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教案 推荐度:
-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孙权劝学 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类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板书,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小黑板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板书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教学建议:利用复述和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难道
(3)但当涉猎 只 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善劝)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德高。 (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
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
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八)、作业设计
文中有多处省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孙权劝学》,完善人物形象。语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文白夹杂,字数不限。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九)、板书设计
吕蒙 虚心 听劝
鲁肃 真诚 敬才
孙权劝学 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卿当涂岂涉猎更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读”贯穿课文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最后引导学生研读对话,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感悟文章主旨,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三、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运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活动欠灵活,课堂拘泥于多媒体操作,使得一些环节不敢大胆的展开,课堂不敢放开。
二、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三、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会更默契,更愉快。
孙权劝学 教案 篇8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
课型: 讲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四、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五、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六、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七、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孙权劝学 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10-15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2-06
关于《劝学》教案07-18
关于劝学教案07-23
劝学优秀教案10-27
《劝学》教案范文11-14
关于劝学教案 9篇12-10
《劝学》说课稿11-05
《劝学》读后感08-30
高中教案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