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

时间:2022-03-16 09:56:51 教案 我要投稿

《灯》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灯》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灯》教案

《灯》教案1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走在马路上要注意安全,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清晰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辨别能力。

  3、幼儿能认识简单的'交通标记并了解安全通过马路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挂图四幅,红绿灯标牌各一个。录像片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观看录像片,交通安全引起孩子们的关注。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

  (二)展开:

  1、出示挂图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人行横道线、信号灯、停车线等。

  2、通过游戏《猜猜看》,来巩固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3、提问:如何过马路?安全过马路有什么好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束:进行体育游戏《红绿灯》,通过游戏,进一步教育幼儿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灯》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了解灯的种类及灯的发展历史。

  2、尝试按类摆放、布置等的展览。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灯或者灯的资料。

  2、幼儿用书:《灯》

  活动过程:

  1、通过讨论介绍,了解灯的种类。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收集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你带来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看看你们带来的灯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种类的灯?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灯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盏灯?为什么?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灯?

  2、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观看各种不同的灯。

  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怎样让大家都能观赏我们带来的灯呢?(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布置灯的展览)

  教师:怎样布置展览才能让别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注意不重叠摆放等。)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灯的展览,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灯。

  教师和幼儿共同观看灯展,引导幼儿进行评选,选出最受欢迎的灯、最特别的灯、最可爱的灯等。

  3、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教师: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灯,你知道灯是怎么来的吗?以前的灯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灯》,了解灯的发展历程。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灯?

  教师根据幼儿用书、有关等的'资料等介绍灯的发展历程,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灯的历史。

  活动反思:

  《灯的发展》是一节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对实物、视频、图片等直观接触了解灯的作用及发展史,感受科学的奇妙。并积极的参与活动,尝试给各种各样的灯进行分类,激发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本次活动我主要是通过借助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幼儿去探索与发现。在活动初,我直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灯饰,导入灯的话题,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灯的作用,很多幼儿能积极的针对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种灯饰进行观察,除了观察灯的外形、颜色、作用外,个别幼儿还发现了灯的不同种类,借此机会我便顺其自然的引导幼儿为各种灯饰进行分类。

  在了解灯的发展史时,我以课件的形式向幼儿讲述了爱迪生的故事,以及灯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很多幼儿在了解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后,都纷纷表示将来自己也要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并对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表示敬佩。在了解灯的发展史时,幼儿对古代的照明工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幼儿在观察古代灯具时都会与现代灯具做对比,从而发现灯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在最后一环节,我让幼儿选出自己最喜爱、最特别、最可爱的灯具,很多幼儿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灯具大胆发言,并表示长大后会做出更神奇的灯。

  总的来说,我班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表现较好,因为出示了精美的课件,幼儿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很多幼儿针对自己的新发现表现出了较强的探索欲望,懂得通过与同伴讨论,向老师询问等方式寻找答案,达到了活动目标。我希望在延伸环节,能让家长带幼儿参加灯展,让幼儿能更直观的观察灯、了解灯。

《灯》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在读中的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二)难点

  体会“那灯是不寻常的”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三)解决方法

  1、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2、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3、重点引导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抓课文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玩具?你知道你父母小时侯都有什么玩具?对,他们小时侯不象我们现在玩具都是花钱买的,他们有许多玩具是他们自己或者是大人帮着做的玩具,玩着大人给做的玩具那是一种什么 心情呢?对!我们文中的作者在怀念他的父亲,怀念父亲亲手给他做的灯,他认为那灯是“不寻常的”。为什么

  会认为是“不寻常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灯祭》板题

  二、自渎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准子字音,分析字形:罐、瓢、穗、墓

  3、根据课文上下内容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蓬勃 屋脊 安闲妖娆 有声有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为什么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再读课文。

  1、分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的要正确、流利。

  2、在课文中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一是检查生字读音情况。二是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扫除课文学习的障碍。)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读后交流思考问题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们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请思考: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为什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灯寄托着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思?从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出示中心话题)

  二、解读文本

  1、为什么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对这一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由解读,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个性化理解: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包含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穿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同寻常。

  有了父亲送我的灯,我生活是不同寻常的。

  小姑娘在父亲的呵护下幸福快乐,父女之间的这种真爱在女儿心目中不同寻常。

  做灯的过程不同寻常。

  ……

  三、走进人物内心,品评挚爱亲情

  潜心细读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

  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蕴含在琐碎的细节中,妈妈每天给你梳头,爸爸每年春天带你放风筝,妈妈每天接送你上下学,做你喜欢吃的饭菜等。

  作者父亲对她的爱从哪体现出来的?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富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再读课文,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的作者对父亲的爱及怀念?给学生充足自由读的时间,让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领悟人间的挚爱真情。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

  那灯是不寻常的。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边接他呀。

  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四、 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 文章线索

  明线:灯 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 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五、 阅读拓展延伸

  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 》、《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

《灯》教案4

  活动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路灯不断呈现在我们生活中,并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欣赏和实用相结合发展。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开展了此次活动《马路上的灯 》。将生活中的元素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灯的观察、欣赏,了解路灯造型设计的演变以及路灯的造型、色彩、功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生活,认识到美妙多彩的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同时通过对路灯设计的尝试,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路灯,了解路灯与生活的关系。

  2、观察各种路灯的兴趣。

  活动重点:

  知道各种各样的路灯。

  活动难点:

  路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幼儿前期观察过路灯;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马路边有花、有草、有树你们觉得漂亮吗?可是到了晚上黑乎乎的,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呢?

