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7-26 10:00:18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尝试、分析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

  教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

  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

  教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

  3、(课件出原题)读题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

  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

  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

  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教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较小的数,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教授列表法。

  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

  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想对不还是错?那现在就把你们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2、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

  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三)教授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生:不会

  出示课件

  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腿会减少

  师:为什么腿会少呢?

  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

  师;如果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

  生:4只

  师:好,现在我们把刚才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

  课件出示:8×2=16(条)。

  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

  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

  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

  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

  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

  师:那鸡有几只?

  课件出示:鸡有8-5=3(只)

  【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

  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

  3、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

  总腿数:8×2=16(条)脚

  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兔的只数:10÷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答:笼子里兔有5只,鸡有3只。

  4、师:我们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呢?(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课件出示:3×2+5×4=26(条)脚,5+3=8(只)。

  师: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师:刚才我们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的解题方法,我们叫做假设法。(板书:假设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解题思路的整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什么是假设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6、师:现在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兔,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7、板书:

  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总腿数:8×4=32(条)脚

  比实际腿数多32-26=6(条)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答:笼子兔有5只,鸡有3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假设法解题,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与巩固对假设法的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同一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8、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对比列表发法和假设法,你们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呢?(得出假设法更具一般性,列表发有局限性)

  活动3【活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师:现在你有信心解决《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解题?(课件出示题目)

  2、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幻灯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师:我们的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孙子算经》中出现,也曾远渡重洋,传播到了日本,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流传甚广的龟鹤问题出示课件,它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并让生说说思路。

  2、课件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看看这道题又和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不同之处在哪?

  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分析,解答,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的吗?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读一读,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感受古人的聪明,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现在的解题方法与古人创造的“抬腿法”相比较,引导学生对祖先赞美,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能尝试着编一道吗?

  活动5【作业】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既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趣题,又解决了咱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方程的方法。

  教师:对,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其他方法。今天数学作业是自己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课件)其实数学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大胆猜想,那么数学将会变得很美丽,你也会因思考而变得更有智慧。(出示课件)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1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图、剪纸、剪刀,学生准备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学轴对称图形.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100页上面的实物图和一些轴对称的剪纸,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这些实物图有“轴对称”的特点.

  然后教师和学生仿照教科书第100页中间的图形用纸剪一剪,让学生观察、讨论剪完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教师指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做教科书第100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教师还可以再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

  3.教学轴对称的几何图形.

  教师让学生拿出方格纸,按照教科书第101页上面的图画出这些图形,再剪下来折一折,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观察在一个图形中有没有不止一条对称轴的.

  再让学生把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进行比较,比如把等腰三角形和它左边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腰两个底角分别相等;而它右边的这个锐角三角形就没有这些特性,不是轴对称图形.

  4.做教科书第10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并画出对称轴,还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师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第101页“做一做”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1~6题.

  1.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尤其是第4个图,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第2题,要让学生找出教科书上没有出现过的三个轴对称图形.比如说红领巾、量角器、黑板、桌面、电视机等等.

  3.第3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剪一剪,再说一说剪下的图形展开后,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使学生知道对称性质在服装等行业中的用处,进而认识到对称性质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4.第4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找出“0”、“8”各有几条对称轴.

  5.第5题,先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再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6.第6题,指名到前面画,观察学生第1个图怎样画对称轴,第2个图画几条对称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习: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 引导探究: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

  (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5、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2)补充问题:你能说出我方战舰2号的位置吗?我方战舰1号呢?你能描述我方潜艇相对于敌方战舰C的位置吗?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7、出示广州市地图: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吗?广州火车站呢?

  三、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后面学习含亿级数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大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人口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计数器拨珠数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接着教材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一边拨数一边数数,体会“满十进一”,培养学生数感,第2题利用两个直观形象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生平时通过观察和发现,已经接触过生活中大数乐,具备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新知的能力,能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沟通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认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利用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计数器)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认识它吗?(计数器)

  1、复习计数单位:

  提问:计数器上的个、十、百、千、万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对,计数单位!

