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短小的、通俗的儿童诗歌,告诉我们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这篇课文要求会认的生字只有四个,但每个生字都各具特点。
“针、稠”两个字我主要抓住了字音,“忠”字抓住了字义,“盏”字抓住了字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由字、词、句到段都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进行“忠”和“盏”的教学中把它们与句子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拓展延伸到:“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忠实的向导”以外,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和“一( )指路灯”。
教学中,我还插入了游戏。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应对课文有个总体的认识,我设计了游戏“喜羊羊回家”,不仅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还顺其自然地过度到写字。
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与同桌读、范读、齐读、小组塞读,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自我感觉还是很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仍有些不足的地方。第一,教师似乎讲的有点多,让学生讲的较少。第二,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不够,没有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学生还不够广泛。第三,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把学生一开始是断断续续地朗读,逐步地过度到正确、流利地朗读。但还是未能更好地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课堂上多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形成一种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自学、先学。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2
执教的班级是xxx校二年级xx班,这个班级的学生比较多,之前没有对这个班级做过详细的了解,所以这次上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掌握好。个别学生学习起来还是很吃力,对他们的关心似乎也少了点,这一方面还需要拿出多一点时间关注,引导学习吃力的孩子。
这堂课对于引导学生读书上欠缺了些,这篇课文是诗歌形式的,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天然的指南针外,应该多引导学生读书,从读中感悟大自然中这些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比如第二小节,讲太阳会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中午的时候他在南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这一小节,我在处理上只是引导学生观察了图片中的方位,自己范读了一遍,一带而过,显然对于学生照顾少了,学生启而不发。
这次上课的收获是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文字中学习,找到快乐,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这样就会学的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以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了生字词,同时在课文学习过后加入了挑战:看图片找方向。利用巧妙的语言将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穿插字词教学,做到词不离句,让学生从字到词,从词到句逐步理解到运用。在理解“沟渠”一词时,我并没有乏味的说教,解释。而是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做到了图文结合。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散了思维,还理解了词语。在“盏”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很快的辨认出这个字的书写要点。还有在课堂中随时纠正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完性,培养他们从小就要有说完整句子的习惯。
第三自然段的难点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极星,利用课件讲解方法后,我让学生在图片中找找北极星,这就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在教学第五小节时,学生通过讨论、画图的方法知道了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坚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4
传统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教学,教师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而且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而我校在实施“数字化下的个性化”教学,开展“备学——交流——提升”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了高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按学习导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充分的品读,体会诗歌的美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出味道。
我还注重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根据理解充分地说,先在小组内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拓展提升。在本课中我重视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如教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在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说一说。
这节课我在有限时间内,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并制订了相应的课堂评价量规,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
今天处里搞活动,由我执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刚开始备课时感觉无从下手,因为这是一首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诗歌,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上成常识课。经过查阅各种资料,终于有了头绪,最后我把它看成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让孩子通过学习,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把“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是“启发学生孩子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生活走入文本,再从文本走入生活,把二者有机结合。我想,这样就是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吧。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但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如果只是老师在枯燥地讲解,势必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课文中出现的天然指南针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与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为避免枯燥乏味,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把整堂课贯穿于送迷路的小白兔回家,经过重重考验,通过闯关拿宝藏里的钥匙,给小白兔指点方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欲望,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爱心,又能在整个故事中学到知识。
低年级的小孩子毕竟认知能力有限,需要老师的“引”和“导”。有时,老师交给他们书写生字的笔顺和要点,也有一些孩子不会规范书写,书写时很随意,生字指导也就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字来指导识记和书写。比如我在指导书写“慌”,让孩子自己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地方,孩子们会很认真的指出要注意左窄右宽,亡字不要加点,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等等,让孩子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感到学习生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样,孩子们就能识记的牢,书写的对。孩子是最乐意当“小老师”的,所以,在孩子们书写完之后,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同桌互相检查书写,写的好的给他奖励一个星星,写的不好的给指出不足的地方并改正。在平日教学中,我一直很重视引导孩子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以,在每每遇到一些词语时我都会进行拓展,让学生把这些词与生活相联系,再灵活地进行词语搭配,最后用这些词进行说话。
这已是二年级的下半学期,为了更好地与中高年级接轨,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孩子们练说,练笔。在这节课,我也力求体现我的教学设想,让孩子走入文本,换位体会。我想,孩子们能在趣味无穷的语文学习中领会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增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获得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更有利于生活。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6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小学语文新课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教学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才彻底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去把握课堂了。可以这么说,孩子们能和老师共同把握课堂的方向,这堂课才是孩子们真喜欢的课!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同学说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为人们指明方向的?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融化比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较快的是南面。”而另一位同学却说:“融化比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较慢的是南面!”
