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0 08:21: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船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船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本文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时机。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大雾弥漫”、“夜墨如黑”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如其来”、“猝然而至”、“乱作一团”、“你推我搡”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吼喝”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邓熙成同学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赵家卉同学说:“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吧。

船长教学反思2

  《船长》选自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作品笔墨集中,情节感人,通过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镇定自若,成功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表现了他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何让学生也能沉浸文本中,体悟雨果动情的笔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呢?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想:借助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学会7个生字,理清文章脉络;感悟危难关头人们的慌乱,为体会船长哈尔威的镇定自若、忠于职守做好铺垫。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一节课下来,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若还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而我在课堂上对生字词语浪费的时间较多,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点不足,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困难。

船长教学反思3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但不是齐读,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读,不求齐,只求乱。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船长。”另外抓住“20分钟”,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过朗读、讨论,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讨论是点睛之笔,应读得稍慢、庄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船长教学反思4

  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好像还……还有点傻。哈尔威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他何必去死呢?

  生:对,我真不明白,哈尔威船长完全有机会逃生,可以活下来,可他为什么要随船徐徐沉入大海呢?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船长教学反思5

  这次教学研究课,在众多的课文中我选择了《船长》这一课。什么原因呢?因为读完课文,我就被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英雄行为给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讲,是望尘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联想起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与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是轮船沉没,也是众人争相逃命,也是船长下令紧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责任在船长,因为是他的错误决策才造成了这一惨剧。而我们的哈尔威船长,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样的好课文,怎能不精心引导学生去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做人?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深入文本,与我一样有着深切的阅读感受与体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呢?我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好文章要多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一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导在学生需要处。

  在文中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相对而言,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较重要。尤其是第二次命令,更为重要。因为第二次命令才使原来乱得不可开交的局面变得井然有序。因此,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转变的原因上。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悟出其中的深意。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让学生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原因: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此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阻碍,我及时出示了一段声音,让学生通过倾听来感受当时极度混乱的场面。有的说:“我听到了女人的尖叫声,也许有女人被男人压在地上了。”也有的说:“我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可能是和母亲挤散了。”还有的说:“我还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说明大家都在拼命地挤,现场已经不能控制了。”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加以归结:的确,现在的船上已是一片混乱,大家拼命地想逃生,乱得不可收拾。照这样乱下去,结果会怎样?学生一致说会船毁人亡。我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啊,现场如此混乱,船长不得不下达第二道命令。请你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豪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让他们不要乱来。”我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又追加了一句:“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学生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打死人的。他可能会向天空鸣枪,以此警示男人们。”我立刻竖起了大拇指,大大地表扬了他:“你是一个真正的船长!船长是不会经易打死任何一个人,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在讨论中,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光辉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心地善良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对话中获取信息,有的说了解到船上炉子被海水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说明船保不住了,一定要沉了。有的说知道了离沉船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还有的说知道男人不能走在女人前面,否则会被打死。可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没有感悟出来。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正是教师引导的好时机。我马上进行提示:“看来大家都没有注意这个词——够了。再读读,透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再读这个词,果然,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说:“我知道了船长对二十分钟内救出六十名乘客与船员很有信心,很有把握。”我马上肯定,再一次追问:“要想在二十分钟内获救的前提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必须听从船长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撤离。”学生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还是不满足,又继续引导:“想一想,船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机械师和大副听的,实际上是说给谁听的?”学生都说是乘客,并很快从文中找到了依据。学习到此,我才适时总结:“是啊!只有让乘客们完全明白目前的处境,明白自己必须按船长的话去做才有可能获救,他们才不会慌乱,船上混乱的局面也才能得到控制。否则光有一把枪,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与其说船长是在向机械师了解情况,是在给大副下达命令,不如说是在稳定全体乘客的情绪,安定人心。这是一位多么有智慧的船长啊!”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

船长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文章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载体。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薄雾笼罩”、“沉沉夜雾”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声巨响”、“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怒吼”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学生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船长教学反思7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围绕三个环节展开:

  一、忘却自己,舍己为人

  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产生疑问: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真的只有60人吗?②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从而体来船长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的高尚品质。又通过一个“吼”字,来让学生感受船长在危急关头的沉着果断,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教会学生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先从他们的对话中来获取信息,一感船沉没的危及;二感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而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两排同学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而另外两排的同学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孩子们低头开始“刷刷”地动笔。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上的比较仓促,对于每一个环节并没有真正把握到位,对于教案的'设计还考虑的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回答自己没有充分的预设好,在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回答不到位,致使整个课堂学生发言也不积极。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也感受到船长崇高的品质。如果在最初的几个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和说,可能对于最后一个环节的体会更深刻。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充分的调动性,对于文章的把握要更透彻,预设更要充分。

船长教学反思8

  课后,我们工作室所有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时引发了许多争论,本次研究的主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备课时,我也是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实施,感觉效果不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对学生来说,的确是经历了一次对文本深度感悟的过程,学习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明朗了,感情体会深刻了,有效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课后,我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在思考,教师的“导”关键是用在何处恰切,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的把握文本,又不至于抛弃文本,脱离现实。结合这个问题我简单谈点自己的看法。