  小结:晚上,可以点亮路灯,这样就能看到马路边漂亮的景色。

  二、认认说说

  1、认识各种各样的路灯

  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路灯?

  小结:马路边、小区里、街角处都能见到许多路灯。

  那么多地方都能看到路灯,你看到的路灯什么样?

  小结:路灯长得都不一样,有的路灯是圆圆的,有的路灯方方的。

  看一看,还有怎么样的路灯?(播放PPT1—4)

  (1)高杆灯、草坪灯

  这两种灯分别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同?

  小结:高高杆子的路灯叫做高杆灯在马路上、矮矮的灯叫草坪灯在草坪中。

  为什么高杆灯杆子要高高的?草坪灯矮矮的?

  小结:马路灯亮亮的,照的远这样驾驶员开车看的更清楚,草坪灯灯光柔美观为城市绿地景观又增添了安全。

  (2)中华灯、小区灯、壁灯

  这三种灯分别安装在哪里?有什么不同?

  小结:有很多灯泡在一起,光源很多,叫做中华灯,它一般安装在广场;小区里的灯矮矮的、光线柔和;壁灯装在墙上光线比较柔和、温馨。

  为什么中华灯要很多灯泡,光线特别亮而小区的灯、壁灯矮矮的光线比较暗呢?

  小结:因为在广场上人很多,让大家都看的清楚;小区的灯、壁灯给人照明外有让人温馨、安全之感。

  (3)交通信号灯、红绿灯

  这两种灯都安装在马路上,它们有什么不同作用?

  小结:交通信号灯不停的闪烁,引起注意起禁示的作用;红绿灯起指示作用,什么时用停什么时要走。

  (4)景观灯、霓虹灯

  这种灯漂亮吗?

  小结:这么漂亮的灯叫做景观灯,是用来装饰马路的。

  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灯,有的灯给马路照明;有的灯起观给人;有的'灯是起禁示的每种灯的作用都是不同的。

  2、路灯作用(播放PPT5—6)

  如果没有路灯,马路会怎么样?

  小结:没有路灯,马路上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马路上装上路灯,行人、驾驶员更安全了;小区里装上路灯,居民出行更方便了;路灯也使我们的城市、公园……变得更加漂亮,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欣赏儿歌《路灯》

  1、欣赏儿歌,说说路灯什么时候亮,亮了多少盏?

  2、用肢体动作做路灯式样。

  活动延伸:

  做新式样路灯,在美工区设计。

  活动反思:

  活动让我们知道路灯的建设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便于居民区的治安管理,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活动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注意观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学会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幼儿爱护公共设施、美化生活的愿望。

《灯》教案5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灯,了解特殊功能的灯,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2、激发幼儿探索灯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灯的图片。

  2、关于灯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老师说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有方有园也有长,人人学习用得上,白天休息它不亮,晚上工作它最忙。猜一猜,是什么日用品?

  二、谈好

  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实物灯或灯的图片。

  教师:说一说你们家中有什么灯,幼儿园有什么灯,马路上有什么灯。什么时候要用到他们?你最喜欢那种灯?

  引导幼儿描述各种灯的不同形状、不同作用、不同功能等。根据灯的功能进行分类,如:照明用的灯有台灯、路灯等,装饰用的灯有吊灯、壁灯、霓虹灯等,交通用的灯有红绿灯等,观赏用的灯有冰灯、花灯等。

  三、知识拓展:

  通过课件使幼儿简单的知道灯的发展史,以及电灯是科学进步以后有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发明的,他叫爱迪生。逐步认识特殊灯,了解这些灯在生活中的用途。

  1、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行驶,天渐渐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轮船迷路了,怎么办呢?谁能帮忙想个办法?引出探照灯,使幼儿知道它有照明引路的作用。

  2、在医院里,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用什么灯?提出无影灯,了解它的亮度能更好的帮助医生做手术。

  3、直接出示护眼灯,幼儿说出名字。告诉幼儿它有保护眼睛的`作用。

  4、幼儿园的寝室里有一种灯,打开后是紫色的,老师每天都用它杀菌消毒,它叫什么灯?提出紫外线消毒灯,使幼儿知道,虽然它有杀菌的用途但是对人体是有害的,要远离。

  四、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与幼儿共同玩游戏。教师说出一种灯的名称,幼儿就快速找出这种灯的图片如:教师说"装饰灯",幼儿快速找出装饰灯的图片正确地说出它的名字。谁答对的多,谁就是获胜者。

  活动反思:

  主题活动阐述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盘锦市双台子区文教幼儿园的李博。我执教的主题内容是"神奇的灯",选自辽宁师大版中班幼儿用书。此次活动,通过和幼儿一起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灯的种类和用途,满足幼儿的研究和创造欲望,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懂得节约能源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

  本次主题活动预设开展一周时间。为了培养幼儿对灯的兴趣,了解灯的用途,我设计了社会实践《各种各样的灯》《什么灯》。为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而设计了健康活动《奇异的灯》《灯泡亮了》,又设计故事《夜晚不怕黑》,消除幼儿对黑夜的恐惧心理,培养勇气,不怕困难,乐于接受挑战的心理。而且通过感受歌曲《摘星星》萌发幼儿关心、帮助、爱护残疾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乐于助人,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观念。

