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31 19:23:4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加强课内课外有效资源的整合”、“充分给学生活动、实践的空间”,通过课前让学生调查垃圾是从哪里来的,搜集垃圾处理的办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课前占有一定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打下良好铺垫。

  2.加强课堂上的交际与互动。围绕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突出口语交际课的交际性、互动性、情感性和开放性。

  教学目标

  1.广泛调查了解垃圾是哪里来的,并且把调查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交流怎样处理垃圾,养成结合生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想像“未来垃圾处理器”的样子和作用,培养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4.培养环保意识,明白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与环境卫生的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和如何处理垃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垃圾处理器”的样子和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可从学校、家庭、居住的小区、街道,附近的河流等不同的方面展开调查。)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可从图书、互联上搜集,也可咨询父母、同学等人。)

  二、观看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图片:堆满垃圾的小区、满是漂浮物的河流、到处都是瓜皮纸屑的草地……让学生说出看后的内心感受。导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我们身边的垃圾。

  三、垃圾的来源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我们周围的垃圾来自何处,又到哪里去了,现在咱们就来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汇报会。

  1.小组内展开汇报:

  每人在小组里与小伙伴交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根据下列句式在全体同学面前展开汇报:

  我发现,垃圾从_________来到____________,使那里变得__________,真____________。

  我发现,的垃圾真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都是从来的,使这里变得。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别人发言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预设答案:垃圾从人们的手中来到整洁的街道,使那里变得非常脏乱,真难看;垃圾从工厂来到小河里,使那里变得又脏又臭,真让人难受。我发现,这座楼下角落里的垃圾真多,有香蕉皮、废纸、烂菜叶,使这里变得真脏……)

  3.同学们认真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许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你都是采用什么办法发现的呢?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询问家长和附近居民,用鼻子闻垃圾的味道、用手扒开垃圾察看,看电视、查图书……)

  师:看来,搞好小调查,方法有很多,看看、问问、闻闻、查查,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料。

  三、垃圾的处理

  师:生活中的垃圾,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生活,我们应当想尽办法处理好这些垃圾,保持环境的整洁。那么,你都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又有哪些科学处理垃圾的方法?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在书本上、络上查到的。

  1.自主思考,自己先动脑筋想一想,过一会儿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求说清楚,听明白,有疑问和想法互相交流,最后,组内评一评看谁知道的方法多、办法好。

  3.全班一起交流,发言的同学要声音清晰,态度大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等别人介绍完可以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和质疑,,展开交流。

  (预设答案:1.从自身做起,不随手乱扔垃圾,一定把垃圾扔在规定的地方。2.节约纸张,纸张要用双面;3.将废旧物品进行改进,制成生活小用品:笔筒、文具盒、小摆设;4.进行垃圾分类,分清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5.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四、想象“未来垃圾处理器”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时代在前进,科学也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有更多更神奇的办法处理身边的垃圾,现在就

  请聪明的你展开想象,看能想到哪些神奇的办法,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图画。

  评选出“未来最佳垃圾处理器”。

  五、教师,引领行动

  (展示一幕幕我市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图片,介绍我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城的历程。)深情地告诉学生:小朋友们,我们濮阳市是国家级卫生城市、旅游城市,这些荣誉是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的。作为一名濮阳市的少年儿童,我们更有责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名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的孩子,让我们的家乡濮阳市天更蓝,花更红,水更绿!

  课堂片断实录

  实录一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垃圾,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当尽量想办法减少垃圾的产生,合理处理垃圾,保持环境整洁。那么,你都有知道哪些好的办法呢?

  (自主思考,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生:我的办法是尽量不用一次筷子,一次性餐盒和一些塑料方便袋,因为每天这些垃圾大量产生会严重污染我们的环境。

  师:这位同学提的建议非常好,说的时候态度落落大方,声音洪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哪位同学想对这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或提出疑问,请举手?

