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3 19:19: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品德与社会》六下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话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信息整合说明: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仅凭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相关报道又不系统,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所以我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相关资料,制作专题性站,(展示课件主页)包括:地震大事记、灾害无情人有情两个模块,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二、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结合专题网站,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标: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根据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体会人们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为利用调查和提供专题网站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三、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势。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学习,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及整合点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由以下四个环节建构而成:(出示五个环节框架图、读出四个环节:一、联系实际,导入话题二、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三、师生互动,共享资源四、体验交流,升华情感)下面就其中重点环节及整合点的设置进行说明:

  在谈话导入,引出话题环节后进入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整合资源,自主学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少,影响情感升华及责任意识提高的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信息技术整合点:提供地震大事记模块,包括“中国十大地震”“最强地震”“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张网页(网页展示)供学生查阅与学习。网站成为教材的扩充内容,直观、便捷、生动地将大量相关资源提供给学生,(放查阅及汇报录像)请大家看:这是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节课设想的教学环境是计算机教室,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机交互,但由于条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查阅不充分。但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未受影响。(播放下一段)请看这是在之后的师生交流,共享资源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整合的各种资源进行汇报、交流。(停止后)本节课他们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及它给人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无情的伤害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这个整合点的设计帮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灾区人民的伤痛中,所以我设计了播放视频,升华情感这一环节。灾害无情人有情,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引出学生对灾害无情人有情的共鸣。此处我设计本课第二个信息整合点:播放了相关资料:1、学校全体师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的视频资料,(播放视频)2、专题网站的相关资源(网页中灾害无情人有情版块)如社会哀悼日全国默哀、各界献爱心、英勇救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珍惜拥有,奉献爱心。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发而出,在爱心卡上写下他们最浓的关怀。

  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生机的交互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达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一张张情真意切的爱心中所书写的珍惜拥有,奉献爱心。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诠释。

  反思整节课,我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课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从初中一年级下期第四课开始,同学开始接触到人物画,捉到人物画,同学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时儿童画曾多次接触,到了五六年级,又学习(zh09)过人物结构和一般的比例关系,具有一定的正确性认识和经验.但这种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还不幼稚,几乎还带有强烈的儿童画的痕迹.本课将就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人物头像的写生训练,使同学在了解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面部形象、结构和表情有所接触,掌握分析、比较的观察和描绘方法,形成较为完善,幼稚的人物画。

  本课教材主要通过保守的“八格图”和“三停五眼”等方法,向同学介绍人物面部的基本规律,包括头型特征、五官位置和表情变化等.按大纲要求,本教学内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讲授课,第二课时为技法练习课.但为了更好的让同学掌握人物画的画法,在第一课时我也布置了人物画的写生练习,但不是对真人的写生训练,而是面对照片进行练习,这一方面降低了写生的难度(对象可以坚持不动),另一方面更利于对人物头像画的步骤进行更直观的讲解.这将为下一课时的真人头像写生打下基础。

  2、教学目地

  ①使同学了解并掌握人的脸型特征和五官的位置关系,以和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规律.

  ②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

  3、教学重点

  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4、教学难点

  ①培养同学观察和表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掌握人物头像的相关知识。

  ②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5、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授课局部

  <引入新课局部>

  在上课之前,播放一部影片片断。目地:让同学在休息之余观看影片,并对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发生兴趣,为后面的引入新课埋下伏笔。

  点击图标,打开演示文件。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图片,然后向同学提问,认不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答案肯定是认识,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让大家回忆上课前看的影片,让同学们讲出影片中有哪些人物。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回来了课堂,这时提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或者说能记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靠的是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同学考虑,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和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我们进行人物绘画时,往往就得从人物头像开始。要画好人像,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zh09)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讲授新课局部>

  点击“开始”,进入课件首页。首页分四个局部:脸型特征、五官位置、表情变化、作业演示,它们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章节。

