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草原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原教案 篇1
草原上
课型:音乐课
教学对象:三年级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他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小组集体中用各种创编活动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老师通过听、唱、吹、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材分析:这首歌曲为4/4拍的羽调式内蒙古族歌曲,音乐语言简练易记,旋律线条起伏较大,基本素材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节奏舒展,旋律优美,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当中,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热爱家乡的美好生活,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爽朗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教具: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碰铃、铃鼓、双响筒、易拉罐)
一、组织教学:
(一)师生问好
愉快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听音点将。
(二)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想!
师:在看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跟着唱、打拍子
等等(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flash给学生看)
1.情境想象,进入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老师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有什么颜色?
它们分别是什么?生:天上有白云,地上有羊、马、狗,草原有绿色、蓝色、红色、白色、棕色,绿色是草和山,蓝色是天空和河流,白色是云和绵羊,还有蒙古包是白色红边的,棕色是马和狗)
2.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师:下面再给你们听一首歌,也是关于草原的。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
绪、节奏和旋律是怎样的?(放《草原上》这首歌,并把有草原图片的歌谱展示出来)
出示多媒体:
师:所以年年光景好,草原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得很幸福,对吗?
生:对!
师:好,下面听着录音伴奏,看老师手的指挥,一起来草原唱歌。2.有感情地跟老师电子琴伴奏
师:全班同学自己再来唱一次,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正在大草原上正享受着美好的风光。
(二)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师: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一些词唱得短一些,
有的要唱得长一些?比如在哪个小节里的哪些词?请同学回答。
生:高、照、跑、跳、壮、肥
师:那他们分别相对唱什么音呢?
生:“高、跑、壮”唱6,“照、叫、肥”唱6。
师:请一组的同学把这两个音前的短音唱出来,另一组同学接着用竖笛把长的这两个音吹出来感受一下。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用竖笛吹长音,然后轮换)
师:师: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虽然二分比四分还少两个数,但
二分音符要比四分音符多唱长一点时间,表现二分音符的音后面还拖着一根线,那么四分音符有没有?
生:没有,只有一个音
师:对了,以后看到了音后带一根线的要唱得怎么样啊?
生:唱长一点。
师:师:对,同学们很聪明!
1.实践活动
师: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
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
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
师:你们看过马跑吗?
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的啊?
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
生:要快一点!
师: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另一位学生发言:生: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请其演示)师: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
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三)分组创编表演
师:(面向全班)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哦!那么你们能不能也来表演表演?
生:能!
师:师:好,我们不但可以用这些打击乐器表演,还可以用身体上发出的声音来表演,请看老师(带音高的吹唇、打舌)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草原上什么声音?
生:生:前面的动作可以表现长音,后面的可以表现马蹄声!
师:师:好的,现在你们分组然后分配好各自用什么方法来表演,要求能把长短音很好地表现出来,可以自己再创作别的方法来演,看那组的表演方式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
(老师鼓励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分组出来表演各自创编的表演活动,共同评选出最有创意、合作得最好的一组)
师:每一组都表演得很好!希望下一次你们能更好地发挥出你们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四)进一步掌握风格:
师:师:现在老师放一段朋友跳的蒙古舞蹈给你们看,叫做《我也来当小骑兵》,好不好?生:好!
