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治水必躬亲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1
一、说课标及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及接受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治水必躬亲》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钱泳。它在教材编排里虽属于课内自读课文,但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却又属于重点文言篇目。在前几单元中,已多次涉及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且易于背诵;
2、基础性强,文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3、道理深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的好材料。可以这样总结本文特点:文质兼美,既有语文工具性的知识,又有语文人文性的情理。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教学要求通过课文的学习从中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治水必躬亲》一文既涉及“人与自然、环境”这个大主题,同时又是一篇仅有143字五句话的文言体议论文,课文论述了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这一主题与今天反腐倡廉相吻合,是一篇古为今用、借古喻今的好教材。本文语言精炼,好懂易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不难翻译。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名理导行,树立并仰慕海瑞形象,关注中国水利,品味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体现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次:语言教育——审美教育——文化体认。
文章由治水要防止的现象说起,继而说明要躬亲的原因,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运用例证法,举海瑞治水的例子,论证中心,同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一实一虚,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通观全文,观点鲜明,结构严密,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二、说教学目标
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文章中交错使用的整句和散句。
3、感受海瑞的人格魅力,懂得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三、说重点难点
1、认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了解海瑞。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感受海瑞的人格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a、一读,读准音。
(1)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纠正字音。
(2)重点字音,教师在班级予以强调。如“相度”、“胼胝”、“亲给”、“好逸而恶劳”等词。
b、二读,通文意。
(1)分组合作,在小组内疏通文章意思,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在巡视时,可以作适当点拨。比如:“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中的“躬历”和“胼胝”;“布袍缓带”中的“缓带”等等。这些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指点。
(2)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PPT投影展示)
(3)集体朗读、注意停顿。(PPT投影展示)
(4)你能将这篇短文的意思说出来吗?要求学生在全班交流文言文意思,可以作适当发挥,只要不偏移文章的主要意思即可,但关键句子的意思不能出错。
3、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a、三读,释内容
(1)、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合作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3)、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投影展示
b、四读,酿情感(自由美读,要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风貌)
在整体朗读,感悟,解疑,通文的基础上,再次进入文本,真情朗读。
(再三强调“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4、与作者对话,深入研读(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题目即论点)
(2)、治水要防止什么现象发生?
(3)、治水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4)、海瑞如何治水?
(5)、治水必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这其中包含着什么道理?有何意义?(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强调了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
(6)、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事不举而水利不兴)(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7)、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5、与生活对话,拓宽视野
a、一读,谈感受。
(1)默读,思考: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教师补充巧用数字概括,投影展示)
(2)你认为海瑞的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用吗?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交流。鼓励学生谈正面因素,海瑞的精神品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需要。
b、二读,生疑问。
(1)读完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需要躬亲吗?请说说你的认识。(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再作细致探究,“于无疑处生疑”,读出自己的全新认识。)
6、与自己对话,总结拓展
a思考海瑞治水成功給我们的'启示,试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包括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幻灯片]
b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c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其实,不管古代还是现在像海瑞一样清廉的官吏很多,请再举一例概述他的主要事迹。
d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治水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样的材料,然后在班级举办一个“治水故事会”。
7、学以致用,迁移应用(作业)
(1)再读课文,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2)、积累与水有关的诗词、谚语、俗语等句子。
(3)、请你模仿感动中国人物沈浩和杨善洲的颁奖词,为海瑞写几句。
五、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知识联想法等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和探究。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诵读品味法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4.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5.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文本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学生浏览阅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6.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六、说练习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PPT出示)
1、给加粗字注音。
妄意()潴()相度()()咨询()()嫌()胼胝()()亲给()好逸恶劳()()泥于掌故()
2、读准节奏: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3、词类活用:
(1)、布袍缓带
(2)、远嫌而避怨
