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8 16:41: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总结

  教学难点: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小黑板100以内数字表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自学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和5的倍数特征

  2、2和5共同倍数的特征

  3、说一些数,提问学生来判断奇偶

  通过提问一些学困生来完成,让其他学生来评断,达到全员参与复习。

  二、板书课题并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想研究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1、出示自学目标

  理解并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能独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第35页的内容,重点看第35页中间的表格和对话框,思考:通过表格中做上记号的数你能说一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学

  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3的倍数特征总结较抽象,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总结,老师要做以适当引导。

  四、自学检测

  1、学生先自行交流自学成果。

  2、出示第36页的练一练第1、2题

  通过提问或让学困生板演来完成检测。

  五、精讲

  1、学生当小老师来批阅板演,如发现错误,不要擦去原题,在旁边更正

  2、根据学生板演中出现问题来精讲,突破重难点,适当延伸。

  六、课堂小结:学生自己说收获,老师及时总结并板书重点结论,对于学生没有说到的重难点,可以引导其说出并总结板书。

  七、巩固练习

  第36页的练一练第3题、第4题。

  作业可布置配练习题。作业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做到二次巩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经历运用平移、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能力: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导练法迁移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图形,让学生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欣赏与设计

  二、自主探究新知(8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教科书第27页中的内容。

  2、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3、用多种方法进行变换。

  4、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二)检测

  做教科书第28页的练一练第2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汇报。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进行追问。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做教科书第28页的练一练第1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再根据条件进行变换。

  (2)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精讲点拔(8分钟)

  重点讲解美丽的图案是根据平移、轴对称得到的。

  五、当堂训练:课本28页第3、4题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还有什么疑惑吗?

  七、作业布置:课本28页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确定发生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 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学习与积累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哪种节目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下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上方“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3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五、作业: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12例7及练习三第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观察猜想、合作交流,验证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⒈、直接写得数。

  (1)0.5×0.2=(2)50×0.2=(3)500×0.2=

  (4)2.5×4=(5)2.5×0.4=(6)0.25×40=

  (7)0.125×8=(8)12.5×8=(9)1.25×80=

  2.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3. 2.说一说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定律的内容分别是

  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

  2.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学习例7:0.25×4.78×4

  在0.25×4.78×4中,为了使计算简便,可以先计算()×(),原算式改写成:(),其计算结果是();

  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律和()律。

  (2)例7:0.65×202

  在0.65×202中为了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变成()+(),原算式改写成:_____________,其计算结果是(),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律。

  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时,先观察题目的特点,如果可以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一定要简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重点说一说在计算类似101×0. 45与2.73×99题时的关键是什么。

  3.计算下面各题(出示如下题目):

  50×0.13×0.2 1.25×0.7×0.8 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说说你们的收获。(我知道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率: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c+bX c

  O.25×4.78×4 0.65×202

  =0.25×4×4.78(交换律) =0.65×(200+2)

  =1×4.78 =0.65×200+0.65×2(分配律)

  =4.78 =13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1、通过练习,能熟练地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回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举两个不同的实例加以说明。

  2、计算并验算:

  62.9÷17=

  9÷3.6=

  117÷36=

  2.1÷0.53=

  4.2×3.2=

  1.8×5.5=

  学生独立做,小组内交流

  二、探究新知、检测反馈: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得数是否正确。算一算,你的估计对吗?

  4.48÷3.5=2.8

  12.3÷1.5=1.845

  13.3÷0.95=0.14

  7.2÷0.64=46.08

  2、按照规律填数。

  25,10,□,□。

  3、动笔做课本第19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课堂总结

  总结本工节课所学内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达标检测

  1、完成19页第1题。

  2、完成19页第3题。

  3、完成19页第4题。

  独立做,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其他币种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准确地掌握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查找资料(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1元港币兑换人民币(  )元

  1美元兑换人民币(  )元

  1欧元兑换人民币(  )元

  100泰铢兑换人民币(  )元

  1(  )兑换人民币(  )元

  1(  )兑换人民币(  )元

  2、试着完成课本第67页试一试。小组内交流。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根据人民币兑换情景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根据人民币兑换,提出数学问题。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尝试解决。

  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

  (1)列出算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讨论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可兑换多少美元?

  列出算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

  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进一步讨论如何求商的近似值。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展示,进一步讨论如何求商的近似值。

  四、点拨升华

  提示:由于货币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五、课堂总结

  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六、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68页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8页第4题。

  独立做,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P31-32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能力目标: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自学、有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团体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自然数与整数的范畴及区别

  2、因数倍数的研究范围

  教学难点: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情景图或小黑板

  教法:引导自学,精讲疑难

  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有的数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A、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知识来认识倍数与因数。B、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C、理解自然数与整数异同。

  3、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1-32页的.内容,重点看试一试的(1)、(2)和找一找,思考:1、数可以分成几类?2、笑笑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判断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是什么?注意两个数是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是怎样表述的。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继续深入复看)

  三、自学检测

  出示检测题:第31页的“认一认”的25×3=75 14×6=84 20×5=100

  学困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四、精讲

  1、学生当小老师来批阅板演,如发现错误,不要擦去原题,在旁边更正。

  2、根据学生板演中出现问题来精讲,突破重难点,适当延伸(在正整数范围内研究因数倍数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学生自己说收获,老师及时总结并板书重点结论,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六、巩固练习

  第32页“练一练”第2题、第3题。作业自定(作业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做到再次巩固。)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你往下除,会发现什么规律?

