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17:00: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

  《云雀的心愿》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作过多分析、讲解。因此,教学时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就可以很清楚地感悟到了。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滥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学生读书时,我使用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的场景,并配上巨大的.风声,把学生带人沙漠狂风之中去感受。这样学生就很到位地读出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悟到了“埋怨”、“心疼”,从而体会到森林的重要。

  课文中的第10和13自然段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树干、树下、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同时这几个词清楚地表现了作者的记述顺序,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示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2

  《云雀的心愿》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

  一、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以下几点我处理的不错:

  1、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整节课我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出为什么小云雀说森林很重要,使得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2、抓住重点段的品读,积累妙词佳句、指导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第十自然段是云雀妈妈的一段答话,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蓄水保土。第一句总说为什么称“森林水库”的原因,就是能蓄水。第二至四句具体写它为什么能蓄水,一是树冠可以挡住雨水,二是苔藓和枯枝败叶可以吸水,三是土壤可以储存雨水。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做总结。第十三自然段式云雀妈妈回答小云雀的一段话,说明森林用空调器的作用——调节气温。其结构和第十自然段相似。第一句总说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第四句用反问句做总结,中间二三两句具体说明原因,一是夏天的森林能挡住阳光,二是冬天的森林能保住热量,所以森林冬暖夏凉,自然就像空调器了。

  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其构段方式,同时也要让他们掌握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常识。于是在学习第十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相机板书“树冠、苔藓和枯枝败叶、土壤”几个词语,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在学生复述后,我就提醒学生:“这些词语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这样的复述,既积累了妙词佳句、自然常识,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方法。

  二、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朗读指导力度不够,指导的层次还比较浅,不够深入。

  2、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引导的过程还不到位,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

  3、教师语言不够准确,精炼,重复啰嗦的话语太多,导致浪费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多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3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话,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导入直切主题,抓住文章重点。

  我首先板书“心愿”问:心愿指什么?“学生回答:“就是心中的愿望。”那么你有没有心愿呢?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明白心愿是什么?其次明白云雀是什么样的一个鸟?我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找到了解释:鸟,赤褐色,有黑色斑纹,嘴又尖又小,翅膀大,能高飞,叫声嘹亮动听。从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所列的事件不是一种随意的假想,并没有违反一些规则。如果云雀自身不具备飞得高的特点,文中的“那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就缺少了“真实”(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而课文中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很美,仔细想一想,用我们大脑去听听,感觉有种嘹亮动听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真实”。

  二、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然后让学生跟着云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且以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心情变化这条暗线作为辅助,这样就使主题凸显了,并且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

  三、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以及森林的重要,同时也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四、句式训练,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的句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可以……也可以……”让学生练习造句,既让学生巩固了对森林作用的理解记忆,也让他们在口头造句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听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你们就会饿死。”有的同学说:“你们要是再乱砍森林,就会被洪水淹死。”还有的同学说:“森林是大水库,是空调器,它给我们人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感谢它,保护它,不应该破坏它,砍伐它。”透过这些精彩的回答,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受到了很深刻的环保教育,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

  五、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发散思维的点,如:想象茂密的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想想小动物们在鸟语花香的大森林里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想象那种幸福生活的场面,从而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再如:奔腾而汹涌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奔涌而来,他们会冲向哪里?面对着灾难中求生的人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等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带动了学生语言的表达,培养了想象力的发展。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为了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充满激情,我不断的变换着朗读的方式,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同学们的朗读激情非常充沛,但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读出感情。今后还要更好地抓字词句,凸显语文课上的语文味。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4

  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学生都明确了云雀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把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

  生:老师,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师: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云雀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认为能或不能都要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不能。云雀那么小,靠它把一颗一颗种子衔去种,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呢?

  生:我认为能。课文中讲云雀和它的伙伴一起去,不是靠它一个人。人多力量大。

  生:我认为不能。沙漠里风沙那么厉害,云雀还没飞到就给风沙刮跑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这是童话故事。童话是编出来的,不是现实。(说“能”的同学越来越少)

  师:云雀的力量是太小了,沙漠的风沙又太厉害了,有没有别的动物来帮忙呢?(学生们一下子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小兔会来帮忙,小兔喜欢大森林。

  生:老虎会来帮忙,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会有谁来帮忙呢?你们会去吗?为什么?

  生:我会去,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是大空调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生:我会去,森林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师:你们真好。除了同学们会去,还有哪些人会去呢?

  生:所有学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会去。

  生:我会让我周围的`小朋友都去。

  生:社会上的人也会去的。我从报纸上看到现在许多沙漠地区已经在植树造林了。

  生:对,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

  师:是啊,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森林的重要性,于是大家都会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让森林为人类造福。那么你们说,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生:(异口同声地)能!