  一、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有一样,我们要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点击“脸型特征”,进入《脸型特征》,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由若干人物头像组成的图片。这图片一方面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同学考虑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点击图片,出现“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讲解。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用鼠标指向“田、国、目”三个字,请同学观察这三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用鼠标指向“由、甲、申”三个字,请同学观察这三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用鼠标指向“用、风”两个字,请同学观察这两个字从形状上讲有什么特点? 然后分别点击三个汉字,出现相对应的脸型,结合汉字,再分析不同脸型的特征。

  完成脸型特征的讲解后,为了让同学加深巩固,再在同学中选出一局部脸型比较明显的同学站起来,让其他同学判断他们的脸型。(这样可以让同学更直观的认识这八种不同脸型的特征,在同学回答问题的同时,老师要针对大家回答的情况,加以进一步和分析)

  二、五官

  (过滤)提问:掌握了人物的脸型以后,我们的人物画就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想像在画面中已经画了一个脸的轮廓了,哪么接下来又该画什么了呢?(同学一起回答:五官)。

  点击“五官位置”,进入页面,出现一个人头像。

  要画五官,首先得确定出它们不同的位置,这个很重要。引入保守的“三停五眼”。

  1、三停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停”,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鼠标进入发际区域,出现“发际”二宇,点击,鼠标进入眉弓区域,出现“眉弓”二宇,点击,出现“上停”;

  ②鼠标进入鼻底区域,出现“鼻底”二字,点击,出现“中停”;

  ③鼠标进入下颏区域,出现“下颏”二字,点击,出现“下停”;

  (讲此节内容时,还应适当的结合自身的面部进行讲解)

  注意: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基本上在脸的中间部位. (在确定五官位置时,这点非常重要)

  2、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

  点击鼠标,出现几条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同时有两只转动的眼睛,可以移动到每一份中,大家会发现,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同学看到五眼的关系)

  “三停五眼”古代画家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假如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规范,则成为其明显特征。因此,“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

  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但是,儿童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眼睛位置越偏下,五官位置显得越紧凑。

  (过渡)人是有生命的,同时也是有感情的,而人们的感情往往都是写在脸上的,比方我们常说的“喜形于色”等都是说的这个意思,那么这种写在脸上的感情,我们)通常就叫他表情,人有喜,怒、衰,乐等丰富的感情,也就有了今天我们要讲的丰富的表情,人们把感情写在脸上,今天,我们就把表情写在纸上。

  (点击“下一节”)出现标题“丰富的表情”,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一面砖墙,在墙上画有三种具有不同的表情简笔人像画,还有一个小丑。

  (三)丰富的表情

  今天这里也来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丑,他已经捺不住了,就忙着在墙上画了起来,我们看他画的是什么?哦,原来他画了三个人像,还不一样呢?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幅不同的人像画,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起回答)表情;

  (提问)再请同学们观察他们表情的不同是如何表示的.呢?

  (回答)通过五官的不同来表示的,主要通过眼、眉,嘴的不同形态来表示的。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变化就可以把人物的表情表示出来,哪么究竟小丑是怎样把人物的喜、怒、衰、乐画出来的呢?有什么绝招吗?

  我们来问问他?

  点击鼠标,出现“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嘴下落,画人怒;垂眼落嘴眉皱掉。”这就是画人物表情的基本方法,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念一念,在念的时候,希望大学能记住这几句口决。 (与同学们一起念)。

  当然,今天我们讲的只是一点基本的方法,所以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画出简单的人物表情,但这又是其它表示方法的基础,其它的表示方法都是在这样的方法基础之上展开的。

  (过渡)我们讲了这么多了,可能很多同学的手也开始痒了,也想在你的纸上画出你的同桌或者朋友,但究竟怎样画,大家的心里可能还没有底,哪么我们的人物画该怎样画呢?(点击“下一节”)

  (四)步骤演示

  屏幕出现一张白纸.

  请同学们把纸拿出来,今天画什么呢?今天我专程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模特,大家请看: (点击鼠标)出现一女子,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画的模特。哪么我们该怎样来画呢?