4、古今异义:
(1)、盖地有高低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七、说板书设计
治水←海瑞→必躬亲
↙↘
冒雨冲风不扣一厘躬亲清廉——事可举
好逸恶劳见利忘义远嫌避怨——事不举
做事—————————————躬亲
做人—————————————廉洁
八、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但要他们独立地去学习与现代文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能力。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而且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大胆地去质疑;但议论文知识学生还不曾具体涉及,因此议论文知识的学习就成为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九、说学生学习效果
良好,小组合作有效,组长组织展示积极。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2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治水必躬亲,本课属于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要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还要学习在说明记叙中结合议论抒情的写法。治水必躬亲位于第五单元第五课,为非重点课文。作者是清代的钱泳,善诗词书画,多年游历全国各地,著有履园丛话水学。文章说的是治水的方法,或者说是治水的态度。另外还赞扬了海瑞为官清廉的特点。对于文章的主题,就是治水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尽可能背诵
2.字词句可以流利译出
3.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4.了解文章主题治水必躬亲和事必躬亲并且来指导学习
教学重点
读课文,译字词句
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对学习的启发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事必躬亲
一.导语:
水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物质,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它对于我们很重要。它有它温柔的一面,也有它无情的一面,我们中国地域广大,水患较多。九八年大洪水就是它无情的.时刻。其实,不单今天,在历史上,就有水患,就有人去征服它。比如,有一个古人叫鲧,他带领人们去治水,因为办法不当,只知道堵,因此失败。他的儿子叫禹,用疏的方法治水,因为方法得当,故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来,治水要用合适的方法。方法从哪里来?必须从实地调查中来。我们来看治水要怎样治,从中又能学到什么。
二.正课:
1.小组内先自读课文,划出自己不会的字词,结合课下注释、老师出示的字音解决,再不会的全班共同解决。
2.小组内学生根据老师指出的朗读要求,先自读,由同学互评,进而全班推举同学范读。最后还可以齐读。
3.小组内根据提示、课下注释、工具书译课文。
泥:拘泥盖:原来,表原因是以:因此亲劳胼胝:亲身去经历困苦
昔:过去布袍缓带:穿轻便服装未尝:未曾如是:象这样举:成功
(由小组内选出数位同学作示范翻译,其他同学评价)
4.分析课文(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来,老师引导)
(一)一段
(1)治水之法:
应该: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应该:执一;轻信人言
因为:非~~~,非~~~
(2)论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二)二段:举例论证:海瑞两个方面讨论得出布袍缓带和亲给钱粮;
正反对比论证:水利如何举如何不举
5.说一下你心目中的海瑞形象。
三.小结
1.(老师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以达到尽可能背的目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治水的一个方法,有两个不可,分别是~~~,因为~~~,所以必须~~~。
接下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举例论证,即昔海忠介~~~。这说明治水必须躬历山川,亲劳胼胝。除了这一个,还要清廉,即亲给钱粮,~~~,这说明治水官吏还要清廉。作者又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从反面论证另一种情况,即如好逸恶老~~~
2.体裁为议论文。
3.所学道理:治水必躬亲。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5.古今字词义:
泥:(泥土)拘泥
掌故:(过去的规章制度)过去的故事
盖:(因为,表原因)盖子,盖住
穷:(追究到底)经济上贫穷
举:(成功,完成)举起
6.重要字词解释:
相度咨询是以胼胝昔未尝
7.按字义写成语:
泥于掌故非相度不得其情
远嫌而避怨非咨询不穷其致
8.按成语写句子: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9.收获:
(1)治水必躬亲
(2)事必躬亲
(3)治学必躬亲
课外作业:写一篇关于学习的小短文
《治学必躬亲》
要求:
1.运用典型事例;
2.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3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
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5、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
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
(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1.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加强巩固:
1.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
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
(提出论点)(摆事实,讲道理)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对话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且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尝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记。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互相合作,解答疑难。将小组合作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
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
1、叙述故事
要求学生讲述古今几个有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整,叙述重点突出。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
2、比照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对照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结合所讲的故事是重点,在评述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如:鲧治水不成,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建都江堰虽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人的功臣,这是因为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
“治水必须躬亲”,文章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历史上不同治水人物的.正反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八、作业
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躬亲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能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熟读成诵,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2、了解海瑞其人其事,认识到不但治水,干任何事情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
3、理清文路,学习本文以正反对比为代表的多种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
教学重点:
实虚词的落实,对比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了解海瑞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躬亲”,了解作者
1、大家都熟知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实际上他还有一句教子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投影全诗)躬行即躬亲,亲自实践。从题目看应是什么文体?
