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15:41:0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北京》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习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导入环节中,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北京》教学反思2

  《北京》这一课讲完后,我感触很多。虽然之前备了好几天,教案改动了好几次,自己也查阅和参考了一些资料,但是讲完课听了成老师的指导,我才知道自己的课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青年教师,只有多问,多学习,经常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行为,听取老师们的建议,才能够给孩子最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语文课堂环节丰富却不能做无用功。我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各种环节,比如写字时,我跟孩子说,谁写得好请给自己加一个小五星,这样的自评环节其实对二年级的孩子是不恰当的,低年级的孩子还难以分辨出怎样是像例字一样好,而这一环节无非是自欺欺人,没有将书写认真、坐姿、执笔等基本要领落实。最后,我想加入一个口语表达和拓展环节,以“北京真美啊!我多么想……”为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二年级的孩子能够想到的句子还不多,仅限于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马路这样的例子,在引导时,应该在相应的维度中去进行思维发散,从课文文本或者从情感感悟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课堂中一环一环的花样多端,而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和收获的太少,那么这堂课就成了表演,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情感态度都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成果,语文课堂就会变成花架子。

  其次,以读促悟需要老师的合适引导。我们常说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引导者,那么引导得好,课堂就更充满活力。在这节课中,我把课文第二段设置成重点朗读的段落。但是在朗读指导中,我没有考虑到学情,二年级的孩子对一些词的感受还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在指导时给孩子更多直观的感受。“美丽的城市”可以结合图片或者描述来引导孩子感悟美丽,从而激发内心情感,体会朗读。而“又庄严,又美丽”则完全可以参照文本解读,成老师说从“中央”、“红墙,黄瓦”这样简单的几个字中,就能讲明白外观的美丽和政治地位的庄严,我听后恍然大悟。在讲课中,我常常忽视了文本的研读而去做额外的拓展,词义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贯穿始终。我知道以读促悟,常常教孩子如何朗读,体会感情,但我们班学习常规不如别的班,比如握笔姿势,读书习惯,这是低年级语文课上应该培养的。在本节课的板书中,我让孩子来说哪些地方美,由于没有说明白问题,学生回答得五

  八门,有说“绿树成荫”的,有说“鲜花盛开”的,不但没有理解好“地方”这个词,也没有按照顺序来说。所以板书时我也没有按照顺序板书。但在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按顺序概括段落是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我也应该多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细枝末节还有许多,这都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之处,以后的语文课堂中,要多想,多问,多钻研,还给孩子愉悦而高效的语文课。

《北京》教学反思3

  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1. 借助拼音认读“央、瓦、庄、严、阔、矗、碑、周、毯、似、拼、案、坛、迹、厦”15个生字。特别是要能读准后鼻音、翘舌音和第三声的生字。

  2.通过课文上下文和老师的讲解、课件的展示理解四字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3.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板书课题,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二、 听、读学文

  1.听录音机范读,要求学生留心听,记好自己不会或者难读准的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师范读,齐读,并在此过程中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四字词语。

  4.四小组轮流分段朗读课文。师评价、讲解,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三、指导写字

  1.师板书生字拼音,“我写你拼”。

  2.指名拼,并说出该字的笔顺,“你说我写”。其他学生当评委。师相机强调笔顺、结构。

  3.“我指你读”。

  4.生描红、练写,完成书P48。师巡视,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并酌情辅导。

  课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咱班的课堂常规有了进步。同学们都渐渐能当好小评委了,而且在教学活动形式转换和环节过渡时与老师配合得很好,节省了课堂管理的时间。

  此外,同学们写字越来越认真了,背诵课文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但是老师花在字词上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得不够好。

《北京》教学反思4

  在经历认真备课后,我讲了《雨后》一课。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这节课中,我对生字词的读音非常重视,进行了课堂的预设,使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在生字词的读音方面得到了正确的指导,如多音字“兴”,儿化音唇儿、裙儿,变音情况“水淋淋”的读法,还有普通话的'音准方面都加强了指导。我想让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再读准字音方面落到实处,把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落到实处。

  二、在指名学生分小节读过程中,我在学生读的习惯与方法上也非常重视,如:你怎样做到读得准?首先眼睛要看得准。

  别的同学读的时候你应怎么办?眼睛要看着书,发现问题提出来。细节虽小,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能使他们受益一生。

  三、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升没有得到体现。朗读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的正确性,把能很好体现读的环节,上成了理解分析课文,我应注重学生再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另外,教学中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的、有趣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有层次地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把读真正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在每一堂课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北京》教学反思5

  此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我执教的课文是《北京》,围绕“读写结合”展开教学。经过试教,指导老师的教案修改和课堂点评,在“比较学”中,该课得到了指导老师宋老师的表扬,我想成功之处在于:

  一、 课堂结构完整。

  上课之前,我吸取了其他教师的教训,适时修改了教案,调整了课堂内容,课堂上注意调整教学节奏,最后留给学生8分钟进行说话训练,从而达到此次 “读写结合”的主题要求,使得课堂结构显得完整,当堂的教学内容也恰到好处的完成。

  二、 读得充分,说的落实。

  试教时,我只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味的讲读,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本次课堂上,我听取了指导老师的意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读带讲,在读中讲,在读中悟,边读边悟,不仅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第三自然段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通过朗读去感受柏油马路和立交桥的美,让学生读和悟结合,最后再读出柏油马路和立交桥的美。因此本堂课学生读得充分,指导学生朗读上比较落实,合符“读写结合”中“读”的理念。由于二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方位词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如何能将常见的方位词学以致用,并能顺利的运用到说话和写话训练中仍然是一个难点。授课中,在教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天安门的美时,就适时点拨了方位词,并让学生按方位顺序来介绍广场四周的景物,为课后的读说结合进行了铺垫。最后,我根据二年级

  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编写了一则小作文让学生填空,主要训练点就是让学生按方位顺序介绍我们的校园。8分钟的.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充分的在同桌、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学生说的效果还不错,切合一二年级“读说结合”中“说”的理念。

  三、 注重情景的创设,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结合。

  本课课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北京,然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北京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崇拜和幻想,陌生是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去过北京。所以在教这堂课时,我充分的运用了多媒体,适时的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配套的图片,图文结合,并相机拓展一些补充资料,既帮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同时为了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情景让学生把学习本课当作一次旅游,把课文当作旅游指南,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四、 教师课堂情绪投入。

  本堂课中,我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充满激情的和学生一起游览北京,时刻保持微笑,这一点上较以前的课堂有少许进步。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作为工作第二年的我,课堂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因为得到表扬就沾沾自喜,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还不够。

  我在备课时更多的是考虑到我的教学环节,怎样使各环节联系更紧密,逻辑性更强。让学生体会天安门的美时,像豆腐块一样把天安门的美分解成颜色组成、广场、纪念碑,本以为通过出示了图片和暗示,学生会按照这种

  思维方式进行,然而学生最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当学生一开始就说到纪念碑时,顿时让我有些慌乱。如果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想到的多种答案,再来设计自己的教案时,才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二、 教师的语言还需要锤炼。

  本堂课中老师的语言还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虽然设计了一些过渡语和小结语,但有些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显得单调贫乏,总结语不够干净利落,一语中的。另外,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有些程式化,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回答态度和答案的表层,缺乏更深入的点拨。

  三、 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

  本课第二自然段是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教授这一段时,我将描写天安门的段落分解成了三个小句子,其实细读文本才发现第二段都是在写天安门,只不过按方位写了天安门的前面是什么,天安门广场中间是什么。另外,在教方位词这一知识点上,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文的重难点,所以只是一句带过,还没有充分的点拨。

  四、 教师显得不够大气稳重。

  这堂课的前十分钟,我还是比较紧张的,以至于说话不连贯,语无伦次。以后还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自信,拿得起放得下,在课堂上放得开。

  通过这一课的磨课,我收获了不少,想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我相信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收获的过程。

《北京》教学反思6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教学反思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社会。《首都北京》的学习就紧紧围绕这一原则,通过学生对北京相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汇报,重点探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这三部分,以此来认识首都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时结合时代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北京密切联系的奥运盛会,建国六十周年等时政话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在活动的实施后,本人就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作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活动突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结合我校的泉州市“十一五”科研课题——挖掘课程资源 实施有效教学。我用课程的眼光去开发挖掘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品德教学素材,落实品德教学实效。

  1.挖掘文本资源

  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文本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我们的教材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而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教学活动。在《首都北京》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与重组,从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三部分为切入点,在政治中心这部分重点抓住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难点突破,人文中心这部分涉及的知名学府等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只是进行简单汇报,到人文景观这部分通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京剧、建筑等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试图让学生对北京有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外,在活动的进行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天安门广场全景俯瞰图、开国大典等书本上都有相应的介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

  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并给予懂得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生正确的评价,从而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2.多渠道搜集信息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在这活动准备阶段,我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上查阅北京的政治、文化、人文景观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从网络上搜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长城、故宫、北京园林、风味小吃、脸谱、四合院等非常多的文字资料,有的学生还把收集到的图片打印出来,甚至有几个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做成了幻灯片。

  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网络这种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外,我还引导学生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通过电视、图书、网络、家长等渠道收集北京相关资料。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和能力出发,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瘦的北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收集的关于北京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形成问题引发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活动中,通过小

  组对所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了对北京的认识,知道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有着许多人文景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都。我对学生所得到知识的来源进行追问给予正确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如在学生汇报完后进行追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你这些信息室从哪里获得的?”并给予肯定“你做得不错,能从网络上获取和我们主题相关的知识,是个高明的学习方法”“你有一个好习惯,坚持看新闻联播,我们都该向你学习”等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为第二课时乃至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起到明确的指向性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课前对学生搜集筛选资料指导不到位,课上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查了十几页北京大学的资料却找不到一段自己能汇报的内容。另外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把握不够灵活,引导用话不够精确、教师对课堂上情感的生成与激发还不到位等。我希望能在通过这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谢谢大家!

