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期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看着考试成绩,心中又有欢喜,又有忧虑。以下是对本次期末考试的反思:
(一)好的方面:
1.复习的比较全,不仅是基础知识,还是课内外阅读和作文,均在复习范围内,所以,尽管这次题比较灵活,孩子们还是考的不错。
2.优等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不管是汉字书写的准确度,还是工整度,都比较好。
3.对于课文内容填空的理解性题目,孩子们也大都能认真审题,准确地写出答案。
4.课内阅读,由于是重点课文,讲得比较细,也就是孩子们弄懂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所以大都完成比较好。
5.课外阅读,我本来以为会特别差,跟期中考试比起来,难度提升了,但是比想象的好很多,尤其是概括段意一题,还不错。
6.本次的作文是想象作文,比较活。大部分孩子写的还不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有不少孩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学过的四字词语,再加上好学生书写非常工整,真是让我很欣慰。
7.最让我高兴的是,二班有几个孩子,原来考试几乎全空着,更不用说作文,这次他们的成绩都比以前有所提高。
(二)不足的地方
1.试卷中的第一题是在语言环境中填写生字,这种题型还是好多年前的题型,灵活性比较强,刚发卷的时候,我都担心极了,但是看试卷的时候,比想象的`要好。这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改进,也就是加强生字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差生中下等生和差生的基础知识要加强,个别孩子基础太差,有的孩子会做这道题,但全是错字,导致丢分,真是很不应该。
3.差等生理解四字词语比较费劲,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急需加强。
4.概括几个段的段落大意,要让中差生和差生训练他们更加简练地概括。
5.对于作文,差生书写太乱,下学期一定先要重点训练他们的汉字书写,再在此基础上训练孩子练写重点段落,最后再练习写整篇文章。
总之,成绩属于过去,好学生考的好固然值得高兴,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差生和差等生,下学期的教学一定要力求在他们身上有所突破。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2
一、试卷评价
本次试卷能依纲据本,题型灵活多样,与平时做过的练习差不多,其中连线题占33%,考核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学生基本功十分扎实,同时渗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外识字情况,是一份好试卷。
二、试卷题型分析
第一道题,我会连下去写,由于平时我们常常说按顺序写,比较少说连下去写,所以有些学生看不懂题意。认为只将四线格中的“m、g”各写几遍。
第二道连线题,考得比较全面,有考拼音与识字、有反义问、有量词。最后一小题有的同学忘了将脚印与名称相连。
第三题,对于一些差生来说,“第、共”二个字不认识,所以完成起来有一定困难。
第四题,考察学生看拼音写字,学生完成得很好。
第五题,我会组词“可、河”由于是二类字,很多学生会说但不会写,所以错得比较多。
第六题,将表示动作的词涂上颜色,“读书、吃饭”二个词很多同学不知道是动词,这道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第七题,学生完成得比较好。
第八题,照样子写一写,出题时用“田”字格出现,特别是第二步,很多学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若干脆用线的形式让学生填,孩子们更能理解。
第九题,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边线,由于学生识字不过关,语感不强,所以错得比较多。
第十题,我会看图写话,孩子们格式及标点使用不规范有待加强。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仅寄午生就占一半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家长文化程度低,根本不懂如何督促孩子学习,更谈不上辅导。加上学前班教育比一般孩子少二年,早期智力没有得到开发,起点比较低,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感到困难,从考查中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能力有待提高。
2、识字不过关,字意不理解。
3、写字习惯有加强。
4、学生的语感有待培养。
四、教学反思
今后教学中,应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基础。对识字这一难点在程度上解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让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充分利用班级中的'优等生的帮带作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所区别,培养学生自己审题的能力,学会变通,举一反三。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测方式,但不能做为评定学生途径。我们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更要会用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3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4
上周我上了一节复习指导课,这节课的目的和重点是帮助学生归纳、疏理、总结零散知识点。
学生往往对测验卷或试卷上出现的题目只知其存在而不知其出处,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只是零散的而没有构架起来。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知识点的提炼,使学生知道原来试卷中的考查点不是老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课文中都出现过的,是我们天天在读课文时见过面的。学生再读书时就不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期末复习的时间短,内容多。怎样有针对性,有实效地科学得进行复习呢?我运用了语文精细测评表对每一单元测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使我自己和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状况有较清晰的认识。其实老师们常对学生的确实状况较模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存在盲目性,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我一向认为学生的词没有字掌握的好。但是通过测评表的分析,我发现原来学生的'词无论是填充还是理解都掌握得不错,反而生字的失分率很高。这说明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识记生字的重视不够,因此在总复习时就要对这一方面进行加强。当然这只是“面”的分析,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我通过指导学生看测评表,使他们了解自己字词句段篇哪方面较弱,并制作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语文复习计划,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效率才能提高。
通过这一节复习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还欠规范,我的言语行为也就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今后我和学生还要在这一方面改进。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5
弹指一挥间,担任初二语文教学工作一个学期已经结束,现在静下心来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期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本期我努力做到了几点:
一、细心备课。这里备课不仅是写教案,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备课包含体现新课标、研究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研究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研究教材、查阅材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教材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考虑到。比如一节课在本单元在本册书乃至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怎样?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放到这里,我都在一一思考。
二、认真上课。课堂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最直接的手段。
