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11-03 00:31:37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中班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班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愉快地感知、理解诗歌的有趣内容,并能初步跟念诗歌。

  2、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学习仿编诗歌,初步感知事物间的对应关系。

  3、重点感知字词:吹泡泡、泡泡、鸡蛋、苹果、星星、乌云。

  活动准备:

  1、与诗歌对应的图片一套:母鸡和鸡蛋、苹果和果树、月亮和星星、乌云和雨点。

  2、小蝌蚪、花朵、白云、贝壳、树叶、汽车等图片若干和他桃子图片一张,反面写上“泡泡”,与幼儿人数相等。

  3、字卡:吹泡泡、泡泡、鸡蛋、苹果、星星、乌云。

  活动过程:

  一、吹泡泡

  1、听着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吹泡泡,玩泡泡,体验快乐情绪。

  2、教师:我们吹的泡泡是怎么样的?(幼儿:圆圆的,有大,有小)

  3、(请幼儿自由坐在垫子上)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泡泡,和刚才吹的泡泡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泡泡?

  二、出示图片,学习诗歌

  1、出示鸡蛋

  教师提问:(1)这是什么泡泡?(出示字卡“鸡蛋”)(2)鸡蛋会是谁吹的泡泡?为什么?请你们听一听(教师示范念)。

  幼儿回答后集体学念。

  1、出示苹果

  教师提问:(1)这是什么泡泡?(出示字卡“苹果”)(2)苹果又是谁吹的泡泡?

  (3)为什么说苹果是果树吹的.泡泡?(教师示范念)

  幼儿集体学念。

  1、同时出示星星和乌云

  教师提问:看一看,它们又是谁吹的泡泡?(出示字卡“星星”和“乌云”)为什么?

  引导幼儿围绕两个问题同时回答,幼儿学念诗歌最后两句。

  2、完整学念诗歌。

  (1)教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泡泡,如果你们知道是谁吹的就一起告诉我好吗?(教师再次出示“苹果”、“鸡蛋”、“星星”、“雨点”的图片)

  (2)教师:哇!这么多可爱的泡泡连起来就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叫《吹泡泡》(出示字卡“吹泡泡”,并请幼儿学念题目)。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歌吧!

中班教案 篇2

  分析:

  "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是《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对中班数学教育的要求之一。中班的孩子都有点数的经验,可要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地点数物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手链上的回形针是封闭式排列的,必须想办法记住开始数的那一个,顺着一个方向,不重复也不漏掉,这是个难点。本次活动通过点数手链、比较手链的长短,不仅让幼儿学习点数技能、感知数量,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探索点数方法的过程中能积极动脑筋,获得数学的思维方式。

  目标:

  1、不受物体大小及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

  2、探索数封闭式排列图形的方法。(难点)3、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准备:

  用回形针做成的手链若干(长短、数量、排列不一样),数量分别是8和9。

  过程:

  导入:老师用手链激发兴趣。

  一:每人选一根自己喜欢的手链。

  与好朋友比比、说说手链是什么样的。

  (每根手链上回形针的大小、颜色、排列都不一样,有的容易数,有的不容易数,老师帮助幼儿根据难易程度找到适合自己的手链),

  二、探索点数方法。(难点)

  1、让幼儿自己数。老师提醒幼儿要注意数的方法。

  2、请幼儿介绍不同的点数方法。

  你用什么方法数的?你是怎样确定开始数的那一个的?

  归纳: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是从哪一个开始数起的,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数,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3、(幼儿在座位上)解开来数一数验证自己数得是否正确。

  (这里注重的是点数方法的探索,因为只有幼儿寻找到了方法,就能正确的数出手链上的回形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积极动脑筋,讲了许多点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幼儿细心、耐心的操作习惯)三、比长短。

  1、与旁边的同伴比长短。

  2、请两个幼儿说说是怎样比长短的。

  (1)请下面的幼儿猜一猜:这两根手链用的回形针哪根多,哪根少?

  (2)验证数量,并放上数字。

  (3)讨论:为什么一样长的手链,用的回形针不一样多?(或者:为什么数量一样多的手链长短不一样?)与幼儿归纳:两根同样长的手链,大的回形针用的少,小的回形针用的多。(或者:数量一样多的回形针,大的回形针穿出的手链长,小的回形针穿出的手链短)(充分利用手链的数学教育因素,手链拆开来了,很自然要比一比长短,而且也是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幼儿不受物体的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数量。)四、找手链。要求和原来手链上的回形针数量一样多。

  1、介绍手链,鼓励幼儿去找比较难数的手链。

  [page_break] 2、幼儿找手链。

  教师提醒幼儿要仔细数,注意数的方法,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手链。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多找几根。也可以将找到的`手链与原来的比一比是否一样长?想一想为什么?