  今天我展示的教育活动是《神奇的灯》这一主题的一节社会实践《各种各样的灯》,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的灯,了解特殊功能的灯,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2、激发幼儿探索灯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灯》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择两个节日──端午节与元宵节,探源溯流,纵横开阖,再现两种节日风俗──闹龙舟(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作者沈从文,苗族人,生于湖南凤凰。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能够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喜爱的民风、民俗与民情。

  原文共三个部分,选入教材两个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这两部分,虽然各自独立,却又以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体验为纽带,相互照应,紧扣文章题目“过节和观灯”。

  第一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主要是写端午节江南的“闹龙舟”(赛船),特别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龙舟”,通过描写“闹龙舟”的壮观场景和热烈气氛,再现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学识,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视角,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来历、悠久的历史、地域的差异以及所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出端午节和江南所特有的“龙舟竞渡”的风俗。第二层即文章的第三段,重点写江南尤其是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内容。它具体介绍了端午赛船是江南普遍性的民间活动,龙船的形制和特点,赛船的具体情景和日期,沅水流域赛船的特别等等。末一句是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指出沅水流域的赛船给自己留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印象。第三层是文章第四、五段,主要写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灯节的灯”,主要记述中华民族“观灯”这一民俗文化。作者采用两种基本表现手法──点面照应、历史和现实结合,记述了“观灯”的起源、沿革、文化意义及其具体的生活情境。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时间为线,从遥远的历史一直写到解放以后的新中国,描绘“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再现历史上“观灯”(“灯市”)繁荣而热闹的场景,并且指出新中国的节日灯庆,不仅是从古代的“观灯”传统中传承而来,而且赋予了“观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新的深刻的文化意义。这一层文字,由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的笔记小说等资料,所以能让新时代的人们对中国“观灯”这一民俗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完整而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把人们的想象带回到遥远的历史,身临“灯市”丰富多彩之境,重新体验它热闹的场面,感受它活泼的生命。第二层是最后三段,作者笔锋突转,依据儿童时代美好的记忆,重点描绘湘西小县城半个世纪前的“灯市”(狮子龙灯焰火)──奔放、热闹,令人难以忘怀。

  二、问题探究

  1、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本来源于江南,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互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共同性的节日,一些节日中的生活习俗也带有普遍性了。但“闹龙舟”的风俗却一直仅盛行于江南,这是为什么呢?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闹龙舟”之所以盛行于江南而传不到北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江南多河流和湖泊,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二是北方虽然也有河流,但端午前后的气温没有江南这样暖和。

  2、作者对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有特别深的记忆。原因有三:第一,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第二,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江南赛船中最有特色的,“白天玩不尽兴,晚上犹继续进行”;第三,作者热爱“闹龙舟”这样的民俗,但后来寄身于城市,失去了体验这种生活的机会,越发使其怀念早年的这种体验。

  3、《过节和观灯》这篇文章,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它不仅再现了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而且还发掘出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这一效果的产生得益于作者写作时采用的两个相互“照应”: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

  点面之间的照应,就文章来说,“面”是指作家观照民俗文化的大视野,表现为文章对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的民俗普遍性的把握和介绍;“点”则有二,一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龙舟”,二是湘西小县城里的龙灯焰火。点面之间的相互照应,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而且能强化读者对湘西的端午和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进一步帮助今天的读者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得益于作者丰厚的学识修养和真切的生活体验。作者善于从历史的文献里还原出民俗文化复杂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悠久绵远的生命,同时,也善于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从新的时代里提炼出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和新的文化精神。两者相得益彰,既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感,也为今天的读者拓宽了认识民俗文化的视野和途径。

  三、语言品味

  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样式,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结晶,蕴涵着一定的生命精神。这篇文章,因为源自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作者写得具体、细腻,既有大场景的勾画,也不乏细节上的雕琢,不仅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紧张而明快的节奏,而且字里行间蕴藏着作家赞美、热爱、怀念这一民俗文化的感情。例如:

  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这一段文字,遣词造句干净利索,充满动感以及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玩灯人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热爱生命、创造生活的激情。今天,那些曾经表征着民俗文化底蕴的各种道具,或许已经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但是,当你的眼光掠过它们的时候,是否还能感觉到它们曾经的生命体温和绽放过的激情?

《灯》教案7

  【活动背景】

  阳光灿烂的午后,和正上大班的小侄女一起吃柚子。调皮的小侄女捡起那半个剥得比较完整的柚子皮倒扣在自己头上,对我嚷嚷:“姑姑,你看我的帽子!”的确,真是一顶很形象的帽子。不一会,很爱动手做东西的她开始折腾柚子皮,在铅笔、剪刀等工具的轮番折腾下,柚子皮上留下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洞洞,阳光透过小洞,心里瞬时燃起丝丝暖意,原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会带来如此美妙的体验。将这份美好的感觉和快乐的体验传递给孩子,正符合《纲要》中艺术领域“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的教育要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感将从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空间中去获得,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戳、刀刻的方法进行柚子皮装饰,感受图案的对称美。

  2、能大胆创作,体验成功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半个柚子皮,勾线笔、牙签、塑料刀。

  2、蜡烛、打火机、细铅丝、小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师:夜晚,厨房的角落里静静地躺着半个柚子皮,调皮的小老鼠米尼出洞的时候不小心钻了进去。里面好黑呀,米尼害怕极了,他着急地用尖尖的牙齿在厚厚的柚子皮上咬了圆圆的一大口,呀,一束圆圆的光马上从柚子皮外面射了进来,米尼一下子乐了起来,它又调皮地跑到圆的对面“啊呜”一口,一束圆圆的光又从那边的圆洞里射了进来。就这样米尼这边咬一口,对面咬一口,一会儿,黑黑的柚子皮里亮起了各种美丽的图案。米尼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好神奇的'柚子灯哦,好漂亮的柚子灯哦!”

