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4 11:3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早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1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的确,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仅仅是找找过渡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些体味,然而,鲁迅之名虽大,他们却并不熟悉,对鲁迅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他们却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

  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任务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早教学反思2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升腾情感,并能举一反三呢?

  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环节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准备,为朗读教学酝酿情感。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并根据课后的词语解释初步理解诗意。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如,从“彩云间”三个字中你能想像到什么?学生说:“白帝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清晨,一抹朝阳映照在朝霞上,五彩的朝霞缭绕在白帝城上,给白帝城披上了美丽的霞帔。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

  “以读为本”是本课的设计的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影子教学反思迎面接力教学反思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3

  “语文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而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首诗的教学,就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位“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悟、自得。

  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1、以读为主,讲读结合;

  2、媒体辅助,优化教学。

早教学反思4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早教学反思5

  今天刚上完《早》的第二课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令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静心反思,发现自己引导出了问题。在品读腊梅花的美的'句子时,我直接了当对学生说:这段话中具体写了腊梅花的哪些方面?学生面对这个生硬的问题不知所措,许久才出现了几只零星的小手。难道学生没有感悟吗?不!因为学生的智慧也需我们教师激活,感悟文本更需我们教师的引领。如果课堂上多一份艺术,我想学生回馈你的定会是一双双闪着智慧的小眼睛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小手。

  所以我做了以下调整:

  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此基础上体会梅花的颜色美、姿态美,从而理解梅花的品德美。我想这种直观感受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悟朗读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更投入。

早教学反思6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

  在教学中,我抓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蜡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并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蜡梅花的图片,学生们由此感受蜡梅的美。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即使在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人物从严要求自己,把珍惜时光,把“早”埋在心底这种决心,使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在迁移拓展训练中,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知识;有关“第一”的雅称;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收集鲁迅的资料,制作名人卡,阅读《朝花夕拾》,也可以积累一些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早教学反思7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做东风第一枝。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梅花的早

  教学难点:

  课程实施: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早),上节课开始,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相信学完这节课后大家一定能弄明白。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早”吗? (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板书:梅花、鲁迅

  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这两个早。

  二、品读感悟

  (一)梅花的“早”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美的句子,想想梅花美在哪里。

  2、讨论交流。

  要点:

  a.“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出示)

  (梅花的颜色很美。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形态很美。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它的品质很美。冰清玉洁。)

  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指名读,评议

  b.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3、梅花是这样美,所以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的,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齐读——记住它。

  4、梅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魁”。因此,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5、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所以一般用它来形容人的高贵品质。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

  (二)鲁迅的“早”

  1、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课文是怎样由梅花的早写到鲁迅的早的?(过渡句)

  2、鲁迅书桌上这个早是怎样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四题

  附,补充材料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教学反思:

  课文《早》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写的一篇游记。看到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自己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想起了教过的课文《三味书屋》,《早》与《三味书屋》相比,在写作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讲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质,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课文之所以着力描写蜡梅花,是用蜡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

  教学中,我由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出课文写了两种早——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学生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对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课文对腊梅花的描写,我让学生品味梅花的颜色美、形状美、品格美,然后让学生去领悟腊梅与“早”的关系。对于梅花的高洁,我引导学生联系描写梅花的诗词来进一步感悟,他们都能体味颇深。

  对鲁迅的“早”,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结合关于鲁迅珍惜时间补充材料,就体会得更深了。

  但是对鲁迅先生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体会不深,假如能在课前提供一些资料阅读,一定会让学生能深入理解。通过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引发学生讨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有了上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明了要学习梅花(鲁迅)冰清玉洁的高贵的品质,作“东风第一枝”的劲头。

  在教学最后,我布置了《一棵一练》上的作业。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另一方面是为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巩固练习的思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早教学反思8

  在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开展了小班儿歌活动《小鱼》,这首儿歌,结构简单,朗朗上口,比较能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本次活动前,我充分地考虑到:

  一、异地借班上课,对幼儿的实际水平还不是很了解,教师语言的调动性要适宜,做好随机调控;

  二、内容是关于小动物的,小班幼儿最喜欢模拟、扮演各种小动物,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儿歌和表现儿歌是重点;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战性,幼儿又是首次尝试,能深入其中体验到乐趣最为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我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1、手偶教具的灵活变化

  小班幼儿喜欢动态的、真实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触摸的。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杖偶作为引入的教具——三条会摆动的小鱼,幼儿很快地就被三条小鱼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师的示范儿歌环节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并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时时吸引着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腕偶小鱼的出现再次让幼儿体验到参与游戏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幼儿手指摆动的动作练习,充分贴切儿歌中“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寓意,激发了幼儿表演兴趣。

