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7 16:39: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统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中先由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入手,回顾了学生以前学过统计知识,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再出示信息窗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纵向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比较的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中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另一特点:便于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学生对于通过观察获得信息掌握得不错,只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不认真看图例,全部画成了实线。2、数据没标。3、在找点时没发现没弄清单位长度的多少,在找点时发生了错误。4忘记写统计日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后正确交流的习惯,实现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本课中,有个同学的统计方法用起来较麻烦易出错,但是她并没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取人之长为己用,

《统计》教学反思2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你喜欢哪个课外活动?”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统计》教学反思3

  分类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这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有了前面的基本统计知识做基础,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本节课以“我是体育小明星”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1、导入环节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体育运动会"引入,并很用心的收集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照片,学生回忆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瞬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气氛活跃。

  2、经历自主分类统计的`过程。统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注重让学生自觉经历需要统计、进行统计的过程。学生意识到信息比较杂乱时需要整理统计,所以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统计,从而得出可以分类统计,并自主思考出能按照很多种标准进行分类。随即学生自主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然后进行展示汇报,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例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合计”;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合计相同的道理。

《统计》教学反思4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5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导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么,教师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其行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基于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的。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一个小组中的同学最喜欢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类球类活动的情况。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以上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课题为:《课堂中学生倾听、表达、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这节课教学《统计》,并且是: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在一堂课中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的得星情况的统计,不仅能让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竞争作用,同时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班的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个了解,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数据信息的处理)。

  二、评价应做到:点到为止,不可泛滥。

  这节课中,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对四个小组进行竞赛式的评价,其效果较好,但在评价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够好。一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进行倾听、表达、合作三方面的评价,途中也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意见,尽量做到评价的民主性。

  2)在场听课教师的评价,主要理念:互动式评价。人们常说:画龙点睛。在这节课中,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不够到位。

  如果只让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参与评价,那么,教学时间和效果会恰到好处。在这个环节中,我做得有点主次不分:这节课是评价为主呢?还是统计呢?而我让5位在场听课教师参与评价,多了,而且得星数呈平均分配状态,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应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体现:在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课堂评价要体现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可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许可,也因为在场教师评价多了些,影响到了后面的教学。但在学具的统计表中,准备让学生统计本组得星总数,也让学生从颜色上进行统计。如果有时间让学生这么去做了,则能更好地体现本节课统计知识的难点所在,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统计知识的意义。

  感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或这或那的不足,但“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感到压力,而是一种展示与探讨。而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意识到:学习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现在要补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坚持做的事。

《统计》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主要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境化。李医生要了解咱们班同学的换牙情况,应该怎样的告诉他,在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统计图表的.学习。这样的情境,一是能够很好的体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数学学科角度看),二是能够很好的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角度看)。

  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表达不清,学生没能做出明确的答复。

  今后我要针对我今天在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帮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6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概括的也比较全面,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接着我又发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有个学生问道:我想知道怎样画扇形统计图,这里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已经预料到了。这里虽然教材上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作为重点来探究,我认为我们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不是为了教教材,只要是学生想知道,我们就要满足他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虽然没有让学生画,但是从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他们已经会画扇形统计图了。在后面的问题解决中,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观察,我认为学得比较好。整堂课的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本班学生积极发言的程度,还是有待提高。课后我调查原因:有得学生表现得比较自信,有得学生表现得比较胆怯,不敢发言,怕说得不到位。以后再这方面我会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统计》教学反思7

  片段一:借助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上星期,陈明在家里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小鸟的病好了。可是,陈明却犯愁了,小鸟好了以后该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议论开来,都在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把小鸟留在家里比较安全,每天还可以给它喂好吃的。

  生2:可以把它送到动物园让那里叔叔帮照顾,还可以跟它的很多好朋友玩。

  生3:让小鸟飞回大自然,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生4:可以把它送给喜欢养鸟的人。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陈明到底该听谁呢?

  生:老师,我给你出一个主意,看全班小朋友最喜欢哪一种,就选那一种告诉陈明。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全班的意见提供给陈明来参考,让他选择他喜欢的方法去做呢?

  片段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校门外面的青海路和珠江路的十字路口来调查一下各种机动车的车流量,要求合作完成如下作业:

  (1)统计在10分钟内通过十字路口,各种机动车的辆数。

  (2)把统计到的结果制成统计表。

  (3)根据制成的统计表,说说你有统计后的感受。你想对交通警察提出哪些好的建议?

