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11 11:06: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点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导入中谈话内容的设计,不仅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新课中,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 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 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的教学设想之一。本课中的购物和小小银行活动的设计正是源于这种构想。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放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每4人一组,小组活动讨论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和共同参与到购物、兑换活动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师:你们陪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生自由发言)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钱。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人民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借助谈话,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民币,并初步揭示人民币的功能。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二) 人民币的认识。

  1、 认识人民币。

  (1) 出示几张大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

  (2) 利用CAI出示常用的小面值的人民币,提问:你们认识哪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和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3) 向学生介绍盲点,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先独立认识,再同桌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 分一分。

  师: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分类吗?假如要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类,该怎么分?现在你们能把盒子里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在组内分一分。分好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各种分法后,教育学生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3、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结合学生的分法,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并板书。说明:在人民币中,元是最大的单位,分是最小的单位。

  [这两个环节,我是放在一起处理的。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内容容易遗忘,所以我先复习了一下如何分类,以至学生很快的就能将人民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在分类中又很自然的引出人民币的单位,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民币。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 创设商店购物的情境,问:一本数学本2角钱、一把尺子1元钱,你们可以怎样付钱呢?小组讨论后付钱。在活动中明确1元=10角。问:我这儿有张卡片5分钱,但是我要两张一起卖,你该付给我多少钱呢?小组讨论后付钱。在活动中明确1角=10分。(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2、 结合歌曲《一分钱》教育学生拾金不昧,养成不乱花钱、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购物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歌曲《一分钱》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休息、活跃了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合理用钱的意识。]

  (四) 巩固练习。

  1、 填空: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设计成小小银行的游戏。)

  [把问题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如何解决,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

  2、 抢答。

  [这一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 全课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

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篮球课中的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

  二、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趣味性、集体性、竞争性,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这项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人数和技术的限制,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本课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改变过去单纯技术性教学向趣味性教学的转变。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投篮技术和以后学生篮球水平的提高,但对于初中女生来说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单手肩上投篮技术主要针对九年级男生教学,但动作要做到准确、熟练,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学生投篮动作,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运用: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九年级男生,共四十人。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因为体育的运动技能有差异,加上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单手肩手投篮的.动作概念。初步学会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动作。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投篮的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提高命中率。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在协作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锻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充分展现自我的能力。

  六、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扣腕、手指拨球

  难点: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抬肘向上伸直,最后出手时手指手腕的连贯协调用力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二)激发兴趣阶段;

  热身熟悉球性,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目的是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技能学习展示自我阶段;

  1、示范讲解持球手型与投篮的预备姿势

  2、教师示范动作方法:如以右手投篮时,两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前后(或左右)自然站立,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上,然后迅速用力蹬地向上跳起。同时,两手持球至肩上,右手持(托)球,左手扶球的侧方,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抬肘向上伸直,最后用手腕、手指的力量将球投出。

  3、口诀 “单手持球在头上,屈肘内收体后仰,蹬腿伸臂捅鼻尖,扣腕拨指球后旋。”

  (四)、模仿及尝试性练习

  1、两人一组,徒手练习投篮出手时手腕动作及手指动作

  2、两人一组持球做抄手——举球——在篮板上投

  3、原地模仿投篮动作

  4、评价练习,动作的纠错及指导

  5、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注意跳起后身体的平衡)

  6、以组为单位进行投篮比赛(在发球线前后投篮距离自己定),

  (五)恢复身心整理阶段

  1、音乐伴奏下放松

  让学生听音乐意念,模仿吹气球的动作。

  2、对本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

  八、场地器材:

  场地:篮球场2个;器材:篮球22只,球筐4只,录音机一台。

  九、预计教学效果:

  运动密度约为38%,预计心率:135

  学生对篮球本身兴趣也比较大,性格争强好胜,教师只要语言激励好,学生练习积极性强.参与程度高,就能达到预计效果。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语言美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长城,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颐和园去参观一下,好吗?