  20÷6

  18.8÷22

  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完成。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根据谁爬得快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探究新知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尝试解决。

  (一)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列出算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

  (二)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1.列出算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进一步讨论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展示,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进一步讨论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四、点拨升华

  一个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循环小数可以只写一循环节,并在首位和末位上点上两个点。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达标检测

  1、完成70页第1题,并交流。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①0﹒026026026是循环小数。

  ②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③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④无限小数都比有限小数大。

  ⑤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⑥1﹒2323…的小数部分后一位上的数是3。

  3、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8﹒53

  8﹒5372…

  8﹒533…

  8﹒535353

  8﹒555…

  8﹒5353…

  8﹒503503…

  独立做,后小组内订正。个别题全班解决。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70页“练一练”的第2、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力:经历运用平移、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梳理轴对称和平移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29,30页练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导练法迁移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轴对称的概念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平移概念及平移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完成课本29、30页的1、2、3、4、5、6、题。

  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

  (1)先独立做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4)教师小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在图上找出几个关键点或线段,再确定各关键点或线段变换以后的对应位置。

  三、全课小结:

  (1)根据整理的知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请提出来。

  四、作业布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2、3、5倍数的特征深入巩固练习,以配练及相关习题为主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2、3、5共同倍数的特征

  能力目标:能应用共同倍数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目标:提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大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2、3、5共同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出示60以内的数字表

  教法:归总训练

  学法:积极思考,做好知识归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完成2、3、5各自倍数的特征知识。

  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迅速判断是2、3、5谁的倍数。

  由学生完成,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出现的错误。

  二、归总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2、3、5共同倍数的特征,然后形成规律,让学生大胆的说出,提问学生进行补充。

  2、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主要由学困生完成,老师引导学生评判,由错误信息深入难点重点的突破。

  3、巩固训练。

  4、总结本课重难点及突破过程,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

  由学生自述,老师加以引导。

  5、布置作业。作业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做到二次巩固。

  三、板书设计

  2、3、5共同的倍数

  特征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探索某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教学准备:各种平面图形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淘气画的房子,他画的对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2、轴对称图形除了这个特点还有其他特点吗?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研究有关轴对称的其他知识。

  二、画图形的对称轴

  课件出示教材22页上面情境图。

  淘气的房子是轴对称图形吗?

  三、精讲

  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不仅能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能通过有几种完全重合的折法得知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3页,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完成课本24页“练一练”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24页,第3、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P39、40页,找质数相关习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会用列表法探究新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100以内质合数的判断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目标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认真填写第39页的表格,重点看第39页表格下笑笑、淘气说的话,思考:(1)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根据因数的个数多少可以分为哪两类?(2)结合上面的发现,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3)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三、学生自学

  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认真看书,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

  四、自学检测

  1、说自学收获: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重点说说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1呢?

  2、第39页的“认一认,填一填”。

  提问时以学困生为主,围绕重难点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五、精讲

  1、根据学生所作的回答来找出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疑难点。

  2、重点突出质合数的区别及与奇偶数的联系区别。

  六、巩固练习

  练习:第40页第2题

  另附一题: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偶数里谁是的质数?1为什么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呢?小的质数合数分别是多少?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合数的概念以及找质数方法,如何对一个数进行判断?(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作业布置自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P37、38页及相关习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认识因数的特征

  能力目标: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了解找因数与拼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发现能力和合作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找到一个数全部的因数

  教学难点:归总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12个小正方形学具

  教法:归总训练

  学法:活动中强化知识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3的倍数的特征并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2、3、5共同倍数的特征提问和据特征来说出此数。

  3、因数的研究范围。

  自备复习题,通过提问一些学困生来完成,让其他学生来评断,达到全员参与复习。

  二、板书课题并引入新课

  1、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第8页的拼一拼。重点看第37页中间笑笑和智慧老人交流的内容,思考:(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2)说一说一个数的因数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3)12的全部因数有哪些?(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三、学生自学

  下面自学竞赛开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四、自学检测

  1、学生自行交流自学成果。

  2、出示第38页的练一练第1题。尽量提问学困生以板演或问答形式完成。

  五、精讲

  1、学生当小老师来批阅板演,如发现错误,不要擦去原题,在旁边更正

  2、根据学生板演中出现问题来精讲,突破重难点,适当延伸。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呢?还是无限的啊?大的是?小的是?来突出因数的特征。