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生命的。我深知: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学生将来都会反馈给你。现在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
我没有求得课课精彩,但要他们课课有所收获。我一向做到课课有目标,人人明确目标,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完成目标。我的课堂要求严格,学习完了,必须明白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方法指导。有了方法才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针对班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基础训练,因为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连走路的方法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无从着手,语无伦次。我本学期尤其注重了记叙文和说明文答题方法解题技巧指导。甚至交给他了他们答题的思路和常用术语。事实证明,学生做这类题一旦找到了路子,下面就好走了。
四、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是学习效果的最有力的反馈。
要求按时交作业的同时,还要他们认真完成。我每次把作业分成按ABC分等级,多批A级,多加鼓励。在作文批改时,力争找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婉转提出不足之处。让他们在得到肯定的氛围里生存学习。这样他们的兴趣越来越浓。
……
但从学生试卷反映出的'问题也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是,基础知识被忽视。这不是难点但确实被小视的地方。拼音调号把握不准、标点符号模棱两可现象、古诗词默写错别字时时出现。以后要课课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
二是,有时语文课被过度工具化,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对语文尤其是整体阅读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把握不足。下学期的语文课努力克服这个不足。
三是,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我深信,语文应该是大语文,除了做好课外美文的指导欣赏外,应该吸纳各科知识互补。
……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多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让自己更优秀,让我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6
一、学生方面: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一学年我却教得一点不轻松。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度阶段,小学里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自觉性比较差,习惯老师时时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差,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经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没有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经常有五六个人不做作业,如果是双休日的话,那作业情况就更差了,有十多个学生不做作业。大多数学生字写的较差。一句话就是学习态度较差。其次,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到处乱扔垃圾,不尊重老师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每天练二十分钟的字。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钢笔字帖。学生练字,我也随堂指导。有部分同学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写的字有较大的进步。
二、狠抓作业完成。每天加强检查的力度,从小组长到课代表,仔细检查,详细记载。一旦发现有不完成的现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另外我还协同家长一起监督检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极少数顽固分子。
三、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学生的双基较差。一方面我通过早晚读和课堂上的时间,加强诵读训练。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理解的字词等。一课一课的过关。每次默写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们订正,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再次强调。另一方面,我发现学生的答题很不规范。为此,我详细的讲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有的还要求学生们熟读熟记。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成解题能力。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的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问题在基础知识上。积累与运用,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如看拼音写汉字,四个字都是平时默写过的,强调过的,全对的仅仅十多人。课文名句默写,都是平时强调的名句,仍有不少学生扣分。这些都是平时基础掌握不扎实。专题与综合实践,题目是我们做过的,但是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听课效率差。
诗歌赏析一项是难点。这次也不例外。学生不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要抒发的感情。同时组织语言能力也有待于加强。
古诗文阅读。从答题情况来看,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不少同学不理解内容,所以不会翻译句子,更不能结合文章答题。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差,不能规范答题。仿句也是难点。
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偏题、扣题不紧的很多。不能抓住题目中的题眼。文章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不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抓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语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强审题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7
回顾自己在本期的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了以下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阅读双基与阅读能力的关系。
首先要打好基础,培养习惯。我认为,新课程虽然着眼于目标的三维性,倡导体验与感悟,但是,“读书、识字、写字”仍然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每堂课必须完成的“保底工程”。我的做法是:
第一,加强朗读教学。每节语文课,我都坚持以“读”为“抓手”,牢牢抓住“读”这条主线,尤其是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培养语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逐步学习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法,掌握阅读方法与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根据学段要求有所侧重,切实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积累”的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我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三是运用。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要求背诵、抄写的练习,主要通过检查、评比等方式,使之落实。同时,我更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此外,我还结合课文设计小练笔,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的方式来积累。