当时我心想:课本上不是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吗?怎么会不明白呢?”然后我就说:“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你看,”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我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个沟渠的'示意图。
示意图一画出来,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这时候我连忙说:“看,孙毅说得很对,真是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这时候我班学生一下都看懂了,齐声说:“北边!”
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说:“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这时立刻就有学生说:“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对!”这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兴,终于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写教学设计时的不仔细感到很自责。这节课正是由于学生的提示,我才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1、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由字、词、句到段都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第二节时,通过理解太阳怎样帮助我们指点方向时,巧妙地将太阳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蕴含其中,并积累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
2、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导入时,我选择这样的方式:“小朋友们到野外去游玩,本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可真没想到,三三两两结伴游玩时,这几个小伙伴忘记了时间,也找不到集合地点了!其实他们身边就有大自然的指南针可以给他们指明方向,可是这些粗心的孩子还没发现呢!你想帮助他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去帮助这些迷路的小朋友。”又如:教学第三节,让学生扮演北极星介绍怎样辨别方向;把枯燥的'科学性知识,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与小伙伴合作读、接龙读、范读、齐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小组合作读,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味道。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而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4、体现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这篇课文里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教学课文3~5小节时,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和其他小伙伴说说怎样使用其他的三个指南针。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小组最喜欢哪种天然的指南针,是如何学会使用天然的指南针的。在学生有合作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5、课文拓展部分,我让学生先总结2~5小节的学法,然后再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然学生仿写诗歌,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6、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媒体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如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指南针,再让全班同学互相阅读、交流。又如,在教学看积雪哪边化得快时,出示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沟渠里的积雪和高山上的积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不足:多媒体课件在不同的电脑中有时会出现格式或颜色改变的情况,由于没有提前在课室的电脑中调试,有些课件色彩调配不是很合理;在教学北极星那节时,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北极星的位置,可以找些动画的课件,或者直接找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这样会更直观;由于在读书感悟中花得时间比较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到后面指导背诵的时间不够,展示仿写课文训练的时间比较紧。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8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满科学性与知识性、秀丽有趣的小诗,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探索的兴趣?这是我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有三点自己比较满意: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我对课文的讲解、分析。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会怎么办?”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等形式,学习课文中的四种方法。在小组学习时我及时巡视指导,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方法,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再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书中的句子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集体汇报、进行总结。如学习大树一节:学生说我知道大树也能告诉我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我又问:“为什么会一面稠,一面稀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知识。
二、利用简笔画,突破难点。
沟渠里的积雪怎样给我们指引方向,教材只给我们说“看看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到底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却没有几个学生清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我画了一条沟渠,里面一面的雪多,另一面的雪少,请学生判断到底哪面是南,哪面是北,并说明理由。刚开始,不少学生认为雪多的一面是北,少的一面是南,理由是太阳在南边,把南边的雪晒化了。只有一名学生认为雪少的一面是北,雪多的一面是南。此时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没有改变。孩子们再次思考,但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在沟渠的一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请学生再来判断。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原来积雪多的一面是南方,而积雪少的一面是北方,因为沟渠的边沿挡住的南边的太阳光。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明白,我又画了一座小山包,一边积雪多,一边积雪少,请学生判断方向。这次学生马上明白了积雪多的是北房,积雪少的一面是南方。接下来我又画了一条宽宽的街道,两边是高楼大厦,请学生判断是街道南边的雪化得快,还是北边的雪化得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也很快给出了答案:街道北边的雪化得快,街道南边的雪化得慢。
三、巧妙延伸,拓展激趣
学完全诗,在拓展环节我提出问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针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9
对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视化教学的反思如下:
1.如何利用好思维导图?
