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雨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3.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走进大自然》,通过朗读了解大自然的八种语言。
4、能通过朗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中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了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你们有没有听过大自然的交响曲——雷雨呢?请闭上眼睛听这场雷雨。(播放课件)
2.师:听到这场雷雨,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3.过渡:同学们,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一阵雷雨,送来清凉,声声蝉鸣,阵阵蛙叫,一群孩子,尽情玩耍!雷雨给夏天带来了无限乐趣!想不想到雨中走一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交响曲——雷雨!(点出课题)
4.板书课题。
二、学习字词
昨天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字词检查(课件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表演读“乱摆 压下来 垂下来“
4、指导写“垂“字
三、复习课文内容
1、还记得这三幅画面吗?(课件出示三幅图)
2、谁来说一说这三幅图展现的是什么?
3师小结:这三幅画面展现的就是雷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师板书:雨前 雨中 雨后)
4师:还记得哪几个自然段写雨前,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哪几个自然段写雨后吗?
5读课文:师:我们再读一读这不同的场面,初步感受一下雷雨的变化过程。
四、学习雨前段落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雷雨前的情境。
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铅笔把词语画出来。
1、第一自然段
(1)乌云是怎样的? 从满天能够看出云怎么样? 你又能从黑沉沉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压下来是怎样的感觉?
(2)谁能读出压下来的感觉!(练习读)
(3)引读:天真闷啊!难怪树上的叶子——蝉——
(4)师:这就是蝉,(出图)它还有个名字叫什么?(知了!)
从一动不动你能感受到什么?从一声也不叫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5)练习读句子
2、第二自然段
过渡:雷雨来临之前,天暗了下来,空气是那样的闷热潮湿,一丝风也没有,连爱唱歌的蝉都闭紧了嘴巴,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大雨的来临。可这沉闷的气氛转眼间就发生了变化。
(1)引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2)谁打破了雨前的沉闷。哪个词语说明风来的`快? 风大到什么程度了? 还有什么可以说明风大,看后面的句子想一想。
(3)蜘蛛怎样逃的,在文中找一个词语。蜘蛛为什么不从树上爬下来呀?
(4)这么大的风后面会是多大的雨呀?赶紧跑吧!练习读句子。
3、第三自然段
(1)大风之后,(课件点击)生读句子 。
(2)练习朗读。
五、学习雨中段落:
师:在大家的呼唤声中,雷雨终于来了!
看——(课件欣赏)
1、自己读一读,把雨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读出来。
2、雨真大啊!落在我们的头上,肩膀上,身上什么感觉?这是夏天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坐在屋内向外往去,又是什么感觉?看不清什么了?这样的景象用一个词来形容?
4、整个世界都穿上了雨做的外衣,大家一起来读雨中的段落,让我们再次感受雷雨的神奇!
六、学习雨后段落。
过渡:雨停了,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段。
1、看到彩虹,又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说词语)(彩虹)都有什么颜色?一人说一个!
2、赤橙黄绿——怎么能不美呢?看到这么美丽的彩虹,你们的笑容呢?就带着这样的表情齐读最后一段!
3、(点击课件)听!蝉叫了!它在用声音表达心中的喜悦!(点击课件)蜘蛛好不容易又回来了,坐在网上,此时此刻它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点击课件)连小青蛙也想和你们一起大声赞叹!请同学们带着动作再一次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七、练习
1、排序:课文读懂了,你能把这几个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2、练习二:
(1)太阳和彩虹,我想把彩虹先挂在天空,后写太阳,行不行?
(2)树上有蝉又有蜘蛛,那它两个可以颠倒顺序吗?
(3)作者在观察雨后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点击课件)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的。
八、总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了解到雷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它的特点,还要从课文中学到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一片观察日记,我们来把它改成日记的格式。
师板书:观察日记
1、日记格式是有要求的,第一行要些什么呢?
2、要写好观察日记要注意什么呢?这个小儿歌能给你帮上忙。
——生读儿歌
九、拓展
1、老师请你们观看几幅雨后的图片,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
2、同学们想一想,雨后还有哪些美景呢?
3、作业:观察日记 雨停了……
把刚才观察到的雨后景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雷雨教案 篇2
1、教师活动:
(1)、发问: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2)、投影展示情境二,和学生共同回顾鲁侍萍的一段话。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请一位女生读这段话,男生点评,教师指导。教师事先把两个你们改成你,让学生找出课文与老师给的文字的不同,让学生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2、预设学生行为:女生读,男生评,气氛很热烈。学生找出了“你们”和“你”的变化,体验二者在表情达意上的不用感受,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3、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能力。
八、提供鉴赏人物的第三视角
1、教师活动:
(1)投影展示曹禺创作雷雨的相关材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2)教师点拨: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2、预设学生行为:对周朴园这一角色产生同情的同时能感受到封建社会对男女青年爱情的迫害,并对此产生强烈的不满。
3、设计目的:通过点拨,使学生们了解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而且周朴园那时年轻,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感受周朴园角色的无奈。
雷雨教案 篇3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注意听,认真书写。
① 垂下 ②逃跑 ③蝉鸣 ④彩虹 ⑤蜘蛛 ⑥黑沉沉
2. 师出示小黑板,同桌互改,师及时评议。
3.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些景象。
二、研读文本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
2.全班交流汇报。
(一)研读“雷雨前”
师:我们一起先来学习“雷雨前”这一部分,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么样?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这句话写的是雷雨前的乌云,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云很厚、很多而且很低。
师:连续用了三个“很”字,老师看得出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句话,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感受到乌云的多、厚而且低呢?