  【反思】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简单接受得来的,而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也就是说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之中,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或者得到整合和发展。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新认知肯定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思考,也就是反思。正因为如此,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把新学来的知识“云雀到沙漠植树,把沙漠变成绿洲”与原有认知“云雀的力量小”、“风沙厉害”、“童话故事”等进行对比,引发了批判性反思“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我首先抓住这一契机作出肯定,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云雀拓展到小动物,由小动物拓展到人,由课堂拓展到社会。把云雀的心愿拓展为所有动物,所有地球公民的心愿。植树造林,不应仅仅是云雀的行为,而应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行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所有地球公民的共同努力下,云雀的心愿一定能实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原有的认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5

  《云雀的心愿》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理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因为是童话故事,故事浅显易懂,仔细研读这篇童话故事,我发现故事是以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结构进行编排的,我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学生仔细品读故事,学习故事的表现方式。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在读懂课文内容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带学生去研读这篇故事的表现结构的特点,边研读文章表达形式的过程中,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篇故事以“云雀出去看世界”为线索,分别写出到“沙漠”、“大河”、“森林”三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在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给课文分段。提示学生可以以云雀到过的不同地方为线索来给故事分出主体部分的层次。经过讨论交流,分好故事的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句,交代故事“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看看世界。”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分别按“沙漠”、“大河”、“森林”的见闻感受,分为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合为第五段,“云雀表达自己的心愿。”在分层次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为进一步研读故事打好基础。

  接下来,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表现形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对全文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二至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这三部分表达上的特点。先以云雀到“沙漠”上空为例,仔细研读。“小云雀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先交代地点,“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这是云雀在这个地方的所见,“‘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说。”这是云雀在这里的感受。接下去是妈妈对这里的环境的解释。在研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做适当的板书提示。接下来研读第三、第四部分,引导学生发现,三四部分的表达结构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表达结构相同,按“地点,所见、感受、妈妈的解释”来组织故事情节。把三个情节表达在黑板上进行标注对比,学生更直观的对故事的整体表达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发现三次的情节表达有惊人的相似。我乘机告诉学生:“这是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编排特点,很多精彩的的故事都是采用这样的三段式结构编排的,如三顾茅庐……这叫故事的一波三折,这样故事才能精彩。”接着,最后故事一部分云雀的心愿的理解顺理成章。

  反思这节课,自己大胆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故事的表达形式,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尝试,自己觉得是有意义的。其实,这节课上还可以在读一篇的基础上,再拓展读一些相似文体结构的故事,比如人教版的《巨人的花园》、《七颗钻石》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三段式结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三段式的表达结构来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以达到读写结合,学会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这节课的对比研读故事的情节,探究故事的表达形式,向课文学习表达,为学生的学习表达积累经验,这是很好的尝试。今后,应该用心解读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值得学习的知识点,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秘密,努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6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7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

  一、教学思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小云雀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仅仅是小云雀的心愿吗?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这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在出示云雀的心愿时,应完整地出示,我漏掉了“森林真是太重要了”一句,完整出示之后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森林的'重要性。在教学“森林水库”时,仅注重了文本上的内容,应深入理解,像蒋老师说的那样,抓住描写的顺序及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能更好的研读课文。

  另外,在学生朗读上还有多训练,不能为了读而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课堂气氛会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最后,感谢进修学校能给我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同事也要感谢我们上坊小学的语文和融核心团队和我的教学师傅周建华老师对我的课的一次次打磨,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8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键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生动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一些幻灯片,“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洪水泛滥成灾”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课外。为此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我们能为保护树木,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9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教学本课,我主要先理清文章脉络,然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演边理解文意。

  一、理清脉络教学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拎出重点,然后相机板书:砍-贫瘠-漫天飞舞,泛滥成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其余的板书依据教学内容相机出示,如:不砍茂密 非常凉爽

  二、分角色朗读生情

  本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生动。所以在教学本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动作,特别是在那些关键的'对话、动作上下些工夫。比如云雀妈妈的无奈、伤感,小云雀的害怕等等。在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根据语言和书中的有关词句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加上自己的动作,边读边演边体会。朗读,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触摸到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就变得容易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0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呼吁环保的童话故事,通过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在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呼吁我们要植树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原来小云雀和它妈妈到外面飞了一圈,那么它到底看到了什么呢?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和妈妈到过哪里,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从而疏通了课文。小云雀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围绕这一问题全面展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在学习沙漠的那一部分时,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几组黄沙漫天飞舞的图片。在学习大河那一段时,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段洪水的视频,生动逼真的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书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列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很多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因此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之前,我先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教给他们用上合适的语气,再让同学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改进的。老师的感情要多投入一点,在范读洪水那一段时,要读出对洪水的可怕。读空调器那一段时,要读出好奇。只有老师真正投入了文本,投入了课堂,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1

  《云雀的心愿》苏教版四下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篇文章,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根据这个特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第一,理解课题,抓住文章的中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第二,讲故事,明条理。小云雀和妈妈外出,看到了什么?产生什么想法?

