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教案

时间:2025-06-26 10:02:5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心声》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声》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心声》教案三篇

《心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请求,在公开课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文章?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

  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

  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

  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课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心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通过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

  2、品析“心声”的内涵,并学会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3、细品并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细品、内化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教育中的某种现象。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其他】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准备复述。

  2、阅读《同步阅读与感悟》中第12课的拓展阅读《万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晴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同学复述全文故事情节。(四个主要情节不能掉)

  提示:按照时间的转换分为四个情节:

  第一(1~17节):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

  第二(18~27节):李京京在树林中练习朗读,想起自己与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

  第三(28~44节):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

  第四(45~59节):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

  2、讨论:

  ⑴ 《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⑵ 从这篇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看法?

  教师点拔,总结,引导学生对现象作正确的评价。

  ⑶ 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你如何理解?

  提示: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第二是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整体感知。

  讨论赏析。

  深入理解题目。 三、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1、从语言的角度看你喜欢这篇小说吗?你喜欢哪一部分,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并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侧重于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部分,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心理描写的精彩之处。)

  2、合作活动:

  四人小组互相读给对方听,推荐读得最好的一名同学参加全班朗读比赛。(配乐) 品味语言。 四、作业

  1、缩写故事,字数在300以内。

  2、完成《同步阅读与感悟》的同步练习。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12、心声(黄蓓佳)

  心声:

  1、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

  2、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3、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心声》教案 篇3

  【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⑴ 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设计意图:此目标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会复述故事情节,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白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课上速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课中精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篇幅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⑵ 让学生从京京的身上体悟亲情,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怎样去珍惜亲情、友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具有篇幅长、情节清楚、线索分明、人物心理刻画细腻等特点,教学时采用:

  1、课前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能概述小说内容。

  2、课上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

  3、课中精读课文,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课末合作交流,全面理解程老师的做法和所反映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主要是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对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

  【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预习──了解梗概──培养概括能力。

  2、课前演讲──复述概况──锻炼口语表达。

  3、课上细读──分析形象──体会人物塑造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课中讨论──“心声”含义──概括主题。

  5、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在延伸中体悟小说的主题。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前演讲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又是一个锻炼学生、培养语感的体现;课上细读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征;课中讨论是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主题的归纳应建立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解决与难点突破】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进程】

  (点击鼠标,演示课件流程,推进教学进程。)

  一、展示课件封面

  优美画面配以名乐名曲,让学生在课前休息时间得以放松身心。

  二、“学生复述故事”为话题引入

  请两位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梗概,师生共同指出其不足,点击出示主要情节内容,然后,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字幕:

  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板书: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三、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让学生明白本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

  1、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李京京、程老师、赵小桢、林蓉等)

  2、主要描写了哪几人?(李京京、程老师)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学生可能大多回答:李京京。)

  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

  ⑴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不足。

  ⑵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4、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点击出示几组句子:

  字幕:

  1、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2、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3、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4、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5、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6、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5、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

  6、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

  (凡卡的命运和李京京非常相似,使他产生情感共鸣,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

  7、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比较异同。

  (进入角色,应与课文中的人物统一情感。)

  8、学完《心声》,同学们在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并归纳:(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说明他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了上好这节课,她绞尽脑汁。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的嗓子沙哑,怕影响了学校荣誉。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应当肯定。但程老师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做法应当摒弃。)

  9、综合上述分析,请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字幕:

  “心声”的含义:

  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2、方法归纳: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运用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方法。

  五、延伸拓展

  1、写一段你生气或害怕时的心理。

  2、以李京京的身份结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长长的、像凡卡写的那样的信。

【《心声》教案】相关文章:

《心声》教案11-26

心声的教案01-08

《心声》教学反思10-17

心声小学作文10-27

心声教学设计06-28

《心声》教学设计01-29

(荐)《心声》教学设计05-27

高中教案教案04-06

教案06-23

中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