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31 13:25: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字串1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字串3

  【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内容,请使用本站的站内搜索寻找更合适的资料。放歌教学网全部内容无需注册即可使用。本站所有资料均由网友提供或者由网络搜集整理,也希望您上传自己的作品供各位同仁参考。如果我们无意使用了您的作品,请告知我们协商处理。谢谢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按照浏览的先后顺序写的,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全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还是不难理清。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鉴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不同于2课抓住某种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读起来顺口,自然流畅,因此,只要在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学习。引导学生用“选读”或“跳读”的方式,抓住重点字词,用“总—分—总”的方法去归纳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本文语言朴素,真实可感,于是我在课前孕育了写作,为学习新课作铺垫,“温故而知新”。

  首先“以旧促新”。课前,我将学生带出了校园,去参观了羊桥村的乐和家园。出发前,我初步为去参观的目的地理了一条简单的线路图,“出发时间心情—一路所见所闻—目换地(乐和家园)。”引导学生抓住“乐和家园”的房屋建设,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乐和家园”的建设规划图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记录,然后进行写作,在评讲学生习作时,进行适当的写作特点的渗透。新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方法去对比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着笔,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巡视了整个教室,很大部分孩子都能作些旁批,勾画重点字词,我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收获,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很快有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一路(美景)——洞口(宽)——外洞(大)——孔隙(险)——内洞(奇)。

  我并进一步的出示要求“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作了较难的阅读要求:作者所看到的与所描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作者着笔的目的,也就是写作目的,其实每位作者动笔的目的,也就是想寄予某种思想感情。则“主要内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里,我又阐述了一般记叙文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模式。(这是新教材不要求的,但我认为学语文,就得学会欣赏,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感觉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快乐!才能在自己的胸中升腾起大自然的魅力,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涌现一种无穷无尽的自然风光。)

  其次,和作者分享快乐。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叶老的着笔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游,和我们一起迎着溪流,闻着花香来到神奇的双龙洞。(由看到——体验——热爱)。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如闻似见的感觉,再次走进文本,认真研读“一字一词一句”读熟,感情到位。想想作者在记叙游览的过程中,是怎样找到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由此小结作者所采用的写作特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比如:文中作者就抓住典型景物写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突出景物的特点,运用设问,假设等句式和说明,比拟的方法进行具体形象地描述。

  那么,怎样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这是本课中要渗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要会用。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顺序是关键。有了顺序才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才会使事物的条理记叙的更清楚。首先弄清游记的`文理线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理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其次要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章结尾写了自己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的先后顺序,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综合拓展也重要。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拓展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衔接。比如:叶圣陶名言,每学一篇课文后进行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每篇课文都有一些亮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去发现,然后实践训练。如“春游”“秋游”……

  说实话,本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我说的是头头是道,也条条有理,但学生的感觉似雾里看花。从作业上看,基础还是过关的,习作不好,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语言上“机械僵硬”,似乎在努力地完成一道填空题,根本就不会抓住事物写具体。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引入有些深了,过分地去强调了写作的特点,特别的要求,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的感觉,打不开思路,也敞不开心菲,连成绩好的好像也无话可说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能强牵附会,不能要求过高,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心力承受力,否则“滔滔江水也是付之东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谈话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太好,还应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大,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在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把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这样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1、适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外洞特点时,我创设情景:老师感觉有点累,你去看看这个外洞怎么样?学生通过读,告诉我一个字“大”!我接着问当学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和我们的教室比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最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当我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我出示几幅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重视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

  4、拓展延伸,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我问:“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随后我又说:“我们随着叶老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那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我们可以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回味一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并且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其中一处的解说词,下节课我们评选出优秀导游员!这样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主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己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学习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感触颇深,之前听凤英老师说一节课没讲完,自己讲后果然花了两课时。究其原因课文较长,而且课时加了小演练。觉得这节课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真的是“玩”的很开心。

  首先,回忆单元预习,课文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结构:总分。在捋清顺序后,开始教学。

  开门见山,读第一段,汇报你读到的信息。生:时间,4月14日。地点,浙江金华。事件,游北山的双龙洞。读第二段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粉红色的沙土、各色的映山红、正开花的油桐、或浓或淡的新绿。师:多么美的景色!全班一起感受一下。全班齐读2段。

  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三段?生读文。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三段描写的是溪流。继续,怎样的溪流,汇报出来。生: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师:他汇报的这一句中有个生动的`写法,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排比,时而……时而……时而……。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谁能把你的体会和大家分享分享?生:说明溪流变化多端。师边绘图边讲解,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画一条叽哩拐弯的小溪。生顿悟:说明小河弯弯曲曲。师:用我们上学期在《长城》中学习到的词来说呢?生:蜿蜒曲折!师:非常好!一般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让被修饰的东西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所以一个完整的答案,你首先要说主语“我”,其次加上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是为了修饰“体会”一词的。谁能将你的答案整合出来?生:我从“时而……时而……时而……”的句式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师“完美!”于是,课后题在课文中解决了!

  课文的游览过程必须交代清楚,随着课文的学习继而板书:“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暗线溪流、泉水也紧跟板书。洞口的特点是宽敞,孔隙的特点是窄小。用教学“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体会的方法,将课后题解决。生:从“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出孔隙的窄小。本节课最开心的就是和孩子们演示过孔隙的部分。我在外洞送船,付强在内洞拉船,牟小雨和刘澜轩扮演孔隙,魏成运和王奕萌乘船过孔隙,必须脑、肩、背、臀、脚跟完全服帖,只要一个姿势不对就会撞破额角,你说孔隙窄不窄?孩子们开怀大笑,都说:真窄,真窄啊!

  第六段内洞是重点,即双龙洞名字的由来,3、6段需背诵,可以让学生读,想,继而背。在6段中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体会让孩子品味出来,就基本完成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在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往学习游记文章的方法,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然后抓住重点段进行朗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后,很快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的。接着,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逐段学习。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和理解,例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让学生想象溪流是随着山势而变宽变窄的,溪声也是随着溪流的宽、窄变换流水声的。这样在边学边想中,去理解课文,去跟着作者的顺序去游览。

  在学生对前面课文有了了解后,再让同学们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由描写“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来里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这样安排,主次分明。教学“孔隙”这段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觉,从而理解课文。教学“外洞和内洞”时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精讲点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内洞和外洞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自由浪读,结合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游玩的经历,来结束课文。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顺序充分了解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导游的身份互相介绍双龙洞,这样使学生达到完全掌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虽然说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0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4-2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01-2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篇12-1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1-14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07-1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15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7-23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语文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