示的问题默读课文,梳理相关信息、独立思考作答。 [课件展示问题]: (1)人类生存正面临怎样的危机?怎样解决这些危机?

  (2)为什么海洋能成为未来的粮仓?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开篇,一目了然,学生很容易解答。设置此问题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第二个问题涉及全文的主体内容,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及时地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展示)。

  参考:(1)人类生存面临的严重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耕地不足。解决的方法——开发海洋资源。

  (2)海洋中有丰富的海藻,浮游生物、鱼虾及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讨:

  1、再读课文,[课件展示问题]:

  (1)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其中,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感知本文条理清晰,事理明确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用课件的形式总结归纳。

  参考:(1)、文章1、2两端从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说起,提出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文章3---6段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7段总结前文的说明,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逻辑顺序阐释事理,使按照“总起-------具体阐释(先总后分)--------总结的结构进行的。这样是文章条理清晰,事理明确。”(完成板书)

  (2)看课件。

  最后,让学生简单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关注环保:

  课件展示问题:

  1、海洋除了能做我们的粮仓外,还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资源?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出海洋还是我们的大药房,大能源库,大矿场,大建材基地……教师及时予以鼓励、肯定。)

  2、海洋开发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大海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但是,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样对待海洋?(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及生活事例自由发言,发表看法,教师要鼓励创新及个性化的思考)。

  参考: 海洋不是填埋垃圾的无底洞,不是接纳污水和工业废物的污水坑,应该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必须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使它不受污染,也不能过度开发,残酷捕捞,应该呼吁人们保护和拯救海洋。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最后,学生齐声说出: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五)、布置作业:

  1、 把你搜集的有关海洋的资料进行整理,模仿课文的组材方法,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保护我们未来的希望——海洋》

  2、 人类“上天”真的无路么?请利用图书馆和电脑网络,搜集人类探测宇宙的相关信息。

  板书设计:

  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总:生存危机(人口、耕地、资源) 海洋可能成粮仓

  海藻食品;浮游生物

  分: 海洋粮仓 阐释原因

  远洋鱼虾;未开发的

  总:总结全文 再次强调

  这是我对这课的初浅认识,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艺术活动:纸盒造型房子。

  本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开展我家和我家附近主题活动的时候,经常要到小区里去参观。孩子们对小区里的建筑物也很感兴趣,会讲起“我住几幢,他住几幢。”“谁是住在我家楼下的?”“我们两家的窗户和门都是一样的。”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房屋。而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创造,自由表达,手脑并用,情绪十分愉快,各种能力能得到有效发展。纲要也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活动。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能够剪出比较平整的直线和弧线了,同时中班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活动,所有这些都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

  1、能在活动中感受建筑物整齐一致,统一和谐的美。

  2、运用折、剪、画、粘等多种技能设计制造房屋。

  3、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受建筑物整齐统一的美。也就是能用相同的窗户来整齐的装饰各个楼层。难点是大胆创造美,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折、剪、画、粘等操作技能。幼儿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造活动。课前我引导幼儿观赏各种住宅小区,初步感受建筑物的美,在活动中展示图片,继续欣赏小区住宅的整齐、一致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在技能方面使用双面胶粘东西较难,用过的次数不是很多,要重点指导。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设计,自由创造,并引导幼儿获得成功。

  本次活动我准备了各种建筑物图片、窗户图形片、各类盒子、瓶子、幼儿用的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彩色纸等大量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说一说我家的房子。

  开始的时候我以老师搬新家引出话题,相互介绍自己的家。

  你家住在哪里?你家的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你家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你家的窗户和你楼上或者楼下的窗户一样吗?(这个问题就是要幼儿感知每个楼层的窗户同意和谐的美。也为后面解决重点埋下伏笔。)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窗户?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作者描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抓住了“清、深、绿”的特点,接着以“最有趣的,当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一照,其越发色彩斑斓,妩媚动人。不知不觉中,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出美感,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理解及编排意图,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 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

  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体会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将珍珠泉描绘得细腻生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一组泉水的画面,用这优美的画面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关语言信息,为走进文本搭桥铺路。

  说学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我十分注重以下两点:

  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第二段中对泉水清、

  绿的描写),进行相关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储存写作范例。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4个板块:一、课件演示,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四、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第一板块——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泉水吗?看——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泉水的画面。当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时,定格画面,老师引导:泉水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吗?

