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4 13:27: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备课时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对本课课标和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取舍。我从本课课题“改革开放”入手,把本课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学习。为此,把第三目“国有企业的改革”放在第一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面来学习,理由是这两个问题都属于“对内改革”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习起来围绕一个主题,分析比较,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

  本节课感到满意之处是:

  播放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30年变迁,使学生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体会国家惠农措施带给农民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体会党和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最终出发点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足之处:

  1、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如果能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动态显示经济特区等对外开放地区,不仅会节省讲解时间,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地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得不到位。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通过学习他人的长处或者和同学科老师的`探讨,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进一步优化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

  首先,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既复习了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又便于教师点明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体现模块教学的专题性。本节课我用的是学生熟悉的抗日战争的知识来导入,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这一专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

  然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解决基本知识点后组内交流,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意识。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阅读课本,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老师针对学生质疑的情况作补充,提出拓展性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表等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交流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基本要求。比如说重庆谈判的背景,我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照片分析出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的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前去重庆谈判的超凡勇气和心系百姓的真挚诚意。这样不仅解放了自己,更解放了学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由于《内战峰火》这节课涉及到很多的地理位置和抽象难懂的战略部署,所以我用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课件设计的原则是简洁、实用。把它作为教材的辅助工具,目标是把原来晦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既是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找出大别山的位置。学生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大别山是三省交界处,而这里恰恰是国民党统治既敏感又薄弱的地区。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东可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西可威胁到湖北重镇武汉,并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把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这样就很容易的解决了“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一问题。在学生分析完的基础上,我又用一个动态的示意图把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形象的显示出来,并作相关的补充,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重难点问题得以突破和解决。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不够。比如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而战争的性质则决定了国民党注定失败的的结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分析出来,那么课堂内容就会更加的饱满、有深度。还有对用于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都有待提高,比如在学生最后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对学生作爱党爱国的情感教育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感受,适时地找到恰如其分的切入点来升华最后的情感教育,这样就避免显得呆板、老套。对于以上的问题及不足,自己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完善。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

  本周二上午第3节在八年级一班上了一节学案教学验收课。课题为《血肉筑长城》。

  我是这样设计的:针对本节课内容含量大的特点,我重点划分为三部分处理。第一,三次战役即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我想通过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加强记忆其各自发生的时间、地点、部队、意义。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感觉容易,老师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理清三次战役的特点,分清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战例,初步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军民共同抗战的道理。第二部分为中共七大的召开,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处理方法为让学生以小记者的采访形式介绍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老师只是辅助介绍中共在抗战胜利前夕,高瞻远瞩,为抗战胜利及胜利后中国走何道路的问题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是处理抗战胜利的原因,利用一段材料猜谜语的形式,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我让学生分五个组理解“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然后分析其主要原因:全民组抗战。之后点拨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教法上,尽量让学生多动口、动脑、动手,积极准备,多参与活动,小组活动等等。

  本节课学生给我的惊喜是比平常上课学习更进入状态,调皮的学生不在惹事,省了强调纪律的环节。学生赵雅洁大方,得体的课前检查有模有样,令人刮目相看。赵美玲同学的收获谈得很有道理。学生的这些亮点平常课被我忽视,以后要学会赏析学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4

  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准备多媒体,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目标明确。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注重习惯培养

  在最近听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窗子的一点点响动,立刻会有学生东张西望,在学生展示中,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审题→析题→答题习惯,一切都以规范为出发点和归宿。习惯的培养讲究的是持之以恒,好习惯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当然,说和做,相去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每每让学生感到这事马上要做,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5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但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

  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

  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

  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

  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

  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

  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

  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

  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教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发生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渗透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方面课外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学法,去实践或自我探求学法一般也要在课外进行,因此,课外辅导中点拨和强化学法是学法指导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和手段。

  (一)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教师设疑与学生质疑相统一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

  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主要是反思答题是否正确、全面,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笔者坚信,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6

