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3 09:58: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磁生电(2)

  第13周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

  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

  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canwait,belt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

  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XX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二、新课教学

  1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

  2

  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3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板书设计

  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雪景、雾凇、霜景,并思考问题。

  1、雪是怎样形成的?雾是怎样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复习物态变化“三角形”,引入新课。

  3、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知

  (一)升华和凝华现象

  1、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解释现象。

  北方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为什么?

  这是固态冰变成气态水蒸气的升华现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会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外侧?

  答案:内侧。并解释:室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晶。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1)、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升华。

  (2)铁丝网上的霜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学生答:凝华。

  4、总结:升华是物质有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凝华是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1、观看实验视频: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分析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3、从分子角度来看,吸放热使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发生变化,分子间距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实现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三)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解释雪、霜、雾凇的物态变化过程

  2、解释烧黑的灯泡的物态变化过程

  3、解释飞机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4、解释舞台上“雾”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四)达标训练

  1、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2、请指出下列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五)课堂小结

  (六)基础试题

  三、课堂测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基础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翻转课堂早期是哈弗大学的一位名叫埃里克·马祖尔的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课下提前看视频,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进行解惑,一起探讨解决大家存在的问题。之后美国有机构对超过40万的有关人员展开了调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非常有效。20xx年,由帕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极大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推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普及。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教育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我国受到技术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翻转课堂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20xx年以来,我国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进行尝试,国内最早是重庆聚奎中学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并且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另外,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有哪些优势:

  (一)翻转课堂使学习的时间灵活,内容机动

  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得到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时间机动灵活,不再是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在固定的时间集中上课,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来回多看几次,自己把握学习的速度,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化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文件、视频、音频等资料。有时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也可能不是特别贴近教材或者教学的视频过于冗长。这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制作word、ppt文档或者微视频等,提高个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于学生,需要学生课前看视频,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质。

  (三)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有大量的调查问卷反映,学生们普遍认为,初中物理课难学,存在“听不懂”,“听懂了不会做题”等共性问题。学生觉得传统的课堂物理课是枯燥乏味的,大家更喜欢“翻转课堂”,大家可以课前看有趣的微视频,课上大家一起小组讨论,一起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内容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章第一节的'内容,与后面要学习的《内能》相联系,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分子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虽然无法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实验知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在翻转课堂中可以通过包含本节课实验内容的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有吸引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宏观方面,而对微观世界还知之甚少。本节课我们会进一步对微观的世界进行探讨,大家已经习惯用感性、直观的思维去感受,去观察事物。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固定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活动准备

  在对学习内容、学生学情分析后,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不多,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比如:空气中氧气,氧气存在于空气中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相关视频、音频以及其他学习资料时,准备的各种材料要能够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转换。教师将准备好的课程资料上传到班级QQ群,要求学生们下载观看,并且完成预留的任务。

  (四)教学活动设计

  对于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三、《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起来还应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物理实验相关视频时或者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尽可能使视频准备的有趣幽默,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地花里胡哨,偏离主题,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还要注意在引入话题时不要时间过长,尽可能少掺杂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话题。

  四、总结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科技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使师生教与学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进行因材施教。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识别光电效应现象。

  ●能表述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了解光子的概念,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粗略了解光电效应研究史实。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赫兹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体验发现的过程。

  ●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陶冶崇尚科学、仰慕科学家,欣赏物理学的奇妙与和谐的情愫。

  ●学习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判断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教学用具】

  1.实验装置赫兹实验装置;光电效应现象演示装置。

  2.多媒体课件;资料文字;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动画;研究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动画;光电效应的波动说描述与光子说描述动画;密立根证实光电方程实验示意动画;普朗克、爱因斯坦、密立根资料图片动画;

  【设计理念】本课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方面,本课作为后牛顿物理两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论的入门,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础的内容,同时,还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有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教材在知识陈述上较为浅显直接,而关于这些知识的“背景”,则是相当丰满、承赋人文,为实施“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从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勒纳德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规律,到密立根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物理学家们上下求索三十年的历程,在让学生学到量子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微观思维方法的同时,获得物理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科学美及责任心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教学以光电效应三十年精彩历程为线索,通过充分展示围绕“光电效应”所发生的发现现象、研究规律、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科学发现过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装置重现现象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深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教学过程】全课以下列四个标题作引导,按历史的发展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动画显示课题后,教师引入主题)

  引入本课要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到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波动说似乎已完美无缺了。然而,就是在证实电磁波存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实,这就是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论从理论上成功解决了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屏幕切换显示四个标题)

  一、赫兹意外发现光电效应

  介绍赫兹实验动画显示赫兹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1885年,赫兹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发生器是在两根铜棒上各焊接一个磨光的黄铜球,另一端各连接一块正方形锌板,它们共轴放置,两球间留有一空隙,它们相当于一个电容器,与感应圈连接,构成了LC电路,感应圈使两黄铜球聚集大量电荷,从而在空隙间产生电火花,形成高频振荡电流,辐射高频电磁波。与这个回路相距一定距离有电磁波接收器,是用一根粗铜导线弯成一开口的圆环,开口端各焊一黄铜球,之间有可作微调的空隙,这个接收器实际上也是一个LC电路。调节间隙改变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可与发射过来的电磁波产生共振,从而在接收器的空隙间观察到电火花。

  演示赫兹电火花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实景数码照片)

  介绍赫兹的发现并演示利用电火花实验装置,赫兹测量了电磁波速、进行了研究电磁波的反射、聚焦、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各种波现象的实验,大量反复地实验不但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同时意外地发现了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个重要现象:当发射器间隙的火光被阻隔时,原来接收间隙的火花变暗(如图3所示),而用其他任何火花的光照射到接收器铜球,也能促使间隙发生电火花,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中直接起作用的是火光中的紫外线,当火花的光照到间隙的负极时,作用最强,这种情况下接收器间隙发生的电火花实际上是紫外线的照射使一极铜球上飞出电子到另一极铜球所形成,赫兹称之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也就是光电效应。

  演示光电效应现象动画显示光电效应演示仪原理如图4所示,课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紫外线照射下,电流计指示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归纳什么是光电效应

  (文字显示)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二、勒纳德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引入赫兹的发现吸引了许多人去深入研究光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5-03

物理教学设计03-18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5-24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9-13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07-13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05-02

初中物理功率教学反思09-25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07-10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5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