  2、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奥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到时候北京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他们也会到颐和园去游玩,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预先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订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意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制订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使游客在边看边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9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9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依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

  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

  教学重点

  认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利用挂图和模型或者幻灯片,区分脊髓和脊柱、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与脊髓和脑是沟通的。

  2.神经细胞形态奇特。运用形体教学法,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把神经元比喻成人手的形状,使学生非常容易识记。另外还要搞懂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圆形的细胞既不利于接收刺激又不利于传导信息。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比口腔上皮细胞和传出神经元空间分布范围。

  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充分利用课本99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教学过程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依据

  导入新课 做小游戏,测定反应速度。思考:要顺利完成本游戏,身体各部分应该怎样默契配合? 组织学生做小游戏(如接直尺、纸、书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题。 激起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出反应速度的概念。

  资料分析

  1.脑血栓

  2.脊髓损伤

  3.扭伤

  4.肿瘤 ①个人阅读教材97页资料分析,诊断病情。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针对资料产生疑问及联想,进行交流,并对问题作出假设。(每小组分析一个病历,给出假设性解释)

  ③讨论完毕,同学发言 ①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寄予希望。

  ③引导学生体会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活动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 小结:1、神经系统控制身体各部分;2、神经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损伤都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3、如果神经系统受伤,即使器官完好无损,也会不能工作。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①仔细观察神经系统的分布

  ②仔细阅读教材98页中的文字,了解大脑、小脑、脊髓和神经的功能,用这些知识再次分析97页的资料。

  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表格,分类记录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③小组汇报,大屏幕展示表格,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指导学生设计表格。

  引导学生围绕表格设计展开想像,选派几组有代表性的展示,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评价,同时强调脑、脊髓的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①仔细观察观察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特点

  ②观察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区分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

  交流讨论,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内补充,组间评价,畅所欲言。

  ③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和神经元的特点,推测并想象一下神经细胞如何进行工作?

  观看神经元组成和功能的录像。尤其要反复观看“传导”的慢镜头,深刻体会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特殊性是与它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相联系的。 ①把神经元比喻成人手的形状

  ②展示人体各类细胞的课件,启发学生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的异同,给予评价。

  播放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加深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师补充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细胞形态奇特。运用形体教学法,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把神经元比喻成人手的形状,使学生非常容易识记。另外还要搞懂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圆形的细胞既不利于接收刺激又不利于传导信息。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比口腔上皮细胞和传出神经元空间分布范围。

  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劳动和体育锻炼中,有哪些情况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安全建议? 导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

  学生提出一些安全建议,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寄予期望。

  小结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5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 篇6

  第一、 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习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习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习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习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 板书:(力争新、实、精 )

  桃花源记 :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送给好友的电子礼物——PowerPoint的应用》,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三章《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前三节学完后的综合运用,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步骤,掌握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的插入以及幻灯片的播放,能够发送电子邮件。但不能完整地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因此我设计了这节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独立地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系统地掌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主题是《送给好友的电子礼物》。既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教学目标指出:“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电子礼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信息搜集、分析、整理、处理的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评价的影响,使学生熟练掌握制作幻灯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他人作品正确地评价,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

  熟练掌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制作出主题鲜明、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幻灯片。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主导教学,同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⑴ 直观演示法

  ⑵ 兴趣激励法

  ⑶ 分层教学法

  ⑷ 协作学习法

  ⑸ 赏识教学法

  三、说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实践操作法

  2.寻求帮助法

  3.合作交流法

  4.问题解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2.任务驱动,自主创造

  3.欣赏作品,网上评价

  4.自主改进,送给好友

  5.归纳总结,知识整合

  在上课之前,我先了解最近这段时间,班上哪位同学要过生日。

  教学环节一: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咱们班某某同学快要过生日了,老师想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学们观看后,我问问大家:“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你想送给好友一份电子礼物吗?”回答是肯定的,我顺势导入课题:《送给好友的电子礼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导入新课,更具有亲和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求知。

  “电子礼物可以是什么形式呢?”同学们讨论后,我提示大家,前面我们学过一个软件,我们可以用它来制作电子礼物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于是我导入课题的副标题——PowerPoint的应用。

  接着,我就直接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入手,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任务驱动,自主创造。

  教学环节二:任务驱动,自主创造

  我设计的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制作电子礼物,而是提示学生送一份好友喜欢的礼物。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不同基础的学生赋予不同的任务。任务规定了至少有四张幻灯片,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我给他们设计的任务是四张幻灯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制作几张幻灯片,更加丰富地展示送给好友礼物的内容。

