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3-18 10:00: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合集5篇

说课稿 篇1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 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 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 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 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 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 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 沙 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

  (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通过亲自尝试,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从另一角度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时间安排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说课稿 篇3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等内容。

  《声音的产生》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3)反证实验。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过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因为交流的主题是二次备课,所以教学过程就不一一复述了,重点说一说,在二次备课中,对原有教案的修改于取舍,以及修改取舍的原因和依据。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采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并在此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的。之所以选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是考虑到它的广泛性,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以参考教案为蓝本来进行备课的,老教师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我选择参考教案作为二次备课的蓝本的原因。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现在的四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只好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之所以敢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是考虑到《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有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就可以了,教学内容中对动手能力要求不多,以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可以胜任的。不足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上略有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在二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保留了原教案中第一部分,即导入新课的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完成第一条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制造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对后续的课堂教学完成一种铺垫。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橡皮筋的实验进行了修改。原教案中是让学生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去拨动橡皮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皮筋张不开,太松;橡皮筋在振动过程中顺着手指下滑;实验中手指晃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实验的效果。所以,我选用了橡筋琴,橡筋琴可以很好的固定橡皮筋,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同时实验效果也非常好。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保留了钢尺的实验。钢尺的实验可以说是“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典型实验项目。钢尺和橡皮筋一样,振幅明显,声音也不弱,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所以予以保留。但也要注意在实验中提醒学生,不要连续拨动钢尺,不要过于用力,要用力压好钢尺,以避免钢尺反弹与桌面发生碰撞而产生声音。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关于音叉的实验取消了。取消音叉的实验。不是因为音叉的实验有什么问题,其实音叉的实验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只是在教学仪器的配置中,音叉的数量不多,不足以进行分组实验。音叉的实验不适合进行演示实验,因为距离的问题,学生难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虽然有人在实物投影上将音叉放入水中,借助水的波动来观察音叉的振动,但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清或听不到音叉的声音,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反证实验的时候,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如果音叉的数量不能做到分组,那还不如取消。

  将吹塑料瓶实验中的小泡沫球取消了,原教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泡沫球的振动,将空气的振动可视化。但是小泡沫球与塑料瓶碰撞产生静电,吸附在塑料瓶上,根本吹不动。同样,使用细盐的方法也不行,细盐也吹不动,所以将小泡沫球取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在原教案中,只是在“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之后,利用音钹、喉咙发声这两项实验进行反证实验。我则是将反证实验贯穿于每一项实验中,而不是单独进行。我认为,学生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每一项实验从正面证明了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的关系后,立即从反方向证明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确实有这密切的关系,有物体振动就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与此同时,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环节中的音钹实验、喉咙发声实验,并入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中去,这样可以更加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解决突破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4

  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 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 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教学环节三、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 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最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让同学们从减小误差方面进行思考。

  2、设计记录表格

  操作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专门的表格来记录,下面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教师巡视并提示实验时应记录:实验中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中间计算量,最终计算量三方面的数据。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并纠正设计中的不足。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4、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方案

  考虑到设计该实验方案比较难,学生不易想到,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最佳实验方案。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学生交流,回答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如何使实验误差更小讨论确定最佳方案。

  2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让学生汇报。

  3.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 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 v1, 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 , v , 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为了避免满堂灌,我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现我就将我的想法与设计与大家共勉,以求抛砖引玉。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读自悟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难点:说说自己朗读这篇课文时所想到的。

  学情分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设计一课时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起引领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主题导入,既检查了预习情况,又自然与新知衔接。

  二、多种方法认读生字、词

  学习课文字、词是基础,因此,我以抽读;男女生赛读,师配合读,游戏测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三、自然过渡,图文结合

  谈话并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小兵,从图中体会他的神态及心理作用,以此学习并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多么喜欢”等词的意思。

  四、重学2——13段,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方式读,读后并汇报了解到什么信息?师进行小结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及内心活动、并相机板书。

  五、默读最后两段,体会阿姨和小女孩的善良和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六、默读全文,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并写一写

  当学生读完了过后,让学生写出自己读了课文后想说的话,激起孩子感情的再一次升华。

  七、本堂课就是贯穿着人间、人心中的爱,因此,我在引领学生喜欢谁并说出原因的同时,最后总结出“只要我们心中都有爱,人间处处是温暖”。

  板书设计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懂事、孝顺、

  关心家人

  不随便要陌生人的礼物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7-15

吆喝说课稿12-04

《坐井观天》说课稿05-27

《桥》说课稿06-08

《麻雀》说课稿06-13

蔬菜的说课稿06-21

观潮说课稿06-07

《寓言》说课稿10-18

《检阅》说课稿03-06

检阅说课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