  4、如果不拼成长方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此处来完善找因数的数学算式法。

  六、课堂小结:学生自己说收获,老师及时总结并板书重点结论,对于学生没有说到的重难点,可以引导其说出并总结板书。

  七、巩固练习

  第38页“练一练”第2、3、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明晰因数与倍数各自特征

  能力目标:能运用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因数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特征的实际应用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

  学法:积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出示特征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找一些数的因数训练(自主选题)

  2、找一些数的倍数训练

  学生自主完成,错误由学生自找并解决。

  二、当堂训练

  1、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数的因数,从三个方面引导:

  大的、小的、个数有限还是无限

  2、学生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数的倍数,引导学生依因数特征来完成

  4、完成因数倍数特征表。主要是由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再形成规律。

  三、强化训练

  配练及相关习题(实际应用类的题型,以求突破教学难点)

  由学困生完成,学生自己判断及交流,找出错误,突破错误点,达到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学生自主说出因数倍数的特征,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完整。

  五、巩固

  典型习题的强化。诸如一个数小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因数等此类问题。

  作业布置要紧密结合本课要点,做到二次巩固。

  六、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的特征

  因数倍数的引导观察

  因数倍数特征总结表格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课本25、2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难点:如何通过数格子定点的方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那些运动都是平移?

  2.小结。

  (1)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向右平移了几格。

  (2)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问题,提问:课本25页淘气和笑笑移动小旗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2.画出课本25页中小旗向上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图形吗?

  3.画出课本25页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

  4.小组交流,并画一画。

  5.反馈汇报。

  6.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7.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小结。

  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三、操作深化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画平移后的图形。(“练一练”第2、3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吗?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终结果用实线画。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全课小结

  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练相关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索某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

  教学准备:白纸、彩纸、剪刀、各种平面图形等学习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谈话激趣

  课前交流:你们会玩纸吗?怎么玩?看老师怎么玩?

  你们会不会像老师这样玩呢?每人都有机会,不妨请大家也来玩一玩。

  (设计意图:从“玩”这一话题引入,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知图形,体悟特征

  (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1、结合附页1中的图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

  师:既然这些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2、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找课本21页图形的对称轴并画一画。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并且画出对称轴,你发现可以画几条?

  (3)汇报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

  4、完成练一练,并交流判断的理由。

  (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5、想象:根据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图案。

  三、动手实践,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一些素材,自己想办法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生活垃圾”,学习小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其运算顺序是和整数是一样的。

  2、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96÷3+12

  12×3+20

  24×(30÷6)

  96÷3÷2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出示五(1)班和五(2)班调查汇报情景图,揭示本课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五(1)班调查汇报

  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生活垃圾。

  五(2)班调查汇报

  这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t。

  1、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数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

  3、小组讨论,说说计算时你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四、点拨升华

  1、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

  2、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

  五、课堂总结

  对照学习目标,想一想你的目标达到了吗?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先小组内说一说,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P18页“练一练”1、3、4题。

  七、知识拓展

  每小时上网费是2.4元,小明家6月份的上网费是180元,算一算,小明家6月份平均每天上网多长时间?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18页“练一练”的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

  一、认真思考,细心填写。

  1、在自然数(0除外)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2、20的因数有( )个,7的倍数有( )个。20以内的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3、用0,1,2,3组成一个同时是2、5的倍数的的四位数是( );组成一个同时是2、3的倍数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4、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 )。

  5、一个盒子里装有一个红球,四个黄球,三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二、火眼金睛,准确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2、在0.3、0.33和13中,0.33。( )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4、3/4与1/5的和的分数单位是1/20。( )

  5、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

  三、精心挑选,慎重选择。

  1、要使四位数106□能同时为2和3的倍数,□里应填( )。

  A. 2 B. 4 C. 6

  2、1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 )。

  A. 18 B. 17 C. 20

  3、一个三位数,位是最小的奇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合数,个位是最小的偶数,这个数是( )。

  A. 120 B. 142 C. 124

  4、把3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是( )。

  A. 3/4 B. 7/4 C. 12/4

  5、某人掷一硬币,结果连续五次都是正面朝上,请问他第六次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A. 16 B. 1 C. 12

  四、耐心细致,当好计算师。

  1、直接写出得数。

  1- 5/12 1/2 +1/3 5/6- 1/3 4/7 +1/8 1/9 +1/10

  2、脱式计算。

  1/6+1/3+1/4 1- 1/2 -1/3 1-(3/8 +1/6) 5/6-2/7 +1/6

  3、解方程。

  3x+2x=35 47 +x=89 x- 25 =14

  五、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1、王叔叔和李叔叔同时从相距15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王叔叔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图中标出。

  (2)几分钟后相遇?

  (3)相遇时王叔叔走了多少米?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有一节科学课老师讲解用了15小时,小组讨论用了310小时,其余时间学生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用了多长时间?

  3、螃蟹和青蛙共11只,共有56条腿,螃蟹和青蛙各有多少只?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2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05-10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秀05-21

英语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3-09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6-2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