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6 15:41: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2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习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习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够充分挖掘两组对比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倾向和批判态度。教学的难点在于,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除却内容、背景与当今少年儿童生活的隔膜之外,还由于作家同时采用了两个观察的“视点”,一是孩提时代朦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审视。由于两个“视点”的观察互为表里、相互交错,加之作者采用了朦胧的暗示和照应,就使得作家关于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描写具有含蓄、内在、深沉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解读作引导,逐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去阅读和领悟,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总之,真正体现鲁迅散文创作风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对三味书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写之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上,不可轻易忽略对“三味书屋”一段的阅读、剖析和深入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3

  刚刚结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两节课不到。记得在上学的时候巨恨鲁迅的文章。难懂,难背,包括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此奠定了讨厌这个爱骂人的老头的基础。直到现在。但是在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让我的学生产生我这样的情绪,抛开个人偏见,鲁迅是堪称文坛泰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现在就失去了兴趣,那必将是和我一样的结果,见鲁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于是,我让自己不带任何成见的去重新品读这篇文章,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相当有趣的,初读下来,会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还曾经尝试着按照鲁迅的方式去捕过鸟,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讲的时候,第一,要让学生体会得到童年鲁迅的那份乐,事实证明,孩子们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份童真和乐趣。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未免太肤浅了,鲁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六岁了,身处上海,这自然要从《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入手,四十六岁的鲁迅回忆童年生活,除了快乐意外,还有淡淡的忧伤,这忧伤来自于他对故乡的思念,正所谓落叶归根,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世事的芜杂,唯有童年那些亮丽、清纯的地方才是心灵的避难所。而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让他们深刻的理解这些委实不容易,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就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背景,去体会鲁迅写文章时不同的心境。

  鉴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一层一层不断的深入的同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很重要,每读一篇就带上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走进鲁迅。讲完以后,有些小小的`遗憾,觉得没有引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深层的情感。但是,下课后,有一个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为什么了解了鲁迅以后,理解起来就不一样了呢?”这也算是对我小小的安慰吧。总觉得语文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受用终生的,在现在不被名利所扰的时候,多带给学生一些真正语文的东西是我的目标和最大的快乐。继续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4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在自己体验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感情,加深理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因为学生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这样学生门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3、通过把周作人的诗和文中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鲁迅的文章和周作人的诗,都体现了少年天真、幼稚、调皮,及追求自由欢乐的心理。

  4、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学生体会到:“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第二段的.写景极为精妙。景中有情,且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语言活泼多姿。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真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遣词造句的美妙,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童真童趣,并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6、不足之处,只注重了“阅读”的教学,而忽略了写作的训练,尤其是本文有很多优美而有特色的句子很值得让学生仿写。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典型的句式宜让学生当堂进行仿写练习。

  【改进措施】

  1、在注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写作训练。如:仿写,片断练习,以及课后练笔等。

  2、对文章的“空白”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冬日捕鸟”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层出不穷的相似或想关的画面,创造性的思维也会趁机萌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其它环节的设计不太合理,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读课文的方式有些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但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文辞优美些,且“花”给人美好的感受,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话“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本文篇幅较长,但根据题目和课文内容,很容易把握本文的结构:由第九自然段(过渡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生活,后一部分说的是鲁迅稍大之后进入私塾三味书屋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从这里切入的:根据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可以将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当然第九段的归属问题,我也带着学生进行了讨论。毋庸置疑:过渡段跟哪一部分关系更近,就应该被划分到哪一部分中去。我让学生齐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跟哪部分关系更紧密。显然,这一段只是提到要被送到私塾中去(首句),而所有的句子都表达了对于百草园的不舍!这个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就此,解决了过渡段的归属问题,也顺便提出新的问题:我为什么对于百草园这样的不舍?将学生带入第一部分的学习。并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学生不难找出答案在第一自然段。再后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详细说说我为什么对百草园依依不舍或者说说百草园中有什么让我难忘的,或者说说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那时的“乐园”?详细分析第一部分。在分析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几乎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并提醒学生,要注意暗含在文章背后的“我”的形象。分析完第一部分,我要求学生,把该部分中作者想要对读者传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算是对一部分的总结。

  第二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相比较第一部分的内容,显得比较琐碎,另外古书中的文言句子,学生朗读和理解都有困难。

  我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我也提示。基本肯定了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较为宽容和开明的老师。并在其中穿插一些小问题:

  1、先生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是他不知道吗?(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2、你喜欢这位先生吗?