  预设学生会说:一泓清泉,涓涓细流,泉水叮咚……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另一处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板书课题)

  【形象直观的泉水画面,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也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走进新课,能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会多叫几个学生来说,让大家在比较与讨论中明确课文主要讲了珍珠泉周围的景物和泉水涌动的景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之一。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 )自然段描写了泉水四周的景物和泉水的特点,第( )自然段写潭底冒出的泡泡,第( )自然段直接表达了“我”对家乡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

  以上内容由课件出示,待学生独立默读后讨论完成。

  3、三读课文,切入主替

  请同学们捧起书,轻轻地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珍珠泉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它由哪些特点呢?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课题《珍珠泉》加一个修饰词——( 的)珍珠泉。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预计学生会想到:

  美丽的珍珠泉

  彩色的珍珠泉

  又清又绿的珍珠泉

  调皮的珍珠泉……

  当一个词语被写到黑板上之后,都要引导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再听这位同学读一读,感受珍珠泉的特点,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永远是语文课上的主旋律。但枯燥的朗读训练不但毫无效果可言,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本环节,我设计了3个阶梯式的朗读训练——读出主要内容,读出叙述顺序,读出珍珠泉的`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每一次亲近文本都有所收获。而范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不同形式的读书,恰恰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穿梭于文本之间。同时,这3次读书,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教材的方法,这在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是非常实用的。】

  第三板块——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

  1、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又清又绿的珍珠泉(出示第2自然段)

  (1)用……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然后多读几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课件出示,反复引读:这是一潭( )的泉水,……石头上长着一层( )的青苔。……那绿得没有( )的蕨草,那( )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 )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 )。

  在反复的师生引读,小组引读,男女生引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通过指点三个“那样”的朗读,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的优美,读出泉水的又清又绿。

  2、品读第3自然段,感受动感活泼的珍珠泉

  这一段话写的是泉水涌动的奇观。细细品之,本段话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不宜分解。为了在学生心中保留这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继续采用多次引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次引读——着重强调本段话的叙述顺序:最有趣的……开始……最后……有时候……

  第二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有趣:最有趣的,当然是那( )、( )、( )、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 ),最后,( )。

  第三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色彩: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 ),照在( ),一直照到( )。水面和潭底(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 )……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3、通过这三次的读,我想,珍珠泉已经深深地印入你的脑海。现在,请你拿起笔来,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

  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在纸上画。

  4、小结过渡:指着学生刚才板书的词语,小结——这就是彩色的珍珠泉,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又清又绿的珍珠泉,这就是活泼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珍珠泉!作者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对家乡珍珠泉的赞美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

  拿起书,让我们再次走进珍珠泉,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那一颗心,用作者的情感来感染我们的情感。

  学生齐读2、3自然段。

  【教师的有效引领,会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品读与联想的结合,会使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会使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融合。而“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人人动手,在画图中理解课文,有情有趣,兴味盎然,有助于促进其投入创造性学习。】

  第四板块——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1、 山水美景一直是作家们乐于描绘的对象。同样是写水,请大家仔细发

  现,本文中写水的句子和资料上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珍珠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待学生充分朗读后,引导讨论,说异同。预计讨论结果是:

  (1)两段话所写的水的特点差不多,都写到了水的绿与清;

  (2)两段话都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上也差不多;

  (3)同样写绿,具体绿成怎么样,不同。写水清的差不多……

  3、总结方法:如果让你写一写家乡小河的水或小溪的水,你打算写哪些方面呢?你准备用上面的哪些方法呢?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此时的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想法。比如可以写水的清、深、绿、凉、甜等,可以用上排比,比喻等。

  4、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动笔写一写家乡小河的水,或家乡小溪的水。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 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写,也就是必须让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利用。以上环节,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珍珠泉 泉水 清、深、绿 爱泉水

  水泡 晶莹闪亮 更爱家乡

  【该板书,简单精练,抓住了关键词,能清晰显示文章结构,也准确表达出作者对珍珠泉的那一份情感,凸现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小的书橱》。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小小的书橱》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首有趣的小诗,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词。 2、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知识的丰富和作用。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爱书、护书。

  2、体验读书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感受读书的快乐。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采用了一个关于书的谜语来引入新课,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谜底,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中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看的书,知道的故事,学生兴致高,进一步为学习本诗奠定了基础。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通过读,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结合实际,直观感受

  针对学生知识面窄,看的书不多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从图书室里借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书,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冰心散文集》等,发给学生,让学生浏览,从中理解一些词句。我觉得比我给学生讲效果好多了。

  (五)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如何看书?如何护书?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