  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对象,在观察的时候就要运用到我们今天讲的这些知识,主要从人物的脸型、五官的位置和表情变化,例如:我们观察这位模特,(提问)这位模特的脸型是属于什么脸?五官的比例有什么特别的?她的表情是怎样的? (回答)她的脸型是属于“甲”字型脸,中停要宽一点,表情是在微笑。

  步骤演示,分别点击每一步的按钮,出现每一步的步骤演示图。

  在这里,根据同学的掌握情况和基础水平,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假如同学基础较差,就一步一步的讲,边讲边画,二是假如同学水平较高,可以先讲步骤,再播放演示过程,让他们能自主的观察对象,表示对象。

  <小节>讲评同学完成的作业,同时根据作业情况复习巩固讲的知识点。

  结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生活的强者》是《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在蓝天下》的第三课。本单元的重要思路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体谅、尊重他人,并尽所能关爱残障等弱势人群,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身边强者的事迹,探寻人们自强的足迹,懂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做生活中的强者。本课以四川大地震中的英雄少年和优秀少年的事迹为题材,贯穿不畏困难和挫折,努力向上,积极生活的理念,引导儿童珍爱自己,学习做生活的强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了解身边的强者,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3、收集名人自强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去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四、课前准备

  1、收集人们自强的相关诗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2、调查身边的强者事迹。

  3、征集同学尚未克服的困难,制成学习卡。

  五、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

  六、教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自制多媒体课件:“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七、说教学流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感受“强者”精神

  1、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困难和挫折,可是却有很多不向困难低头的人,他们就是生活的强者。(引出课题:做生活的强者)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美哉,英雄少年》,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3、播放“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频。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在情景、事迹、行动中体验“强者”精神和品质)

  环节二、深入了解“强者”

  1、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少年。

  阅读材料:

  A因为我是班长

  B病房里的小小志愿者(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强者的精神品质)

  2、你还了解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事迹?从他们的身上,你怎样理解“做生活强者”的意义?

  分小组介绍自己课前收集到的身边强者的事迹,每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从这些身边的强者的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深入了解“强者”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环节三、学习做“强者”的行为引导

  1、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阅读13页三份材料,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大家对身边的人的优秀品质的`观察与发现:说出身边的强者事迹。

  3.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学习英雄和楷模的优秀品质呢?

  将事先收集的学习卡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该如何战胜这些困难。谁的办法最好,谁就可以摘下学习卡成为小擂主,主持下一次讨论。

  4.向同学们说出自己尚未克服的困难。

  5.完成“学英雄,见行动”小计划

  (通过事例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能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八、引导学生小结:

  一个人要有同情心、怜悯心,才能理解关爱他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不要退缩,勇敢地面对,你强他就弱,当你战胜了困难,就会取得成功的乐趣。

说课稿 篇4

  一、故事导入,渗透主题

  1、师向学生讲述几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这些故事唤起学生们的感动。在讲完故事后提问:听完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通过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感动”。然后揭题:你曾经被父母的行为所感动吗?或许你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生命的感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动。

  (一)、学生自主读课文,概括内容,整体感知。

  (二)、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最感动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动,为什么?

  (四)、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1、学习“爸爸在一边笑……有女儿真好!”

  提问:在“我”出生时,爸爸的心情如何呢?