  3、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情感态度呢?(恭敬,爱)

  4、我喜欢这里的生活吗?这之后,我给学生简单解释了古书中的文言句子。这一部分结束时,我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段话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结合课后研讨与联系的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思考讨论本文的主题。个人倾向于第三种,学生也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儿时生活的眷恋与不舍,总的来说那时都还是无忧无虑,充满童心童趣的。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笔下展现出的也是美好的令人会心微笑的学习生活。

  童年是美好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上学的日子,虽然多了些管束,但自有它的乐趣。年少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最终都成了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但朗读不多!

  在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提出的上下问题之间不够自然连贯,还需要斟酌,使整个教学程序,更加的紧凑自然流畅。再者,调动学生上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也是该要努力的方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念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与回忆童年生活,感受到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美好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对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体会到是百草园乐园,三味书屋也不是苦屋,一般教学都是通过二者的对比批判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而忽视了教育就是要有要求、规矩。通过引导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而发现各有滋味。百草园生活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导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学习和经历的。学生从中领会到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生活如果没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是要学好守规矩的。激发学生认同学校生活,抛弃厌学思想。我想对现在的留守学生还是有用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9

  今天的语文课,所讲内容就是七下第一课的第三课时,当下课铃声响起,我的一颗躁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讲完了一节课,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轻松,我感受更多的是如果。如果,这节这么设计几个问题,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下面把课堂重要情节还原一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部分,作者抓住了“我的乐园”来写,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童年的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不得不告别他的乐园了,请同学们齐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受。

  2、问题一: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问题二: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问题三:书塾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学生按照教师提示,思考之后,答第一题时,答案找的比较散乱,不全,都找到了。(一)从先生角度:(学生渊博、不回答“怪哉”问题、不经常体罚学生),教师提示后,学生补充(教学认真,随时加入学习内容)(二)从学生角度:(喜欢问“怪哉”类的问题,经常到书屋后面的小花园里玩,在座位上玩游戏、画画)

  答第二题和第三题没有给时间,而是都在第一题答题时都包括了。

  分析这一环节的处理,我的`做法显得仓促,缺少逻辑性,把三个问题混合在一起来讲,学生找起来没有抓手。经过反思,如果再教此课,我认为: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清第一题答案(书屋的环境、老师、学生的读书生活)。进而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若学生不理解,可以换个问法:我在三味书屋都做哪些事情?(拜孔子、拜先生、问“怪哉”问题、习字、对课、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做纸盔甲游戏、画画儿等)。接着回答第三个问题:文中我的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对他的感情如何?(引出他是一个严肃、和蔼的老塾师,外表严厉、内心和蔼有责任心,我对他恭敬、尊敬)。接着找出描写方法并分析作用。

  归纳主题环节:可以提示学生“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回忆的感受是枯燥的,乏味的;有人说是快乐自由的,你们认为呢?”然后找学生说不同的看法的理由。(2方面: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发展),这里教师再水到渠成的点出: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要看鲁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教师顺势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描写先生的对鲁迅生病的父亲帮助找药等片段,让学生感知鲁迅对先生的恭敬、尊敬和喜爱。进而理解出课后题一题3小题的答案是第三个。

  教师小结...写作片段练习...

  顺着本节课的思路一路反思下来,觉得以后在备课中的态度、技能、眼界、方法等都急于有待提高,要认真、多听、多总结反思,开阔视野。感觉一堂课中一个问题这么讲学生就吸收的不好,换个问法或讲法就会有深刻的收获,这样坚持下来,才是教学相长呢!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0

  这是开学第一节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让同学们猜读。猜读环节刘轲宏第一个发言,着实让我吃惊。再安排男女轮读。轮读让同学们嗓子有放松的时间,又能够保证一定的朗读训练量。