2、走近作者钱泳
(1)自读注释,补充其关注士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著名诗人。
(2)出示作者名言,验证其身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善治农田者,必资乎水利;善治水利者,必溯其源流。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但愿这些话能帮助大家理解这篇课文。
二、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
三、研读注释,理解课文
1.研读课文重点字词(略)
2、读注释发现古今异义
3、解释一词多义:以 于 而(落实课后第二题)。
4、尝试翻译,同位交流,老师抽查。
四、议论文知识回顾
五、精读课文
㈠本文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是怎样论证的?
㈡课文第1段和第2段是什么关系?
㈢课文理解
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 对文中“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中的“如是”作解释,并指出“是”指代文中哪些内容。
答:像这样。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5.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幅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海瑞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五、认识海瑞,仰慕“圣人”
1、钱泳拿海瑞说事,证明治水必躬亲,谁知道海瑞乃何许人也?请告诉大家。(可以照读资料)
2、用四字词语从第二段中提取品质信息。
3、老师补充,概括。(投影)
明朝清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朝元老,事必躬亲,务民刚正,留名千古,弃官保节,扒贪画皮,九州巡阅,逝于任上。
六 、拓展
1.举“海瑞治水”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很多,你还能举几个吗?
答:做任何事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李冰父子,孙叔敖,范仲淹,王安石,西门豹,陈璜,勒辅。
2.“实践出真知”你能说出与实践有关的名言警句吗?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谈谈本文对你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述观点。
2、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大意。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2、海瑞简介
海瑞,明广东琼山人。明代嘉靖举人。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谥忠介。著有《海瑞集》。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三、疏通文意
弄清主要词语意思。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四、理解内容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落石出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五、探究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五、小结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六、布置作业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思路
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文言感的训练,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相关人物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解析课题
1、课前导入激趣
2、板书课题解析课题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3、作者简介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钱泳(1759~1844)名:鹤,字:立群,号:梅溪,江苏金贵人,清代著名的学者,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诗话》《履园谭诗》等。
二、自主学习自读思考: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相关于词和句子,进而弄懂文章内容,试译课文。
3、读课文里请课文脉络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A、阅读反馈
1、指明是读课文读后点评、激励。
2、小组读
3、全班齐读听媒体朗读课文,正音、正节奏,自读体味。
B、积累反馈
生字词:
咨询 拘泥 潴 相度 胼胝 好逸恶劳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咨询zīxún 拘泥jūní 潴 zhǔ 相度xiàng duó 胼胝 pián dí 好逸恶劳hǎo yíwù láo
实词和虚词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略)
C、译文反馈咨询
▲结合课下注解讨论后指名试译。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略)
D、课文解析反馈
1、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阅读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以反面强调治水要防止的现象,接着用盖起起下文,解释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治水必躬亲的中心论点
2、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摆出了一个怎样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治水
3、文章以海瑞治水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以海瑞治水来证明论点:先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正廉洁。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不成水,正反形成对比。
4、介绍海瑞: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又字:国平,号;刚峰,广东琼州琼山人,他居官则能严于律己,各守朝廷的法令及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 ,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受到百姓的尊重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5、论证过程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课文中举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治水必躬亲。你能举出其它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人定胜天 大禹治水(传说) 孙叔敖、西门豹(春秋战国)李冰父子(秦) 郭守敬(元) 李仪(近代)
6、课后练习2
五、小结
▲默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只好水。
六 、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
板书设计
治水必躬亲
钱泳
第一段 治水要放置的现象
提出论点 (不可……不可……)
治水躬亲的原因
(盖…非…非…) 治水必躬亲
(中心论点)
第二段 躬亲、清廉 (正面)
海瑞治水 假设 好逸恶劳 对比
(事实论据)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反面)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案08-07
《大禹治水》教案08-2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3-23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09-24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1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7-1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0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08-20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