  (六)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二)。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 1/2 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 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 ÷4 = 1/2 ×1/4 =1/8 (张)或者用通分法:1/2 ÷4 = 1×4/2×4 ÷4= 1/8 (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 ÷ 1/2 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 ×1/2= 1/8 ,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 1/2 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 ,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 =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 =4×2=8(个)并不能理解4 ÷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 ÷1/2 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 ,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 里有8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 4÷ 1/2 = 8 ÷ 1/2 = 8; 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 1/3 张、1/4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 2/3 = 12/3 ÷2/3 = 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Ⅰ)

  ②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Ⅱ)

  ③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Ⅱ)

  ④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Ⅲ)

  ⑤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Ⅰ)

  ⑥简述化能合成作用。(Ⅰ)

  2).技能目标: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

  3).情感目标:体验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并作出相关的评价;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捕获和转化。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过程,弄清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才能分析和讨论哪些环境因素将对光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前人的研究历程,评价他们的研究方法,得出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大气中CO2含量、植物体内H2O的含量、叶龄、矿质元素、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都将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其中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讨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 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3)比较学习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4课时(其中1课时为本节练习、讲评、复习)

  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在实验室上)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新课:(情景导入 )

  2、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将光能转变为细胞能够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植物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这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因此,我们先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说明:此导入方式先导入到节再到课时,用情景加问题的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光合作用,即明确了本节要掌握的目标,又清楚本节课的内容。

  2捕获光能的色素。包括色素的提取、分离,色素的种类、含量、捕获的光谱、作用 教学策略:

  采用实验法和问题探究法来突破此教学重点。

  1实验法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2本实验相关的药品和实验注意事项较多,故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来突破。

  色素分布在哪里? 过渡到学习捕获光能的结构

  3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包括叶绿体的分布、形状、结构组成、功能。

  哪些细胞才有叶绿体?叶绿体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结构组成?基粒和内囊体有什么作用?叶绿体的膜表面和基质中分布了什么?叶绿体的功能是?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

  小结,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初中生物所学的光合作用的概念 说明: 先复习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自然进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学习。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光合作用只有几句话,但人们得出这一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究历程,科学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沿着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来体验他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由于实验较多,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和结论。所以打破以时间为线索的常规教学,而把实验分为五类:植物为什么会生长?植物放出氧气之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分别是什么?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通过五个问题贯穿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理解?

  一植物为什么会生长?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你认同吗?

  2海尔蒙特的柳树盆栽实验

  根据实验设计原则,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

  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植物放出氧气之谜?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2英格豪斯实验

  是谁发现了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与前人相比,英格豪斯的实验设计改进在什么地方?

  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场所的探究

  1索绪尔的实验

  2梅耶的观点

  3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

  4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1897年,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根据以上科学家的探究里程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方程式引出问题四和五。

  四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示踪实验

  五有机物是如何合成的?

  卡尔文的碳同位素示踪实验。

  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袁隆平的杂交育种 总结归纳、感悟。

  课后拓展:P103的第三题。

  小结,课堂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化学方程式 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突破,含自学、演示、谈话、讨论、讲授等)

  3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并作适当讲解。

  4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的比较 列表比较法:用表格形式归纳,是内容简洁明了。

  5光反应暗反应之间的联系:

  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被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 通过比较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变化,进一步巩固光合作用的过程。

  6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课外作业,小组设计,选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并实施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待教师审阅后,与生物实验室联系,而后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安排各小组到生物实验室完成本小组的实验。

  提供一些思路供同学借鉴,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出更有新意的实验。

  ①光照强度的变化

  ②不同波长的光(红光、绿光)

  ③不同的温度(过度、适宜、过低)

  ④水分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7、化能合成作用

  按小组学习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提取这二个自然段中的主要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说说从这部分内容中获得些什么知识。

  讲清:①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及区别),

  ②异养生物。

  结合上一节(第3节 细胞呼吸)的内容,全面划分生物的代谢类型。 列表比较法

  小结,练习 巩固本课时的知识

  板书设计

  捕获光能的色素

  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色素 制备滤纸条 画滤液细线 分离色素 观察与记录

  二、 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色素颜色 选择吸收光能

  叶绿素

  (3/4)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1/4) 胡萝卜素 橙黄色 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 叶绿体的结构

  外膜

  内膜

  基粒:由两个以上的类囊体组成,含色素

  基质:含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和少量的DNA

【说课稿】相关文章:

散步说课稿05-05

《匆匆》说课稿11-11

《尊严》说课稿11-14

《散步》说课稿11-14

《摇篮》说课稿11-21

音乐说课稿11-05

《观潮》说课稿11-05

太阳说课稿11-06

鲸的说课稿11-06

《海燕》说课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