  二、柚子灯的设计制作。

  1、出示范例,引导观察。

  1)师:米尼好开心哦,你们开心吗?想不想来看看米尼的柚子灯呀?

  2)你发现了什么?米尼咬出了哪些图案?这些图案有什么规律?(对称)

  x如果你是米尼你还能变出哪些其他漂亮的图案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这边一个xx,对面一个xx。

  2、讲解制作要求。

  1)你们想跟米尼一样来做一盏漂亮的柚子灯吗?可是我们没有尖尖的牙齿怎么办呢?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勾线笔、尖尖的牙签和小刀,让他们和你合作。

  x图案

  师:先用勾线笔在柚子皮上画出对称的、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这些图案要画大一些,而且图案跟图案之间还要空出一些地方哦。

  x挖孔

  师:现在我们就请牙签和小刀来帮忙。直直地地方我们用小刀戳进去后慢慢划开,弯弯地地方我们就用牙签戳小孔,一个紧挨一个地戳,一定要戳穿柚子皮,这样就能挖下整个图案。

  三、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1、师:是不是都想亲自动手来做柚子灯了?不过在动手之前我们还需再明确一些事情:

  1)幼儿图案要尽量大一点,要画中间一点;

  2)每个小朋友设计的图形尽量不同,这样做出来的柚子灯才会更加漂亮;

  3)牙签要用力戳下去,注意安全;

  4)挖下来的柚子皮不能乱扔,放在一个空的箩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将图案设计得大一点,注意对称及间隔距离。

  四、欣赏、评价

  1、师:我们的柚子灯做好了,你们想看看它有了灯光是什么样的吗?

  请幼儿小心地把作品罩到点燃的蜡烛上。

  2、看到这么多点燃的柚子灯,开心吗?你最喜欢哪一盏?为什么?

  五、活动延伸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有灯光的柚子灯,那没了灯光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把蜡烛吹灭了吧!

  师:(出示挑起的柚子灯)大家都知道今年5月12日我们国家的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在地震中很多人都遇难了,也有许多人在为他们许愿祝福,小老鼠米尼做了这样一盏手提柚子灯,也想赶去参加祁愿活动,我们大家也一起去参加吧!

《灯》教案8

  【活动设计】

  《红灯绿灯西瓜白灯》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民间游戏活动,为了使游戏更具趣味性,因此我针对传统的游戏玩法加上音乐的元素创编了本次活动,使幼儿在音乐情节的引领下进行游戏。通过复习游戏、感受音乐、创新游戏等环节来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掌握游戏的玩法,并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自制力、发展幼儿四散追、捉、跑等能力,从而体验民间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聪明孩子笨老狼》的旋律,并遵守音乐中的.游戏规则。

  2、增强自制力,发展四散追、捉、跑以及躲闪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学会《红灯绿灯西瓜白灯》的游戏。

  2、音乐《聪明孩子笨老狼》。

  3、宽敞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热身运动。

  1、经验回忆:《红灯绿灯西瓜白灯》游戏规则。

  2、复习民间游戏《红灯绿灯西瓜白灯》。

  3、今天我们来加上音乐来做一做这个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止脚步不准动。

  二、感受乐曲,体验规则。

  1、理解音乐,感知玩法。

  (1)完整欣赏音乐。

  (2)引导幼儿发现在重音处停下脚步回头看。

  (3)再次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一同扮演发令人表演停下脚步回头看。

  2、教师示范讲解,幼儿尝试游戏。

  (1)发令人在重音处回头看,那么其余做西瓜的人要做什么呢?

  (2)引导幼儿说一说在重音处不能走动并做一个夸张的动作,在其余的音乐中向前走动,直到音乐结束时,进行逃跑不要被发令抓住,抓住的人就做发令人。

  (3)教师扮演发令人,幼儿扮演西瓜,并带领幼儿完整游戏。

  (4)教师小结。

  三、玩“红灯绿灯西瓜白灯”游戏,体验快乐。

  1、第一次游戏,一名幼儿做发令人,其他幼儿做西瓜。

  (强调游戏规则:当听到重音处,发令人要回头检查是否有人动,如发现有人动立即让其站在发令后面;西瓜们要在重音处,不能动并做一个夸张的表情。)

  2、第二次游戏,增加趣味,两名幼儿做发令人,其他幼儿做西瓜。

  3、第三次游戏,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

  4、教师小结。

  【活动结束】

  跟小伙伴互相捶捶腿,抱一抱、拍拍后背等放松运动。

《灯》教案9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

  2、 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

  2、 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

  2、 能说出几种常见电池以及电池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STSE目标:能采取具体行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教具准备:电池、导线(若干)、小灯泡、开关、曲别针、灯座、纸、金属夹子、

  胶布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小灯泡、导线、开关 让灯亮起来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看看是什么?你们先玩玩。

  执手电问:关于手电你想知道什么知识?