  2、课堂语言,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也是教学活动最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是异地授课,在和五指山市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活动中,语言上我做了反复的推敲。例如,在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儿歌的环节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师:一条小鱼在哪里游?(幼儿:在水里游。)师:我们一起说:一条小鱼水里游。在海口试教时幼儿会主动地跟读,但在当时大部分幼儿并没有主动回应,我随机把小鱼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围,进一步启发幼儿:师:小鱼想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来说:一条小鱼水里游。老师进一步的动作及语言的提示让幼儿思维开始活跃,幼儿开始有了回应。

  3、根据实际,适时调整教育方案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时,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就像我在教这首儿歌时,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可是其中个别幼儿并不感兴趣。我不断地变换提问和调动幼儿情绪,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

  4、动手多于动口,应善于利用,充分寻找结合点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给予幼儿表现肢体模仿多于语言表述,将重点放在幼儿肢体的表现上,忽略了对幼儿语言的要求,没有给幼儿更多的说的机会。活动中,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摇摇尾巴点点头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但是,有些幼儿都“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甚至还没有真正进入积极的“动”的状态,可见,我虽然采用了一些能够让幼儿“动”的形式,但并没有赋予这些形式以真实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积极与环境互动、主动建构。最后在儿歌跟音乐的结合中。我为了更好地配合音乐韵律节奏,让幼儿真正能感受欣赏儿歌的韵味,能真正去体会儿歌的优美。但对幼儿能力有所忽视,速度上幼儿有些跟不上。因此我应该适时的调整,为幼儿创设更多地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有效地利用手偶游戏将其融合在儿歌节奏朗诵中,让儿歌和手偶表演成为一个结合点,给幼儿一个新的刺激,从而使幼儿真正能够动起来,能够在愉快地说说、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思考、发展。

早教学反思9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儿歌《妈妈》内容简单易懂,分为三段,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

  儿歌《妈妈》这一活动我提供了3幅图片,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儿歌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儿歌后问他们:“小朋友,在儿歌中讲到了哪些妈妈?”幼儿基本上能够说出来。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后提问:“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结合图片,小朋友们也基本能够朗诵儿歌内容,但觉得小朋友们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妈妈关心、爱护宝宝的意境,感觉他们只是在学背儿歌。

  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妈妈也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是怎样关心的?小朋友们的.思维不够活跃,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并没有联想到动物妈妈,说一说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他们的宝宝的。

早教学反思1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寄托。天下的父母,几乎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长的这种欲望也与时俱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劳动就业竞争,以及各类报刊上宣传的各类神童的感染,更加刺激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早教育早培养的意识。

  早期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俗语说:“三岁看八岁,八岁定终身”,这是人们从长期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一条相对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文一曾断言:“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他把一个新生儿看作是具备一百度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八十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十岁开始教育,那只能是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这与美国科学家布卢姆的观点异曲同工。布卢姆人为认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智力则在8—17岁这个时期获得。100年前,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说过:“儿童的教余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威特在9岁那年考取了莱比锡大学,14岁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在我国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少年大学生或少年期就成名的特殊人才。这些少年人才不能不说与他们的家庭对其实施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早期教育抓得恰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能培养出超常的儿童。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3岁时儿童的脑重量是出生时的三倍约100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而7岁时儿童脑重量已达1350克左右,接近成人的脑重量。当然,人的智慧不仅仅取决于脑的重量,而主要取决于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大脑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婴幼儿的大脑发展水平为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再说,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大,及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这种刺激却是儿童潜力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证明,3—4岁的幼儿,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已达60%左右。再说婴幼儿本身存在这具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好奇、好动,对所有的事物都怀有极大的兴趣,都想亲自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正是由于这些感知器官不断地受到刺激,使他们的.脑机能迅速发展,脑神经之间的联系不断建立,这是构成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心理的发展,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能力在早期教育中会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从人的记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期的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孩子以无意识记为主,有很强的机械记忆力。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幼儿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并能由此及彼地达到理解性的记忆。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但真正得到理想收效的甚微,甚至孩会遭到孩子逆反心理的抗拒。这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另一个新问题。

  早期教育要重在启蒙,而不在于单纯地向孩子灌输多少知识。木村文一说过:“如果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正常智力的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极易产生兴趣,但许多家长却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去尊重或不保护孩子刚刚萌芽的兴趣,使这种求知的欲望被无情地毁灭。如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地上和墙上乱图乱画,用孩子的话来说:“我在画画”,如果家长对他们的“作品”不加指导或鼓励,相反,予以简单阻止或指责,那么,他们想作画的兴趣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早期教育贵在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可分两类: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中又分智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内在的有利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需要扎实的一般能力作支撑。对婴幼儿的能力培养则重于一般能力的训练和启蒙。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建造万丈高楼。早期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提前教会孩子读、写、算,或者简单地把小学的知识提前到幼儿期内完成。这样做,既妨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过早地泯灭了孩子的童心,又达不到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