  (找手链,既是一次巩固练习,还是一次能力和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他们为了找到与自己原来手链上的回形针一样多的手链,有的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有的又想出了新的方法,有的找到了不同形式的手链。)五、检查验证。

  幼儿可以主动请周围的听课老师帮助检查自己找得是否正确。

  (老师有针对性地检查个别幼儿,大部分幼儿就让他们主动找客人老师帮助检查)活动延伸:

  1、游戏幼儿带上自己做的手链,按数量的不同分别站在指定的圆圈上。数数圆圈上有几个人;说说是怎样数的。音乐响起,幼儿游戏。

  (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应用,让幼儿感觉到数学离我们很近。)2、活动区提供大小不同的种子、珠子、线、纸条等让幼儿排排、穿穿、数数、比比,进一步感知:数量的多少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

  xxx的反思(数一数我的手链)第一次反思:

  第一次活动时,由于参加这次活动的幼儿都是班上表现比较能干的孩子,因此活动开展得异常顺利,本活动的重点"探索封闭式排列图形的点数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所用的时间上只有五分钟左右,没有突出重、难点,既不能代表整个班级幼儿的发展和接受水平,也没有将总结归纳的几种点数方法进一步运用巩固。相反,在最后一个"幼儿制作一根和拿到的一样的手链" 环节中,由于所用材料回形针较小,需要幼儿的精细动作来完成,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占用的大部分的时间,使整个活动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工操作活动,所以这个环节必须有所改动,要为活动重点服务。而活动重点环节需要增加时间比重,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进一步学会灵活的点数封闭式排列图形。

  第二次反思:

  第二次活动中,我将活动重点"探索封闭式排列图形的点数方法",在总结之后,又进行了一次运用,请幼儿运用总结出的几种方法再次点数验证和解开后变成一长条进行验证,这不但是对方法可行性的检查,更是对自己原来点数的一次巩固,另外本次活动是幼儿感知9以内的数量,幼儿可以更加形象的获得关于9 的数量概念。而制作手链一个环节也被寻找一条与自己手链数量一样多的手链所替代,这样既减少了制作需要的大量时间,而且又一次直观的对9以内的封闭式手链点数进行了一次复习、巩固。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谱念儿歌,感受诗歌活泼、优美的意境。

  2.在了解、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学习仿编、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图谱一张(附后)、小熊图片一张,青蛙、荷叶、小鸡、叶子、小猴的小图片,每人一张小图谱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滴答、滴答”,听,下雨了,怎么办?

  2.根据幼儿自己的回答做各种挡雨的动作。

  3.出示小熊图片,“下雨了,小熊也会被淋湿的,我们帮它想想办法吧!”(幼儿想办法帮助它)

  提问:雨点落在雨伞上发出了什么声音?

  雨点落在小熊脚下变成了什么?发出了什么声音?

  二.看图谱学儿歌

  师生共同看图谱学念儿歌。

  三.幼儿仿编儿歌

  1. 除了小熊,还有谁会唱歌雨天的歌呢?(教师出示小猴、青蛙、荷叶、小鸡、小虫图片)

  2. 幼儿回答,并仿编。(只换角色)

  3. 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挡雨?除了上学,小动物在雨天还会干些什么?

  4. 幼儿讨论后,请他在集体面前仿编,大家评价并跟念。

  5. 活动仿编后评价小结。

  6. 幼儿在学会了简单仿编后自己填图谱,完成自己的诗歌,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编念。(结束)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双手合成漏斗形将橡皮泥搓锥形的方法。

  2.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

  3.能大胆的`进行捏、搓、压橡皮泥

  教学准备:橡皮泥、泥工板、自制“萝卜地”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头饰、各种颜色实物萝卜各1个

  教学过程:

  1.教师以自编小故事出示实物萝卜,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兔一家今天去萝卜地里拔萝卜了,兔妈妈拔了个红萝卜,红眼睛拔了个白萝卜,长耳朵拔了个青萝卜,短尾巴拔了个水红萝卜……大灰狼发现了之后……”

  2.教师请幼儿观察各种萝卜,说说萝卜的外形(锥形)及主要构成(萝卜的身体和萝卜叶子)

  3.教师出示范例,示范制作步骤。

  ⑴.先做萝卜的果实,搓成圆圆的一条。

  ⑵.双手合成漏斗形搓成锥形。

  ⑶.在顶部用食指压出一个小坑。

  ⑷.搓成一个大大的圆,然后把它压扁,做成叶子。

  ⑸.把“叶子”粘在小坑里。

  ⑹.把制作好的萝卜“种”在“萝卜地”里。

  4.幼儿制作,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双手合成漏斗形搓成锥形。

  5.制作结束,幼儿把做好的萝卜“种”在“萝卜地”里后评价作品。

  “第二天早晨,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拔萝卜了,看到各种颜色的萝卜可高兴了,红眼睛说:‘我最喜欢……因为……’,长耳朵说:‘我最喜欢……因为……’,短尾巴说……”

  6.活动结束“小朋友们帮小兔种了那么多的萝卜,真棒,那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喝水歇一歇吧!”