  小结:

  你们提的问题都和灯有关,当我们研究了怎样让灯亮起来之后,你们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让自己桌上的玩具亮起来,并产生兴趣。

  思考关于手电的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显示出这一教学思想的活力。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认识小灯泡、导线、开关

  组装简单电路 让灯亮起来 看看你们的桌上,有一个实验盒,打开它。

  我们先来认识这些材料:请你先说出每一种材料的名称,然后说说它是做什么用的。

  教师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依次板画电路元件示意图。

  科学态度教育:可见每种材料的结构不同,用处不同,所以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先看清它的结构,再动脑筋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提出要求 :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根导线,你能让小电珠发亮吗?(时间放得充分些,把亮的、不亮的方法都进行研究)

  再增加一个电池夹、一个灯座、一个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这些小器材再一次引发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学生逐一认识每种材料的结构和用处。

  理解选择性使用器材的意义。

  点亮小灯泡,熟悉电路元件的使用 。

  学生脑中“让小电珠发亮”的想法终于付诸实现,兴趣相当高。 首先让学生详细地说出每件材料的名称和用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对学生后面的电路探究思路有重大意义。

  逐步的引导过程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沿着有效的路线前进,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制作开关 让灯亮起来 教师参与学生操作,适当指导。简评学生操作情况,鼓励学生操作热情。

  拿起学生的一个电路——你们组装的是一个简单电路。

  提问:要想使简单电路中的小灯泡更亮,你有哪些方法?

  归纳学生意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现在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小灯泡,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适当指导,当学生没有方法可行时,提供探究建议卡。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选择时机,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

  由实物上升到抽象认识,知道电路图是记录电路的好方法。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知道探究计划对实验活动的意义是很大的,能有效指导探究活动并取得成果。

  分组制定计划,实验操作。

  产生“我们小组要想好多方法让小电珠亮起来”的竞争心态。

  分组操作,边讨论边组装 ,实验兴趣达到高潮。

  把本组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 逐步的引导过程很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沿着学生有效的路线前进,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

  有充足的材料、为学生多向、创造思维开放了空间,也是学生探究的必要保证。

  每次都注重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一定能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让灯亮起来 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

  教师执手电问: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拆开研究。

  回家后请你在家长的帮助下,调查家中的电器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要注意安全,祝你们成功! 对电路进行分类,了解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更多的方法。

  拆开手电研究其构造,全班交流。

  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家中电器的连接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这里得以体现。

  结合实物巩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时,学生的眼光是开阔的,用开阔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实现学科事例整合。

《灯》教案10

  活动目标:

  1、能边唱边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对基本交通规则的认识。

  2、喜欢参加音乐游戏,初步尝试遵守音乐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 教师范例“大马路”(有人行道和横道线)、歌曲录音《过马路要看灯》。

  活动重点: 学习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与同伴一起做音乐游戏。

  活动过程:

  1、欣赏并学唱歌曲:

  教师师范演唱歌曲两遍,幼儿欣赏,了解歌词大意。

  幼儿跟着音乐旋律边拍手边念歌词。

  分句学唱歌曲,教师用摘句的方法,将幼儿学起来比较困难的`乐句重点学唱。

  幼儿跟着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2、学做音乐游戏:

  在“大马路”游戏场景中,幼儿边唱边游戏,教师提醒幼儿:行人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横道线。

  请个别幼儿扮演警察,游戏反复进行。

《灯》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习欣赏乐曲,理解歌曲内容。

  2.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性质,初步掌握旋律的起伏变化,能随着乐曲表演。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花灯图片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提问:大家来看灯,看到了哪些灯?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花灯图片。

  3、学习歌曲《大家来看灯》。

  ①跟着音乐的节奏,念歌词。

  ②随着教师的琴声,一句句地学唱歌曲。

  ③分组演唱。

  4、幼儿边听音乐,边表演。

  鼓励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大胆想象,通过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延伸:请幼儿回家把这首歌唱给家长听。

  大家来看灯(音乐)二

  活动目标:

  在学会演唱的基础上,创编歌曲,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引导幼儿仔细参观花灯展,认识各种花灯,了解它们的名称,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灯。

  活动过程:

  1、回忆歌曲《大家来看灯》

  2、引导幼儿回忆花灯展,讲讲自己最喜欢哪些花灯,为什么。

  3、提问:大家来看灯,看到了哪些灯?

  4、幼儿讨论。

  5、请幼儿回答。

  6、请幼儿试着把歌词中花灯名改成自己喜欢的花灯,并唱一唱。

  7、小组演唱。

  8、找好伙伴演唱,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延伸:将自己创编的歌曲快速、连贯的唱给家人听。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音乐欣赏,幼儿需要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快乐,并能够快乐的学会歌唱。平时孩子们见到花灯的几率不高,所以在学习这课之前我就对孩子们布置要求,去街上看花灯,可以的话自己也可以买个花灯回家玩一玩。

  在上社会课时拎出元宵节,让幼儿知道元宵节的来历。

  所以在进行这课时时,孩子们已经非常了解。已经可以知道并报出许多花灯的名字。比如:“兔子灯,荷花灯等等”花灯名。

  所以这课进行的很顺利,孩子们掌握了歌词,在钢琴伴奏的同时孩子们渐渐的学会这首歌曲,并且能够愉快的歌唱。第一段,我教授歌词。第二段,有意让幼儿进行创编,把原先的花灯改换自己喜欢的花灯,孩子们很有乐趣有:“小马灯、小羊灯、母鸡灯”各色的花灯,闻所未闻,但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象,还是让我感觉很高心。

  短短的一首歌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下课了,孩子们扔饶有兴致的在唱着:“小哥哥呀小姐姐呀……”