  (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实地调查统计,合作完成作业。

  回到教室展示作业,汇报总结。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组实地调查统计的结果,展示一下你们的作业,同时自我评价一下,说说通过这次调查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们先绘制了一张简易的统计表,用划“正”的方法统计出各种机动车通过十字路口的辆数,我们认为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分工,在合作,不然就很难统计到正确的结果。

  生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路上的机动车非常多,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车多了,交通不安全了,我建议交通部门要在我们这个十字路口装上红绿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生3:我建议交通部门在路口建一座立交桥,行人从桥上走,这样一定很安全。(笑声四起)

  生4:我们组认为统计要非常仔细,一不留神,车子开过了,统计不到正确的数据了。统计时不一定用划“正”字法,我们组用的是用各种符号来统计的,大家认为比较好。可以省去一些麻烦,而且很清楚。

  ……

  [解读片段一]: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必要去进行统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的设计就是选择了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环保作为引子。课的伊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统计,而是创设“小鸟病好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争辩的话题,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由于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激起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问题的提出到寻找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统计,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解读片段二]:

  这一片段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延伸到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统计知识。在统计的过程中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思路,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场景,提出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体验怎样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统计活动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一种需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目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了、体验了统计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经历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外调查中享受到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解读]

  一、研发了数学教学的广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学生学习数学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课本内,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应扩大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为此,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大信息量是十分必要的。据此,教师要打破原有的“鸟笼式”的课堂教学旧制,把周围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案例一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建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拉近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工厂、农村、社区、大自然环境中去,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应当是社会性的'。”作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数学学科。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虽然数学的内容上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究问题的大舞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即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数学,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思维就能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发展。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凸现了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认识的能动性、情感支配的自我性、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等等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能够评价自己和修正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把理性化的东西具体化。由此看来,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这种探究的顺利进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到十字路口调查机动车的车流量”这一活动学生完全可以胜任,也是有趣的,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只是在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个学生自主潜能,充分地、自由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蕴涵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片段一以“受伤恢复后的小鸟该如何处理”这一话题引入新课,在数学课上渗透环保意识,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树立起环保意识从早奠基。片段二,通过对“十字路口机动车统计”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交通安全十分重要,面对当今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这些可能对以后交通部门整改交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中同学们也积累了一定的交通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应尽量使知识极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

《统计》教学反思8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统计》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统计》教学反思10

  我校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虽只有统一的模式结构,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考虑到了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的特点,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这一块在目标的呈现上就有所不同,低年级重在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预习较弱的特点,低年级的目标呈现则以问题的形式分层次呈现,目标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自学。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中分两个层次,呈现了目标。一是在初识分类标准,完成统计时,通过让学生表述统计表信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在学习了不同的分类标准统计结果也不同时,呈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会分析统计表信息和认识不同分类标准统计结果的异同。可以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其次,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再次,整节课使用同一情境串联,使课堂看起来流畅,在时间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上也掌握得比较好。最后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分层展示,有序提升。

  但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节在练习设计的最后一题,虽有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未能考虑到整节课情境的应用,第5题的图片其实与课本中的主题无明显联系,因而使用在一个情境中,显然有些牵强,有待改进。

《统计》教学反思11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12

  星期三我上了公开课《分类统计》这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习用统计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设计的思路

  《标准》提倡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1、导入时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外渗透本校的文化: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2、出示了例题图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再问“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后我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这个课题。

  3、接着“志愿者虹猫要按比赛的不同发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蓝兔要给不同的小动物定他们喜欢的午餐”从而产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类统计,再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这种策略的意义和作用。等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主动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在学生经历里统计的全过程后,孩子们思考分析出两次统计有什么异同,体验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同,它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实用性,感觉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分类统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二、存在的不足

  平时在一班上课气氛都是很活跃的,学生很轻松的举手回答,有时回答的还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为在第3节课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比较拘束,放不开的原因,还是后面的练习可能比较简单也或许是练习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总之今天上课虽然举手的也很多,可是发言并不精彩,甚至有重复的;气氛也很死板,感觉不象低年级的课堂,正好与之前吴老师一年级的'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主要是我的激情不够,如果我充满激情的话就能影响他们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许对于“评价的有效运用”没有发挥,当学生回答的另人满意时,老师可以给予语言的鼓励或者是奖品的鼓励,那样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有所改善吧。以后我要往这方面注意。

《统计》教学反思13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统计》教学反思14

  统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采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课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收集数据没有好的方法和顺序,结果有的学生统计了两遍,有的学生忘记统计了,以后应先指导学生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另外,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2

  随着课改,教学的规则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则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显现出来。这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姓名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小红花的朵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小红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小红花的朵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片断根据班级颁发小红花的事情,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通过对小红花的朵数的统计和分析,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了数学的价值。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3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15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两方面:

  一、较好之处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发言令我欣慰。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1、 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我虽然也设计了讨论交流,但没能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11-09

《统计》数学教学反思11-19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03-29

《统计》复习课教学反思06-26

《统计》教学反思15篇12-23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3-3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1-03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