  任务驱动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制作礼物,我提供给学生五步操作法。

  第一步:明确主题。主题就是送给好友一份电子礼物。

  第二步:确定内容。

  第三步:写出脚本。脚本包含作品的流程、每一个界面包含的对象,每一个对象的呈现形式。

  第四步:组织素材。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完成任务,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素材提供给同学们使用。同学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作品需要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和整理,使之符合我们的设计。

  第五步:制作礼物。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有以下几种求助方式:

  (1) 在教材中寻求帮助

  (2) 在PowerPoint的帮助菜单中寻求帮助

  (3) 在同学中寻求帮助

  (4) 向老师寻求帮助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始终活动在同学们当中,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地完成任务。学生搜集、分析、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这一教学环节,强化了知识点的落实和技能的应用。

  结合本节课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和突破难点,接下来,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欣赏作品,网上评价。

  教学环节三:欣赏作品,网上评价

  学生基本完成作品后,我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我们学校的网站上,同学们可以自由地欣赏,同时借此了解其他同学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达到互学互进的效果。

  我在学校的网站上公布了一份评价标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网上评价,并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建立评价标准。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对网上评价标准进行创新,也可以制定各自的评价方案。这样的评价,尊从了评价的客观性原则。

  第二步,互评。对照第一步的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对网站上的作品进行评价,我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既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他人作品正确地评价,又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第三步,自评。这一步我采用了赏识教学法。并不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反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网站上的优秀作品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评价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

  接下来,为了促进教学和落实评价的影响,进入到第四个教学环节:自主改进,送给好友。

  教学环节四:自主改进,送给好友

  首先我让学生制定作品改进方案,然后自主地修改作品。特别注意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同学们将电子礼物以不同的方式送给好友,有的同学的好友就在本班,邀请好友来欣赏;有的发E—mail,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好友;有的用mp3保存下来,准备亲自送给好友。同学之间的友谊之花在课堂绽放开来。看到同学们高兴的样子,我也感受到了教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学生给我带来的快乐。

  教学环节五:归纳总结,知识整合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总结,知识整合。学生通过制作礼物的过程,已经知道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方法,让他们用语言总结出来,更加牢固地记住了制作方法。然后,我对制作多媒体的基本方法进行小结。

  最后,我展示学生中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这节课。

  以上就是我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

  五、说教学反思——给学生的创新意识架建平台

  上完这节课后,经过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应该给学生的创新意识架建平台。

  在学生制作电子礼物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也就是“手把手”地教学。结果,学生制作出来的电子礼物和我讲解时的范例有许多相似之处,我明白了我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一个模仿的领域。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发挥,违背了现代教学的理念。

  因此,后来我再上这一课时,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创造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创造,虽然制作所花的时间长一些,但是内容却丰富了许多,形式也多样化。

  这告诉我,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应该从学习中得到锻炼。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高一年上册年商品和商品经济第三节价值规律第一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所表述的文字不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甚多,特别是只有对价值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这一框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第二、七、八课知识的理解。因此,这一框既是经济常识基本部分的重点,又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头戏。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高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认识的规律,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能初步运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会分析其他一些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实际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价值规律的含义,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是本框的重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本框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启发、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乐于观察实际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课本上静止信息加工成生动形象的动态信息,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知识的容量和密度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的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显示漫画《赶不上趟》,老师讲解漫画并设疑:当鸡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漫画中的老汉办起了养鸡场;当老汉将鸡蛋投放市场时,蛋价却一跌再跌,老汉无可奈何地举刀杀鸡;当蛋价又迅速回升时,老汉留下的是追毁莫及的叹息。这幅漫画包含了经济学的哪些原理?养鸡老汉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1、提问:什么是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总结。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看书思考,利用多媒体显示判断题:

  (1)、价值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共同的规律;

  (2)、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

  (3)、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规律;

  (4)、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5)、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明确价值规律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判断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

  2、提问:①“想一想”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不是等价交换?为什么?②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原则有什么要求?现实中价格与价值不会总是相一致,这是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为什么?

  第一点较容易回答,第二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由教师讲解。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

  师生共同看漫画,教师分析引导总结出:

  ①鸡蛋的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②从鸡蛋市场的变化可以看出: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多媒体显示“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3、引导学生思考: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图片。

  4、引导学生观察“ 价格曲线图” ,进一步思考: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 的惟一表现形式?