中班教案 篇5

  一、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黑”,并学习用各种方法克服怕黑的心理障碍。

  鼓励幼儿平时积极动脑,不胆怯,不退缩,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培养幼儿独立入睡的好习惯,提高自理能力。

  二、 活动准备

  将活动室一端用黑布、大型木板等布置成黑乎乎的山洞。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动物玩具,小猫头饰若干,猫妈妈的胸饰一只。

  音乐磁带一盒。

  课件动画片《小兔迷路了》

  三、过程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和形式导入活动

  1、教师:“小猫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到那边森林里去玩,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走吧!”(伴随《找小猫》的音乐,幼儿做律动进入场景)

  2、教师:“草地上真舒服,小猫们和妈妈一起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妈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3、播放动画片《小兔迷路了》: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兔跟着妈妈一起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看到美丽的鲜花,漂亮的蝴碟可开心了。它一会儿去闻闻鲜花,一会儿扑蝴蝶,结果找不着妈妈啦。走啊走,小兔来到一个山洞里,里面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小兔害怕极了,太阳落山了,夜深了,小兔找不着妈妈多伤心呀,它大声地哭起来:“妈妈,妈妈……”。

  (二)营救小动物,鼓励幼儿不怕黑

  1、发现情况

  通过小动物的呼救声及教师对黑洞内发生情况的描述,让幼儿感知发生的事情,激起幼儿救小动物的欲望。

  (1)(伴随着音乐,以远处传来一阵阵小动物的呼救声)

  教师:“咦,好象有什么人在哭,你们听,是谁在喊救命?小猫们,你们千万别动,妈妈去看看。

  (2)教师慢慢走到山洞口,仔细往山洞里看,说:“呀,这里有个山洞,里面很黑,什么也看不见。对,声音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哎呀,这个洞口这么小,我钻也钻不进去,怎么办呢?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黑洞洞的山洞里到底是谁在哭呀?小猫们,你们谁愿意帮妈妈进去看看。”

  2、鼓励幼儿克服怕黑心理,勇敢地钻进山洞

  (1) 请胆大的幼儿做示范(3—4人),并说说自己害怕不害怕,以及自己是怎样克服害怕的

  (2) 交谈,了解害怕的幼儿的心理状况,教师对他们进行疏导

  讨论: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不害怕呢?

  归纳如下方法:

  a、先站在洞口往里看一看,等自己的眼睛渐渐习惯了黑再慢慢走进去,一边走,一边摸,就不会摔跤,也不会害怕。

  b、进去的时候想想高兴的事,一边走,一边唱唱歌,就不会害怕。

  c、你就想里面的小动物多可怜,我一定要帮助它,其它什么也别想,就不会害怕了。

  d、里面虽然黑,但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慢慢走,就不会出危险,这们也不会害怕。

  (3)请愿意去救小动物的幼儿一个一个爬进山洞,每人只救一个小动物。

  (4)教师对还不敢进去的幼儿再次进行疏导,启发他们找上好朋友一同进去救小动物。

  (5)请胆子特别小的幼儿借助一些器具(如木棍、玩具刀、手电筒等)和好朋友一同进山洞。

  (6)教师亲亲每一个救小动物的幼儿,夸奖他们是勇敢的孩子。

  3、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1)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幼儿在活动中所尝试的各种克服怕黑的'方法,使幼儿明白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有很多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幼儿平时要积极动脑。

  (2)鼓励幼儿努力养成自己独睡的习惯

  教师:“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哪些小朋友在家是和爸爸妈妈睡在一个房间的?为什么不一个人睡?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黑房间里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我们有各种方法战胜黑暗。你们以后敢不敢一个人睡觉啦?敢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3)表扬敢于独睡或已经养成独睡习惯的幼儿,给每天独睡的幼儿贴一朵小红花。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经典)08-14

中班教案08-08

(精选)中班教案12-18

(精选)中班教案09-10

中班教案07-20

中班教案[经典]09-13

中班教案[优]11-09

中班教案《蝴蝶》01-06

情绪中班教案12-16

中班教案美术07-22