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2 08:20:3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7、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9、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内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

  3.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录音磁带。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爱听音乐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录音,把学生带入意境。

  2.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23王二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借图识字,理解图意

  1.出示三幅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地观察,边看图边思索:每幅图画了什么内容?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旬话。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会想什么,要做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挂图引出生字,并认识生字。

  图1:王二小在干什么?(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认识生字“助”,“哨”。

  图2:敌人在干什么?(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认识生字“敌”,“荡”。

  图3:王二小怎么做的?(装着顺从,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认识生字“顺”。

  假设:结果怎么样?(敌人杀害了王二小,被八路军全部消灭),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读准生字、新词,反复练习。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生字并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标上“?”,标出自然段。

  3.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

  4.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并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5.请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

  2.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3.问一问:给时间让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如:儿童团员、扫荡。

  4.议一议:为什么王二小是小英雄呢?

  5.说一说:照样子说。

  例: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

  (1)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2)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王二小被八路军把。

  五、随堂巩固,巧妙练习

  1.认读卡片,巩固生字读音,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1.以卡片检查生字。(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二、逐段理解,品味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明白王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文。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说说王二小是怎样放哨的?(一边放牛,一边警惕地望着远方。)

  一边……一边……在这里指什么?(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放牛、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为什么敌人要王二小带路呢?(敌人出来“扫荡”迷了路)

  (5)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6)思考: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真的顺从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装着)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

  (2)讨论:王二小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这句话什么意思?(周围都有八路军在埋伏,敌人被包围了)

  (4)(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

  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6)思考: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讨论,汇报: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被敌人杀害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三、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部首及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练习扩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教师示范指导:

  (1)“边、这、进、道”的部首都是“走之”,应重点指导,写时注意:三笔写成、点和横不要连、捺是平捺,不要写斜。

  (2)“从”的第一个人的捺变成点。

  5.学生描红,临写。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五、课后延伸,实践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图,问:小朋友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猫会抓老鼠的本领和它身上的器官是分不开的,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对猫可真了解。可是有一只爱美的小花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在只可爱的小花猫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小猫刮胡子(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编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全班听。

  4.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6.教师范读,学生听,听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字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

  刮胡子肥皂干干净净镜子

  狡猾脑袋追捕鼻青脸肿

  耐心头破血流

  四、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认读,拼出拼音。

  2.给这8个生字组词。

  3.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的好办法识记生字。

  4.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范写,重点注意:干、血、净、脸、旁

  6.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7.教师讲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到第二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以下词语:两腮、聚精会神、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齐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认真。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赶快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然后齐读。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齐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为什么小花猫会鼻青脸肿呢?

  3.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原因。

  4.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花猫为什么学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掉了?它错在哪里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边表演边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教案 篇6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

  把板书写完整:看电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这样做对于会自己认字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2、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字组成词。

  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

  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

  本课易错的字音有:

  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

  开火车朗读。

  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精彩、没完没了。

  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5、学写生字“关、完、写”:

  读字音。

  分析字形。

  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6、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三、练习巩固

  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球员们没完没了换频道

  关掉写字音乐舞蹈却精彩球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听后说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写“全”字。

  二、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字。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

  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

  3、学写“家”字。

  4、谈感受,悟文情。

  四、感情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

  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五、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范例(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热门]01-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范例(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7、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9、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哨”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内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

  3.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学习王二小那种智勇双全、不怕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珍惜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二小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挂图(或幻灯片、课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录音磁带。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爱听音乐吗?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录音,把学生带入意境。

  2.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吗?(根据回答,板书课题23王二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借图识字,理解图意

  1.出示三幅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一幅一幅地观察,边看图边思索:每幅图画了什么内容?按照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旬话。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会想什么,要做什么?

  .引导学生借助挂图引出生字,并认识生字。

  图1:王二小在干什么?(边放牛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认识生字“助”,“哨”。

  图2:敌人在干什么?(大扫荡,要王二小带路),认识生字“敌”,“荡”。

  图3:王二小怎么做的?(装着顺从,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认识生字“顺”。

  假设:结果怎么样?(敌人杀害了王二小,被八路军全部消灭),认识生字“突”,“枪”,“杀害”,“英雄”,“冲”,“部”。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读准生字、新词,反复练习。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生字并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标上“?”,标出自然段。

  3.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

  4.小组合作,组长组织并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5.请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

  2.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3.问一问:给时间让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如:儿童团员、扫荡。

  4.议一议:为什么王二小是小英雄呢?