  教师结合“ 价格曲线图”讲解并得出 结论: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②价格偏离价值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③从长远的角度看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三)课堂小结: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我们应该从动态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规律。

  (四)布置作业:

  根据布置作业要具有目的性、反馈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原则,设计作业如下:俗话说:“一分钱买一分货”,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分钱不止一分货或买不到一分货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图表的形式,使学生便于掌握本框的知识要点,也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明了易懂易记。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基本内容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

  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君权的加强》,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朝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4)文学作品辅助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认识明朝实行特务统治,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4)另外激励学生从小立大志。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根据临沂市教研室三五X教学策略,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部分采用“朱元璋画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1)采用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朱元璋,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让大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行政结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此部分利用视频资料来说明八股文的害处之后,学生分组讨论“当前应试教育和八股取士的本质区别,既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4)“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不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展示一带而过,仅用“开放课堂”强调明成祖继续加强君权的措施,达到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目的。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实战演练]部分,精选选择题和填表,用以巩固基础,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新探索]采用学案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以促进其知识技能的提高。

  最后强调本节课讲完后的思想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取之处在于:1、以朱元璋的画像直接导入本课,开门见山。2、设计的小组讨论接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3、对于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结构示意图和视频资料,既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不足之处在于:1、小组合作交流时部分同学未能投入;2、学生展示时态度不够积极,老师未能及时调动学生积极性;3、巩固练习时间较少,知新探索不够充分;4、课堂气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出现短暂失控,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改进。

  改进措施:

  1、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时间,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备足学生以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3、多学习的制作以增强使用的熟练程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分析认识与理解,可能还有不足之处,敬请徐老师和各位评委老师予以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我准备从七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并学会正确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是第五课的落脚点,并为第六课做好了铺垫。

  “挫折面前也从容”。包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两目,分别介绍了挫折能够增长才干和智慧以及正确应对挫折的一些有效方法。

  第一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主要说明挫折能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人们常常以为挫折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其实不然。本目从两个战胜挫折的事例来说明挫折有助于我们的进步。一个是发生在我国的真实故事──化名小丹的残疾姑娘如何战胜一次次的挫折而走向成功的事例,另一个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多次经历挫折之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两个事例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勇敢地战胜它,就会获得智慧和人生的成功。最后设计了“每人奉献一个通过战胜挫折后获得的智慧,存入班级智慧栏”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印证我们应当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第二目:“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主要介绍一些怎样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多多少少有过战胜挫折的经验,所以本目一开始就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他们自己战胜挫折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本目才介绍四种正确应对挫折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地认识挫折、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学会自我疏导。对于每一种方法,课文都提供一个材料来加以说明。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七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全面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片面地认为挫折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磨难,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起激发和促进作用。但是,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

  三、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框应完成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挫折对人生的影响,懂得挫折能够磨炼意志,在挫折中增长智慧。

  2.知道战胜挫折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调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努力从挫折中领悟和探索智慧。

  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来激励自己。

  四、自学指导。自学指导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根据教材,我确定了自学指导的内容。

  1、挫折对人生的影响。

  2、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3、面对挫折,自我疏导方法。

  4、除了教材上自我疏导方法,分析一下其他疏导方法。

  五、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如下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全面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可能片面地认为挫折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磨难,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起激发和促进作用。因此,我将“挫折对人生的影响”这一内容确定为难点,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后,渴望战胜挫折,但不知道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将有助于应对挫折,因此将“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确定为重点。

  六、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依据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和知识的水平出发的教学规律,我主要采用讲解法、活动探究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法注重差别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更应重视学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反思,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五个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学指导(5分钟 )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5分钟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12分钟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5分钟 )

  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熟悉教学目标、自学指导。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选择了看图片、听音乐的方式导入,用“小丹的事例”导入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模拟体验“失去双手写字”的感受,让学生带着真实感受来学习。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之后,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统一自学成果,达到成果共享。

  (三)、精讲点拨、整合知识。这个环节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记忆知识要点。

  (四)、当堂训练、巩固提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课后实践:① 辨析 观点一: 经历挫折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 ,观点二: 凡是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成功 ;②学生填写“应对挫折的计划”表 。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散步说课稿05-05

《匆匆》说课稿11-11

《尊严》说课稿11-14

《散步》说课稿11-14

《摇篮》说课稿11-21

音乐说课稿11-05

《观潮》说课稿11-05

太阳说课稿11-06

鲸的说课稿11-06

《海燕》说课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