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说课稿

时间:2024-04-01 16:40: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克与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与千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说课稿

《克与千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背一背”这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评一评、称一称,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二步:认识克。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对千克有了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对学生进行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刚建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于是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新知外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一种深化。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试教时设计的是一道填空题:1粒扣子重1克,2粒重()克,100粒重()克,那么1000粒重()克,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教出后发现这样设计给学生的铺垫太厚,没有思维度。后来把这一环节改为“由1粒扣子的质量直接到思考1000粒扣子有多重?”这样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设计了教师读、学生听、学生读、大家评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在读和评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牢牢记在心中。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针对物品重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让气球载满物体顺利升空。

  第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把新知和过去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扩充训练容量,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把学生那种向往宇宙、向往太空的情感融入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毕竟,我们还在实验、还在探索,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以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克与千克》说课稿2

  教学内容:P81—82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

《克与千克》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3、情感目标: 数学源于生活,使学生喜爱数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秤,知道了质量单位:克。谁来说说你用天平秤称出什么物体大约重1克呢? 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的质量都是用克来作单位的。我们桌上的篮子里有许多的物品,它们都标明了净含量是多少,请小朋友找一找、掂一掂,体验一下。(巧克力是100克,我感觉到100克是这么重。)

  二、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本字典,谁来掂一掂,你感觉怎么样? 我们放在这个盘秤上称一下。(用实物投影)仔细看,一大格表示几?一小格又表示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本字典到底有多重呢?(称)(这本字典有1000克重) 我们桌上的篮子里有一些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000克?小组里每人掂一掂,体验一下,比一比哪一组最快完成。(篮子里放盐、糖、饼干) 学生汇报。 这两包盐是1000克,想一想,有多少个2分的硬币那么重呢? 还可以是一叠多少张的明信片呢? 1000克就是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1千克,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1000g=1kg,跟我一起念。

  三、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克、千克与计算。

  四、体验质量单位:千克

  1. 下面我们来称一称这盒茶叶大约有多重?这次老师想用小朋友桌上的弹簧秤来称一下。看一下你们桌上的弹簧秤,这个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品?老师把里面一圈表示千克的'放大,一大格表示几?一小格又表示几呢? 这盒茶叶有多重?(师称后,拨教具) 对,这盒茶叶的质量是2300克,也就是2千克300克。

  (出示:2300克=2千克300克)一起读。

  2. 我们每个桌上都有一袋水果,请小朋友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大约有多重? 同学们都想到了至少有1000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袋盐是1000克,比较一下哪个重?那你估计这袋水果有多重?再来称一称 你估计得准吗?

  3. 小结: 在估计的时候我们找一个对比的物体,这样可以使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

  五、巩固练习

  1.请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的表格,先在桌上找出这件物品,掂一掂,估测一下大约有多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称一称,也填入表中。

  (1.肥皂 2.新华字典 3.一个书包)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丁丁到超市去购物,他称出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出示)

  1只鸡蛋大约重65( )1张书桌大约重10( )1个足球大约重350( )1台电视机大约重25( )

  看一看小丁丁忘写了什么?你觉得这些物品用什么质量单位比较合适? 填一填,校对。 现在你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用克来作单位了吗?什么时候应该用千克来作单位呢? 还有更大的质量单位我们以后再学习。

  3.应用: 小丁丁又买了一些橘子,他把600g的橘子放在重320g的篮子里,合起来一共有多重?这时,秤上的指针应该画在哪里呢? 做在书上,校对。

  4.提高: 小丁丁觉得口渴了,他买了一瓶水喝,他想知道这个瓶里的水大约有多重,请大家帮他想想办法。 老师提供一些材料给大家:一瓶水、秤、一个马甲袋、一次性杯子,怎样才能知道瓶里的水有多重呢?小组合作设计出方案,并记录在你的练习纸上。 学生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千克与计算,你学到了什么? 相信通过学习会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克与千克》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 = 1000g。

  2. 继续学习秤的使用与认识,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3.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教学准备:

  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克 用“克”的秤,秤出1000g重的物体。

  师:这本字典的重是0g吗?说说你的看法。

  师:这本字典重1000g(板书),也可以用一个较大的单位,记作1kg(板书)。

  齐读:1kg = 1000g 出示用“千克”的秤。

  师:这本字典重1000g,如果放在这个秤上,指针会在哪儿呢?(生指)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1kg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量,说说感觉。 出示一只5kg的西瓜和5个1000g的菠萝图,天平正好平衡。

  得出:5千克=5000克 (齐读)

  小练习:

  2kg = ( )g( )g = 1kg( ) kg = 5000 g8000 g =( )kg

  二、秤的使用与换算

  1. 师: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正好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的。

  出示书上称书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秤面上指针的变化,根据刻度读出书包的重量。(学生小组讨论)。 2千克多了900克,3千克少100克

  2.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师:这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例如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2kg900g=( )g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说出思考过程,并汇报。

  小结: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先把前面的2kg化成20xxg,再加上后面的900g,就是二千九百克,所以秤面上的重量可以读作二千克九百克或是读作二千九百克。

  3.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相应习题。

  三、计算 媒体出示。

  观察橘子图的演示过程,让学生表达图意:口编一道应用题,篮子320克,橘子600克, 放在一起共有多少克?列式解答。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320g+600g=920g 师:请你在秤面上将920克用指针标出。 如果橘子的重量是700克,你能列算式吗? 320g+700g=1020g或320g+700g=1kg20g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重量单位:g与kg。在实际生活中,你认为什么时候用kg做单位,什么时候用g做单位,这两个单位如何应用更好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用g,较重的用kg,举例说明。

  2. 师:那下面这些物品的重量用什么单位好呢? 出示题5,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商量完成,汇报。

  3. 把书桌重10( )改成:书桌重9800( ),你认为该填什么单位呢?为什么?

  小结:在选用合适单位时,除了想物体的重量,还要看它所给的重量值。

  五、巩固练习

  书上题6。

  六、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克与千克》说课稿5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与千克》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品的质量。

  3、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估量物品的质量。

  设计特色:注重突出学生的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含义。教学立足于现实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

  天平、盘秤、盐每组2袋用黑袋包装、每组1袋重1千克的沙子、每生自准备1个苹果、1个2分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做手指操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小手,老师教你们做做手指操好吗?真不错一下就学会了,相信你们呆会儿会把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生活引入,感知轻重。

  1、谈话: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的手特灵巧,现在再来考考大家的反应,一起来判断老师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注意了:

  教鞭长,粉笔短;

  男同学多,同学少;

  老师高,这位同学矮;

  老师轻,这位同学重;

  师:果然聪明!看来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高有矮,还有轻有重。

  2、汇报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在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轻重(出示挂图)

  一袋饼干重110克、一盒香皂重180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听奶粉重900克、一袋苹果重2千克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轻重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物品的单位是克,有些是千克。

  师:真能干!生活中说物品的轻重就是物品的质量。孩子们发现的克与千克就是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与千克。(揭示课题)克和千克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英文字母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

  师:有关克与千克你还知道些什么?大多数小朋友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对克和千克比较陌生是吗?不过我相信通过呆会儿的学习,你会与克和千克交上好朋友的。

  二、感知经历,加深认识。

  1、掂一掂

  师:到底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请看,这是一个2分币,请你也拿起来像老师这样轻轻地掂一掂,掂过之后,你的感觉怎样?(很轻)孩子们,这个2分币大约就重1克。说明1克怎么样?

  师:再看,这是一袋重一千克的沙子,请你也放在手里轻轻地掂一掂。小组轮流掂一掂,感受感受。1千克怎么样?