  1、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但也有抽象思维的要求,知识面狭窄,个性突出,要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予以肯定,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本课教学主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3、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结构。以孙中山为主线,贯穿全课,突出孙中山的任务形象,同时又使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功绩更加清晰。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使用课程资源,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重视师生互动,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式片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契机;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时,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归纳;在对三民主义的分析中,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中,通过材料教会学生分结合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团队意识,以达到互相启迪,相互帮助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5、在课堂的延伸中,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启示的认识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具体史实有较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谈课后收获,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过去,而可以为我所用,从而树立为民族强大,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问题设置不一定恰当,引导方式也有待改进,学生参与的空间不够大,教师讲的过多。另外,本课内容头绪众多,一节课内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能力,又要实现教学目标显得有些仓促,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7

  本单元叙述人类从产生到公元1500年这一时段区域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个阶段,涉及了大河流域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和地中海区域出现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有趣内容。因此,通过图片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等历史事实,增添课堂的生动性。通过学生和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学生领略到世界文明的文学艺术的精华,明白三大宗教对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单元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等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本单元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8

  “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此刻,学校电化教学手段比较齐全,就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能够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持续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此刻就应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明白,“读史能够明志,学史能够鉴身”此刻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构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理解教育影响,从而到达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在教学中反思存在的不足

  1、透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就应具有敏锐的观察潜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2、透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透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善的地方。

  4、透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

  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9

  本课没有采用过多的形式,主要用了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能力。而且在活动中特别关注合作的效果,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他们还是很投入的,有些想法也比较有个性。

  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由于大班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常常突破教师预先设计的限度。这样,在内容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不均衡。有时,该完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活动而未能完成,有时教师又难于掌控局面,造成了低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使课堂高效而又充满活力。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从近两年的教学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一、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有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方式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历史学科的特点确定了历史教学有创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经过了三个反思,加之完善、优美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教学活动产生一种“谐振”,课堂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业务成长“百尺竿斗,更进一步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1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其影响十分深远。

  客观进步作用十分明显,如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加快和科技文化进步;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作用亦很突出,如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4

  今天,我在组内出了一堂公开课《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以下是主要教学过程:

  一、试题评析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

  1、学生阅读试卷进行自我分析。

  2、提出较难题的题号,以便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二)、组合列举部分: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

  (三)、材料解析题部分:

  1、小组讨论

  (学生四人小组继续活动,完成材料解析题的讨论,讨论内容主要为近代化到现代化探索感悟等)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四人小组中一人汇报,其余同学可作必要补充。

  教师指导答题方法。(题号15、17)

  (四)、综合探究题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二、分析归总部分

  学生归纳全卷知识点并与教材相结合。

  三、布置作业

  学生个人整理卷中错题,并改在错题本上(如有疑问可继续与教师、同学交流)。

  课后教研组教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尤其是孟主任,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1.选择题部分,学生查找错误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并探讨共性问题,效果较好。组合列举部分:为避免错字,学生到前面板书,并由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关注了学困生。

  2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体现了合作意识。

  学生基础知识把握较好。

  3初三毕业班小组互助时间分配上把控问题,还需多思,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怎样的复习学生能力才能提高?面对开卷考试,学生的记忆知识还要不要?这一切都需要去摸索、去分析、去尝试。

  4、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学生参与。因为是复习,所以学生应该能将学过的知识回忆出来,老师只要呈现、引导。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5、在教学步骤上,分析材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不仅让学生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答?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教学中攻克的主要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单元的复习流程调整如下:

  1、课前考查知识点。采取方式:竞赛、口答等。

  2、出示学习目标,老师指出本单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基础训练: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进行小组合作答疑,巩固考点知识。通过老师点拨,自己解决疑问,并用考点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4、学法指导和激发信心。

  5、提高训练:针对中考,做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加深对考点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

  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白话文革命的问题。

  三、以表格的配图片的形式突出课本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图片的强力对比下再配以表格,学生不但掌握文字内容而且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的记忆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更加牢固更有效率。

  四、穿插活泼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本课穿插了两个课堂活动,一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封建文化的卫道士和新文化的先锋,学生必然需要体会和揣摩这两个角色的特点,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另外一个课堂活动就是复活历史过程,参与历史过程,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我总共分了三个情景,有《新青年》编辑部、记者寓所等等,通过具体的场景设置,学生如身临其境,多了一份责任感也多了一份神圣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反思03-28

历史教学反思03-23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1-26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篇03-19

关于历史的教学反思02-2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06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09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01-22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