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6 13:19: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回顾自己的课堂,做反思如下:

  一、闪光之处

  1、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2、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悉心研读教材之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开门见山导入,初步明确观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道理;精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文章结构。全文的教学重点较为为凸现,思路也比较清晰。在课堂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不足之处

  1、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

  2、还有一个“尾巴”没有上,原来设计时是引导学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点题总结”,然后质疑:是不是只要这两部分就够了呢?为什么?抛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1、两个课时下来,虽然节奏还算紧凑,可是在某些环节上,由于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时间没有控制得太好;而对于口语交际环节,设计的`问题还是不够具体,特别是深感自己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匮乏,没有起到及时点评的效果。

  2、板块与板块的连接词语说得不好,“我的发现”转到“日积月累”时出现词语空白,连接不顺畅。

  3、没有利用好儿歌《走山路》中的图片,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再读儿。

  4、要熟悉教学内容,不能被课件牵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节选自《爱的教育》,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堂上,我争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课文。在课前我事先让学生去了解《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在课堂上我也介绍了一下。在课堂中,我提了2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学习。“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应当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每次教学略读课文,我都把它当成是一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以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淡化“悲痛”部分,强化“关爱”部分,紧抓“面对卡罗纳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谁最让你感动?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写出自己的体会。”这一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全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时大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品词析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整堂课下来,学生做到了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人物的主要情感,受到了关爱他们帮助他人的教育。在课的拓展环节,我还适当渗透了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一种写法,从后面的'习作训练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收获颇多。在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写下身边的爱的故事,讲读写进行有机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品读、批注、交流,学生那同情与怜悯的神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正沉浸在爱的教育中。在本课中,我着重强调了阅读,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果然,这对他们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学习完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写出来。我没有总结,也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写出来了颇多的感受。“别人对卡罗纳的关爱,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非常令人羡慕,我以后也要学习他们之间的关爱之情,要尽可能多的关心别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明明上学》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讲了明明上学路上捉蛐蛐的事,反映了明明乐于接受同学的劝告,按时到校上课,愿意做个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孩子。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演示、复述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

  1、观察演示,学习词语。在教学“草丛、蛐蛐”时,我便出示课文插图及补充的生活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词意。本课有7个生字新词,虽然生字新词的量不多,大部分都是动词,演示相对于讲解来说直观。于是,我在教学中注重了通过演示讲解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并尝试学习使用生字词。如在讲解“扒开、捂着、找不着”时,我指导学生在动作演示中感悟词意,并尝试使用生字词说简单的句子,学习运用生字词,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果较好。

  2、复述演示,理解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而且文中出现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何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序、理解课文内容,这是讲解课文的'重要任务。于是,我在观察演示教学字词的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内容,看图演示课文讲述的情境,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了解课文的句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方法,提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应该提示学生进入网站的路径,避免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admin 这次联教课,我们组选了第五单元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长城》。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将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长城》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

  2、学习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于是我设置的步骤是: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长城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了解了它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充分的读书后发挥想象,“你站在长城上,想说什么?”以想象促说、促读,充分感悟中心句,体会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对文本的拓展,我选取了一首诗歌让学生吟诵,旨在让学生的激情再一次砰发。但是没来得及,使整节课不是很完整。

  通过这次联教课,通过黄校长和老师们的评课、议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我们教师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另外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但长城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的第一课时。重点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现将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文章中的角色,真正感受到家乡人走搭石的美,家乡人的淳朴善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把词语放到句子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比较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忽视的现象。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一文,重点是刻画白鹅的性格高傲,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让我们感觉到这种高傲不令人讨厌,而是可爱有趣,让人发笑的。

  由于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也显得有点深奥,所以在备课时我打算用一节的`时间去完成。可到了课堂上我才知道,学生在课文的朗读、理解上都有点困难,特别是中下学生,可能很难进入语言的内部去品味。于是在教学时,我不知不觉把时间拉长了,整整用了两节课,让学生从容地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课后仔细想想,课文一定有它特有的目标要求,我这样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后的课文教学中,我会试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非重点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了解一下就可以不必逐词逐句细扣。如果有时间的话,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就行了。

  本单元还有两篇略读课文,但对于略读课文到底应当怎样教,我需努力探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本文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又是略读课文,我们很容易停留在了解思想内容地层面,上成思品课,忽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单刀直入,让学生披文入情,重点交流第二件事: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温暖和感动的,对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要求边默读边做记号,写写批注。根据学生的自学进行交流,临到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感情。例如:在“帮助推门”事件中,我抓住“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这句话。从“沉重”、“一直”、“才”三个字眼着手,让学生想象:如果不是一直推着门会发生什么事情?奶奶受帮助后,会怎么说?在想象训练中,使学生体会到阿姨想他人所想,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人格魅力。

  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又学习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首先,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是谁说的这句话?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围绕乐谱错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