(看完以后)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生1:很活泼生2:动作很大生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
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很有天分。
三、课堂总结
1.总结风格
师: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
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师:对了,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下课
师:好,现在下课,请同学们骑着马离开这个美丽的大草原(放《我也来当小骑兵》音乐,学生们做着骑马状离开课室)
教学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
——《草原上》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在教授此课中遵循了以下几点:开展情境教学、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创造性以及简化理论知识。
一、开展情境教学。为使学生开始对本课感兴趣,导入部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时下网络上最流行的flash,这是用多张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接着进入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新曲的同时思考音乐的表现基本要素,并且与学过的、风格相差甚远的曲子作比较,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在无意中掌握了情境与音乐的关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情境,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笔者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这个班的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在欣赏舞蹈后让学生跳舞也是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进行,而且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在这个部分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差异。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我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演,一些演唱较弱的学生用了竖笛来表达,喜欢唱歌的同学则用歌喉来表现,并且配上打击乐器进行。笔者还往更广的方面去提示学生,如果不用打击乐器能不能也可以表现呢?然后老师示范了两个,随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并且还创造出别的方式如拍手、跺脚、(这是他们曾经有过的课堂体验)。这样,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演,这样更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让他们能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要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要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
草原教案 篇2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点评】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比较好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凸显课改新理念。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解疑,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二、注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要环节表现为问题引路,协作探索,共同提高。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草原影像之中,围绕这是怎样的草原?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两个问题,通过看、听、读等方法,在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注重综合性学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做到了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又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潜力,利用资源,团结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计算机网络成了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抒情动人的旋律、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其体会课文内容创设了情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草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渲、勒”两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导言,板书课题:
草原
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⑴ 带拼音开火开读。
⑵ 去拼音指名领读。
3、指导写字:
⑴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⑵ 学生仿写。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自由读文,把自己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品悟:
⑴ 汇报。
⑵ 朗读指导:
① 出示草原美景图,教师配乐范读。
② 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
看一组草原被破坏的图,与草原的美景对比谈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草 原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风情画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厂”、“斤”、“牛”、“力”等,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欢乐。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板书:草原()的早晨)领读。
3、讲述草原:我国的内蒙古及西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适宜放牧牛羊。
4、谁能说说记住“原”字的办法?(用部件法记“原”:“厂、白、小”)结合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本跳着向前奔)
教材中的另外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着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①出示生字词: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指出:“宁、静”是后鼻音;“鞭、新”是前鼻音。
③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请小朋友们互相交流。
(啪,象声词;鞭,结合插图理解)
④教者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者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叶露出了新芽。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
③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④教师讲:“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牛、羊生活的人。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牧民们骑上了好马)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②指名拼读生字词。
③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远处:远的地方;飘动:联系生活实际讲)
4、复习巩固生字词
出示下列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啪鞭黎明宁静铺满跨骏马
结合认读生字词教新的偏旁
5、自由读课文。
6、指名读课文。
三、作业
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听写:“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说出“处”、“牧”、“原”的偏旁名称。
3、指名朗读课文。
二、静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新绿铺满草原;时间:早晨——黎明)
口头填空。鞭声打破了宁静。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一样了。
指名读全段。(重音: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牧民们,追赶那。
填空后互相交流对“一只只”、“蹦跳着”、“无边”、“跨上”等词语的理解。(一只只:羊儿多;蹦跳着羊儿欢快;无边:草原大;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板书:一只只涌出跨上追赶)
这一段写草原上羊儿和牧民怎么样?(羊儿多,牧民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重音:蹦跳无边欢乐)
3.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全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谁会读的?
指名朗读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你为什么这么说?(“一群群”说明羊儿多;“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说明牧民心里很欢乐,放声歌唱)
这一自然段和上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写草原上的`羊儿多,牧民乐)(不同的地方是:第二自然段中是“一只只羊儿”,这一段是“一群群羊儿”羊儿更多了。上一段通过写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表示欢乐,这一段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来表现牧民的欢乐)
作者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为什么这么大比方?(羊儿是白色的,跟白云的色彩一个样;羊儿一边吃草,一边活动,白云在空中也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板书:一群群飘动歌声)
引读:远处,一群群羊儿——学生接着读,师读:蓝天下回荡着——学生接着读。
三、课堂练习
1、读了《草原的早晨》,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草原上的羊儿真多。牧民们的生活很快乐)(板书:多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草原
( )羊群 ( )清香
照例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一( )梅花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结合口头填空练习,理清文章结构。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动牧原新
2.指名认读。
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虽然这四个学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在安排上还是有区别的。“打”,左高右低;“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新”左右两部分的上面部分齐平,右边的“斤”字的“竖”稍长。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着重指导写好最后一笔:“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的中心起笔,沿竖中线往下写,写至与撇平时再向右拐,最后向上钩。“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处,复习折文旁,再与“外”做比较。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是平捺,“卜”在平捺上方。“外”是左右结构。
四、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背诵课文。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上》教案11-15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10-06
《草原就是我的家》优质教案09-19
实用的草原教案模板汇总8篇12-08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集锦7篇07-20
精选草原教案范文集锦7篇11-05
《草原》说课稿09-06
实用的草原教案范文锦集6篇11-30
关于《草原》教案范文锦集10篇10-11
实用的草原教案模板锦集七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