其次,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改变“串讲”,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来“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具体做法: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二是尊重学生的发言,巧妙作出评价。课堂上,学生对老师“一针见血”或“直言不讳”的点评不感兴趣,因为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影响其他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训练效果自然不好。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采取丰富多样的评价语,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正确处理好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学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开展“读书节”活动,我就乘这个东风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班级。首先合理使用我们学校设计的一张“读书推荐卡”,上面有向学生推荐的一百多本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行选择书目去读,可以购买、可以去图书室借、也可以向同学借,读完一本认真记录,记上阅读的时间、地点、书的来源等,再由家长或老师签名。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正确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首先,充分用好教科书。因为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
一是用好课后习题资源。课后练习题也是文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分析课文后的习题,它会提示老师该教什么、怎么教,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四年级(下册)课文为例,每篇课文后都安排4个或5个习题。第1题朗读(默读、背诵、复述)课文,第2题用钢笔描红、临写,第3题读一读、抄一抄词语。这三类习题基本上是每篇课文都有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每篇课文教学的“共性”价值,那就是认认真真读好书,扎扎实实练好写字基本功,积累词汇,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这些都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东西,我们应该长抓不懈。第4题是阅读训练,有的课文后面还安排了第5题——“小练笔”,这两题体现了每篇课文的“个性”——课文特质,提示我们这篇课文重点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怎样教与学。揣摩这些课后练习题,我们应知道这一方面是确立识字、写字、读书(含朗读、复述和背诵)等基础目标,完成“保底工程”。另一方面,可以发掘课文特质,并以此为“支点”展开教学,做到一课一得。
二是用好插图资源。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内涵丰富。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好插图资源,有时图文对照,有时看图述文,有时读文识图,借助插图的形象画面理解和感悟课文。三是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果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显得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此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8
转眼间,又一个学期过去了。中间有苦有乐,既有成功,也有过失败。半年时间里,我通过向老教师请教、自己钻研,摸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考试过后的总结,我也发现自己的教学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里一并写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部分
首先,向老教师师虚心学习是绝对必要的。我因为大学时学的是非师范专业,一开始过来的时候,教学程序相当不熟悉。上课按部就班,从划分层次到句子讲析,自己认为做得面面俱到,但却非常生硬,学生听课觉得枯燥,自己也觉得十分心烦。这时我们语文组尤其是我们办公室的老教师们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从讲课到与学生沟通,几乎是手把手的对我进行教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教学也一点一点地走入正轨。如果没有老教师们的悉心指教,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前辈们。
其次,我觉得,除了向老教师学习以外,自己还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逐步探索一点适合自己教学方法,所以我进行了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尝试,觉得应用起来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这里,也向大家汇报一下。
(1) 通过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学习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的,但在各科作业的重压下,让学生挤出时间来阅读就相对艰难。我采取了“前五分钟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我总是用讲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位作家,顺便介绍他的作品,比如讲到鲁迅,我把《阿Q正转》内容稍微涉及了一点,学生很感兴趣,我就说,那么剩下的事情就要大家来做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本书在课下看。通过这种方法,现在,部分同学已经开始逐步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语文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另外,在课本方面,我也力求避免按部就班的讲法,以几个关键性问题串起全文,然后带动学生一起去思考。尽管这样做有些艰难,但我还将继续尝试下去。
(2)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质疑。我通过讲有些题发现,我们所用的资料里面有些东西其实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的。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质疑。我告诉他们,学习语文,你没有怀疑精神,不敢怀疑,将很难学好这一学科。有学生针对答案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我们就一起探索,如果证明答案是错的,我们就依照自己讨论定下来的答案来讲。因为我始终认为,没有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是无法真正学好语文的。
(3)做好预习,认真备课。我在教学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集中在:
(一)搞好课前预习、带着问题预习、及时搞好复习几个方面。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要求同学们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且在下自习前的几分钟,抽一些同学来检验预习效果。在反复的检验与纠错中,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早自习预习的时候,我还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这样,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讲课效率,也让同学们真正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在讲完一节课后,我就及时布置作业,并且及时处理。当然,采取的方法尽可能多样:有时是请同学们自己互相评阅,互相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有时是在同学们改过之后,自己再改一遍。在平时的备课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多查一些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整和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尽管一开始这样做很艰难,但到最后还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我知道,只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又广泛向老教师、新同事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一味学习别人而湮没自己的个性,不是成长的正确途径。