  生:我们都知道共用碗筷非常不卫生,如果我们在外面吃饭不用一次性碗筷很容易得很多传染病。请问,如果不用一次性碗筷,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我们可以要求饭店对所有的碗筷都及时消毒。

  生:我们也可以自带餐具。

  师:刚才这位同学能够及时提己不懂的问题,其他几位同学在提问和回答的时候,都是互相看着对方,不仅用语言,还用表情和动作进行交流,这些都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实录二

  师:同学们刚才都想到了很多我们现在可以采用的减少垃圾和处理垃圾的办法。时代在前进,科学也在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有更多更神奇的办法处理身边的垃圾,现在就请聪明的你展开充分的想象,想出一些神奇的办法,发明一些新型垃圾处理器,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画笔,把它样子画出来。

  (交流展示自己的图画。)

  生:我画的是一部垃圾压缩机,垃圾被放到这里面以后经过干燥和压缩,会变成很小很小的一块,体积还不到原来的1000分之一,正好可以用来建造楼房。

  生:我画的是一个能处理垃圾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自动工作,将垃圾进行分类,将一些能分解的垃圾吃下去,变成有的东西,让人们进行再利用。

  生:我画的是一台宇宙飞船,将地球上无法处理的垃圾装到这艘飞船上后,飞到距离太阳很近的地方抛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在太阳的高温作用下就会变得无影无踪。

  生:我画的是一座现代化大型垃圾处理场,这座垃圾处理场有很多个工作车间,垃圾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车间,经过机器的工作,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衣服、拖鞋、轮胎、砖……这些机器一天到晚的不停工作,每天处理很多很多垃圾,功劳可大啦!

  师:这些同学的想法真是奇妙,谁想对他们的发言发表或提出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对这些同学的发言发表见解,教师适机指导学生注意交际过程中的对答和态势语。)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垃圾》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教学本课,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于口语交际课尤其这样指出:“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前我让孩子们广泛调查,积极搜集资料,为课上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始终在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交流垃圾的来源、垃圾处理的办法、畅想未来神奇的垃圾处理器。其次,口语交际课上,“交际”是灵魂。因此,我注意在很多环节的设置上都体现出交际和互动,其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如在安排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的环节时,都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提己的看法和疑问,在一对一答的动态交流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实践和提高。此外,我还注重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了构思“未来垃圾处理器”的环节,引导孩子们描述想象中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交际的欲望和热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策略(教具准备)

  1、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植物(牵牛花、芙蓉树、睡莲)图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适时出示扁豆图片,激发探究欲望。

  2、读课题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3、展示初读:检查生字读音,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在默读中感悟扁豆生长的“有趣”。

  5、在交流中体验观察的乐趣,从而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依次出示:牵牛花、芙蓉树、睡莲、扁豆图片

  师:这是什么植物?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2、由“扁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观察”一词。

  板书:观察

  大家知道吗?扁豆生长时会发生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想知道到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朋友去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简要板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示:

  ①划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读准确。

  ②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读通顺。

  2、展示初读,纠正字音(重点纠正“蔓儿”读音)。

  3、交流学情: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默读思考,感悟“有趣”(出示默读提示)

  “我”听大人说, 。

  起先,我 。

  于是,我就 。

  最后我终于相信 。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你觉得扁豆的生长有趣吗?有趣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有趣的句子。

  2、感悟有趣:

  (1)句1: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引导感悟趣一:扁豆是植物,它真的会向右绕着爬吗?

  (2)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3)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

  引导感悟趣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4)句4: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感悟趣4: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

  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

  指导学生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4、再读第3自然段,想想“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终于明白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 )。

  (五)讨论拓展:

  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七、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种

  生长 两个小时 做记号

  有趣 每隔1小时 紧盯着

  四小时 还注意到

  观察

  八、练习设计

  课后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写好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1、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学习读书的方法。

  3、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4、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线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情感态度:

  1、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时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你了解大自然吗?你知道大自然的一些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板题,生质疑。带着问题看课文,找出答案。

  二、阅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句先作上记号然后可以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读一读:

  欲进而止 巢穴 嘲鹰 踯躅不前 突兀而来 若无其事

  颓丧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伫立 自作聪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同学读1、2自然段

  师:作者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什么?

  生: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师:太平洋绿龟只能在岛上产卵、孵化小龟,几个月后,小龟长大了,要离开巢穴进入大海了,你知道它们怎么进入大海吗?

  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师: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课文并考虑:在幼龟入海过程中会遇到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干平安地进入大海呢?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进行讨论)

  同学汇报谈论结果

  生:它们会先派出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假如有危险……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它们是先派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的呢?