在本课中,我使用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内容的分析归纳。使用思维导图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课文脉络,学生以小组协作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的自主性也不断地提高。但是,在准备可视化教学选取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发现不想数学和英语,语文中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使用思维导图,比如文学性较强的内容就比较难和思维导图结合。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类的课文,思维导图就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此外,在单元小结和期末复习的时候,这类的复习课上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规律地总体上归纳学过的知识,我也将在之后的复习课上尝试使用。
2.自主评价反思活动的执行
根据可视化教学造型的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会留有时间进行自主评价反思活动,在此环节将会用到思考工具PMIQ表,让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价。
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评价表内容较多,完成评价表,将在课堂上花费了一定时间。
(2)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可视化教学,由于识字量少,以及思维方式还在发展当中,并不能够完全填好这一份官方的.评价表。
因此我思考,在之后自己的可视化教学实践中,会尝试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调整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比如在评价方式方面,可以采用课堂上口头讲述,课后书面表达;在内容方面,可能采用选择题居多的评价表代替文字居多的评价表。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0
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一座城市里迷了路,你会怎么做?话音刚落,吴浩天就说:“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其他同学有的开始翻书,因为他们已经猜到这节课我们要上《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有的则坐着无动于衷,可能是问题难倒了他们。大概过了五秒钟,陆续有学生举手了。
“我们可以看大树,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徐怡婷站了起来。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纷纷附和的声音给淹没了。
“我们可以看太阳。”一位学生说。
“还有什么方法?听清楚是在一座城市里。”我不停地提示学生,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这时胡桑林站起来说:“我们如果看到前面有一家小店,就假装哭起来,那店主就会帮你打电话了。”
我极力称赞这种办法好,请人帮忙,非常方便。
但有的`学生反对,他们说:“要是碰上坏人怎么办?”
我告诉他们,世界上大部分是好人,坏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打110请警察叔叔帮忙最好。
反思:从这则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
1、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很少真正去动脑筋,而是马上求助书本,大多按书中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去套。
2、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教师提的问题是针对在城市里迷了路怎么办。而很多学生给出的方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既烦琐效率又低。但我们从中也能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起来了。不和陌生人讲话,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告诉学生,周围虽然有坏人,但好人居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1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绍自然常识、拓宽学生视野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来讲非常有趣。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把我们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接受信息;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因此,本课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细读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同时,我运用课件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对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2
教学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才彻底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去把握课堂了。可以这么说,孩子们能和老师共同把握课堂的方向,这堂课才是孩子们真喜欢的课!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同学说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为人们指明方向的?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融化比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较快的是南面。”而另一位同学却说:“融化比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较慢的'是南面!”当时我心想:课本上不是已经描写得很清楚了吗?怎么会不明白呢?” 然后我就说:“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你看,”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我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个沟渠的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这时候我连忙说:“看,吴金泽同学说得很对,真是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这时候我班学生一下都看懂了,齐声说:“北边!”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说:“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这时立刻就有学生说:“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对!”
这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兴,终于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写教学设计时的不仔细感到很自责。这节课正是由于学生的提示,我才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1、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由字、词、句到段都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进行“忠”和“盏”的教学中把它们与句子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拓展延伸到“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忠实的向导以外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等。在学完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再说一段话,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媒体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与小伙伴合作读、接龙读、范读、齐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小组合作读、师生表演读等,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4、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足:在对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没有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弄明白。如果能在学生汇报时适时的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师相机抓住“沟渠”的方向来进一步说明,我想这个难点便会迎刃而解。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4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同学说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为人们指明方向的?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融化比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见,但也说不出我们来。一同学说:“融化比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较慢的是南面!”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但是没有谁能说服对方。
当时我想课本上已经写了,怎么会这样呢?我说:“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大家看。”为了让他们明白,我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个沟渠的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立刻同学发现了问题所在。他说:“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这时候我连忙说:“看,说得很对,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这时候我班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说:“北边!”
然后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说:“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而是一座山呢?”并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这时学生立刻回答说:“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对!”这时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心里也挺高兴,终于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课前对这个问题想的太简单,以为孩子们能理解,结果呢,却不是这样。以后对学生活动的预设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们能和老师共同把握课堂,这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5
一、利用简笔画,突破难点。
沟渠里的积雪怎样给我们指引方向,教材只给我们说“看看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到底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却没有几个学生清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我画了一条沟渠,里面一面的雪多,另一面的雪少,请学生判断到底哪面是南,哪面是北,并说明理由。刚开始,不少学生认为雪多的一面是北,少的一面是南,理由是太阳在南边,把南边的雪晒化了。只有一名学生认为雪少的一面是北,雪多的一面是南。此时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没有改变。孩子们再次思考,但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在沟渠的一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请学生再来判断。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原来积雪多的一面是南方,而积雪少的一面是北方,因为沟渠的边沿挡住的南边的太阳光。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明白,我又画了一座小山包,一边积雪多,一边积雪少,请学生判断方向。这次学生马上明白了积雪多的是北房,积雪少的一面是南方。接下来我又画了一条宽宽的.街道,两边是高楼大厦,请学生判断是街道南边的雪化得快,还是北边的雪化得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也很快给出了答案:街道北边的雪化得快,街道南边的雪化得慢。
二、巧妙延伸,拓展激趣
学完全诗,在拓展环节我提出问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针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03-23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06-2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07-22
教学的反思12-21
比的教学反思12-20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反思06-07
学前教学教学反思02-25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