生:这里用了“满天”、“黑沉沉”和“压”字。
师:不愧是我们班的阅读小能手呀!还有谁也是找到了这一句话?(指名)“压”字用在这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很可怕,好像整个天空都要塌下来似的。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句话?(生读)让你们感到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也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生:丹丹也没有读出让人害怕的感觉。
师:那你认为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注意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低沉、应读得慢一些。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示范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同学们也想读吗?(全班齐读)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写的是雷雨前的大风。
师:这里用了“乱摆”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生:风很大,连树枝也忍不住跟着疯狂起来。
师:说得真形象!树枝也开始不顾形象地开始乱摆了起来。
生:课文里还写了雷雨前的蜘蛛,“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它。
生:“逃”字用得好,可以看得出蜘蛛也很害怕这样的天气,所以逃走了。
师:你的理解很有个性,还有其它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垂”字用得很好,可是我想向老师请教的正是这个问题,它好在哪?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垂”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蜘蛛随蜘蛛网往下落的情景,让人感觉到风特别大,连蜘蛛也害怕得四处逃窜。那你能不能读读这句话?(生读)
生:雷雨前还写到了闪电和雷声。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从闷热到雷电交加,天气的变化之快让蜘蛛也吓得逃走了,请全班同学齐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再次感受雷雨来临之前那可怕的气氛。
(二)研读“雷雨中”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挂图,哪一幅画的是雷雨中的景象。
生:是第一幅图。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图中雷电交加,雨下得很大,小朋友都把窗户关得紧紧的。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不懂的地方,等下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里为什么用了3个“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
生:“哗”是表示雨的声音,用3个“哗”字让我体会到雨下得又急又大。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3个“哗”字应由轻到重地读,读出当时雨下得大而且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为什么说“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生:因为雨下得又大又猛,所以外面的风景都很难看清楚了。
生:我也有个不懂的问题,谁能帮我解答?“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这里为什么用了两个“渐渐地”,能不能去掉一个?
生:不能删去,因为写出了雨是慢慢慢慢变小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停下来的。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善于提出问题,也能很巧妙地替他人解决疑难,真是难能可贵。希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也能形成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局面。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指名读。
(三)研读“雷雨后”
师: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想一想这雷雨后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师板书)
三、积累运用
师:相信同学们这节课一定收获不少,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哪些知识套餐?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⑴雷声小了,( )了。
⑵池塘里的水满了,( )了。
⑶( )了,()也()了。
⑷( )了,()也()了。
四、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1)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2)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并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看谁读得准。(开火车认读词语:黑压压、乱摆、垂下来、越来越亮、越来越响、渐渐地、清新)
小朋友真棒!不愧为识字大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
(板书:前、中、后)
(二)学习课文
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1、雷雨前
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交流
a、乌云(“满天”,“黑沉沉”,“压”)
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指导朗读)
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b、大风(“乱摆”,“忽然”)
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
“垂”字可以用什么词替代?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
c、闪电、雷声 (“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用“??越??越??”说一句话。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
(不能。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
(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
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播放课件,雷雨中的动画)
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
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
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指导朗读
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
(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
3、雷雨后
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雨后动画景色)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
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
4)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雷雨后的句子: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a、太阳
b、蝉
c、彩虹(你能读读描写彩虹的句子吗?通过这个“挂”字,你眼前出现的彩虹是怎么样的?) d、蜘蛛(找一找,哪个字用的特别好?为什么?“坐”字,可以看出蜘蛛的悠闲、愉悦、可爱) e、青蛙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开心、愉快)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吧!
