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03 13:10: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1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在本课教育中,我主要抓好想象、实践、感受三个方面。

  一、想象。课前,预习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习惯,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边预习边思考以下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它有什么功能?等等。大部分学生就通过预习课文,理出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面的学习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实践。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让学生进行了较多的实验,比如讲到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游戏时,我依次请了三个学生上台,分别尝试了耳朵贴讲台与不贴讲台所听到的我划讲台的声音的差异,继而让同桌合作在座位上完成这个实验。比如当讲到雷奈克把笔记簿卷成筒儿,清晰地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时,我又让学生同桌合作,先不用纸筒儿,把耳朵直接贴同桌胸腔,再用纸筒儿贴胸腔听呼吸声和心跳声,学生们很兴奋。

  三、感受。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耳朵紧贴的明显效果,感受到的呼吸声和心跳声,感受到的纸筒儿的魔力等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2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关当局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纸筒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3

  昨天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遗憾。同事们很诚恳的和我探讨了我的课堂。

  从课题入手导入,“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预习去哪了?同事开诚布公的问我。学生已经预习了,想知道的,或者疑问已经提出甚至解决了。此处有些做做。我觉得也是。

  初读课文,带了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是,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标注自然段序号。主任说初读课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带的问题多了就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有道理,得精简。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引线,把学生引导段的理解上。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怎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去读,去说。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中总觉得学生深入不进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预想的。也许是预习的不够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导上,我让学生亲自实践了雷奈克的做法。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挠桌子的一端,学生清楚的听到了声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学生都高高的举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讲给大家听。我点名柳润泽说,他说了个很长的句子,是个正确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点出句子长了点。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的沮丧,后来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他在下面酝酿了好久,说了改,改了说,最后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你点了他的名字,他很高兴,把自己准备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可是你说他的句子太长了,他很失望。听了这些我的心紧了起来,是啊,孩子准备这么一个长句子不容易,我应该鼓励啊。听课的老师说,我在班里鼓励学生造句长一些,多么难啊,教他们形容词,修饰,我们巴不得他们造长的。我很惭愧的说出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怕学生造长句子在考试的时候出错,影响成绩。同样是个造句,十个字就得满分了,你造个长句子,出错的几率大了,说不定那个词用错了,哪个地方矛盾了,分数就没了。所以当时我就很自私的让他改短。在评课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在班里检讨我的错误。尤其是“果然”这个词,在造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听的很清楚。让我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在我指导造句的当时,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师说木头能传递声音,我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挠桌子,果然清楚的听到了挠桌子的声音。这个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做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得住考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了。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学生认真的读,仔细的画。我就巡视孩子们画的情况,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很怪异。我仔细看,还是没看懂。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简单的一讲,有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在讲台上讲给大家听。他很大方的走上讲台,举起他的画让大家看,学生们先是一阵大笑,我说:“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有些特别,我也没看懂,就请他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他画的听诊器。”我和学生们一样好奇的看着他的画,听他讲解。他说:“这花瓣状的边缘是听诊器的一端,是用柔软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这样放在耳朵上或身体上会更舒服些,而且不会感觉凉。下面这个把状的设计是为了让医生握着更舒服,更容易操作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发明推进了一步!”我和同学们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许多这样爱动脑筋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发自内心的为这个同学的精彩讲解感到骄傲。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多么鲜活的事例啊。直到现在,听诊器放在我们身上还冷的我们一颤呢。

  我感到在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老师要是能把它点燃,那将是智慧和创造的炸时代!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4

  在讲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了班班通。教学中觉得比较成功的两点如下:

  1.资源的利用切合学生实际。

  在指导孩子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这一难点上,我充分利用最简单的资源——听诊器、课桌,让孩子在看一看、做一做、听一听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怎样正确运用动词,以及体会木板能传递声音的事实,记得在一本教学书中看到,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

  2.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解决问题,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不足: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没有进行检查、反馈,如能利用来进行写字教学,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有出色的心理描写,从“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见了!”中两个感叹号,将雷奈克医生不可名状的喜悦之情表现了出来。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生:(朗读)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奈克的内心世界,读读这段话,你体会体会。生:我想雷奈克一定是非常激动的,我从句子中两个感叹号看出来的'。

  师:你来读。读得很流利,我听出来雷奈克的高兴,但是好象还不够。你们想想:他整日思索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怎么能不令他欣喜若狂呢?(谁再来读)

  生:(读略)

  师:有进步了,人在激动时神情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眉头舒展了,脸上笑容满面。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恢!(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反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发现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我请同学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恢,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6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本文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一开始,我们以课题着手,抛出一些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并以此问题进行预习检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然后,我们直奔主题,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文第二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不由自主的在桌子上做起了试验。于是我让学生也来跟着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我让一位学生上台把耳朵紧贴讲台的一头,我则用一支笔在另一头划,这个孩子惊呼起来:“声音好大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也想上台做这个实验,于是我吩咐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同学们惊讶的说:“真的能听到!真的能听到!”实践给孩子们带来了惊喜,通过发现和体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兴奋和激动有了感悟。

  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与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去实践、去发现,是何等的愉悦。我想:做一个有心人,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钻研,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那么,就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这些可贵的品质吧!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7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写了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上课之初,读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里没有着重讲雷奈克心情的变化,所以孩子在做本课的练习时有些盲目。都是“惊奇”、“激动”等的概括,对于标点的变化也没有着重讨论。孩子对于人物心情在此的变化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泛泛体会。

  而对于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带着孩子一遍一遍在复述,所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可以说出来。对于课文所反映的道理: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带而过,孩子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让自己写时,有孩子又离题太远,发挥过度。

  课堂时间要合理分配,不能只为突出重点而忽视整体教学!人物情感变化是需要孩子用心去体会,本来就不太容易教学,所以课上应有专门指导练习,学生才能走进人物内心,深入理解课文!

【听诊器的由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05-17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03-07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5篇07-15

垃圾的由来教案01-06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的反思12-10

比的教学反思12-20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