(二)自己的不足 尽管在这半年中,自己付出了不少努力,但由于经验缺乏,成绩还是不太稳定。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思考自己这半年来的教学生活,也找出了自己的一些不足,这里也一并写出来。 首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也许我和学生的年龄差异比较小吧,所以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还是很融洽的。但也正是因为处得有些近吧,导致在布置某些任务的时候,学生有意无意地就“打折扣”,影响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和学生做到“亲密有间”,学习任务一定要求按质按量完成。
其次,有时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复习方法。譬如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当时发了很多试卷。可能别的老师做了大量精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同学们的负担,又把握住了重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挑选,但总是抱着“求全”的思想,觉得这个题很好,那个也不错。于是几乎做完了全部,总以为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最后的结局却不太乐观。我总结了一下,觉得我平时上课还是很有自己的特色的,但复习的时候,却太片面重视做题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吸取此次教训,尽量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特色,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平时。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典礼演讲稿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
转眼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回顾一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收获,也有反思,二年级的学生虽说不像一年级刚入学什么也不懂,但一些良好的语文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因此,这一学期,我的教育侧重点还在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教授识字方法,办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二年级识字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识字,必须有内驱力,小学生喜欢读故事,我告诉他们要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为了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1、自编儿歌识字法2、动手演示记字法3、辨部首想字义4、拆字、合字游戏5、做加一笔减一笔游戏借助这些方法主要培养识字兴趣,让学生每看到一个新字,
都会动用各种方法识记,在识字过程中不是囫囵吞枣式的记忆字
形,而是经过一个精细,辨认各个组成成份的阶段,这样做既巩固识字效果,增强识字兴趣,又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二、培养阅读习惯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越好。一二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七百多个汉字,因此现在适时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内部言语机制还不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有声思维起主导作用,需要朗读的大声发音来组织思维、集中注意力,还有朗读过程中,眼、口、耳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加强了记忆,所以教学中我十分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积累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并做到熟读成诵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多读课外读物,背诵儿歌、古诗、名言,并定时安排课外阅读任务,背诵任务,切实做到,勤读书,广积累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1
去年担任九年级的语文老师,暑假的时候心里盘算学校应该会继续让我教九年级的语文。没有料到的是新学年分到了八年级1班,重新做一名八年级语文老师。
八年级的学生,没有七年级学生那么活泼,没有九年级学生那么沉稳。八年级学生的优点,是思想很活跃,上课气氛很好。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了轻微的变化,增加了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六单元《孟子》也从两章变成三章。经过九年级复习,我对语文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有一定了解,教法上面更加细致。首先,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增加了每课的生字,生词,多音字,成语等的积累。基本上是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都给学生深入一些文学常识。其次,针对每个单元素材教材的研究上,也比往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注意到记叙文与说明文教法上的不同之处。此外,在课外名著阅读上面,收集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课的开展,帮助学生课下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最后,关于语文的备课和讲课上面还是有一些迷茫。对于教材,自身理解、解读并不到位。个人思考太少,更不具备研究的能力,处于一种模仿名师为主的'模式。还是应该自己多读专业书籍,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明确的的备课之路。
本次考试,比六班差了很多,个人反思觉得最后复习阶段不够细致。学校少了一次月考,应该抽空自己考。考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只是单纯做题讲题并不能深刻理解。今后,每一单元结束后都应该给学生进行测试,改变之前单纯的听写默写,加大难度。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自己今后更要自己多做题,研究题型。
这是我爱人写的,她是一名语文老师,却不爱写文章,我也多次建议她多读书、多写作,她以照顾孩子累、没时间等缘由置之不理,直到现在她竟然主动的来写教学反思,这就是进步啊,我很开心,我相信,这将是她教学生涯的转折点。因为我们都知道,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人是进步最快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或是企业老板或者企业员工,都是这样的。
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
耐心和积累,是实现理想的前提,只要认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总会取得属于自己的一番成绩。毕淑敏曾说:“每一颗钻石在被发现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保持等待与希望,总有一天,埋得再深的钻石,也会被发掘。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2
本学期的期末测试工作已经结束,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人均分94.25、合格率99.64%、优秀率95.82%等)可以得知: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在积累的量上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习作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下面作具体剖析:
一、试卷评价
本次语文试卷满分为100分。基础知识积累占44分;口语交际占6分;课内外阅读占20分;习作占30分。试题突出了五年语文的训练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具体来说,试题体现以下特点:
1、题型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调研室提供的这份试题,注意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试题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大方面讲,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整合,小方面讲,拼音、汉字、词语、成语、古诗、句子、名言警句、歇后语、段落、篇章等等方面的有机溶合。阅读和作文题除了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及想象能力外,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贴近生活