  (1)“导”在关键处

  尤其是本篇课文,因为年代久远,学生体会不够深刻,在此时教师就应进行情境创设,把学生真正带到当时的情景中,置身于其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叙述,情感的激发,录像的播放,充分了解当时遇到海难时的危急情形。当学生的情感真正被激发后,想说的话就如同打开的闸门,滔滔不绝,那根紧绷的神经也随着船长一起回到了当时的惊恐不安的场面,那不论是朗读也好,谈体会也罢,那种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话语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船长就在眼前。此时教师“无声胜有声”“一切都在学生手中”。这就是——“导”在关键处,生起波澜时。

  (2)“导”在语言中

  教师情感的投入,语言的渲染,无形中给学生起到了感染的作用,在本课结尾处,我运用低沉的语调说:“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船长想到了每个人,甚至连水手都没有忘记,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其他人都获救了,而只有我们的船长却仍然屹立在舰桥上”悲伤的音乐此刻响起,我范读了这一部分,我看到孩子们已泣不成声,对船长的形象已扎根心中,课堂情感达到高潮。这就是——情感生源,贵在语言。

  当然这只是我结合本课自己的粗浅认识,那么课堂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导”的策略,还有待于我们同仁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望各位给以指正。

船长教学反思9

  反思一: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长”

  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一起研读的主题是: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船长?划出你感受深的语句,用高度概括的词语来赞美船长,做好批注。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船长。教师不能以自己理解代替学生的认识。这是我设计这一课时的宗旨。从上课的效果看,这样设计是成功的。学生除了认识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船长,更从字里行间认识了一位尊重妇女、爱护儿童、临危不惧、果敢镇定……的船长,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这就是多元解读,这就是有效解读。

  多元解读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意见。有学生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从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他完全可以在其他人逃生以后自己逃生,为什么一定要舍弃自己的生命呢?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尊重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一样。但我也让他理解船长,十九世纪的英国,船长怎能弃船而生呢?这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决定的,这是他所处的行业规则所决定的,这是他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否则,即使他上了岸,也会为这个社会所不容,遭这个行业所唾弃。所以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于职守。

  反思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渗透写作指导

  这篇课文很有特色,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大作家雨果对人物的描绘可以说是栩栩如生。有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本课着重通过语言(下达指挥命令)描写来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侧面描写,对遇险时场面的描写,船长英勇献身时人们的心态描写等来突出船长的光辉形象。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凸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景仰。这些都是写作方面的知识,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渗透写作的指导。所以,在课后,我布置了一项练笔作业“二十年后,克莱芒来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墓前……”让学生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续写,是课文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船长教学反思10

  当今的语文课堂提倡让学生做“研究者”“探索者”,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问题愈多,好奇愈强,兴趣愈浓,此时的学习是最快乐有效的!

  例如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当讲到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我让学生进行质疑。一位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就船长一人不登上救生艇逃生,而和船一起沉下去呢?”他这么一问,同生们都马上附和,并纷纷举起上来,争着发言。一个学生说:“20分钟太短了,他没有时间登上小船。”另一个马上反驳说:“难道就那么巧,其他人都走了,到船长就来不及吗?就剩一个人?”又一个说:“那他怎么不跳到海里,然后向救生艇或玛丽号游去啊?”立即又有人回答说:“3月里海水很凉,不淹死也会冻僵而死啊!”这时小浩同学补充道:“就算海水温度适中,在那种情况下也不可能逃生了!”同学们都露出疑惑的.神情,小浩接着说:“因为这么大的船沉入海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旋涡,人也会卷进去的,根本不可能逃生!”

  话音一落,掌声响起来!此时,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小奇站起来说:“不是,船长也许还有时间逃生的。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与船同归于尽!因为在当时的欧洲,船长们都把自己的船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在遇到海难时,他们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存。并且课文最后一段还说‘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因此,他不可能离船而去!”

  质疑引发了兴趣,兴趣激发了思维。学生在质疑解疑中真正读懂了课文,这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效果!

船长教学反思11

  《哈尔威船长》是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一、抓住主线、透彻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抓住“三道命令”、“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所陌生的绅士风度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三个场景”

  1、课文第九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三十三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三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面对人们的慌乱,两次下命令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感悟到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情境对话。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那“伟大的灵魂”是哈尔威船长卓越的精神时,我顺势动情地说道:“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孩子们,“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都会焦急地呼唤着什么?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几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白。伴随着动人的旋律,通过学生的思考,一对一的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大无畏精神。

  四、音乐渲染、感悟升华

  本课的亮点在于我精心地设计了配乐朗读,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在一环节中,教师如能进行恰当的范读,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把船长的精神圈画成了一座丰碑,并且请学生为之写上墓志铭,把学生的落实在语言上,使情感得到再次升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遗憾:一是学生由于课文的内容比较长,读得不够熟练流畅。二是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没能给更多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船长教学反思12

  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船长的四次的命令,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中首先出示学程单: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画出有关词句,在旁边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在交流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清晰、深刻。

  我又适合抛出相关问题:

  (1)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只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2)船长的职责是拯救船上的所有的人,但他为什么又下达开枪的命令?