  课后我也进行了延伸:比如元宵做花灯、吃汤圆。让孩子们体验自己做元宵的快乐。

《灯》教案12

  第18课让灯亮起来

  1、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的概念。

  3、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科学法,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

  学习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手电筒;学生分组:小灯泡、电池、导线各1。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问题

  1、(拉教室的电灯开关)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有灯泡、有电、电线连接)

  2、还在哪见过电灯泡亮起来的具体例子。

  3、观察小灯泡、电池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电池的组成部分,学习灯泡、电池的简单画法。

  4、出示分组材料,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电池、一个灯泡,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启发引导、探究问题

  1、启发学生思考推想: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要点:a、需要哪些材料?b、用哪些方法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指导画连接方法

  2、提供材料(电池、灯泡、导线)学生实验

  要求:把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书中空白处。

  3、汇报:a、哪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引导学生补 充完整,整理后板书

  b、用哪些连接方法小灯泡没亮起来。

  三、激疑导思、研讨问题

  1、比较使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

  (用导线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使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与不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亮的连接方法没有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为什么这样连接(亮的方法)小灯泡会亮起来?

  (电池的电能经过小灯泡的灯丝——形成电流通路)

  人们称这种电流的通路叫——电路,

  四、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1、解释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起来?

  2、家用电灯、电器是怎样工作起来的?

  3、家庭用电安全常识教育

《灯》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导入:

  1、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初中学过的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是不是就是赞颂那种极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树——白杨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还讴歌了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北方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某种相似的思想感情和一种深远涵义的写作技法,我们称为——象征(以物寓情)(板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巴金写的散文《灯》也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大家在阅读时一定要细细体味其中的深意。

  2、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生于1904年,原名李芾甘,是四川成都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家》、《春》、《秋》统称为“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统称为爱情三部曲。

  50年前的巴金是个什么样子呢?通过这篇散文,我们将了解中年时期的巴金在民族危亡时刻心灵的呼声,感受他那载着历史重负的脉搏的跳动。

  3、课题“灯”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处在黑暗中,人们自然会想到灯。如果情况特殊,人们会更加迫切地需要灯,譬如合家欢宴,突然断电,其心情之迫切是可想而知的了。巴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课本的预习提示对此有介绍。

  4、巴金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呢?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怎样?(教师准备本文的时代背景材料,见教参附文)

  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作者的信念是无比坚定的,他坚信——正义的最后胜利,坚信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就不难看出,本文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人民抗日力量的坚定信心。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那么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用“高举信念的旗帜”?作者选用“灯”作标题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而“灯”这个具体的形象又是怎样把那种思想感情贯穿起来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课文分析:

  1、(学生朗读1—3段)灯是全文描写的中心,那么文章一开始作者有没有直接写到灯?(明确:文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到灯,而是从噩梦中惊醒写起,感到窒闷,便到廊上呼吸寒夜的空气,文章一开始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非常压抑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最渴望的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温暖和光明,那么下面这一段是不是由此而写到了灯呢?

  2、(教师朗读第二段)这一段先写的是夜的漆黑一片,作者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来写的(比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多么浓重的夜啊!)接着写马路显现出来了,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一切的?(“浪花似的浮起来”,比喻)再写夜色逐渐减淡,分辨出山了,分辨出屋了,接着连菜园也分辨出来了。“山”比“屋”、“菜园”要远,为什么会先分辨出远处的“山”,而不是近旁的“菜园”和“屋”呢?(这种细腻而又有层次的描写,是非常符合人们骤入黑夜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是另一个具体事物——灯光的力量。所以作者在第三段便把描写对象“灯”引了出来——

  3、(教师朗读第三段)正是这平房里的灯光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所以作者才能够逐渐看清周围的景象。这段里面,哪一个词语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扫淡)为什么?(“扫”字,显示了灯光的力量,“秋风扫落叶”,“淡”字和“浓”相对,“淡汝浓抹总相宜”,最适合用来表现颜色。)从这个词我们能不能推知作者这时的心情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窒闷”之情开始解脱,灯光使作者感到兴奋和不平静。)作者为什么不在第一段就把灯光推出来呢?(这一段,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把讴歌对象“灯”推到读者眼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比一开头写灯,效果要好得多。

  4、全班学生朗读第4—5两段。

  引出灯光后,作者又是怎样赞扬它的呢?第4段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推断出灯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从目睹黑夜中夜行人走得极快的这件事中,推断出灯光给人以明亮,给人以温暖。)这一段中有一个词用得非常的形象,是哪一个?这个“溜”字写出了夜行人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们有过独自夜行的经历吗?我少年时也常走夜路,也比较胆小,夜晚独自回家,常常感到自后有一只手。但是只要看到灯光,心里就感到很大的安慰。前面的灯光对夜行人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周围的黑暗对夜行人又有一种压迫感,一个“溜”字,就把急欲逃离黑暗急匆匆静无声的特点表现出来了。不仅写出了夜行人的“动态”,而且写出了夜行人的“心态”。

  第五段紧接前段,由对于眼前夜行人的揣摹,进而写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作者叙述了一次在风雪夜里赶路的情景,看见的灯光大不大?“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但作者却受到鼓舞,始终前行,在这里,灯光的第二个作用是——给人指路,鼓舞人前进。作者虽然写的是生活中的经历,但却启迪人们由此进行更深入的生活哲理的控索——人生道路上在奋进,也如同雪夜行路,充满艰难困苦,有时也会迷失方向,这时我们也同样需要一盏明灯来指路……