试题的背景取向注意靠近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答题信心。如阅读和写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觉得自然、熟悉,有利于表达。
3、注重积累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6~13岁是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一点,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基于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语言的积累”分别列入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本次试题注意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此张试卷是对学生全面检测的一张好试卷,给老师指引了一盏明灯!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个别题失分较多,口语交际部分学生掌握还可,阅读、习作部分失分较多。
1、基础知识积累
(一)按拼音写汉字
此题考查了拼音的掌握情况。部分学生不会写“炒锅”和“莲藕”,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二)字词练习
“辅导”一词有一部分学生失分。
(三)句子演练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句的灵活运用,对名言警句、诗句的积累运用及按要求写句子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
2、口语交际
此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还考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大部分学生答得较好。
3、课内外阅读
此题考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情况,大多数同学答题还较完整,部分学生答题不够完整,问答题失分较多,填表题部分学生丢分较多。
4、习作
以“变化”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历搜索素材完成,但写得较平实,一般,内容不够精彩有趣,体
现不出变化带给人的感觉来,学生有话说不出,其中也体现了学生在语言和表达感情上的贫乏。
有时说,考卷不是考学生的,而是考老师的水平的!此话也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做老师的,更应多写“下水文”,先观察“水的深浅”,再下水试探,然后引导孩子,上岸后讨论在水里的得失,以便下次游泳时有的放矢。
四、反思整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从此张试卷看,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我们身处改革的时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课程改革的重任,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广泛吸收,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摒弃陈旧的思想,反思习惯性教学行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2、注意积累,夯实基础
扎实的基础是提高能力,特别是驾驭综合题和开放题能力的前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走出把三维目标对立、分割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创新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真实,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牢固掌握,夯实基础。从一笔一画到间架结构,从每个生字词字型到每一个生字的读音,从每个词语、句子含义到名篇的背诵、积累,这个基石非扎扎实实铺设不可,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方面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抓好“字词的积累”、“语段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3、关注思维,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来说,小学语文的阅读、作文所要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各项评价中,在学习中畅通无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吸纳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养成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4、注重综合,确立大语文观
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日而形成的,需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地要求才能达到,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带来质的提高。要通过开展一些读书实践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不是教出来的,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多采用一些阅读感悟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品读与理解,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提高阅读能力,此外还应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地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内化语言。利用好校本教材,让学生多读至诵,尤其是“成语、俗语谚语、格言名言、歇后语、惯用语、古诗”等等。再次要在平时多背背美文美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学期的期末测试工作已经结束,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人均分94.25、合格率99.64%、优秀率95.82%等)可以得知: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在积累的量上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习作的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下面作具体剖析:
一、试卷评价
本次语文试卷满分为100分。基础知识积累占44分;口语交际占6分;课内外阅读占20分;习作占30分。试题突出了五年语文的训练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具体来说,试题体现以下特点:
1、题型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调研室提供的这份试题,注意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试题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大方面讲,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目标的整合,小方面讲,拼音、汉字、词语、成语、古诗、句子、名言警句、歇后语、段落、篇章等等方面的有机溶合。阅读和作文题除了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及想象能力外,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贴近生活
试题的背景取向注意靠近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平和、熟悉的环境中,增强答题信心。如阅读和写作就在很大程度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觉得自然、熟悉,有利于表达。
3、注重积累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6~13岁是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让孩子多读书,多积累一点,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基于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语言的积累”分别列入教学目的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本次试题注意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此张试卷是对学生全面检测的一张好试卷,给老师指引了一盏明灯!