  师:来,像老师这样一手放1千克的沙子,一手放1克的2分币,小组再轮流掂一掂,比一比。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通过掂一掂质量是1千克和1克的物品,我们都觉得1克很轻,1千克比较重。

  2、找一找

  师:好,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下面我们就用感觉来找一找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请听要求:在你们的桌上找出重大约1克的物品放一堆,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也放一堆。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快。

  师:(指一小组)告诉大家,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你们是怎样找的?(通过掂一掂,凭感觉找出来的)其他小组同意吗?究竟它们的重是不是1克和1千克呢?我们可以怎样验证?(用秤来称)

  3、称一称

  (1)师:是个好办法,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生答)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出示挂图)说说在哪见过?

  (2)师:现在我们就用秤来称一称找出的这些物品。这是一粒花生米,应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这是一架调好的天平,在使用天平时,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相等。花生米太轻了,我们不需要使用砝码,只要移动标尺就行了,(师演示)看,平衡了,说明花生米的质量就就1克。

  (3)师:我们再来验证这袋物品(黑色包裹的两包盐),放在天平上合适吗?为什么?那选用什么秤?(盘秤)(出示盘秤并介绍如何认秤)

  师:来,看看这包物品到底有多重?演示(板书:1千克)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自己的估计能力怎样?(4)师:其实,这袋物品里还藏着秘密呢?请你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盐)有几包?(两包)你能猜一猜1包有多重吗?(500克)你怎样知道的?你真善于观察!掂一掂,500克的感觉怎样?

  师:一包盐500克,那两包同样的盐合在一起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看来1千克和1000都是这袋盐的重量,它们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合表示?(=)1千克=1000克(范读)

  4、估一估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一刀砍”的本领吗?(没有)就是有一个卖肉的屠夫,他卖肉时不需使用秤。如果你需要1斤肉,他眼瞅一下,一刀砍下去就是一斤;需要2斤,一刀砍下去就是2斤,不多也不少。厉害吧?你想不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那我们也来练练吧。

《克与千克》说课稿7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6、分析讨论课本第90页第8题。

《克与千克》说课稿8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克与千克》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克与千克》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材整合的内容。选择本内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单独的这个内容,本单元是属于量和计量的内容,低段量和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民币、认识长度单位、时间的认识,这些内容课时都安排的3课时左右,教材上都没有独立的整理复习课。另一方面,教学量和计量,内容比较零散,素材准备较复杂,新授课和复习课在公开课中都很少见到。但是量和计量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又和数与形密切联系,搞好量和计量内容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课是对学生已经学习的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这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有更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量和计量的知识,二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常用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人民币的单位。因为二年级学生生活经历较缺乏,可以通过让学生先估计物体的质量,感知克和千克的不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再通过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关于质量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三、教学目标

  1、整理复习所学过的克和千克的内容,了解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2、会灵活运用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和解决实际的问题。

  3、培养学生能根据生活经历大概估算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能灵活运用他们的进率解决问题,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会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例子、自己的提醒等,掌握所学知识,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意识等良好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 )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 )的牛奶、一个55千克( )的鸡蛋和一个200千克( )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5克( )重。我背起3克( )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辆载着大约4克( )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1、我的收获:

  2、我的例子:

  3、我的提醒(我的分享):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采用讲授的方式直接介入主题,引出学习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二)、小组合作,交流旧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研究单的内容。研究单首先呈现的是一篇数学日记,从日记中帮小马虎找不合理的地方,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辨明不合理的原因,达到能灵活选用质量单位。

  然后学生在小组交流第二部分我的收获(这个单元我学会了什么)、我的例子(可以先估一估自己喜欢的物品的质量,再调查或者测量该物品的质量;)、我的分享(1、可以分享这个单元学生自己整理、收集的错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各种运用质量的例子和习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增长知识面,初步巩固本单元的内容。

