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

时间:2024-06-23 08:20:58 教案 我要投稿

折线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一、说教学内容

  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二、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三)强化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 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三、说目标达成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教师指出,从条形统计图里只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不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上面内容,教师指着图说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其特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相同的地方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表示多少的是用直条的长短,折线统计图是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因此,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从折线的起伏,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课本第62页)

  理解题意后,教师提问: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确定水平射线的.长度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都是用

  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都要写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和单位。)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要画直条,折线统计图先根据数量描点,并依次把相邻两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再在各点旁注明数字。)

  学生弄清楚上面的问题后,教师介绍具体制法。

  ①描点。

  教师先描一月2C的一个点,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着描点。

  ②连线。

  教师指导学生顺次连线。并提醒要写上标题、单位和制图时间。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

  四、全课(略)

《折线统计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折线统计图教案】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教案03-1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1-03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11-27

《读统计图表》说课稿12-30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2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学反思06-05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8-14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11-25

高中教案教案04-06

折线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1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一、说教学内容

  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二、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三)强化应用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 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三、说目标达成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教师指出,从条形统计图里只是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不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上面内容,教师指着图说明。)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其特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相同的地方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表示多少的是用直条的长短,折线统计图是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因此,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从折线的起伏,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课本第62页)

  理解题意后,教师提问: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确定水平射线的.长度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都是用

  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都要写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和单位。)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要画直条,折线统计图先根据数量描点,并依次把相邻两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再在各点旁注明数字。)

  学生弄清楚上面的问题后,教师介绍具体制法。

  ①描点。

  教师先描一月2C的一个点,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着描点。

  ②连线。

  教师指导学生顺次连线。并提醒要写上标题、单位和制图时间。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

  四、全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