  2、复习“满十进一”:

  提问:在计数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拨几颗珠子?强调:满十进一。

  3、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

  提问:在屏幕的'计数器拨出3003,怎么拨?

  回顾拨法: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

  追问:2个“3”表示的意思相同吗?指出:3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沟通联系,建构知识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例题图,提问:看到这些数你有什么感觉?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认识计数单位

  (1)提问:在屏幕上的这个计数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数吗?为什么?

  谈话:看来,要表示出比万还要大的数,计数器要进行拓展。

  (2)我们一万一万地数,这是2万、3万、4万……9万再添一颗珠子就是多少?满十进一,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是什么?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继续十万十万地数,二十万、三十万……九十万,再添十万,一百万!满十进一,1 0个十万是一百万,现在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两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十个一千万是一亿。

  (3)通过拨珠数数,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4)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对!满十进一。

  2、认识数位顺序表

  (1)谈话: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相应地要进行拓展。

  (2)拓展数位顺序表

  提问:根据新增的几个计数单位,说出它们对应的数位?

  填好后一齐读一读。

  (3)提问:学了这么多数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呢?

  (4)介绍数级:利用数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计数,人们把从右往左数每四个数位分为一个数级。

  追问:你知道个级包括哪些数位吗?万级呢?亿位等4个数位分为?

  3、拨数,并说出数的组成

  谈话:计数单位增加了,数位也进行了拓展,我们再来研究刚才的数。

  (1)你能在拓展后的计数器上拨出北京市的人口数了吗?拨之前先想一想,根据以前的经验,怎么拨?对,哪一位上有几就拨几颗珠子。

  动手拨一拨。

  (请你来,一边拨一边说你是怎么拨的

  拨完后提问;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谁还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数:2616300人,一边拨一边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四川人口数:83290935人,拨好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3)谈话:。北京市人口数:13819000包含了几个数级?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说来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提问:西藏人口数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数19250000分别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呢?

  (4)独立拨一拨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

  同桌互相检查拨对了没,互相说说每个数各表示多少个万。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有共同点吗?

  小结:这些数的个级上都是0,是整万数,都可以说成由多少个万组成。

  4、回顾整理,建构新知

  谈话:学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回顾小结:为了研究更大的数,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学习了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从右往数,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分为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分为万级,接下来的4个数位分为亿级……利用数位顺序表我们能计数器上拨出大数,并且知道大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三,练习提升,培养数感

  下面就用咱们学到的知识,继续拨一拨数一数。

  1、做一做第1题。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六万数到一百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十万数到一亿。

  师生一起边拨边数,数完后提问: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巩固数位顺序表的认识。

  提问:回顾数位顺序表,你能独立地填一填吗?

  3、感受大数的大小。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还有更大的数吗?

  出示我国总人口数:1295330000人

  这个数你认识吗?数一数,它是一个12位数,关于它和更多数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去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

  讲故事《大胆的小猴》,并与大家交流,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的培养。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交流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一、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 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体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小组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让学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三、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百分数时注意要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写百分数时,通常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并注意%的两个小圆圈要均匀且不能过大,以免和分子混淆。

  在半分钟内写十个百分数,看看写出的百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百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并展示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四、小组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

  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

  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

  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

  (6)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7)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设计意图:百分数源于分数,而又有别于分数。实践证明,学生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这是长期学习的种属概念负迁移所致。学生会误认为分数与百分数是包含关系,分数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为了跨越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采用了小组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区分清楚百分数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五、生活中的应用

  1、经典文化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100% 百里挑一——1%

  2、做游戏。

  石头 剪刀 布

  规则:两人十次,想一想,你赢了对方几次?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成语中的百分数和做游戏,已能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能将百分数应用到平时玩的游戏中。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找例子。

  生本教育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六、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

  紧张占( )%

  遗憾占(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课件展示例题图)。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24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3-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10-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7-11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