  5、第6—8段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回对眼前的灯的感受的抒写,请同学们迅速用两分钟的时间看一遍,并找出一句作者直接讴歌和赞颂灯光句子,是一句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和总结的句子。

  第8段最后这个句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和总结,所以作者在第6段就写到了:自己的生活虽有过好些大的变化,而对于灯的认识却没有变,看到灯光不会感到安慰,感到鼓舞,第7、8段进一步补充和发挥,表明了作者对于灯的感情愈来愈深,进一步揭示了灯的意义。

  6、第9段作者写到了哪里的灯光呢?——作者由眼前的灯光又联想到了海上的灯塔,接下来作者在课文写了两个外国的传说,一个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在窗前点灯的故事,一个是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火炬照亮利安得尔的故事,这两个传说与课文的中心有什么联系?(只要有灯光,它就能给人以帮助,就能指明方向,就能驱散人们心灵的黑暗,而这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7、(全班同学朗读11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说它是中心句呢?我们先来看几个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它们”指代什么?(这些光)“它”指代什么?(我的心灵)“如此”指代什么?(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它”指代什么?(我的心)从这几个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我们明白这一段主要就是围绕“灯和心灵”的关系来指出灯光的普遍意义的,所以这一段的中心句应是——“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

  8、在第十二段,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友人的故事呢?

  (作者叙述一个友人的故事,说明人间的温暖使一个求死的人改变了人生态度,指出灯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归结到赞颂灯光这个中心上来。)

  9、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灯》教案14

  第一课时所完成的教学内容:⒈作家作品简介;

  ⒉时代背景简介;

  ⒊生字词;

  ⒋理清文章结构;

  ⒌文章第一、第二部分的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一、目标:

  ⒈教学目标:①继续分析课文,把握作者思想逐步发展的脉络;

  ②抓住重点材料中的重点语句,明确文章中

  “灯”的象征意义。

  ⒉知识能力目标:①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②把握文章“形”与“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⒊思想教育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光明,追求光明自强自信的高尚情操。

  ②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对“灯”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课堂类型:讲读

  四、教法:启发、讨论式

  五、教具: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⒈导入:《灯》是按照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生答: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

  师:对,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们学习了前两部分,作者分别写了眼前的灯和记忆中的灯。那么作者除了写上面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呢?今天我们大家继续分析课文第三段,找到答案。(找同学朗读第三部分,然后回答。)

  ⒉明确:①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亲情)

  ②希洛点燃的火炬;(爱情)

  ③陌生人家的一盏油灯。(关爱之情)

  ⒊请大家考虑一下,作者在三段联想中间加入一段议论,能不能放在三件事之后?为什么?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应仔细阅读文章的第八、第九段,并思考这样的问题:

  启发设问:

  ①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希洛点燃的火炬主观上是为谁而燃的?

  生答: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主观上本是姐姐为弟弟点燃的;希洛点燃的火炬主观上照亮的是爱人的眼睛。

  ②哈里希岛上的灯光本是姐姐为弟弟点燃的,却使捕鱼归来的邻人得到了它的帮助,这意味着什么?

  生答:这说明客观上使许多人受益,给人们以关爱和鼓舞。

  ③这“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火光”指什么?

  为什么至今还亮在我们眼前?

  生答:此时的火光是指人间的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它鼓舞人们,激励着人们着所以他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而且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并存。

  ④文章第十一段与第九段、第十段有什么关系?

  生答:第十一段围绕上两段展开议论,说出了灯光客观上给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光和热,温暖和鼓舞。

  然后师进行总结:

  明确: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和希洛点燃的火炬此时已不再是具象的灯光,而是蕴涵着人间真情的一种精神象征。这说明人类社会繁衍至今乃至继续发展除了必不可少的物质食粮之外,更离不开这种人间真情的鼓舞和关爱,作者放在这里议论恰到好处,正是对上边灯的象征意义的揭示,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请大家齐读第十一段,再仔细体会其内容:

  ⒋如何理解第十一段中的.“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启发设问:

  ⑴去掉“单”行不行?

  生答:不可以,说明首先“我们”靠吃“米”活着,但不只靠吃“米”活着。

  ⑵这里的“米”仅指米吗?

  生答:泛指食物。

  师总结:那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靠吃食物活着。

  ⑶我们还靠什么活着?

  生答:还靠精神食粮活着。

  明确:作者紧承上文这样写,是他的人生感悟:人们活在世上,要靠吃粮食活着,但与动物的区别正是在于人是有思想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还有精神食粮。这说明“灯光”使我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希望,如果充满了苦闷和彷徨,没有光明和希望,人就会悲观、消极。

  ⑷第十一段的议论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生答:议论建立在作者的感受基础上。作者深有所感地写道:“我自然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他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在这段末尾结合切身感受,揭示了“灯光”巨大作用,这使我们从中受到了启迪:人需要精神的关爱和鼓舞。

  ⒌作者又在第十二段讲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我们再仔细阅读一下。

  (由老师范读)

  启发设问:

  ⑴概括这段内容:

  生答:写人间关爱之情。

  ⑵这段叙事放在议论后边有什么作用?