  生: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1)、是呀,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身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生:救了一只被嘲鹰叼啄的幼龟。

  (2)、就在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身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语气变急)请在课文里寻找。

  (同学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圈、点、划、写。)

  生汇报(成群的幼龟爬从巢穴鱼贯而出,奔向大海,结果引来了许多食肉鸟,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

  (3)、看着食肉鸟们大饱口福,此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虽然我们在尽力弥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这说明许多幼龟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口中之物。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此刻,鸟儿们的心理;我们人类的心理。

  生:食肉鸟们是得意、高兴、欢快……

  我们人类是繁重、哀叹、悔恨……

  (5)、是呀,此刻,鸟儿们是多么高兴、得意,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后悔、痛心呀!谁想读一读?

  (指导同学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6)、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惨状吧。

  (课件:几十只食肉鸟在疯狂地啄食着海滩上的幼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同学真切感受到人类不遵循自然界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

  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梁祝》。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2、推荐作业:

  附板书: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标·教材·学情∕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定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教与学的主体应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本质是说,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沟通、交流、合作的活动是一种主体交互的关系,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人格平等的主体和谐共生关系。

  语文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总体导向,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落实的子目标,落实好语文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位、锻炼思维品质、夯实阅读积累的根基、强化交际表达能力、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培养个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态度、稳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意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途径主要有:多体验生活;联系所需所想,设计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和途径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实际上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感悟体验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在主客观和物质精神两面的自觉审美意识,找到实虚中的真善美,培养成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格人才。通过转变思维观念养成穷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了解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关注问题的结果,还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时刻让课堂的教学的功能和目的持续有效。

  另外面对学生,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让特长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延伸;面对教材,教师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内容的取舍很在程度上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学校,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巧妙结合,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面对教学实际,可因校而异开设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相信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实施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课程。因此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效有序的语文新课程是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体现。

  学情的分析是实事求是课堂教学真理的体现,虽然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目标和发展行动的最终指向,即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作为一个在课堂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综合的能动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避免须认真通过学生学习前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程序、学习深度、过程熟悉情况、方法运用效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导航,让学生做到课前对所学知识的搜集积累、加工整合,形成自我知识学习的条理化和系统性;课上对学习要求进行阐述性感受和艺术鉴赏;针对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有侧重有重点进行理性思考和领悟;课后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和拓展,能根据所学知识、方法,对常见的事实过程或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发现和创新,敢于探异求新、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今作品,提出富有远见的看法和主张。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的三位一体。坚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备学生、课标、教材和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各种潜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教学目标的导航方面提出自我科学的导学设计。做到在认知领域使学生得到知识回忆,理解领会,情境运用,要素分析,条件交流、操作步骤、推导关系,内在证据和外在准则的比较评价。同时在情感领域使学生感觉现象、刺激注意、愿意接受,反应中默认、反应的意愿、反应中的满意感,价值的接受、偏好、信奉,价值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泛化心向或性格化。另外在动作技能领域使学生知觉与行动联系、身心定势、指导下的模仿到尝试、熟练后的习惯反应、复杂的外显反应、迁移性适应、创新性生成。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评价功能。只有如此,教学目标才能具体化为课时目标,实现一个课时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交瘁变化的预期效果。

  二、教学重、难、疑点∕特点、重点、难点∕兴奋点、弱点、盲点

  教案中的"三点",分别是从教师角度的精心设计的三个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教材把握角度的特点、重点、难点;从学情洞察角度的兴奋点、弱点、盲点,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可以说三个角度的三个点缺一不可,明确了"三个点"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也是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是教师精于备课巧于取舍高效讲解的体现。

  三、走向高考

  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考查其实是对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内容作了一个非常的规范和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知识点考查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在每节课堂内外对其渗透和落实。做到有重点引导,有难点解释,有疑点化解,准确把握学习认知面上的点。时刻从知识点方面积累、整合、迁移、运用、总结。

  四、教法建议/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教法建议主要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参考建议,依据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的六种能力和语文听、说、读、写的四大功能,可将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1)呈现方法(感知):口述法(叙述、谈话、讲演、讲授、讲读)、直观法(图示、演示、示范、参观法)、操作法(实验、练习、劳动、讨论法、研究法、指导法、模仿、发现法、设计实践法)

  (2)逻辑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总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法、新旧联系法、正反比较法