  你能通过朗读爸爸的话来体会爸爸“无比欣喜”的心情吗?(指名读句子。)

  (1)、通过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吗?

  a、启发学生找到爸爸讲的四句话和话中的关键词,以及概括爸爸讲的四句话的意思。关键词:(焦急地等待、开心没法说、轻柔美丽、有女儿真好。)

  教师指导:在今后的阅读短文的,你可用抓段中或句中的关键词来概括段意或句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你们可多试试。

  b、启发学生找到比喻句,并分析比喻句。说比喻句。你能像爸爸一样,说上两个比喻句吗?(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用比喻句。)

  (2)谈感动。

  2、学习“寒冬腊月,你用的尿布是先放在我怀里暖热了才给你用的。”

  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爸爸的无私关怀,仅仅是这么一个细节的,你还知道有哪些生活细节,同样体现爸爸的关爱?(冬天暖衣服,暖被窝,试尝吃的是否烫。)

  4、学习“还有一次,我从木马上摔下来造成脑震荡……治疗时间。”

  (1)、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我”摔伤了,为什么不描写“我”因伤而哭,却强调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感动:从这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生齐读句子。

  (4)、提问: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5)、谈感动:

  (五)、品读句子,感受父母对“我”的关爱。

  三、延伸情感 感恩父母

  1、拿出课前准备的在家中找到的记录自己成长的物品,说说发生在它们身上的爱的故事,与同学交流成长的感受。

  2、亲情小测试:请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为父母做些什么?

  四、感恩他人 升华情感

  1、小黑板出示句子“我将尊重因爱而孕育的所有生命”。

  (1)、理解“孕育”。

  (2)、引导学生用缩句的方式理解句子:我(将)尊重(因爱而孕育的所有)生命!

  (3)、启发学生用例子来说明对句子的理解。

  (4)、师小结。

  2、小黑板出示“我感恩……因为……”让学生畅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动。

  五、收集积累 流露真情

  1、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有关感恩的语句和故事。

  2、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亲人的关爱、老师的关心、朋友的关注、社会的关怀。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温暖,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集体,和谐的社会,既要多一些感激之心,同时,也要付出你的爱心。(板书:爱)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玩出了名堂》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15课。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并能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在学文前,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课文读通顺。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玩的同时,要留心观察事物,才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在第一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中,文章也表现了玩耍中的发现这一内容,在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写过观察日记,所以也降低了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难度。但是学生对放大镜、显微镜、微生物的有关知识不够了解,大多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有必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如读课外书、上网、观看音像资料,掌握丰富的有关显微镜、微生物的有关资料,拓展资料袋里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与能力上,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抓重点词句品悟。品词: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三段中我抓住"薄"和"厚"词,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列文虎克伟大的细心和耐心。品句: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因为……所以……"和"如果……就……"的句式说一说。这个环节设计,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品读:学生感悟读。我两次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读得更有感情。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以疑导读,读中悟理。学生紧紧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梳疑。在"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等问题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教法上,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整体把握等方法,如在上课之初,以"玩"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已平时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自然而然、满心欢喜地进入课文。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在体会"玩法"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磨镜片"、"玩放大镜"等段落,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整节课用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准确导向,使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敢于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恰当帮扶,比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

  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 、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 、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出示导读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的问题初读读课文。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

  三、走进课文,体会"玩法".

  1、解析"怎么玩".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划找列文虎克怎么玩的句子。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了。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我抓住了磨玻璃那段话,引导学生从中品味:厚、薄二字。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学生会想象到制作情景,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才会成功。

  2、感悟"新玩法".

  在玩放大镜到玩显微镜中

  在朗读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让他们想怎么会这样,看到这样的蚊子腿,列文虎克会有怎样的反应?让学生感受到玩中得到的快乐。通过不同的玩法又有了新的发现,让学生体会要会思考,才有新玩法,才会有新发现,接着又抓住句中的"想"和"试"两个字,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

  3感叹"玩出的名堂".