  生答:为了印证上边的议论。即人间需要真情。

  ⑶作者在这段里用了许多数量词,请大家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答:作者运用的量词很小,就那么一位友人、一条河、一声叫喊、一点灯光、一阵喧闹、一个陌生人家、一盏油灯、几张诚恳、亲切的脸,却改变了一个必死者的人生观,使他到现在还健康地活着,而且那一点微光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这难道不是奇迹吗?!作者先写这些量词的数量之小,又写灯光的巨大作用,使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了灯光的巨大作用:给人以真情——给人以爱和温暖,人们由此看到光明和希望。这正是灯的象征意义所在。

  师:那么,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此时极力讴歌这种人间挚情呢?

  生答:当时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人们普遍存在一种消极悲观的心理,作者极尽笔墨讴歌这种人间的真情,是为了激励人们、鼓舞人们,使人们看到希望,看到光明所在。所以作者很自然地写道:“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⒍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写得含蓄、耐人寻味,是对主题思想的升华。“灯光不会灭”、“不觉对着山那边笑了。”表明了作者已经完成了一段复杂坎坷的心理历程,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人间的真情使他感到了温暖和慰藉,结合当时那种逆境而言确实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未来之所在,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7、全文总结:①全文以层进式一层一层揭示出灯光的内涵,作者的感情也从窒闷变成微笑了,走完了一段情感的旅程,使文章首尾达到了高度统一。

  ②作者通过自己的散文,通过自己所描写的灯光,意在歌颂人间的挚情,有了这种挚情,人类社会才得以延续,人们才能够战胜自我,珍惜生命,顽强地生活。正如某位诗人所言:“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8、完成课后作业,布置预习任务。

  9、下课

《灯》教案15

  一、课文悟读

  能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在现行中学教材里是不多见的,而《灯》就是我们可以直面作家的作品。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巴金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当时他还不满19岁。1931年他在《激流》总序里谈到:“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后来他在《电椅集·代序》中又说:“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求。在写《灯》之前巴金先生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我们将这些话连接起来看,从作者反复的吟咏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与执著,会看到作者之于生活、胜利的信心!黑暗的包围与重压让作者感到“窒闷”,但作者将黑暗和窒闷放在人生的征途上,让“灯光”照彻黑暗,使时空相接,光明的世界飘荡在脑海中,那黑夜怎会蒙蔽追求者的眼睛?苦难只能折磨人的肉体,又怎能迷惑和摧毁智者的精神?作者精巧的构思使现实和往事有机地结合,于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未来强烈的憧憬。人生的哲理和爱国的激情相互撞击,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进发着思想者的火花——人,总该有热情,总该有追求,总该有信心。于己好,于人好,于国好!我们应该把本文看作是巴金先生——世纪老人给青年学生的寄语。

  二、亮点探究

  1.如何理解“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中的比喻内容?

  探究学习:从表层看,这个句子只是景物描写,把宁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从深层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了灯光。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山”,试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含义(或作者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计了“山”,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的自信与乐观。

  3.透视作者所举的“简单”例子:“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探究学习:这个例子看似平淡粗糙,但意义重大。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描写得细腻传神。从听觉、视觉、动作、心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描写,突出夜行人具有明确的目的——家,用急促的行动衬托灯光的重要。以无名人对家的正常感受为例,具体而微,从小处人手说明追求目标、希望等所产生的动力,喻示只要心里有灯,就会有信心。

  4.如何理解“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

  探究学习: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进。

  5.许多同学都很欣赏“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个句子,你对此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学习:我们可以从结构、内容、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等4个方面来考虑。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

  6.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探究学习:微光已经由“爱之光”变为了“他”的“心灵之光”,人间的灯光则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了。“灯”已经由物质变为了精神,精神是不灭的,所以,胜利一定会来到。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完全的升华,同时,作者含蓄的结尾,又让人回味无穷。

  三、选题设计

  1.对1939年—1942年巴金辗转于上海、桂林、昆明、重庆、成都时所写的散文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黑土》(1939)上海,《桂林的微雨》(1939)桂林,《爱尔克的灯光》(1941)重庆,《在泸县》(1940)重庆,《火》(1941)桂林,《寂静的园子》(1940)昆明,《风》(1941)昆明,《雨》《日》《星》(1941)昆明,《废园外》(1941)昆明,《灯》(1942)桂林。

  (2)对比总结,找出在思想、创作手法上的同与异。

  (3)选择能证明所得出的结论、明确观点的材料。

  参读书目:

  (1)《中华散文珍藏本·巴金卷》。

  (2)《废园外》。

  (3)《巴金散文集》。

  (4)《中国现代文学史》。

  (5)《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6)网上查“巴金在线”

  2.探究“灯”的原型意象和相关灯的意象。

  研究方法:

  (1)了解“灯”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作用。

  (2)了解“灯会”的相关内容。

  (3)统计与“灯”相关的词语、成语。

  (4)了解中外关于“灯神”的传说。

  (5)阅读名家的文学作品,总结“灯”的文学意象的普遍性。

  (6)得出结论,结合生活层面与精神层面来谈。

  参读书目:

  (1)傅道彬《晚唐钟声·灯光烛影里的中国诗》。

  (2)《古希腊神话》《阿拉伯神话故事》。

  (3)《冰心散文选》。

  (4)《中华成语大词典》。

【《灯》教案】相关文章:

《灯》幼儿园主题教案07-08

灯体裁作文12-06

以灯为话题的作文08-15

观灯小学作文10-25

灯祭教学反思04-06

以灯为话题的作文12篇12-20

《小桔灯》读后感04-30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08-14

中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