《北京》教学反思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北京的春节》全文共7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 “灯”字,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等环节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得比较多,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又很喜欢,因此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想不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就连班里成绩一直落后的同学也兴趣盎然,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里锣鼓喧天,人们若想请艺人表演耍龙灯、走高跷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欢迎。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从他们一张张通红的脸上我读懂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次小练笔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教学反思9

  《再见了,北京》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第一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因为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读通课文。

  总结本文的确有许多词语句子不是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主要是朗读,一定要多而扎实,否则课上难以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和家长沟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细节上关注,难读课文一定要严格把住在家预习关。

  第一课时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将《补充习题》上的第二题放入学习中进行。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第二课时,我备课时。多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上课时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处处围绕这个展开学习,中心突出,冲击力强,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澜。老师上下来比较投入,兴奋。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任务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与辅导,因此在教学时就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来品,说,只能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在基本意会的情况下学习。但我想,这样的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词句的理解上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比较好。为以后的教学能借鉴。

《北京》教学反思10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又如在教学《看雪》一课时,课件依次出现雪后的各种美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领略到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到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气氛。这样一来,情景交融,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怎样把语言文字的美也能展示给孩子,吸引他们激情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呢?

  我针对这个目标,精心计了导入和朗读过程。导入效果出乎地预料得好。

《北京》教学反思1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运用真挚感人的语言,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共享等,增强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及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另外,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我将课本和阅读衔接起来。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教学反思12

  今日,我六年组全体语文教师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后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就先让他们说说家乡春节的特色,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脚点放在了读书上,运用观看画面、学生评一评、教师语言渲染、男女生比赛等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例如学习除夕一段,我首先让大家讲一讲我们当地除夕的'特色,通过对比感受北京春节的不同,同时感受过年的热闹气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我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设计了“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北京》教学反思13

  《首都北京》是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二《可爱的祖国》课题一《我们生息的土地》的课时四的教学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跟学生一起探讨首都北京:地理位置、名胜古迹、悠久历史、北京的现状,就是希望学生能多方位地全面地了解北京。

  这节课我先从了解北京,指出北京在中国地形图中的位置和北京天安门的地理位置入手,让学生对北京在空间上有个大致地了解。然后让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天安门进行介绍,并观看升旗仪式录像,深入了解北京天安门,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天安门的庄重与肃穆。接着再通过一个视频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展示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建设成就、发展变化。使学生对北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北京的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还播放了一段学生熟悉的北京奥

  运会的视频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探究内容更加完善,更加丰富。

  一节课下来,有得也有失,现反思如下:

  1、在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始终定位在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责任感和自豪感。

  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制作了相关图片,录像,多角度地呈现我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升。

  2、整节课,我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北京的名胜古迹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我进行补充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吸收。摒弃了传统式的说教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灵活。

  3、本课中,也留下了些许遗憾。主要体现在对情感的生成和激发还不到位。每一环节都只是点到一下,并没有深入其中,引起思考。所以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被深入地挖掘出来。如果老师的语言能更生动、形象,他们的思维空间将会更丰富。

  4、在教学发展中的北京这一节时,关于北京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资料还不够完整,有所欠缺,以致没有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5、评价语和引导语对一堂课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本堂课,我对学生的评价很少,没有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所以很多学生会不敢说,怕说不好,就导致课堂中发言的学生较少。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应该继续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并给出恰当的评价,给学生自信。

  总而言之,一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北京》教学反思14

  《北京的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看图解词,感受“长”: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图文结合,感悟“坚、巧”。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看图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北京》教学反思15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整堂课让学生置身于游览观光的氛围中,激发阅读的兴趣。

  开始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观看北京风光片,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图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最后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背诵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就连说话练习,也是情境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我们旅行结束了,回到了长沙,大家说说长沙的美。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二、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四、扩充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北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教学反思02-19

《北京》教学反思04-08

《2008,北京》教学反思07-15

北京教学设计及反思04-06

人教版北京的教学反思04-08

《2008,北京》教学反思三03-21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09-20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28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