二、试题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个别题失分较多,口语交际部分学生掌握还可,阅读、习作部分失分较多。
1、基础知识积累
(一)按拼音写汉字
此题考查了拼音的掌握情况。部分学生不会写“炒锅”和“莲藕”,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二)字词练习
“辅导”一词有一部分学生失分。
(三)句子演练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句的灵活运用,对名言警句、诗句的积累运用及按要求写句子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
2、口语交际
此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还考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大部分学生答得较好。
3、课内外阅读
此题考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情况,大多数同学答题还较完整,部分学生答题不够完整,问答题失分较多,填表题部分学生丢分较多。
4、习作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3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周至少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玩耍上,根本没有心思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读过课外书籍,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人事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停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4
一、命题分析
试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我认为积累能力部分的第四题出得好,把一对反义词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学生不是孤立地记忆、填写反义词,而是通过句子,理解词义再填写相应的反义词。再有写作能力所出示的看图写话,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都能发挥想象,抒发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答题分析
1、学生积累能力,基础知识部分较好。出现极个别现象如下:
(1)马虎。如项朝辉的卷上“忽闻岸上(声歌)歌声”这一分丢得太不应该了。
(2)审题能力差。如第八题“这首诗描绘的是(汪伦)送别(李白)时的情景。”有部分学生也不认真读题和分析,把答案写颠倒了,还有的写成了“(李白)送别(古代)时的情景”。这一题中等生错的较多。
(3)形进字、同音字混淆。如“看拼音写词语”中”的“修里(理)”“参(关)观”“深----(线)浅”。
2、学生的`阅读分析部分失分较多。
(1)写反义词。一种是真的不会写而丢分,一种是会但是不会写字而丢分。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失分较多。有的是一共有几句话一题写错了,有的是小鸟洗澡的方法那个“或”没明白而失分,还有的是没有读好题,照样子用“先......然后......”写句子一题丢了分。
3、看图写话部分学生答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从图入手,大胆想象,把语句写通顺、写完整。极个别的学生因错字太多,或语句不够连贯而失分。
三、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卷面出现的问题,特制定措施如下:
1、向课堂要质量。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审题分析能力,平时要多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尝试讲一讲什么意思,怎样答。在词语积累方面,让学生多见多识,如形进字、同音字的区别组词要练到位,抓得实。
2、多见题型,常练习。如反义词“对对碰”,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要练习书写,并且随时抽测,掌握情况。
3、个别纠正,逐个击破。那些犯马虎毛病的孩子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平时常监督。
以上是我就本次考试,我班答卷情况所做出的分析,可能还会有许多不足,希望领导给予指导帮助。最后,我希望以后的试卷内容要关注大部分学生,出一些适合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能真正考查出他们能力的试题。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5
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可是初三年级的特殊性使然,又不能就此停课复习,只得边赶着上新课,边复习,老师心里有千头万绪的紧张,所有的.老师把休息时间都放弃了,领着学生复习,学习。形势是一片大好。
在这种形势下,没有人敢偷懒,马不停蹄的做学案,做同步基础训练,处理单元检测题,老师们边工作边笑称“大生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每位老师都感觉日子过得很充实,也很紧张,可是不少学生都抱怨时间太紧,没时间玩,实在没办法,特殊时期嘛。
在这一周里,我们受到了领导的严厉批评,说每一位老师的进度不统一,当时感觉很委屈,因为左老师曾经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可是静下心来想想,上一周忙于准备公开课,确实有所疏忽,这是我们以后要努力的大方向。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6-25
语文期末复习教学反思05-11
期末教学反思08-14
英语期末教学反思03-09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小学英语期末教学反思01-23
教师期末教学反思08-21
数学期末教学反思01-21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