  第三,明道理,讲心愿。森林如此重要,要多植树,保护环境。

  尤其在讲到森林重要性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环境和以前的知识:夏天树下凉快;铁路旁种植树木,减少噪音,有利于人们健康;森林里的空气很清新;树多了,灰尘少了等进一步了解:森林太重要了!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破坏森林的重要性,我布置这样一项作业:办一份“保护环境,珍爱森林”的手抄报。

  这堂课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让学生讲述。所以学生的朗读很少。下节课补上。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2

  1、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

  云雀的心愿是到沙漠去种树,让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我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云雀产生这一心愿的原因,点出关健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小云雀又为什么会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它是从哪里感受到森林重要的呢?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又围绕着这一问题全面展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读读想想,图图画画,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在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扩充训练中,培养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帮助他们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要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领悟课文精髓奠定了基础。

  2、借助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会引起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这一案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许多课件,“森林变成贫瘠的沙漠;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这些动态的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们在情境中感知了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通过课件对“森林是个大水库;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空调器”这些内容的介绍,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3、拓展延伸,深化课文重点

  书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多更广的学问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与对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中。本篇课文只是介绍了森林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它更富魅力的东西没有全部例出。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延伸:生活中,森林还有更大的作用,你知道吗?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他们读书看报,走进图书馆,上网,或单独作战,或合作进行,在阅读,思考、整理、采纳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答案,通过课上交流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使语文走向生活大课堂。

  4、体验心愿,进行个性化朗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生动有趣,富于艺术魅力。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相机评价中,更加深学生对砍伐森林危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这种行为的痛恨之情。

  5、深化主题,表达自己的心愿

  课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所看到的.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说明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课件展示“肆虐的沙尘暴、光秃秃的大山、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情景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环境方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满意吗?你又是怎样做到保护环境的,准备如何去做?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根据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学习,扩展阅读和调查绿化情况等,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激起学生关注社会,主动参与环保的意识.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3

  这篇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以“他们飞呀飞”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重点描述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因而,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情感,是本课朗读指导的`关键。而分角色朗读又是练习朗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情感,从而较快地读好语言材料。高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教学完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第一次对话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自己感悟,根据课文中的“埋怨”、“心疼”等词语,读出小云雀埋怨、讨厌和妈妈惋惜、心疼不同的心情和语气,从而学生体验、感受森林的重要。

  在学完全文后,高老师又组织了一次合作,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由于本文符合人物身份,个性化特点比较明显,很适宜学生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兴趣较浓。在自己操练时,学生自己分配任务,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有些同学读得不好,小组内同学立即指出纠正。

  在表演时,他们有模有样地朗读。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到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之间又能和睦相处,感到小组成员的重要。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 篇14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他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这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感悟朗读

  课文以对话形式来说明森林的重要作用,语言浅显易懂,不需要作过多分析。因此,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体会它们在不同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感情很重要。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依据语气提示读好课文。如在教学描写土地变沙漠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黄沙漫天”、“乱砍乱伐”,依据提示语“埋怨”、“心疼”练读课文。在这里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心情,我想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学生就能读好课文了。所以对于理解小云雀的埋怨心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风沙刮得眼睛也睁不开的经历,来体会小云雀看到沙漠恶劣的环境后的心情,从而读好小云雀说的话。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竟说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应更认真,特别是在备学生这方面,应该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在理解云雀他的心疼时,我让学生联想一片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并且告诉学生森林正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退,你有什么感受呢?但学生感受不深。还有教学学生感悟河水的凶猛时,只是自己语言的引导,看看插图,学生的印象不深,所以朗读指导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想,如果当时能播放课件,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让学生视觉上受到刺激,学生感悟得可能会更深一些,朗读的效果可能也就会不一样了。

  二、复述积累

  课文中的第10既说明了森林有水库的作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自然常识,应该让学生积累下来。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后试着把它们复述下来。在复述课文时,我借助简笔画,以及“...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让学生复述,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复述难度。但由于前面的时间花得多了,所以这部分比较仓促,学生虽然能够复述出,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尤其是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模仿课文句子造句,由于自己指导得不够清楚,也应该说是自己太过片面,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我筐死了,造出的句子都不是很好。其实当时一位学生说的“鸡蛋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就说得很好,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句例句再指导,学生可能会造得更好了。所以,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运用迁移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学了这篇课文,如果你再见到有人在乱砍滥伐森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目的是想把环境保护的意思渗透其中,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原本是想让学生先写下来,然后再交流的,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只让学生草草的说了一下,没有写。虽然学生也有“你们不能再砍伐森林了,要不然我们的土地都会变成沙漠,我们就会同森林一样不能生存了。”、“你们要是再乱砍滥伐了,洪水同样也会淹没你们的家园的。”……这样的回答,但感觉好象走过场,没有什么真实效应。

  都说“感悟、积累、迁移”是语文教学的“三部曲”,只有依据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用好语文,但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用好这“三部曲”,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至少值得我好好思考。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02-05

《云雀的心愿》语文教学反思07-26

《云雀的心愿》说课稿07-28

《月亮的心愿》教学反思12-31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05-06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反思06-07

比的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