  5.说一说:照样子说。

  例: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

  (1)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2)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王二小被八路军把。

  五、随堂巩固,巧妙练习

  1.认读卡片,巩固生字读音,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1.以卡片检查生字。(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二、逐段理解,品味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明白王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文。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说说王二小是怎样放哨的?(一边放牛,一边警惕地望着远方。)

  一边……一边……在这里指什么?(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放牛、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为什么敌人要王二小带路呢?(敌人出来“扫荡”迷了路)

  (5)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6)思考: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真的顺从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装着)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

  (2)讨论:王二小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这句话什么意思?(周围都有八路军在埋伏,敌人被包围了)

  (4)(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

  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6)思考: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讨论,汇报: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被敌人杀害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三、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部首及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练习扩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教师示范指导:

  (1)“边、这、进、道”的部首都是“走之”,应重点指导,写时注意:三笔写成、点和横不要连、捺是平捺,不要写斜。

  (2)“从”的第一个人的捺变成点。

  5.学生描红,临写。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五、课后延伸,实践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图,问:小朋友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猫会抓老鼠的本领和它身上的器官是分不开的,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说的真不错,你们对猫可真了解。可是有一只爱美的小花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在只可爱的小花猫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小猫刮胡子(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后的生字,再读两遍。

  2.给每个自然段编上序号。

  3.选择自己最爱读的自然段,读给全班听。

  4.学生评议。

  5.全班齐读课文。

  6.教师范读,学生听,听后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识字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后,开火车认读。

  3.出示词语让学生读:

  刮胡子肥皂干干净净镜子

  狡猾脑袋追捕鼻青脸肿

  耐心头破血流

  四、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认读,拼出拼音。

  2.给这8个生字组词。

  3.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的好办法识记生字。

  4.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

  5.教师范写,重点注意:干、血、净、脸、旁

  6.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7.教师讲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干干净净、头破血流、胡子、洗脸、旁边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到第二自然段。

  1.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以下词语:两腮、聚精会神、

  4.看图,看看图上小花猫是怎样看主人刮胡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齐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要读出主人刮胡子的.聚精会神,小花猫看主人刮胡子的认真。

  6.主人走后,小花猫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赶快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然后齐读。

  7.小花猫是怎样刮胡子的呢?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说一说吗?

  8.齐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5到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为什么小花猫会鼻青脸肿呢?

  3.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原因。

  4.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花猫为什么学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掉了?它错在哪里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边表演边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教案 篇6

  《鲸》是一篇说明文,讲了鲸的形体、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写到了鲸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箐多数字来说明。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书,画出描写鲸很大的有关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最大的'有( )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 )公斤。我国捕获一头( )公斤重的鲸,有( )米长,舌头就有( )头大肥猪重。( )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 )长,( )公斤重,一天能长( )公斤到( )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通过读、画、填让学生体会到鲸确实很大。

  二、说一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了讲清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主要写了鲸的进化过程。学生对这段不太容易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仔细读书,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这样学生兴致盎然,效果颇佳。

  三、比一比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按鲸的种类写了它的生活习性,可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描写须鲸和齿鲸生活习性的语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

  把板书写完整:看电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这样做对于会自己认字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2、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字组成词。

  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

  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

  本课易错的字音有:

  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

  开火车朗读。

  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精彩、没完没了。

  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5、学写生字“关、完、写”:

  读字音。

  分析字形。

  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6、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三、练习巩固

  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球员们没完没了换频道

  关掉写字音乐舞蹈却精彩球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听后说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写“全”字。

  二、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字。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

  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

  3、学写“家”字。

  4、谈感受,悟文情。

  四、感情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

  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五、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诗歌表达的亲情。

  2.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1.根据诗歌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受生活中的.这些不易察觉但无处不在的感人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新棵,板书文题。

  二、读阅读提示,体会“亲情”表现在家庭的方方面面

  三、练习朗读诗歌。

  1.注意读音。

  2.注意停顿。

  四、朗读比赛。

  五、扩展练习。

  1.想象一下爸爸出差回来全家人团聚的场面

  2.读《阅读》的相关篇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