(板书:太阳 彩虹蝉蜘蛛 青蛙)
(三)总结
1、作者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这场雷雨的全过程,在作者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你可以读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你们可真会读书!现在让我们分大组一起合作读好这篇课文吧!第一大组读雷雨前的景象,第二大组读雷雨中的景象,第三大组读雷雨后的景象。
(四)课外拓展
1、小朋友们,天气是变化多端的,就是下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用细致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一场雷雨全过程。只要你留心观察,也可以带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象。
2、这里是老师收集到的有关描写雨的句子,请小朋友读一读,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关于描写雨的句子:
豆大的雨点落在了地上,溅起水花,那水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喷泉。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3、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课外留心观察天气变化,把你观察到的景象写一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内容
小组内汇报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
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3.读课文
逐段读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 )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
6、汇报,相机板书。
五、 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自读自悟。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1——3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
(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45块乌云一起压下来了!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学生读,师动作演示)就在这时,你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②创设情境,理解“垂”。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③演示点拨: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
雷雨教案 篇4
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1)"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2)"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3)"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4)"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越( )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 )不( )
2。"你一言我一语"。
(1)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3)( )了,( )也( )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雷雨教案 篇5
标 知识与能力:
走进作品,走近大师,学会鉴赏,通过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选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分角色朗读,尝试辩论,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辩能力和归纳理解的能力。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多元智能的理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族的腐朽,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意在引导学生在解读剧本,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戏剧的要求,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讨论会,交流欣赏阅读的心得。从而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5)(6)班是理科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剧本的解读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通过辩论的形式,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思辩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利用网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查找资料,在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由他们自组小组,开展分角色朗读。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是教学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以及网络搜集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开展辩论。
教学准备
教师:推荐搜集资料的途径、把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整理、下发给学生,达成资源的共享。
学生:搜集资料、阅读剧本;选择、推荐朗读者和辩论者。
策略教法
运用诵读法、论辩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究教学重难点; 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1分钟)
(二)温故(约4分钟)
1、概述《雷雨》的情节
2、理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爱情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进而了解矛盾冲突。
(三)知新(约20分钟)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约8分钟)
2、归纳人物形象(约12分钟)
(四)难点突破(约10分钟)
模拟辩论
正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
反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
(五)总结评价(约3分钟)
1、过程评价(教师评价为主)
2、现场表现评价(师生讨论评价)
3、研究深度评价(教师评价为主)
4、综合素质评价(学生选举为主)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约1分钟)
(七)结束语:(约1分钟)
雷雨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雷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第一课时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情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雷雨前后的景象。(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2.比较两幅图: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一幅图中有的?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二幅图中有的?
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特点?概括地说出来。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生字中“沉”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乱”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nuàn”。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四)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指导
雷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朗读指导时,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指导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把雷雨前后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第七、八自然段讲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朗读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使别人能听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雨过天晴的美丽图画。
(五)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两幅图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课文描写了夏天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交流:
①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引导:联系你看过的雷雨前的景象,想想“黑沉沉”、“压下来”说明了什么?(“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压下来”说明云层很低。)
感情朗读,体会云层厚、低。
②读一读,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感情朗读,体会天气的闷热。
(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感情朗读。体会电闪、雷鸣的景象。
(4)感情朗读第l-3自然段。
(5)小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雨前的景象。
2.阅读雷雨中的景象(第4-6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下雨,接着写雨很大,最后写雨小了。)
(2)看第一幅图,想象下雷雨时窗外情景。(指导接从上到下的顺序看,加上:自己的想象。)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①第4自然段“哗、哗、哗”你体会到什么?(雨下得大,下得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目由该、指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秋雨或冬雨是什么样子的。
雷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夏季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2、尝试用语言表达夏季雷雨前后的情景。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重难点】
学习观察夏季雷雨前后的天气变化。
用语言表达夏季雷雨前后的情景。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夏天真热》
2、活动前了解幼儿关于夏天雷雨的已有经验,收看或收听关于雷雨的天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钱的`情形。
1、太阳公公到哪去了?
2、天空中出现了什么?(乌云)
3、看上去怎么样?
4、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打雷声,闪电)
二、引导幼儿观察雷雨时的情形。
1、现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雨点)
2、雨从哪儿来?落到了哪里?看看四周的树、花草、房子有什么变化。
3、等雨小些时,教师和幼儿一起撑伞到雨中走走,听雨点声,看雨滴落到地上的圈圈、地面的积水、花草变化等。
三、引导幼儿观察雷雨后的情形。
1、看一看,听一听,现在和下雨时又什么不一样?
2、天上出现了什么?(白云)
3、到户外走一周,呼吸雷雨后的清新空气,感受雨后的凉爽。
雷雨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了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第二场,并归纳人物形象。
二、问题探究:
提问: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表演?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1.怀念是真——婚姻不如意、赎罪
2.怀念又是自私与虚伪的——自己的名誉、地位是否受到威胁
三、研讨课文第二场: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场。
2.提问: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3.提问: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学生找出相关的内容回答。)
4.提问: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意义?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二、分析人物形象——周朴园: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
曹禺谈“周朴园”: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冷酷、虚伪、残忍、奸诈。
三、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探讨:“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探讨后自由发言。
投影: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布置作业:阅读第一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具有个性化的对话片断,体会凝练传神的对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雷雨教案】相关文章:
雷雨教案06-24
夏天的雷雨中班教案07-24
雷雨教案15篇(热门)06-25
雷雨的说课稿09-05
《雷雨》说课稿08-11
关于雷雨教案范文汇编五篇10-05
关于《雷雨》教案范文汇编八篇11-06
夏天的雷雨说课稿11-25
雷雨小学作文11-01
雷雨教学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