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爬山教案合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篇2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点:叶老给“我”批改作文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读题·释题。介绍叶圣陶。
二. 自读课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3. 分节读课文。
三. 再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修改作文。做客)
四. 默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修改作文”和“做客”的段落。
2.同座互读这两个内容。
五.放声朗读“修改作文”和“做客”的内容。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词语。
二. 细读课文,突出重点,引导理解“修改作文”的内容。
1. 自读课文3----5自然段,同学质疑。
2. 指读3---5自然段,考虑:
(1)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2)“我”有什么感受?
3. 指读3自然段。
(1)找出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读一读。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修改多·修改细。态度认真)
(3)“愣住”何意?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想象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指读4自然段。
(1)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
(2)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读相关句子)
(3)从“仔细”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指读写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逐句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5)从叶老的修改中你学到哪些方法?(逐句阅读体会,要求结合自身的作文实际来体会)
(6)齐读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感悟修改方法,结合实际谈自身的习作体会。
(7)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他又是怎样的体会呢?(指读相关句子)
(8)齐读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体会。
(9)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此刻的心情吗?(生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指读5自然段。
(1)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的?(生找出读)
(2)齐读叶先生的评语。叶先生的评语中交给了我作文方法,你知道吗?(作文事实具体。亲切)结合自身作文实际谈谈。
(3)作者看了评语之后,是怎样的感受呢?(读最后一句)
(4)此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 自读3—5自然段,复述修改作文的方法。
四. 感情朗读“修改作文”的内容。深化同学认识。你想说点什么?
第3课时
一. 谈话引入:这节课学习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二. 自读6---10自然段。
(1)课文在写做客的内容中几次写到了爬山虎?请把它们找出来。
(2)指读相关的句子。
三.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引导理解感悟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1.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一):
(1)读句子。
(2)引导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写景抒情)
(3)“迷离”何意?为什么“像温柔的小精灵”?(兴奋、紧张、期待)
(4)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种心情吗?(生想象表述)
(5)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师引读、指读、齐读)
2.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二):
(1)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2)理解词语:沉郁、摇曳、虎虎。
(3)引导比较句子一、二中的比喻句,体会心情。为什么此时的爬山虎“像一片浓浓的湖水”呢?(心情平静,兴奋,充溢信心,期待)(4)读句子。用自身的话表述此刻的心情。(生想象表述心情)
(5)感情朗读句子。
3.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三):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4. 指读第10自然段。
(1)这段话有几句?
(2)读第一句。“堪称楷模”何意?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很庆幸)体会读句子。再联系第6自然段朗读体会惊喜意外之情。(3)指读第二句话。理解词语:懂得、模模糊糊。既然“懂得“了,又为什么还”模模糊糊“呢?(作者很年幼)“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哪样?(结合8—9自然段相关内容)“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哪样?(结合修改作文内容理解)
(4)到叶老家做客后,作者又怎样的的感受?(读最后一句)
(5)这里写的是爬山虎,实际上是写自身的内心世界。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6)请结合上文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 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 自由读文,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 讨论课文的命题。课文是写事的,请你重新给它拟题。
3. 教师小结: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那是三生有幸!叶老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刻骨铭心。一天又一天,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年又一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 师引读,凸显课题,升华认识。春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夏天,在我的眼前,总有-------;秋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冬天,在我的眼前,总有-------。
5. 教师小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从春绿到秋,从下绿到冬,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
五. 相关链接:介绍肖复兴和叶至善
六. 作业:
1.积累:背诵自身喜欢的语段。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认真 (作品)
堪称楷模
做 客 亲切 (人品)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同学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同学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同学充沛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考虑: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身独特的爬的身手,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身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身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充沛褒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同学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时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同学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6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爬山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03-15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07-17
精选爬山教案范文集锦八篇11-08
精选爬山教案范文汇编7篇08-29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5篇)07-27
《爬山虎的脚》教案经典(15篇)08-01
关于爬山教案范文集锦7篇10-18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合集七篇11-02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九篇09-14
爬山小学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