  其次,精读时要边读边思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重点句子要反复读,要全面、认真地理解。运用抓住重点句提出问题并讨论的解决方式,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判断、不畏权威的精神。使小泽征尔富于自信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栩栩如生,只有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师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哲理。

  最后,改编故事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拓展学习资源,看似平常的环节,实际是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达到追求、陶冶学生心灵的效果,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演绎教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教材时做了改动。文章结构极其简单,全文围绕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白鹅的叫声、步调、吃相三大方面去展示白鹅的骄傲,可爱。与以前所接触的课文不同的是,整篇课文主要以反语的形式和活泼、流畅、诙谐、准确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一种新的、表述语言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认识到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的细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语言的“别有用心”,也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反语的独特魅力。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由“高傲”入手,设计了几个大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交流,去细细体会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现出的白鹅的“凶”和“厉害”,实质是对白鹅的尽职、勇敢的赞赏;体会白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体现的不过是作者对白鹅由衷的喜爱和关注。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较脱离口语化,书面性较显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诌诌”。这些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大胆的联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对白鹅真挚的喜爱;让学生模仿表演,加深对白鹅的高傲的认识,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还有让学生试运用书上精彩词语帮白鹅做自我介绍……

  这节课的设计里,最没有把握上好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有点乱)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语言,进而感悟白鹅的高傲,我想我在课堂上走了不少弯路,但学生的认识仍只是停留在“白鹅”叫声大而严厉,而不能从文字表面进一步去体会作者对白鹅的赞赏。我有点急,只好联系他们对狗的印象来引导他们感受白鹅的尽职勇敢和忠诚,进而使学生触摸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当然,学生很不错,一点就能领悟到。但是我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反语的特点,还有待在下一个课时里,结合鹅的吃相做进一步的引导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爬天都峰》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写作方法是重点。今天的课虽然是奔着这个重点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还不能完全从文章跳出来,把它当做一个例子来看。

  上课的条理仍然不够清晰,我觉得还是对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们听得半睡半醒,这节课的效果好坏,一目了然。

  教参上指出,本篇课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体会作者是用“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来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联想到学生们平时作文中最擅长的“机器人对话”描写,我不禁把重点改成了,学习文中的对话描写,可以在“说”字前,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比如:他点点头,笑着说:“……”。她头也不抬的说:“……”同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适当渗透。

  然而还不敢把教参的重点抛在一边,所以这堂课上的有点乱,没有主次。其实,写到这里,我心里已经清楚,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备课不到位,不够细致。想起于永正先生的“备课”,课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将要板书的字,他一定会在课前练很多遍,直到写好为止。我为自己的“轻描淡写”式的备课而脸红。

  以后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备课。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语无伦次,缺乏组织能力是我的常态,我必须要改掉它。

  《爬天都峰》二次备课:

  一、首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陡峭,并表达自己看到这样的山后的畏惧心理。之后,出示文中第二段内容(作者所想),师: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文章里。

  学生读二段内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词准确。

  二、 师:这个时候,作者碰见了一个老爷爷,她是这样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头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提示学生,可以对自己事件当中见到的人物进行描写。)

  三、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对话描写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找出作者开始不敢爬,最后却成功登顶的原因:是老爷爷的话,给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爷爷也是因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顶。点明本课主题。

  2.出示文中的几处对话,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对话描写中,可以对说话的人物进行适当的描写,这样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他(……)说:“……”。

  3.作者爬山时,是什么样子呢?

  学习第6段,关注并圈画动词,学习作者的动作描写方法。

  四、爬山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录的呢?

  1.在鲫鱼背前拍照做纪念。(做)

  2.老爷爷,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间的对话。

  3.写作顺序

  五、总结

  作者从爬山这件事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在整个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了。

  结合“交流平台”点明,把一件事写清楚,需要注意什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摇花船》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项民间艺术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题材。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摇花船这项活动是怎么进行的,同时理解人们用摇花船来祈祝福寿安康的这种传统文化。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导入课文

  “摇花船”这一传统的民间活动在北方喜闻乐见,而对于江南地区的孩子比较陌生。在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舞狮、踩高跷、赛龙舟等各种民间活动的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这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课题,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课题是《摇花船》,而我上课时的思路就是:花船是什么样子的→怎么摇→摇花船有哪些必须遵守的规定→“我”怎么当花船姑娘的。

  花船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我就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以及竹篾、流苏等实物,加上简单的介绍,来了解它的构造,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花船的外形并进行复述。接着是花船怎么摇,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来做一做动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单元训练目标与科研课题有机整合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详细复述课文”,本学期的科研课题是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就以“摇花船必须遵守的规则”为线索,把这两者有机整合。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观察图片等方法,在理解、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划出描写“摇花船的.规则”的相关内容。这时候,学生就要找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连成通顺的句子,这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把要点作为板书,对学生进行复述的训练,水到渠成。

  一篇课文学完,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但一堂课的练点不能太多,教师必须有所侧重或有机整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