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理想的风筝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理想的风筝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4*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上课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 刘 老师。
1、作者是怎样谈自己的腿疾?(讲故事的方式)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乐观)
刘 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开朗)
2、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有什么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 刘 老师的尊敬。
3、圈出其中写同学们的情感反应的关键词,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教室里怎么会腾起一片“笑”声?(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酸涩”是什么意思?酸是(辛酸)涩是(难受)“酸涩”中包含了什么?(同情、理解)。
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句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
4、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
5、 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 解刘 老师
1、 刘 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课的呢?你们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⑴“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
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 “急速” “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 刘 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 刘 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
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 !
刘 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 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
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他们为刘老师的~~~~而心跳,为刘老师的~~~~~而心跳。
5、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 刘 老师
1、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感动?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品“漾”, “漾” 字原来是形容什么的?水面漾出的是波纹,脸上漾出的是的甜甜的微笑,也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什么? (内心的快乐,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1、 品“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已经了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2、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3、你们看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刘老师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信)
看着此 时的刘 老师,你觉得他就像什么?
意气奋发的少年、奋力拼搏的健儿、展翅飞翔的雄鹰……
4、那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你们有没有发现, 刘 老师与这春景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他就像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的嫩绿的柳枝,乐观,顽强地生活着。
他就像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的连翘花,告诉人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他也像蓝天上那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用自已的乐观感染着他的学生。)
5、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 刘 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你们听出作者的心声了吗?(赞美、思念、热爱)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 刘 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这个省略号让你感觉如何?(意犹未尽)作者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 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五)、总结全文,启迪人生
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拽着一只装满理想的风筝。只要你也 能像刘 老师乐观地生活,执着地追求,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与你们共勉。
理想是石,敲击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生命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
六)、作业设计:
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想到了很多,或人或事或人生的哲理,写成一篇读后感,一定很不错。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敬业坚强
放风筝 热爱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理想的风筝教案3篇09-29
理想的风筝说课稿05-20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1-28
风筝教案06-10
鲁迅《风筝》教案08-12
《纸船和风筝》教案08-27
理想主题班会教案08-08
读理想的风筝有感03-06
风筝与线作文08-24
《风筝》教学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