  ★激发和形成动机方法

  (3)激趣法: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体验情境、创设认识新奇情境

  (4)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练习、学习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方法

  (5)口头检查的方法

  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口头考查、口试程序性提问

  (6)书面教学的方法

  书面测验作业、书面考查、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7)学生自我检查

  回顾法、总结法、课堂笔记梳理、理解识记。

  (8)师生评鉴活动方法

  激励法、陶冶法、欣赏法、检查法、评价法

  ★教学中师生交往活动方法:个别指导法、小组讨论法、班级讨论法、同伴合作法、师生对话法、一问一答补充(点评)。

  总之教法是灵活多样,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为最佳。

  教具准备是对课堂教学环境条件提出的要求,其中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传递、接受的有效性);教学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教师环境卫生、心理因素即情境),人际关系(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有效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群体互动的良好生生关系。总之让教学环境发挥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健康、养育功能。课堂上倾向于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练地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悟·自得

  1、教学内容严谨、科学适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基本教学模式是:定向(预习)→自主学习→师生讨论→师生答疑(教师指导)→自测拓展→自结(课堂小结);学生学习模式为预习(找重点疑难点)→会听课(懂取舍)→发言(多思考)→交流(多合作)→复习(在平时纠正巩固)→总结(巧归纳)→找差距(重错题)→有计划(能坚持)→做方案(定理想)。

  根据课型和教学侧重点对其各环节作相应的取舍,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刻铭记结构决定质量,规范课堂寻找简约实效,让呈现富于情绪感染;让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并列前行;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整体把握中注重局部强化;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辅助帮助结论的提供;杜绝加课增效,课内无实效;避免华丽包装下效率重心偏移。

  3、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满堂灌。一个好教师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演绎,而不是过分地自得其乐。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应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得到体现。

  4、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发情况能作出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有创意,评价反馈及时有效。

  5、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

  6、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语文的能力。

  本环节更多是强调自主性学习,从基础性积累整合到感受性阅读进而领悟性研究发现。

  这一切都是课堂有效展开和优势互补的前奏,学生也最容易从这一环节中发现自身学习的重难疑点,也为课堂不适应性的全面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取舍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教的高效向学的实效转变。

  (二)深化·拓展·延伸

  深化是合作讨论的进一步归纳与明确,并从归纳和确定性过程中进行方法点拨,让学生找到深化的理由和规律,为其拓展延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拓展是开拓课堂教学内容有限性的途径,通过外在知识内容的引入分析解构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扩大知识面,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语文观。

  延伸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宽广度的要求,只有联系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语文运用实践,才能让语文具备生存空间和活力。仅仅追求知识而不注重实际用途使语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第二遍,学生自读;第三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四、体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中心句。(板书: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画出有关语句。(学生回答)

  3、海洋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指名说。

  教师引说:正是因为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4、海洋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呢?指名说。

  正是因为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同时,又--(敬畏海洋)。

  5、引读第三自然段。

  6、指导朗读。(读出人类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的复杂心情)

  7、过渡:

  千百年来,面对喜怒无常的海洋,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但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还会望洋兴叹吗?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8、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9、人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10、课文是怎样写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

  小组讨论交流,同时师生互动板书。

  (1)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2)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底索取高蛋白食品。

  (3)人类用较少的金钱,获得较大的电力。

  (4)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5)人口增长,必须拓宽生存空间。

  11、朗读第二段

  12、现在,你能说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了吗?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13、齐读第三段,思考:

  (1)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2)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总结全文

  教师号召:海洋遇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板书设计:

  9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利发电保护珍惜在先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开发利用在后

  建设海底城市

  文献摘录:

  海洋是一个“蓝色的宝库”。如果把整个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炼,可得到550万吨黄金、4亿吨白银、40亿吨铜、1.37亿吨铁......可以说陆地上有的,海洋里都有,而且有许多是陆地上蕴藏不多,而又难于提取的稀有元素。估计海底石油可采储量达一千多亿吨。

  在海水所含的各种化学元素及矿物中,数量最大的是食盐。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海盐5亿吨。若按这个数字消费,海洋里的盐可用5亿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9-01

语文园地教案09-26

《语文园地》教案09-27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9-28

语文《月亮湾》教案12-29

语文《丰碑》优秀教案05-16

小学语文教案01-03

语文课教案07-06

语文《小毛虫》教案08-06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