  (3)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

  问题提出后,学生再次研读课文,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至此,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船长教学反思13

  一、前言

  在9月16日,我们六备举行了一次网络集体备课,并形成了集体教案,我就利用这教案,在9月21日下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在把上这课的一些反思与感受写下来。

  二、如何把握这个集体共案的原则。 集体形成认为的教案还是个大框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还有很大的“空白”,这需要每个实施者去补充,去创新,去发展,去让它有血有肉,丰满。 这处理这个教案时,我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真真实实地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南京培训会之精神,引领自己处理好教案,上好这节课。

  2、始终注意着走简洁高效之路了,突出语文的语言性,用语言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动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始终注意着让语言产生魅力,有乐趣,让学生乐于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还要善于从语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学中强调“对话”。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也比较重要,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层,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学生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课堂中一来一去的简短有力对话是确少不了的。

  三、实施集体共案的优点之处

  1、从各位听课老师的反映,效果还是可以的。注意抓住了重点语言(前两次的命令),引导学生尽可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从朗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出船长的伟大。

  2、我的导入一环节较好,在导入时,我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对于一二两节在教学第一个命令时,调用了描写乱的情景。除此就没有让学生直接读,否则会产生面面俱到,凌乱的感觉。

  3、学生读书比较到位,能读得确确实实地带上个人的情感,有感染力。特别是船长的那些简短有力的对话,我采取开火车读,效果比分角色读更好,这样更能再现那时的乱的情境。

  四、实施共案的不足之处

  1、本课的小节很多,由于一环节扣一环节,所以需要的过渡语言就非常多,这是上课的一个难点,我感觉这方面我还没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衔接过渡语言。

  2、每个学生读书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准确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训练这一基本功。

  3、由于集体产生的共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是很出色的教案,可是这需要实施者完全把它融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上课时,自己还无法摆脱看教案,看步骤。所以自己的目光于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就会少,这样,就不利于突出“以人为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案应烂记于心,在上课的时候应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五、引发的争议

  在处理以下深化题目时,有点小争议: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得救的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 说:船长啊,船长,………… ” 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你真不该死呀……”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势追问:“到底该不该死?船长能不能不死?”

  学生1答:“恐怕他怕时间不够,小艇上人太多,他为了其他人的脱险,就随着轮船沉入深渊了。” 对于这个问题,也能突出船长的伟大精神,可我以为与事实有点违背,就含糊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化。而其他的老师认为得深化一下。

  学生2答:“船在人在,船已经不在了,船长认为自己活着就没有价值了。”(类似这样说) 针对这个回答,我感觉能深化主题,所以就深化处理一下。可听课教师觉得仍不够深入,并且希望能再引入其他的相关资料。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倡简、求本、务实,有度”,再加上课文的语言文字较多,内涵较深,所以就没敢引入其他的材料,怕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使本有的任务完成不了。

  六、形成新的教案建议

  我感觉原来的共案已经不错了,所以新的教案与原案变化不大。我就大致说一说需要修补的地方。

  1、导入部分就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

  2、在引导学生读那段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采用开火车读,即一个接着一个去读,读完一遍后,教师采取总结指导方式,让他们再这样读一次,这样的效果很好,能较好地再现当时的场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议大家采取。

  3、最后两段教学时,建议大家先采用放录音方式,让大家先听,因为听这录音后确实能让学生感动。然后再引导他们读效果就更好。

  4、对于最后一个“布置作业”部分,我们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去有感情读,有感情背。但对于这个环节,如何时间不够,也就算了。

船长教学反思14

  《船长》这篇文章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沒的時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船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長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认识哈尔威船長这个人物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为主线贯穿课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通过两段对话的感悟、理解、朗读,了解船長的忠于职守,他的.做人之道,了解他的英雄行为。

  课堂中由面到点,展幵讨论。如文中有一名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幵枪打死他!”那么船長会幵枪吗?讨论中出现了两种看法:会!不会!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感受其人格魅力。

  我觉得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上挖的不深,没有抓住关键点,挖掘内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长问“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教学时,对于这段话我是一笔帶过的,其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为什么说20分钟够了?20分钟之内,要将60名乘客转移,要做多少事?20分钟对于救人来说宽裕吗?可是船長说“20分钟够了”,正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看来教材还是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在想如果教学中抓住“临危不乱”这个词组织学习,从那儿看出危险?乱又表现在那儿?船长又是怎样“临危不乱”的?通过船长动作、语言、感悟体会其品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牵引明显。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效果会更好。

船长教学反思15

  “哈尔威船长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船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船长教学反思11-07

《船长》教案6篇05-22

有关《船长》教案四篇11-13

《船长》教案范文7篇11-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9-22

教学的反思12-07

比的教学反思09-23

教学的反思10-10

让教学反思08-28

教学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