  (三)、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给大家介绍克(千克)”这样的问题,引出同学们的交流,分享这个单元学到的知识,说出克和千克的特点,以及可以介绍我们认识的几种常见的称。第二部分,组织学生先说出或者出示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让全班同学估一估该物品的质量,在估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估算,也更好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融合,彰显数学的价值性。在同学们估算的基础上,再出示正确的物品质量数,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计。第三部分主要是展示学生的典型例题,分享学生的错题集,让错误说话,让错误发挥他的价值。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环节主要安排了基础性和拓展性的4道题。基础性题目是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算,如5千克+700克= ,200克+800克=( )千克。基础性题目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对本单元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拓展性题目是1利用天平的性质,1个菠萝=2个梨,2个梨=5个苹果,请问3个菠萝=( )个苹果。2现在有一台天平,只有3个砝码,分别是20克、50克和100克。能用这台天平想办法称出130克的食盐吗? 3有两袋质量相同的大米,现在把甲袋中的40千克大米放入乙袋中,这时乙袋中的大米是甲袋中的3倍,原来甲袋大米有多少千克?拓展性题目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垫一垫脚就能实现目标。

  (五)、总结提升,品味收获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总结部分,任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等问题,提高学生总结和概况的能力。

《克与千克》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六、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为: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合作互动。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们都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其次,我利用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再次,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设疑,导入新课。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物体的质量需要秤来称。在认识克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秤。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 ,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来认知克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以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使学生在多项操作活动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并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2、构建千克的概念。

  在生活中,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物品很多,为了深入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我设计如下教学步骤: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再掂一掂。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质量之后,

  通过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等,放在手中再掂一掂,从而深化概念,突破重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进一步感受几千克的质量,我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最后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如果学生在认识克和千克时打好了基础,那么在填写单位名称,进行质量单位的辨析时就会轻而易举了。学生在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接下来就可以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

《克与千克》说课稿12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根底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适宜?什么情况下用克适宜?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拟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拟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拟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到达“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根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比照,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强健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开展。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克与千克》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克与千克》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 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 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还学会了秤的使用方法。) 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1克有多重?(出示一枚2分硬币)

  2.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估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 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把字典放到秤上),出示课件。 老师的字典是0g吗?请你说一说。

  2. 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3. 这里1000克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量单位。用英文字母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4. 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1千克与1000克的区别)

  5. 我们已经知道1克和一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出示硬币,让学生感知2分硬币是非常轻的),那1千克有多重呢?(抛一抛字典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字典非常重) 请几个小朋友们掂一掂字典的`重量,感知一下1千克的重量。 (让学生掂一掂小组内放置的1千克的常见物品:几本数学书、几袋糖、几包瓜子、几只苹果等。)

  6. 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也就是多少克呢?

  [板书:2kg=20xxg] 3千克是多少克?4千克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它们呢?

  2. 出示题目: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 )

  (2)书桌重10 ( )

  (3)足球重350( )

  (4)鸡蛋重65 ( )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手势校对,1表示克,2表示千克,说说理由)

  (让学生搬一搬书桌,感知差不多与10本1千克的字典一样重的重量。)

  3.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比较2分硬币和一本字典的重量的大小,去估测实际物体。

  (三)秤重

  1. 出示:实物书包。

  估一估它有多重呢? 现在我们来秤一下,看谁估得准。 你们仔细看,它不正好是整千克数,怎么办呢?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3. 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请多个同学说一说。

  (先把2千克换算成20xx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 小结

  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四)小练习

  1. 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3题,独立完成)

  2. 学生看图片交流。(说一说换算的过程)

  二、克和千克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独立完成) 汇报。

  (1)320g+600g=920g

  (2)秤面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板书课题:计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5000g=( )kg8kg=( )g6kg800g=( )g5kg200g=( )g450g+320g=( )g980g-450g=( )g

  师:请小朋友说说我们在换算千克和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完成书上第6题。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掂一掂,估计一下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数学课本 铅笔盒 数学练习册 新华字典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使用秤精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重量,那就只有靠我们小朋友自己估测,并要尽量把重量估的最接近。

《克与千克》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

  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 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二、认识秤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 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

  五、应用

  1、 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 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六、课后延伸作业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课件)

【《克与千克》说课稿】相关文章:

克千克教学设计01-07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2-11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4-17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9-30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04-20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9-30

《克、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5-24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06-27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09-22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