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时间:2022-04-04 15:00: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1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问题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

  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参考课本68页的相关连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

  (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矛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3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

  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设计情境:下面的漫画你能认出他们是谁?

  影星:成龙

  歌星:周杰伦

  节目主持:李咏

  影星:张曼玉

  设问:

  (1)看了上面五张名人的漫画,从辩证法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

  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关于西部大开发东部是“人口众多”,而且人口已经多到成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

  西部则是“地大物博”,但“地大”尚未很好开发利用,“物博”也仍是潜在的资源财富。运用课本71页探究活动,导出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多媒体播放: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苹果、橘子、雪梨

  4、马白马、黑马、黄马(共性)(个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能举例吗?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个性)(个性)

  (共性)

  全球人类(共性)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个性)

  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相关文章: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09-28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04-08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02-27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05-26

狼和小羊教案01-13

狮子和鹿教案02-21

哭和笑教案04-25

树和喜鹊教案12-21

蚊子和狮子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