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时间:2022-02-14 09:35:28 教案 我要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习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 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 (景) (虚) 兴奋

  遇仙

  梦后: (实) 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情)

  艺术手法: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习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作品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对月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⑷斗酒十千恣欢谑

  四、鉴赏情感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4、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5、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五、比较阅读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后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技巧: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六、作业布置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

  3.情感目标: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下面我们一齐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

  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能够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能够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

  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

  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能够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貌呢?我们一齐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述。从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述,其余几句透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

  4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

  5.学生齐声诵读第一部分。

  (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

  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

  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情绪。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那里的谢公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提到他呢?

  明确:谢灵运,性喜游山玩水,所到之处,必是风景秀丽之所。此处谢公到过,正说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4.“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齐来读一下)诗人在那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

  5.齐读这部分资料

  (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

  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完美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最后的句子。

  明确: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

  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能够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

  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能够吗?(开放性探究题)

  提示:能够,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最后发现,自己就应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

  4.学生齐读整首诗。

  六、总结全诗:

  诗人透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让我们再次朗读,来结束这一次梦游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作训练:李白的这个梦到底是个美梦还是一个恶梦?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小论文。

  八、板书设计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语

  仙境出现

  梦醒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比较长,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首诗,首先就应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透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理出了诗歌的层次,然后再具体分析。分析过程中,透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配合关键词,解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应说,整堂课是比较连贯流畅的,但在教学设计的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法的模式,虽然有课堂互动,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当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就应个性注意这一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7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平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

  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段:入梦缘由

  景物:天姥山

  特点:高大雄伟

  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

  特点:清幽宁静

  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飞、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点:壮美迷离

  情感:陶醉,流连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见、闻

  黎明时分,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见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耳际传来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云、水等

  特点:惊心动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

  情感:惊异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

  特点:辉煌灿烂、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情感:惊叹不已,兴奋愉悦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梦醒后的感慨,然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3.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相关背景,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并回答)

  得出结论: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置身诗境,我们会发现,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4.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解读课后李贺诗歌《梦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目的: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景物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特点

  情感

  积极乐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8

  学习过程

  一、预习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 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 暝 殷 栗 惊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世间 行乐 亦 如此 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席”

  “事权贵” “失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9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0

  【设计意图】

  这首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专题的第一首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因此,教师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李白的诗仙形象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据此,本节课确定了“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两个目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都有争议,课堂上教者提供了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通过辩论,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情感脉络并赏析艺术特色。

  2.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由“梦”导入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进李白“梦”的世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提问: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理解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自由读,概括思路。

  相机板书:梦由(梦前)——梦境(梦中)——梦感(梦后)

  三、赏析“梦由(前)”部分

  指名读写天姥山的六句话,赏析诗句。

  明确:写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

  四、赏析“梦中”部分,品味梦境

  情景导入: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让时光倒流,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流传千古的奇梦。

  1.先把这段描写切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梦中的景色与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相机板书:美丽险怪辉煌;愉悦惊恐复杂)

  2.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诗人的炼字。

  品味“飞”“送”二字的妙用。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3.赏析“熊咆龙吟殷岩泉……訇然中开”一段,

  理解“殷”“惊”“欲雨”等词语的意思。

  问:“列缺霹雳”,有人说“列缺”不能简单翻译成闪电,为什么?

  明确:“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闪电,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电光从云霓中决裂而出的样子,“列缺”实际上是将云层整个撕开(教师用动作表现)的感觉。“列缺”一词描摹出闪电在一刹那间的形状,然后紧接着才是霹雳,就是雷声,山峰崩塌开裂,乱石横走,地陷天塌。这就是和缓处则按辔徐行,紧急时又短兵相接。

  朗读一下这几个短句,读出效果。

  师:有没有发现,上下文句子的字数长短不一,跟前几天学的古诗不一样,为什么?

  相机介绍“吟”这种古诗体。(投影出示)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③对仗无严格要求。

  4.赏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将“青冥浩荡不见底”一句中“青冥”换成“天空”行不行?

  针对学生对“青冥”一词理解可能有的错误,教师提醒:我们可以驰纵想象,语文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我们去想去创造,并不是随便去想,并不是没有正误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没有办法同整个诗句融为一体。所以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维,要让它和全诗融为一体。这里青冥要比天空显得深远些,它强调的是一种空灵的感觉,有开阔之势,感觉到有点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点点微弱的光。

  5.“诗人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请结合诗句及背景资料,表达你的看法,看看谁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资料,列举古人和今人的争议。如:

  李白是一个爱做梦,并对梦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直言不讳地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第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等。

  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片段:“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学生展开辩论。

  师相机点拨:①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吗?②请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

  小结:梦境是宫廷生活、官场道路的折射。“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出入官场的那种短暂的成功体验。而当他想逐渐融入时,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可见,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五、赏析“梦后”

  提问: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师:李白的诗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天马行空,自由驰骋。

  重点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人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宁可放浪山水之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

  提问:通过梦后所感,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用一个词概括,请一小组同学依次回答。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六、结合本诗探究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1.师:李白有一个美誉,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这个美誉是哪两个字?

  明确:“诗仙”。

  2.学生结合这首诗讨论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①诗的风格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投影出示资料:明代王思任《天姥》节选:

  “天姥(比之于天台),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

  师:这段话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儿孙辈,充其量身材比较魁伟罢了,怎么可能‘势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怀疑李白在“开玩笑”!其实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他塑造的梦境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相机板书: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结合诗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这是游仙诗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为

  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捞月而死。“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学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为之写了不少诗文。(结合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④别人的评价

  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谪仙人”的评价。同时代诗人元稹评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说李白“才矣奇矣”,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热烈地赞颂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⑤李白书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让学生揣摩飘逸豪放的道骨仙风。教师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写的“诗仙”二字旁写下太白。

  七、总结全文,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一代诗仙已经作古,但浪漫主义的大旗却永远飘扬在人间。同学们要从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让我们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2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

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

  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

  一诵读并赏析①段

  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的。现实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在诗人陛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2、请同学们用抒情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会的情境。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应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请同学们朗诵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叹了些什么?

  作者感叹,世界万事但是是一场游仙的幻梦,还是骑着白鹿去寻仙访道的好,他的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是他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述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证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写法鉴赏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述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十分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述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业

  1、用楷书抄写一遍诗歌

  2、背诵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4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5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相关文章:

《暮江吟》的教案08-28

《化石吟》教案设计12-09

化石吟教学反思06-28

《化石吟》教学反思02-17

暮江吟教学反思01-13

且听水吟高中作文04-27

《暮江吟》教学反思04-04

快乐的一天教案08-29

《女娲补天》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