早教学反思11

  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一年级学生感受、体验歌曲《你早》引导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背唱歌词,表达歌曲情绪。在本课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比较快地掌握歌曲的旋律?两个字:感受。在形象中感受旋律,在歌词中感受旋律,在想象中感受旋律。

  学生在动画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感受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形象,潜移默化中把音乐、早晨、动物联系在了一起,印象深刻,这样就为以后歌曲的学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歌曲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在歌曲中得到教益,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通过图谱,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习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12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开在深冬,预示着春的到来,赞美鲁迅敢于与敌人奋斗一生,教育人们要做“东风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一个“早”字,说到了两事,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课文讲的'是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早’字为题呢?” 另一个学生也提问:“老师,这篇文章写鲁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联系了 “书屋”和“鲁迅”,而“早”又是“梅花”与“鲁迅”的共同之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就会被真正读懂。

  因此,第一课时,我抓住“书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方位,书屋的作用,书屋的陈设,通过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通过方位,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接着,再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三味书屋的具体位置与陈设了。

早教学反思13

  本周三早上,我执教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课前我便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指导,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交流为主要活动,其中有这几项任务:1、介绍李白的生平、写本诗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组交流:a、读诗。b、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难解字的意思。3、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借助课前下载和制作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观看,从中了解李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的,使同学们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惊喜地从白帝城乘船经过三峡到江陵去,于是灵感所致才写了这首诗。在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旷世才华后,引领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读诗,感悟诗的意境,帮助理解诗中难解字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从反馈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务的效果较好。于是,我乘热打铁地问道:“谁能介绍你的学习方法?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注解;看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请教家长或家教等等。之后,我适机教学了生字“诗、帝、岸”,范写后要求同学们临写三个。从学生的朗读汇报中听到个别读音不准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还、重”,我便把这几个多音字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巩固认知。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自主理解诗意,同学们在以前学习古诗中掌握的便是把诗中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适当地调整词语的顺序和加入一些语言使句子通顺即可。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在课前抄下了资料书上的诗句解释,读一遍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个现象颇让我头痛,因为这不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结果,失去了探究过程的结果能牢记吗?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吗?果然,在课后负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组在询问被抽查的同学这个问题时,正确率不高,有些同学只能大致说课后要求掌握的前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说不清楚诗句何意。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环节的不足。课后我想,像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所致,张校长就经常表扬那些能脱稿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同学,因为那样做可以证明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所有,也能逼着学生成长。以后,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

  诗文教学后,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朗读时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有一个指导划分节奏的过程。我班同学以前已经有过划分节奏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后,我请同学们按节奏进行朗读,从反馈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的方面有了进步。原来设计中有熟读成诵的过程,但教学时间不足,所以这个环节我最终只是匆匆带过,来不及检验同学们对诗文掌握得如何。检测组的老师后来反馈说,正确率也不高,抽背了2人,一人对,一人有错。看来,教学中我所给的朗读时间还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小组汇报时耽误了一些时间。

  最后的环节是推进大阅读。在课件古典音乐的熏陶下,我希望同学们能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能把我下载的“小学生必背古诗”熟读成诵。以后,我会在早读课或者别的时间播放这个课件,让这个想法得到真正落实。

早教学反思14

  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有关于李白的资料,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利用诗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读中感悟。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以词的理解带动对诗歌的体会很快地启迪了学生的思路,成功构建,请保留此标记。了交流时畅快讨论、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走近古诗朗诵会”、办一期“李白诗歌小报”等等。

早教学反思15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三味书屋的有顺序、有条理的方位描写。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三味书屋内有哪些陈设,并分别板书于黑板正中,提问:如果你就像黑板上书写的这样向别人介绍三味书屋,可以吗?为什么?学生随即答出:很随意、很乱。这正中我意,于是我随即让学生用“△”划出第三自然段的方位词语。同时,我更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方位词,边说边画出三味书屋的陈设的简单示意图。这一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全班的集中力达到了100%,我心里暗喜。我借船下篙,继而让学生对照简易图进行三味书方位的描述:“如果你是三味书屋的导游,你会怎样按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呢?试试吧!”同学们叙述的正确率很高,我通过两个学生上讲台指说和同桌间互说的方式,巩固了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某个地方陈设的训练。

  当然,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方位顺序知识学习,我让学生课后按照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班级、校园或者自己的卧室。

【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早》教学反思05-03

《早》教学反思15篇06-14

《早》教学设计12-31

《早》的教案04-03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让教学反思12-15

比的教学反思12-20

教学的反思12-21

教学的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