  后面写他的发现的句子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让学生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猜想他还会观察什么?填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 ),看见了( )。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小人国"和"居民"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用课件直观感受微生物这个神奇的世界。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四 品味过程,"玩"出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我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因为------,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五 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于是我引导学生交流交流自己在玩耍中的发现或收获,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六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我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15 玩出了名堂

  镜 片 放大镜

  玩 放大镜 显微镜

  显微镜 微生物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持久耐心

说课稿 篇6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说课稿 篇7

  教材的分析: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课文第1到第4节写贝尔太太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她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课文的第5节写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课文第6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6个。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清“忌”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己”,分清“勿”和“匆”。指导学生读准“茵”的前鼻音,读准“允”的字音是“yǔn”,不要读成“rónɡ”。

  理解词义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例如“荒芜”,联系课文中描写花园荒芜的句子进行理解;同样理解“毫无顾忌、忘乎所以”也结合在阅读理解第一、二节进行,通过人们在花园里的表现,体会人们的心情,进而理解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

  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她越看越生气,心想: ;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 。”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文后的感受,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目标三: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中,以读代讲,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从中养成边读别思考的习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理解整句话。

  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二单元第一章的第四节,是在初步了解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到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其他微生物(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是怎样进行正常的生活的?本节从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统一的角度,以通俗的类比和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说明。是前三节的延续,也为下 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欲望,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具有的一定的细胞知识,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和能量及生命活动有一 定的了解。这些对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本节的能量转换、信息等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直观展示、类比、比喻等方式,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过程与方法:

  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思引学

  展示植物组织培养一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技术吗?这是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用分离出来的一个或几个细胞就能培育出一株完整

  的植物体。要想取得培育成功,要给细胞提供怎样的条件 呢?组成生物体的各个细胞若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又需要 哪些条件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细胞的`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组织培养这种生物技术的同时引发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 1.细胞中的物质

  师:手拿桔子、苹果,同学们吃过吧,有什么味道?说明里面有哪些物质? 物质由什么组成呢?

  演示红糖水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为什么糖会在水中溶解呢?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现象,得出物质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即由很多分子组成。 师:展示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有哪些物质吗?列举人出汗流入口中的味道、燃尽物质剩下的成分等实例。如果将这些物质分成两大类,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尝试给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再由学生熟悉的食物、经验、常识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中的物质,通过师生互动将其进行分类。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问题引导: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膜吗?细胞的哪个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学生:观看动画,描述现象,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互动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感性,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3. 相当于“加油站”的是什么结构? 相当于“发动机”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细胞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设计意图: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多个图片,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 观,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完成是通过学生观察、自学、思考、交流来完成,从中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热情。

  4.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展示配音课件

  问题讨论:

  ①与多莉出生有关的羊有几只?它的生身母亲是谁? ②多莉 与哪只羊最相似?说明了什么? ③细胞核有何作用?

  学生:观看课件,分组讨论问题,交流后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合作、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分享合作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强大力量。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质疑能力、调动思维潜力等。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反思不足,总结学习方法等收获。 1、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是( ) A、线粒体B、叶绿体C、细胞膜D、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液泡B、线粒体C、细胞液D、叶绿体

  3.生活在海水中的海带,其细胞中积累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的浓度要高许多倍,而海带细胞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 )

  A.海带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使海水中的碘不断进入细胞质。 B.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C.海带细胞的细胞壁有吸附碘的功能 D.海带细胞的细胞质中能产生碘

  4.克隆绵羊多莉是将白面绵羊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黑面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后经一系列培养而成,则多莉面部的毛色应是( ) A.黑色 B.白色 C.黑白相间 D.不能确定

  5.将一粒大米放在火中点燃,燃烧掉的物质和剩余的物质分别是( ) A.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余的是无机物 B.都是无机物

  C.都是有机物 D.烧掉的是无机物,剩余的是有机物 6、判断

  (1)生物维持生命仅仅需要氧( ) (2)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 (3)我们可以把“线粒体”比做细胞的”“动力工厂”( )

  (4)细胞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5)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穿过细胞膜( ) 7、医生给久病的人常常要打氧气、输葡萄糖水。请你结合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说课稿】相关文章:

麻雀说课稿02-14

《雷雨》说课稿08-16

数轴说课稿08-19

印度说课稿07-19

《劝学》说课稿07-22

《集合》说课稿07-22

祝福说课稿07-25

体育说课稿07-26

白鹅说课稿07-26

《草原》说课稿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