  导读的设计同学们觉得很新奇。老师刻意放缓提示的语速,让同学们听清要求。许是第2段是整段朗读的'缘故,第7段有同学读过了头,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朗读的语气、感情不很到位。老师示范朗读第9段,同学自由读,同学展示读。读好了第9段同学自由读11段,展示朗读。效果不错。

  第二段的品读同学们还是放不开。

  第二课时的感觉不太好。

  教训有:一、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指向性要明确。

  二、考虑到学生还未完全进入状态,说话的语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实上还可以快些。

  三、注意讲与练的衔接语。

  四、注意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1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已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2

  应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学校本学期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说起“课改”我们都很观望,一旦说本校要进行,大家是议论纷纷,套用一句俗语就是“鹅一声,鸭一声”。其实这也不怪大家,课堂改革是一个方向性的庞大的工程,有几个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论推行改革。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根据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齐放”把这项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个学校里。

  我校是在原先学习杨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思-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简化课堂的教学程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是我在尝试用新的教学模式上课的第一节课,为了这节课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备课。这堂课下来我的感觉是,只有精心备课,我们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减少课堂中的随意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感觉也是按照几个活动模块下来,过程很简洁,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并没有保证十分钟的练习时间。课后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课堂中教师的话语还是太多;二,在学生反馈阶段对时间的控制很困难,学生回答的多了,时间不够,学生回答少了,又怕问题不能讲透。三、对问题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不能很好从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节课中将试着从这些问题入手,使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3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同学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学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同学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同学喜欢学比让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同学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身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同学,同学不会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同学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研讨,自身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同学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同学鼻子走的绳子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4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习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

  5、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

  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

  7、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

  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针对以上所谈到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再教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

  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看图片,了解作者(提问),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鲁迅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沿着童年的足迹,从少年鲁迅的学习过程中追寻他成为伟人的秘诀。

  二、解题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当鲁迅四十多岁时在回忆这段生活,一定有什么令他难忘的,为什么难忘?什么地方难忘?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晚年时又写童年。(进一步激发兴趣)

  我们按照两地的景、人、事来分析课文。

  三、赏析课文

  (一)1、归纳百草园的景(提示:从句式、内容、顺序上分析)。提问。

  2、探究:从遣词描写来看,这段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这些词语又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如果不用形容词会这样?(完成目标三)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节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3、理性思考: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生总结写法)

  4、思考:鲁迅是一位文学大家,通过这段景物描写,我们是否能够透视少年鲁迅的哪些行为习惯,对他日后成为作家有积极影响?(观察)

  (二)1、三味书屋内的环境是怎样的?

  2、三味书屋内有什么人?

  (三)、对比思考:

  1、百草园内有什么人?

  2、长妈妈给鲁迅讲的这个故事,鲁迅成年后是否从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3、从鲁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句,你看出少年鲁迅有怎样的心理?

  4、闰土父亲教会了鲁迅捕鸟的同时,鲁迅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做事的道理?

  (耐心、细心)

  5、你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什么?

  (残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

  6、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7、说出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

  8、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并且在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走进了课堂,成为主宰。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何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5

  本学期伊始,我们就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体裁、选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刚开学,小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应该交给学生解决地问题,我却没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写景为什么吸引人,从这你觉得鲁迅先生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怎么处理长妈妈讲的故事的,我是一语带过的。

  在研究学情上,我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尤其是刚开学,有些同学还没有从假期的懒散中调整过来,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符合单元教学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和课后阅读发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显,所以,教学目标定位“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合适,最后我把它改成了对私塾教育稍有不满。

  3、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应把对词语的掌握加入教学目标。课后我做了补充,分别在练习本和练习册上听写了本课字词,巡视中发现好多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个假就忘记了怎么写字了。

  4、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是我怕影响教学进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学中,我把对比的写法割裂开了,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现在想来,在设置前置性作业时,应该这样设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里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对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学中是讲完了百草园、讲过渡段,再讲三味书屋,这样对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的语言不简洁,爱重复。

  那么,我的教学就没有优点吗?不是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分别布置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用一连串动词写事,用我和鲁迅比童年写童年趣事。这些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11-2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1-0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5-2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4-2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4-30

诚信做人到永远教学反思07-01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9-04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学反思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